雅言
2015年,河南一名中學女教師在辭職信上寫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之后她花費兩年時間去大理、重慶等六座城市旅行的事跡廣受熱議。而在四百年前,有位少年在讀到《晉書·陶淵明》后,也立下了朝游碧海而暮蒼梧的誓言,他就是徐霞客。
大丈夫當朝游碧海而暮蒼梧
明朝末年,南方江陰的一個村子里出了位奇人,這位奇人就是徐霞客。徐霞客本名徐弘祖,號霞客,他的父親不愛慕權(quán)勢,在父親的影響下,徐霞客將余生傾注于讀書和記游中。
“大丈夫當朝游碧海而暮蒼梧”是徐霞客從小立下的志向,意思是早晨還在傳說中遙遠的碧海邊觀看日出,傍晚就已到了廣西蒼梧欣賞漓江的日落。此等日行千里的壯舉絕非明朝末年的社會主流,這是徐霞客的個人理想,亦是他一生的浪漫情懷。
依照古代傳統(tǒng)思想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對于古人而言,讀書的終極目的是考取功名。但徐霞客無意于科考,他在十五歲那年參加過一次童子試未中后,就再也沒有上過考場,這相當于拒絕了現(xiàn)在的高考。萬歷三十六年,22歲的徐霞客正式出游,此后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和考察中度過的。
出游在外,除非遇到婚喪、生子等事宜,徐霞客鮮有回家的時候,但每次回家,他一定會給母親帶來遠方的奇花異草、鮮果良品,并將旅游歷險的事如實相告。為夢想前行,徐霞客從不覺得累,他涉過三千道水、問過十萬回路,足跡遍布三山五岳、長江大河。不管旅途有多艱難,徐霞客都會燃起篝火,在昏暗的火光中寫下旅途中的所有見聞,年復(fù)一年,不曾間斷,最終著成了千古奇書《徐霞客游記》。徐霞客以旅行為畢生事業(yè),為了探尋自然界的奧秘,獵奇而從,見險而行,用平實質(zhì)樸的文字描繪出一幅遼闊的江山畫卷。
徐霞客在游歷過程中曾多次遭遇險情,這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游玩的境界,而是徹徹底底的探險,而他這種執(zhí)著的精神也被現(xiàn)代旅行家們稱為“徐霞客精神”。徐霞客先后游歷了大半個中國,足跡遍布華東、華北、中南、西南等全國各地。在漫長的旅途中,徐霞客為了考察得更準確細致,全程基本靠步行,縱使披星戴月、風餐露宿,徐霞客都以頑強的意志堅持了下來。
《徐霞客游記》記錄了徐霞客的旅途經(jīng)歷、考察情況以及心得體會,是地理學家和考古學家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而對于普通讀者而言,它更像是一本旅游指南,書中那壯闊的風景和高峻雄偉的山峰,似乎正在催動著人們渴望冒險的心,激發(fā)人們在攀登中獲得樂趣,在探索中尋覓真知。
達人之所未達,探人之所未知
《徐霞客游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詳細記錄地理環(huán)境的游記,也是世界上最早記述巖溶地貌并詳細考證其成因的書籍。《徐霞客游記》自崇禎十五年初版到1985年朱惠榮的校注本已出版38次,相關(guān)的研究論文達139篇,它開辟了地理學科系統(tǒng)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tǒng)考察祖國地貌地質(zhì)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的旅游巨著,更是文字優(yōu)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nèi)外具有深遠的影響,徐霞客也因此被世人稱為“游圣”。
《徐霞客游記》的可貴之處還在于它是實地調(diào)查的真實記錄。徐霞客調(diào)查的對象遍及各行各業(yè),有樵夫、牧童、農(nóng)民、商人、行腳僧、旅客等,他認為親聞還必親見,有的內(nèi)容雖聽別人介紹,若未親見,他便仍不放心,必須加注說明。于是,徐霞客在游記中根據(jù)自己落實的程度,用“即”、“疑”、“聞”等字眼嚴格區(qū)分出哪些親游過、哪些過而未登、哪些聞而未至,沒有到過的地方則注明“惜未至”。徐霞客對各種地記及前代的地理著作十分重視,但又不輕信文獻資料,他總是隨身攜帶《大明一統(tǒng)志》,又沿途廣泛搜訪地記、方志,將實地觀察和文獻記錄認真核對,同時訂正了文獻中的一些錯誤。
徐霞客在明朝滅亡前的社會大動蕩中舉步遐征,在深入接觸社會各階層后,他了解到了許多國史、邸報中不會提及的社會底層生活狀態(tài)。徐霞客對朝政的不滿以及他對社會底層群眾的同情,促使他把當時的社會實際原封不動地記錄下來。
《徐霞客游記》重視寫實,力求準確生動地再現(xiàn)祖國山河,將多姿的山光水色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它還是用文學筆調(diào)寫就科學著作的典范,它避免說教和空洞的闡述理論,使讀者不覺得枯燥乏味,而是在文學欣賞中不知不覺地了解自然和科學知識,它把科學著作和文學著作融為一體,并將準確的科學內(nèi)容和生動的藝術(shù)描寫有機結(jié)合了起來。
《游恒山日記》(節(jié)選)
十一日,風翳凈盡,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東而上,土岡淺阜,無攀躋勞。蓋山自龍泉來,凡三重。惟龍泉一重峭削在內(nèi),而關(guān)以外反土脊平曠;五臺一重雖崇峻,而骨石聳拔,俱在東底山一帶出峪之處;其第三重自峽口入山而北,西極龍山之頂,東至恒岳之陽,亦皆藏鋒斂鍔,一臨北面,則峰峰陡削,悉現(xiàn)巖巖本色。一里轉(zhuǎn)北,山皆煤炭,不深鑿即可得。又一里,則土石皆赤,有虬松離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則崖石漸起,松影篩陰,是名虎風口。于是石路縈回,始循崖乘峭而上。
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內(nèi)則官廨廚井俱備。坊右東向拾級上,崖半為寢宮,宮北為飛石窟,相傳真定府恒山從此飛去。再上,則北岳殿也。上負絕壁,下臨宮廨,殿下云級插天,廡門上下,穹碑森立。從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會仙臺。臺中像群仙,環(huán)列無隙。余時欲躋危崖,登絕頂。還過岳殿東,望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為登頂間道,遂解衣攀躡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杰然天半,而滿山短樹蒙密,槎椏枯竹,但能鉤衣刺領(lǐng),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盡,始登其頂。時日色澄麗,俯瞰山北,崩崖亂墜,雜樹密翳。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
渾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蒼茫無際;南惟龍泉,西惟五臺,青青與此作伍;近則龍山西亙,支峰東連,若比肩連袂,下扼沙漠者。既而下西峰,尋前入峽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東顧,有一人飄搖于上,因復(fù)上其處問之,指東南松柏間。望而趨,乃上時寢宮后危崖頂。未幾,果得徑,南經(jīng)松柏林。先從頂上望,松柏蔥青,如蒜葉草莖,至此則合抱參天,虎風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從崖隙直下,恰在寢宮之右,即飛石窟也,視余前上隘,中止隔崖一片耳。下山五里,由懸空寺危崖出。又十五里,至渾源州西關(guān)外。
《游恒山日記》寫于崇禎六年八月十二日,記述的是游北岳恒山所觀?!队魏闵饺沼洝钒从斡[進程逐步深入,用生動的形象真實地展現(xiàn)了北岳的全貌,突顯出《徐霞客游記》的風格特點。
文章開篇,在描寫“風翳凈盡,澄碧如洗”的天氣狀況后,點出了登山的方向——“面東而上”,并描述了初登之時“土岡淺阜”的地貌特點和登山之初“無攀躋勞”的感受,緊接著記述了登山過程中的所見所感,可謂步步引人入勝。在登山游覽途中,徐霞客按里程標出一個個風景點,又準確地勾畫出景物或地形特征,一里轉(zhuǎn)北處“山皆煤炭”,這既是地貌特點,又是科學考察的成果。又一里處是望仙亭,“土石皆赤,虬松離立”,奇特的地質(zhì)特點形成了此處的獨特景觀。又三里處是虎風口,“崖石漸起,松影篩樹”,自此開始,北岳陡峻的地形特點逐步呈現(xiàn)出來。再行三里是“朔方第一山”桀坊,“官廨廚井俱備”,很明顯,這是歷代登岳游人的憩息之所。沿坊右東向而上,寢宮、飛石窟、北岳殿依次而現(xiàn),北岳殿是一處名跡,其特點是“上負絕壁,下臨官廨,云級插天,穹碑森立”。由此,我們既看到了古人開辟登岳通道的鬼斧神工,又欣賞到了歷代文人墨客登岳時遺留的藝術(shù)珍品,殿右的會仙臺則以“石窟為室,群仙環(huán)列”呈現(xiàn)出道教圣地的神秘氣氛。繞過北岳殿東上,順登頂間道行二里至危崖,便見“短樹蒙密,槎枒枯竹”,全然一副人跡罕至的景象。登山所見,依此而敘,可見景觀迷人,特征突出。在寫景的同時,徐霞客又巧妙穿插進了登山所感。北岳巍峨,自虎風口至會仙臺石路縈回,游人必須“循崖乘峭而上”,登岳之難顯而易見。從北岳殿東上登頂,過斷崖,走間道,游人要“解衣攀躡”,至危崖,“仰望絕頂,猶桀然天半”,非心雄氣壯之士必然望而生畏,至此卻步,而滿山荊棘又“鉤衣刺領(lǐng),攀踐輒斷”,叫人有勁使不出,沒有堅韌不拔的毅力便會功虧一簣,只有“鼓勇而上”,才能登臨絕頂,領(lǐng)略一覽眾山小的境界。由此可見所見生所感,所感烘所見,徐霞客高超的表達技巧在字里行間產(chǎn)生了相得益彰的藝術(shù)效果。
文章的重頭戲是岳頂之觀,猶如現(xiàn)代的全景拍攝手法,徐霞客按方位、空間的遠近描寫了岳頂鳥瞰圖景。北向而望,“崩崖亂墜,雜樹密翳”,山勢奇陡,樹生石縫,恒山之奇生動展現(xiàn)于筆下。徐霞客用地理學家敏銳的視角,捕捉到恒山獨特“土山無樹,石山則有”的地貌特點,因為“北向俱石”,所以“樹皆在北”。北向遠望,山麓是渾源州城,再遠一些便是“隔山一重,蒼茫無際”。由近而遠,讀者的目光依徐霞客文筆所指,從恒山延伸投向無限的空間。向南遠望,龍泉如帷,向西遠望,五臺挺拔,兩山清秀奇麗,與北岳相伴。近看,龍山橫亙西面,其支峰往東伸展,與恒山相連,狀如“比肩連袂,下扼沙漠”。徐霞客豐富的想象與比擬的方法,充分展現(xiàn)了北岳雄偉險要的地勢特點。絕頂遠眺,雄視四方,以岳頂為基點,從宏觀上建立觀察坐標,呈現(xiàn)在徐霞客筆下的是恒山的自然風貌和眾多山系勾連輝映的奇形偉勢,絕無虛無縹緲的不實之詞,書中真切的描寫也體現(xiàn)出徐霞客崇尚科學、尊重自然的記游態(tài)度。
文章結(jié)尾,敘寫下山所見,與前文呼應(yīng),有回環(huán)往復(fù)之妙。從西峰下山,尋先前上山之路,茫茫眩目,望而卻步,北岳高峻在此再現(xiàn)一筆,又照應(yīng)了先前登山之不易。經(jīng)山中識路之人指點,從東南松柏間望見寢宮后面的高崖,往南經(jīng)過松柏林,見其樹木異常高大。從岳頂遠看,“如蒜葉草莖”,誰知到此發(fā)現(xiàn)這樹比虎風口的樹要大好多倍。從懸崖縫隙徑直而下到達飛石窟,徐霞客這才結(jié)束了艱難攀躡的登頂之行。登山難,下山亦難,不識路的小插曲使文章趣味橫生,令人不禁為北岳的險絕驚嘆不已。文章雖平實而敘,字里行間卻藏玄隱密,使人叫絕!
奇文之所以賞心悅目,除了多角度敘寫的結(jié)構(gòu)外,還在于遣詞準確、生動傳神,文章多用四字短語狀物繪景,敘程述感,富于節(jié)奏感。徐霞客很少選用現(xiàn)成詞語,而是根據(jù)自己親眼所見,以其獨具智慧的構(gòu)詞方式來進行描寫,從而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徐霞客可謂集科學家與文學家的才華于一身,他將科學考察與勘查的結(jié)果借助完美的語言形式記載下來,對地理地質(zhì)的科學探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典藏藝覽
鏈接——
古代山水游記的發(fā)展
古代山水游記是一種借助景物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記敘文,它的發(fā)展過程十分漫長,從先秦至明清大概可分為四個時期。
呈現(xiàn)時期
先秦至秦朝時期,人們的旅游意識尚未產(chǎn)生,以觀賞為內(nèi)容的旅游生活也尚未出現(xiàn),人們外出活動大都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目的和社會交往。當時,秦始皇出巡就是為了征服天下,如《山海經(jīng)》中“大澤方百里,群鳥所生及所介”所描寫的只是些表面景象,表達很簡單。
到了漢代,隨著疆土的擴大、經(jīng)濟的繁榮,人們出行活動的頻率也逐漸增加,人們對山水、宮殿的認識也隨之多了起來,而游記中對于山水的描寫也開始興起,如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對宮殿的描寫,不僅寫出了宮殿的宏偉多姿,還借描寫夸耀了國家的強大。
形成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黑暗,使得文人雅士將志趣更多地轉(zhuǎn)向廣闊的大自然。這種旅游意識的加強,使多種多樣的山水游記開始涌現(xiàn),這其中最值得關(guān)注的是《水經(jīng)注》,其旅游線索明晰,文字生動,寫法精湛,還在描寫中加入了許多歷史傳聞和風尚習俗,是一部其中較典型的作品。隨著當時人們越來越重視旅行,使得游記在秦朝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得更加完整,形式也更加多樣,由此標志著古代山水游記的正式產(chǎn)生和形成。
發(fā)展時期
隋唐時期文化高度發(fā)展,人們的旅游意識更加成熟,也更加看重審美,不但樂于與自然親近,而且更加注重景物的文化內(nèi)涵。從內(nèi)容上講,此時的游記在對山水景物特征的描繪之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感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和諧的意境。
到了宋元時期,山水游記可謂碩果累累,在內(nèi)容上也更加豐富多彩,由融情于景到融情于理,借山水進行議論,此時的文章便不再以游記為重點,而是就游山水談感受、發(fā)議論,意在說明道理。這一時期的山水游記內(nèi)容豐富,樣式具備,同時增添了許多描寫手法,為明清山水游記的繁榮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興盛時期
明清時期是古代山水游記發(fā)展的昌盛時期,這一時期多數(shù)文人雅士都愛好游山玩水,他們繼承了唐、宋、元時期的散文山水游記,同時創(chuàng)作出大量風格多樣的作品,為古代山水游記增添了豐富的色彩,這其中頗為有名的就是《徐霞客游記》。
清代是古代山水游記的興盛時期,著作迭起,形式與體裁豐富多樣。這時的文章注重描寫個人情感,直抒胸臆,將旅游和情感融為一體,讀起來更耐人尋味。將昂揚奮進的胸懷、博雅樂觀的志趣以及樂觀豁達的情感全部融入寫景當中,是古代散文游記的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