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延玲
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雙手使大腦得到發(fā)展,使它更加聰明;大腦使雙手得到發(fā)展,使它變成創(chuàng)造智慧的工具和鏡子?!辨溄与p手和大腦的媒介就是操作材料。操作材料是幼兒進行手工活動的物質基礎,巧妙的選擇操作材料可以讓幼兒充分體驗到創(chuàng)作的樂趣,提高幼兒動手能力。在我班開展的手工活動中,孩子們最喜歡的材料就是毛根。毛根是一種新型工藝材料產品。它的骨架是鐵絲,又具有多種顏色,因此幼兒可以用它制作出各種有趣的美工作品。
在毛根制作活動中如何挖掘幼兒的創(chuàng)造潛能,發(fā)揮他們的獨創(chuàng)性,讓毛根塑造出“百變”形象呢?我嘗試在教學過程中引人圖片范例和實物范例,幫助幼兒積累豐富的經驗,開拓幼兒的視野。幼兒接觸的東西多了,思路開闊了,審美感受力和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力隨之增強,幼兒得到很大的發(fā)展。
一、家園合作是保證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
在開學初,我對班內家長對班級美術特色活動的態(tài)度、了解程度及班內家長的美術特長和職業(yè)背景做了相關調查。從中發(fā)現(xiàn),家長對幼兒園開展美術特色活動都非常支持,家長對本班美術特色活動——毛根。對于孩子的日常的一些創(chuàng)意行為持支持態(tài)度,一些家長還非常喜歡和孩子一起進行美術特色活動,這些調查情況都是我們家園合力有效開展美術特色活動的有效保證。
在此基礎上,我又通過家長委員會,舉辦了“美術特色活動講座”,向家長介紹開展美術特色活動的目標、內容以及指導的方法,闡明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在幼兒發(fā)展中的作用;其次,讓孩子也成為家長的“老師”,是有效激發(fā)家長支持美術活動的好方法。在家長接送孩子的這段時間,讓孩子帶領自己的父母進行參觀,向父母介紹各個作品。孩子們滔滔不絕地講解,讓家長們知道了原來不起眼的毛根在孩子手中能變成這么有趣的“工藝品”,由衷地佩服起孩子來。孩子的激情,是激發(fā)父母熱情的催化劑,家長們的參與熱情都被調動起來了,家長積極配合老師幫忙購買毛根、膠水等材料,而且還和孩子用毛根一起制作。
二、師幼的堅持與合作是活動取得成功的的條件
在活動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老師的手被毛根中的鐵絲扎破了,簡單地用碘伏處理一下,繼續(xù)進行樣品的制作。孩子們打翻了粘毛跟的膠水,老師幫他收拾干凈,繼續(xù)進行毛根的粘貼畫。因為我堅信“有志者事竟成?!弊罱K孩子們學會了毛根的粘貼畫、立體毛根作品以及毛根的編制作品。孩子展示手工作品時,臉上露出的自信的笑容和滿足的表情,是老師和家長最大的欣慰。例如:玩毛根時,浩浩小朋友總是顯得很不高興,原因是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一天下午的手工活動是做“交通工具”。孩子們聽完教師的講解后,都高高興興地先選擇自己喜歡顏色和樣式的毛根,然后團一團、壓一壓,最后捏出自己想要的交通工具。只有浩浩在座位上擦眼淚,我走了過去,抱抱他,問他為什么哭,他說:“老師,我不會做?!焙坪茖儆谀挲g最小的孩子,他活潑可愛,平日里唱唱跳跳都很喜歡,惟獨手工方面發(fā)展地不夠好,由于自己不會用毛根制作交通工具,怕老師和小朋友笑話,因此就不敢去做,缺乏自信心。 對此類孩子,首先要建立自信心。多鼓勵、表揚他,是他對手工活動產生興趣,沒有壓力。其次,教師在示范時要提醒他認真看。最后,在操作時,教師要給他必要的幫助,完成作品,體驗成功的快樂!
三、由易到難,逐步提高的指導策略是活動成功的必然過程
1.情景導入,激發(fā)幼兒動手操作的興趣
為了讓幼兒能夠快速地理解主題,激發(fā)他們動手操作的興趣。先給幼兒講一個有趣的故事,然后提供多張圖片范例,留給幼兒深刻的印象,從而激發(fā)幼兒產生創(chuàng)作意圖,確立表現(xiàn)內容。
如剛開始用毛根進行粘貼畫時,先講了繪本《笨拙的螃蟹》,讓孩子們對海底的小動物有所了解,然后出示用毛根制作的《螃蟹》,接著讓孩子們也用毛根在已經準備好的卡紙上,沿著螃蟹邊緣,進行粘貼。雖然孩子們剛開始的時,不熟練,膠水弄得到處是。但類似的活動,經常開展,慢慢的孩子們熟練了,利用膠水把毛根沿著畫面的邊緣粘好。到第二階段,用毛根制作立體作品。有一次主題是《我喜愛的運動》時,首先我給幼兒欣賞了平時孩子們自己做早操或者體育課上,做運動的照片。然后,幼兒可以結合自己的原有經驗和同伴展開交流:“我喜歡什么運動項目?”并找出相應的圖片。最后,給幼兒充足的材料,孩子們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合作來完成。
2.提高幼兒審美能力,引發(fā)多種創(chuàng)造形式
老師及時發(fā)現(xiàn)了孩子們存在的困惑,利用業(yè)余時間,制作了大量的立體作品《草原之夜》《海底世界》《繁忙的馬路》《太空生活》。當老師展示給孩子們時,孩子們一個一個看的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老師用細細的毛根做出來的。同時我從網上搜集毛根立體作品圖片,制成PPT,引導幼兒欣賞,加強幼兒對表象形體的理解和記憶,在模仿的基礎上引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
3.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探索多種創(chuàng)造方法
為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走進博興,參觀柳編,就是其中一項,收到了意外驚喜。有一個孩子悄悄的問我:“老師,您說我們的毛根能不能像柳條一樣,可以編織呢?”“我怎么沒有想到呢,細細的毛根和柳條是多么相似啊!”活動結束后,我回到班里,用毛根進行反復試驗,用毛根編織了筐子、花籃、沙發(fā)、茶幾、小床等。
如在毛根活動《我家的客廳》中,先說一說自己家的客廳中有什么?然后出示老師制作的立體作品,接著鼓勵幼兒拆開范例作品,探索制作的方法,尋找問題的答案。幼兒很快就理解了編織的原理和方法。
老師和孩子們通過一學年的努力,基本掌握了制作毛根作品的基本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促進幼兒思維發(fā)展、提升幼兒審美水平、培養(yǎng)幼兒多種技能,幼兒在快樂的游戲中,發(fā)現(xiàn)了生活中的美,也創(chuàng)造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