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鑫
2017年6月,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王定華在本刊發(fā)文《涵育大國良師:我國教師隊伍建設之進展與走向》,引發(fā)社會各界對“大國良師”的憧憬和熱議。同年7月,光明日報、光明網聯(lián)合主辦“2017尋找大國良師”大型公益活動。2018年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在《求是》雜志撰文《努力培養(yǎng)造就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大國良師》。2018年4月,華東師范大學學生劇團排演新劇《大國良師》......
毫無疑問,“大國良師”已成為新時代中國教師發(fā)展的關鍵詞。作為文章的編發(fā)者,我們備感欣慰。我們強調“大國”之“良師”,就是要強調我們的教師,是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的教師,是要為大國崛起服務的教師,是為大國公民服務的教師,是應該受到國家和人民尊重的、承擔國家義務履行公共職責的教師。這里的良師,不僅是教師的學識之良、教學之良、分數之良,更是信仰之良、德行之良、愛生之良。為大國之良師,就要有作為大國建設者的遠大的“理想信念”,有作為社會主義公民的高尚“道德情操”,有作為文明和文化傳播者的“扎實學識”,有作為教書育人者的“仁愛之心”。
來自一線的校長和教師對“大國良師”的認識則更親切和樸實。前不久,我們深入訪談了教育部第二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的16位校長,推動召開了教育部首期中小學名師領航班部分學員的名師論壇。這些名師名校長們普遍認為,真正的良師,還具有更多的獨立思考能力與自我反思意識、較強的同理心與共情心、較大的個人凝聚力與號召力、較強的組織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等。
至此,我們看到了一個幾近完美的良師形象。但每個人都是生而有缺失的,生而不完美的。即便是最卓越的教師,也不可能是完人、圣人。如果我們時刻以一個完美的標準來要求教師,那么對教師而言就不亞于一種精神刑罰。所以我們要勇敢地承認和接受這種不完美,但不止步于此,而是要帶著這種不完美,不斷地自我反思、自我修正、自我解決,向完美無限接近。
因此,筆者以為,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時代,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真正的良師還應具備一些更重要的能力,就是自我糾錯能力、自我解釋能力和自我割舍能力。面對無數的誘惑和困惑,優(yōu)秀的教師能夠自我調整、自我原諒、自我和解,能夠理性解釋那些帶給自己困惑和糾結的問題,能堅持追求那些值得追求的東西,能割舍那些不必要的欲望和需求。他們面對比自己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高的家長,能不卑不亢;面對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學生和家庭,能溫暖包容;面對同伴和社會的誤解嘲諷,能自我排解。優(yōu)秀教師不可能沒脾氣,但他們在發(fā)完脾氣之后更有誠意和胸襟去誠懇地向對方道歉、解釋和修正。
“大國良師”的核心使命是立德樹人。這樣的教師,不僅是給學生希望的人,是點亮學生心中光明的人,更是讓學生擁有理性大腦和豐富情感、知道如何引導學生走向光明的人?!?a h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648232065329465405.html">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樣的教師,才是鮮活本色的真人,才是真正的良師。
怎樣成就這樣的良師?魯迅說:“不但產生天才難,單是有培養(yǎng)天才的泥土也難。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賦的;獨有這培養(yǎng)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蔽覀兊牧紟煟腿缤@個“天才”,要從普通教師走向良師,不僅需要教師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成就良師的泥土。因為“大國良師”已經具有與傳統(tǒng)教師不同的定位、需求和特質,他們需要更體面的生存,更高的社會尊重,更自在的生命成長,所以對“泥土”也有了更多的需求和要求。
如何讓泥土更適合良師的生長,就需要政府、社會和學校的重新思考與定位。當前教師的社會認可度、福利待遇、績效工資、編制安排、專業(yè)發(fā)展等,還有很多不如意處。但這種情況已經在改變。比如:上海的教師培養(yǎng)培訓體系建設,安徽的鄉(xiāng)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支持服務體系等,讓教師獲得了尊嚴、尊重、體面和愛戴,為良師成長提供了豐厚的泥土。
與此同時,能夠豐富良師成長泥土的,還有兩類更重要的人群,就是學生和家長。天生愛學生、愛教育、會當老師的人畢竟是少數,許多名師在回憶自己的成長之路時,都深情地說,感謝我的學生,感謝我的學生家長,自己其實是在和學生的耳鬢廝磨中,是在和家長的接觸互動中,一點點愛上這個職業(yè)、愛上這種生活、迷戀上這項事業(yè)的。所以,不僅僅是好學校好領導培養(yǎng)了好教師,更是學生和家長培養(yǎng)了好教師。許多家長還不懂這個道理,這就需要我們去提醒和告訴他們,讓人們更多地了解學校和教師,進而讓涵養(yǎng)泥土的事業(yè)更加充實與豐富。
成為“大國良師”,成就“大國良師”,我們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