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缺氧、干燥、荒蕪……構(gòu)成了高原地區(qū)特有的自然地理特點,這樣的條件注定了西部地區(qū)“地廣人稀”的人口分布特點。
然而,就這廣袤的大地上,野生動物守土有方,生存有道,建造了一個和諧生動的高原野生動物王國。
物種名稱:藏野驢
拍攝地:格爾木野牛溝
藏野驢棲居于海拔3600~5400米的高原地帶,營群居生活,它們早已適應了高原上嚴苛的生存環(huán)境,對寒冷、日曬和風雪均具有極強的耐受力。成群的藏野驢在昆侖山下悠閑自在地生活,喜歡吃茅草、苔草和蒿類,在干旱的環(huán)境中會找到合適的地方用蹄刨坑挖出水來飲用。
物種名稱:藏原羚
拍攝地:格爾木野牛溝
藏原羚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是很多動物無法相比的,比如它們能在高原荒漠和半荒漠地帶生存,特別是可以在極其缺氧的情況下生存,聽覺和視覺都十分優(yōu)越,甚至在幾公里外便能感覺到天敵的存在。清晨和傍晚是藏原羚覓食的時間,一對藏原羚低頭吃著草,時不時抬起頭看看遠處正在拍攝的我,而我為了不驚擾他們,一動不動地潛伏在遠處的草叢間,生怕驚擾了這高山上的生靈。
熟悉可可西里地區(qū)生物的人,分辨藏原羚和藏羚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看哪個有“白屁股”——藏原羚有一塊較大的白色臀斑,因此藏原羚又被當?shù)匕傩账追Q為“白屁股”。只見藏原羚扭過身體,露出桃心形的白色屁股,性感又可愛,這也是我用來分辨藏原羚最主要的標志之一。有專家指出,藏原羚的白屁股非常醒目,所以它不是偽裝色。因為雌雄藏原羚都有白屁股,所以也不是用來吸引異性的。藏原羚白屁股、黑尾巴的真正作用,可能主要是在同伴間傳遞信息。
物種名稱:普氏原羚
拍攝地:青海湖
1875年由俄羅斯博物學家普爾熱瓦爾斯基(Przewalski)在中國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草原上發(fā)現(xiàn)并命名的普氏原羚曾經(jīng)廣泛分布于內(nèi)蒙古、寧夏、甘肅及青海等地,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及棲息地的惡化,普氏原羚的數(shù)量急劇下降,分布區(qū)范圍銳減,而現(xiàn)在,普氏原羚只分布于中國青海省。普氏原羚奔跑時像離弦的箭,姿勢與眾不同,它將前肢與后肢分別并在一起,后肢用力向后蹬,身體躍入空中,前肢前邁,著地時用力后撐,這種跳躍式的奔跑使羚羊的身體完全脫離地面,在空中劃出一道波浪起伏的曲線,分外優(yōu)美。
物種名稱:北山羊
拍攝地:新疆塔什庫爾干
北山羊棲息于海拔3500~6000米的高原裸巖和山腰碎石嶙峋的地帶,即使到了十分寒冷的冬天,它們也不會遷移到海拔很低的地方,所以北山羊堪稱為全世界棲居海拔最高的哺乳動物之一。北山羊非常善于攀登和跳躍,蹄子極為堅實,有彈性的踵關(guān)節(jié)和像鉗子一樣的腳趾使它們即使在裸巖地帶也能行動自如。北山羊在中國主要分布于新疆和甘肅西北部、內(nèi)蒙古西北部等地,在南疆的北山羊毛色更深,與這里的巖石顏色更加接近,這樣的生理特點對于它們來說,不僅有利于覓食,也有助于隱藏,以躲避天敵的追擊。
高原上的動物大多善于奔跑,北山羊也經(jīng)常成百上千地奔跑,在海拔5000多米的礦業(yè)路上,上百只北山羊奔馳而下,陡峭的山坡并沒有使他們降低速度,它們快速地奔跑下去,留下了一陣揚起的沙塵。
物種名稱:斑羚喜馬拉雅亞種
拍攝地:西藏山南
斑羚喜馬拉雅亞種主要生活在中國與尼泊爾的交界地帶,是典型的林棲獸類,棲息環(huán)境多樣,特別善于攀巖,多棲息于遠郊區(qū)縣海拔較高的山地森林,尤其喜歡棲息在其他動物與人類難以攀登的石砬子上。看似憨厚的斑羚其實極為機警,受驚時常搖動兩耳,以蹄跺地,發(fā)出“嘭,嘭”的響聲,嘴里還發(fā)出尖銳的“噓,噓”聲。如果危險臨近,則迅速飛奔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