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立昇
箍桶匠又稱圓作木匠,民間專門制作與修理日用木桶或木盆的工匠。因為箍桶匠制作的馬桶、腳盆、米桶、鍋蓋等家什都以圓形為主,以示與造房子的方作木匠區(qū)別。在上世紀80年代之后,隨著廉價五金、塑料制品的普及,木桶的市場競爭力直線下降,箍桶匠這門老手藝隨之斷層?!肮客班?,箍桶 ;箍桶噢,箍桶……”曾經(jīng)熟悉的吆喝聲,早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當?shù)孟ぴ诎不帐↑S山市歙縣長標村還有一位接活的老箍桶匠時,便特地前往尋訪記錄。
長標村位于歙縣長陔鄉(xiāng)境內(nèi),距歙縣縣城67公里,驅(qū)車約2小時。該村奠基于宋代,東鄰璜田鄉(xiāng),西鄰紹濂鄉(xiāng),南有大曾嶺與浙江省淳安縣相連,北鄰小川鄉(xiāng)。因地處偏遠山區(qū),改革開放前,村民僅靠茶林的微薄收入度日,生活非常貧困,男丁一般都要學門匠活,方可維持生計。
箍桶匠王應(yīng)龍,今年69歲,身材精瘦,皮膚呈古銅色,一看就是個歷盡艱辛的堅韌漢子。王師傅非常詼諧健談,自稱是“老江湖”了,他16歲師從叔父,17歲便出師自立,挑著近50公斤的工具擔子輾轉(zhuǎn)四方攬活,早年在屯溪、歙縣、績溪、旌德、寧國一帶小有名氣。
王師傅在回憶起箍桶匠的“黃金時代”時頗為自得,特地拿出掛在擔上的四花竹篾箍向我介紹:這個掛在工具擔上的四花竹篾箍就標志著箍桶匠是個技藝精湛的老師傅。一般箍桶匠只能編單花箍和雙花箍,像這樣的四花箍,只有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傅才能編。王師傅就是憑著一手令人信服的好手藝建起了房,并且養(yǎng)大了4個孩子。
箍桶匠的刨子很特別,刨刀口朝上,安在一個一米多的架子上,像在搓衣板上搓衣服一樣,將木板順著刨刀口往下推。木板推平后,在木板的兩邊鉆上小孔,用于竹楔拼接。
按尺寸刨平滑并鉆好孔的板材,開始用竹楔拼接。王師傅不用鐵釘拼接,是因為鐵釘容易生銹,會腐蝕木桶。小小的竹楔有講究,得在桐油或菜籽油里沸煮過,連接在桶板間,上百年都不變形、不腐爛。每塊桶板連接后要在拼接處抹上土漆,再用木槌用勁敲打至密不透隙。
桶形拼接完畢要仔細檢查,必須達到嚴絲合縫。
板材拼接成桶形后,下一道工序就是在桶外上箍固定,防止木桶散架。王師傅編制的竹篾箍,竹篾選用竹青層,竹青層防蟲、防霉且最牢固。
有些箍桶匠圖省力,喜歡用鐵絲來固定。王師傅說,他一直堅守用竹篾,因為用鐵絲箍桶,一到寒冷的冬天,桶上的鐵絲易掉,而竹篾箍和木板一樣熱脹冷縮,會一直緊固在桶上。篾箍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它養(yǎng)桶,桶不易損壞,也不會漏水。
桶箍好后,用壁板鋸與斧頭進行桶底、壁板開槽,以備上底板。
用自制的夾尺根據(jù)桶底圓直徑劃圓,鋸出底板,然后用一字刨對桶底板的邊沿進行刨光。
上完底板,一個密封不漏水、保持水溫緩慢下降效果的泡腳桶便初步完成。
這是王師傅早年給兒媳箍的一套山里人家標配新娘桶,只是城里不適用,還一直存放在老家。雖然擱置許久,但依舊能看出老手藝人精湛的功力。
這個站桶是有些年頭了,據(jù)說村里大部分45歲以下的人,小時候都站過??粗@個站桶,勾起了我幼時一次有驚無險的回憶:聽母親說,在我很小的時候,母親將我放入底部擱有火盆的站桶,騰出手出門去干活,我兩只胳膊架在桶幫上,跺著腳不停地前俯后仰,竟將墊腳的擱板跺翻,掉入火盆中,我的一雙小腳丫硬生生摳立在火盆上面細細的橫架上,站桶在我的前俯后仰中,從堂前中央移動至門檻處,母親回來看到這一幕,驚嚇到嚎啕大哭。
收回思緒,想想我們?nèi)缃駷槭裁磻涯钸@些漸漸消逝的老手藝與老物什,或許正是這些老手藝和老物什,能喚起我們記憶深處的那一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