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亦男
人們常說“生命誠可貴”。我們生而為人,只有一次機會來看看這世界的曼妙;只有一生這么長,要努力給人間留下些印跡。
尼采說:“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比巳硕加袑γ篮蒙畹南蛲?,無論何時何地。米開朗基羅被看作是整個意大利的天才,他在世時對這種看法很淡然,因為他只是“熱愛我的熱愛”。這種情懷難免曲高和寡,可米開朗基羅比常人多了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他在三十歲之前,就完成了久負盛名的“大衛(wèi)”雕塑,“他已經(jīng)在里面了,我只需要把多余的部分拿掉”,他這樣形容自己的作品。上帝給了他美的情懷和一腔熱愛,后來,他首創(chuàng)了蛋彩畫,完成了西斯廷教堂的設計和壁畫。在佛羅倫薩的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銘刻他的情懷,一筆筆色彩里,有他對美孜孜不倦的追求,就像丘吉爾在被停職期間學習油畫:從來沒發(fā)現(xiàn)藍天白云那么美。生時見識,不是活著,無關糊口,只為情懷。
寶貴的生命有許多元素構成,除了情懷,人們更期望有“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傲骨品格。
從“九·一八”開始,從“盧溝橋事變”開始,中華民族開始奮起抗戰(zhàn),李大釗從一個文學教授變成用筆戰(zhàn)斗的戰(zhàn)士。日軍抄家他冷靜應對,嚴刑逼供也沒屈打成招。因為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給予他們最堅定的信念、最純真的信仰,是“茍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傲骨品格,馬革裹尸是一個戰(zhàn)士的風花雪月。慶祝反法西斯勝利時,許多老兵接受采訪,提起往事有說不盡的艱辛,但他們在那頁苦難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李大釗是千萬忠魂的縮影,他們都有一樣的傲骨。生命誠可貴,戰(zhàn)場無需歸。
有戰(zhàn)爭必定有犧牲,才有勝利,古人和今人都曾為此奮斗過。明朝鄭和請愿下西洋,他不是不知海洋的兇險,不是出于獵奇心理。他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讓亞歐大陸聯(lián)系緊密。“每個人都會死,但不是每個人都真正活過”。他的奮斗,值得被銘記,他的生命,因而不同。
生命誠可貴!你的生命,因而不同……
(編輯:彭宇)
文章選材蕪雜,從不同角度表現(xiàn)“生命誠可貴”的真諦,先從西方人對美的追求這一浪漫的視角開始描繪生命的意義,接著又轉到那個彌漫著硝煙戰(zhàn)火的年代,贊嘆軍人、民主斗士的不屈品格,他們所追求的無疑都是生命的真理、生命的意義。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生命的看法都不盡相同,認真生活,便是生命之價值所在。每個人都會死,愿你真正地活過。文章觀點明確,立意淺顯而耐人尋味。不足之處在于在議論文中“轉”的部分,作者思路的轉換有些生硬,影響了文章的整體流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