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炎佐
(丹東市林業(yè)科學研究院,遼寧 丹東 118000)
軟棗獼猴桃(Actinidiaarguta)為獼猴桃科獼猴桃屬落葉藤本,豐產(chǎn)性能好,具有較強的抗寒性和抗病性。軟棗獼猴桃果實是一種珍稀的、天然的、綠色的可食用漿果,因其潛在的營養(yǎng)價值和商用價值而具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是極具開發(fā)前景的第三代水果之一。長期以來,由于人類對軟棗獼猴桃果實無計劃掠奪式的采摘,致使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蘊藏量和可采量銳減,資源瀕臨枯竭,本研究利用扦插繁殖方法在短期內繁育大量苗子,為產(chǎn)業(yè)發(fā)展奠定基礎,且扦插繁殖具有成本低、數(shù)量大等優(yōu)點。
1.1 試驗材料
本試驗分為硬枝扦插和嫩枝扦插,硬枝于3月在楊木川采集接穗,要求接穗枝條完全成熟、健壯、芽眼飽滿,剪成8~12cm莖段,留芽2~3個,蠟封后沙藏于窖中。嫩枝在7月上旬在夏季修剪時,采集1年生健壯枝條備用。
1.2 試驗方法
1.2.1 硬枝扦插。試驗于2016年4月下旬進行,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床面消毒,將蠟封的接穗下端剪掉1cm,下口成斜面,50根扎成1捆,用不同濃度的NAA、IBA處理,共進行10種處理,按照體積比分配,插穗下端浸泡處理均30min,整齊地插于床面上,做好標記,觀測并記錄。
1.2.2 嫩枝扦插。7月上旬采當年生生長良好的新生枝條,剪成4~8cm莖段,每段保留1個葉片,剪掉多余葉片,為防止水分散失大,葉片剪掉一半,50根扎成1捆,下端弄齊,用IBA∶NAA(1∶1) 2000倍速蘸(30s)處理,分別扦插在沙子、珍珠巖∶草炭土(4∶1)、山皮土、山皮土∶核桃土∶沙子(5∶1∶1)基質的苗床上。扦插需在大棚內進行,苗床上搭遮陽網(wǎng),定時噴霧保持葉面濕度。
1.3 后期管理
1.3.1 溫濕度控制。水分管理主要從濕度上要保持葉片鮮綠挺拔,根據(jù)葉片的水分狀況,在扦插后的15d之內,始終保持葉片處于濕潤狀態(tài),葉片要有一層水膜保護。溫度也是影響生根率的重要因子,在中午溫度過高時應采取降溫措施,如噴霧等,盡量保持25 ℃左右。
1.3.2 施肥打藥。扦插15天后,開始每7~10天噴灑1500倍液的純白多菌靈,降低真菌和細菌的感染概率。扦插1個月后,新梢長大,適當噴灑磷酸二氫鉀和尿素等葉面肥,增加苗木生長量和木質化程度。
1.3.3 越冬防寒。當年扦插成活的苗子需在11月上旬起苗,假植越冬,把苗木擺齊埋入深50cm 溝中,覆蓋上草簾子,在填土蓋實。
2.1 硬枝扦插
硬枝扦插15天后,開始長出愈傷組織,芽眼開始萌動,扦插1個月后統(tǒng)計成活情況,見表1。
由表可見,使用IBA、NAA處理的扦插成活率均在69%以上,且生根較清水處理的快,在第15天出現(xiàn)愈傷組織,其中NAA∶IBA(1∶1)2000倍成活率最好,達到78%。
表1 不同激素濃度對硬枝扦插的影響
2.2 嫩枝扦插
表2 不同基質處理對嫩枝扦插的影響
嫩枝扦插12天開始長出愈傷組織,14天后開始生根,腋芽萌動長出小枝,成活情況統(tǒng)計見表2。
由表2可見,嫩枝扦插成活率均在72%以上,其中嫩枝在基質沙子中成活率最高達到83%,所以適合嫩枝扦插的基質是沙子。試驗中發(fā)現(xiàn),部分插穗已萌芽,且新梢較長,但未生根或根系較小,所以扦插初期新梢長短不代表根系發(fā)達與否。
3.1 硬枝扦插時NAA∶IBA(1∶1)2000倍激素濃度成活情況良好,成活率達78%。
3.2 嫩枝在基質沙子中成活率最高達到83%,所以適合嫩枝扦插的基質是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