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濤
秦嶺橫亙于中國中部,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巨大山脈。自古以來,山間有多條連接秦隴與巴蜀乃至整個大西南的蜀道,如褒斜道、陳倉道、儻駱道、子午道、金牛道、米倉道,都曾發(fā)揮過重大作用。褒斜道是秦嶺蜀道中開鑿最早的一條,見證了太多的歷史過往,曾經的金戈鐵馬,成了當下世人行走古道時最好的談資。
褒斜道是中國歷史上開鑿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一條古棧道,也是史書記載的第一條穿越秦嶺的棧道,古時是連接關中與漢中最主要的通道。褒斜道的開辟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記述古代中國西南地區(qū)歷史、地理、人物等地方志著作《華陽國志》中,引《蜀志》的記載,稱其始通于三皇五帝時代,清初顧祖禹所撰《讀史方輿紀要》中也稱:“褒斜之道,夏禹發(fā)之。”
和其他通往巴蜀的大道相比,褒斜道開辟時間最早、路程最短,且中間無需翻山越嶺,古道上流傳的故事也就更多,比如天下皆知的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而烽火戲諸侯,以及秦末楚漢爭霸初期的龍爭虎斗,當時勢弱的劉邦為迷惑項羽,“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逼渲械摹皸5馈敝傅木褪前钡?,因而褒斜道一度斷絕。
歷史上,褒斜道也曾多次改道、修葺。西漢時,漢武帝劉徹拜張印為漢中守,曾征集數(shù)萬人修建褒斜道500余里。三國時期,因魏蜀相爭,褒斜道曾經封斷,但因征戰(zhàn)的需要,也曾經過4次較大規(guī)模的修葺。西晉泰始元年(265年)至太康元年(280年)兩度修治褒斜道,但據(jù)《石門銘》載:“自晉氏南遷,斯道廢矣。”北魏以后,褒斜道的線路又經過多次變化。唐代前期,褒斜舊道雖通行旅,但已經不作為驛路。唐之后,均以唐斜谷道(連云棧道)為入蜀主道。到清康熙三年(1664年),陜西巡撫賈漢復對唐褒斜道進行了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修整。
現(xiàn)在褒斜道的標準線路,是循渭水支流斜水(現(xiàn)名石頭河)及漢水支流褒水(褒河)兩條河谷而成的一條谷道,北至斜谷口(在眉縣之南斜峪關口),南起褒谷口(在漢中褒城的北大鐘寺附近),全程約235公里(一說249公里)。
褒斜道上的石門,是“石門十三品”的所在地。
石門位于褒斜道南端,漢明帝時期,為貫通褒斜道,人們使用“火燒水激”的原始技術在這里修建了隧道?!盎馃ぁ笔侵袊糯诨鹚帒弥坝脕黹_鑿隧道的一種技術,巖石在火燒之后再迅速用水澆,在熱脹冷縮的作用下就會酥裂。當時人們用摩崖石刻把開鑿石門隧道這一事件記錄了下來,這就是著名的書法《石門頌》。
在石門東西兩壁及兩山相夾的褒河兩岸懸崖上,鑿有自漢魏以來題詠、記事的摩崖石刻,多達百余塊。1970年,漢中修建石門水庫,有關專家從摩崖石刻中挑選出十三方漢至南宋時期的精品,開鑿切割下來,轉移到漢中市博物館,合稱“石門十三品”,作為館藏珍品,設有專門展廳予以陳列。其余的大部分石刻、石門棧道及將軍鋪、褒姒鋪等遺跡就淹沒在了湖底。
石門十三品記述了褒斜道和古石門的變遷,也代表了中國漢字發(fā)展的重要歷程,日本學者種谷扇州曾稱贊石門十三品是“漢中石門,日本之師”,中國最早的工具書《辭?!罚饷嫔夏莾蓚€大字就是從石門十三品的書法作品中選出來的。石門十三品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袞雪》,相傳為曹操的手書真跡。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伐蜀,駐軍漢中褒谷口,有一次路過褒河,見石多浪激,如飛雪襲來,曹操便在山石上寫下“袞雪”兩個大字,隨從不解,問“袞”字為何沒有三點水,曹操手指褒河笑道:“江中之水甚多,何須畫蛇添足?”
Tips
石門十三品
石門十三品中,共有漢刻8種,曹魏、北魏石刻各1種,宋刻3種。
■漢《鄐君開通褒斜遒摩崖》
俗稱《大開通》或《開道碑》,書法氣魄宏偉,是篆書向隸書過渡的典型代表。
■漢《故司隸校尉健為楊君頌》
又稱《石門頌》,刻于漢建和二年(148年),為中國漢代摩崖石刻中的“三頌”之首(另外兩處為《西狹頒》和《郙閣頌》),其漢隸被譽為“漢人極作”。
■漢《右扶丞李君表記》
簡稱《李君表》,東漢永壽年間刻于石門北口的西壁,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被褒城教諭羅秀書發(fā)現(xiàn)。因年代久遠,石質剝落,幾不能識。
■漢《楊準·楊弼表記》
原刻于《石門頌》摩崖南側,全文173字。
■漢《石虎》
原刻于石門以南五里、褒河東岸的山崖上,因周邊山峰上有一塊形如老虎的山石,故刻下“石虎”二字。
■漢《石門》
原刻于石門洞西壁,是石門洞的標志碑。
■漢《玉盆》
原刻于石門洞南一公里、褒河河谷中的一塊巨石上,筆力雄厚,傳為“漢初三杰”之一張良所書。
■漢《袞雪》
原刻于石門洞以南的幽谷中,呈長方形,相傳為曹操手跡。
■曹魏《李苞通閣道題名》
原刻于石門北口上方東側的峭壁上,是少見的三國時期遺存,以及研究蜀魏之戰(zhàn)的寶貴資料。
■北魏《石門銘》
刻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記載的是梁、秦二州刺史羊祉等人奉北魏宣武帝之命,修復廢置已久的褒斜道。
■南宋《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釋文》
漢代的《鄐君開通褒斜道》年代久遠,鮮為人知,到南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才由南鄭縣令臨淄晏袤發(fā)現(xiàn),晏袤在漢代石刻旁做了題記。
■南宋《晏袤釋潘宗伯韓仲元李苞通閣道》
簡稱《潘宗伯等通閣道釋文》,通篇為隸書,字徑3—4厘米。
■南宋《山河堰落成記》
刻于紹熙五年(1194年),記述紹熙四年夏天水患,官府與百姓集資修堰之事。
有人稱古棧道為“世界第九大奇跡”,我深以為然,這些年也特別關注全國各地幸存的古棧道,對探訪石門古棧道也充滿期許。
陜西漢中漢臺區(qū)、勉縣、留壩三縣(區(qū))交界的褒谷口一帶修建了石門棧道風景區(qū),距離漢中市區(qū)15公里,在原址的基礎上,修建了仿古棧道3.26公里,并在“石門隧洞”遺址上方的山崖上仿鑿了約16米長的石門隧洞,沿線按漢代風格恢復了一座驛站、三座郵亭、兩座棧橋及無心橋遺跡,并在入口處修建了石門文化廣場和近40個兩漢三國時期歷史人物的雕塑群。行走景區(qū)的過程中,我看到了開發(fā)者的努力,據(jù)說其整體建設投資是987萬,抬高路基近80米,恢復了這一古老的棧道奇觀??上У氖?,目前我在景區(qū)所能看到的大多是新建筑,如今各地不少幸存的古道正在逐漸變成“新道”,其中棧道首當其沖,而在我看來,有幾千年歷史的古道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旅游資源。古道是典型的線性文化遺產,也是最佳的全域旅游資源,開發(fā)其旅游價值,應更多關注其文化內涵,以及安全和健康特征,同時,古道的經濟利用模式也有其特殊性,目前國內同類景區(qū)選擇的大多是可以短期盈利的經營內容,而海外一些國家在這方面的運作比較成熟,值得我們借鑒,比如,旅行者要前往古道,不但要支付不低的費用,而且要提前幾個月報名,可謂一票難求。人文景區(qū)的生命力主要來自其歷史積淀與文化內涵,希望各地幸存的古棧道都能得到合理的規(guī)劃利用,讓這一“第九大奇跡”邁上更高的臺階。
Tips
吉道擷珍
■古漢臺
位于漢中市漢臺區(qū)東大街26號,現(xiàn)為漢中博物館館址,面積約8000平方米,由三級臺地構成,臺高約7米。
楚漢相爭時期,劉邦進駐漢中,后創(chuàng)立新王朝,所以將國號定為“漢”,他住過的高臺,就被后人尊稱為古漢臺。清代陳毓彩有詩云:“赤帝龍興事已陳,層臺鞏固尚如新。當日宮廷湮沒跡,此時郡國有仁人?!?/p>
■石門大壩
一座集灌溉、發(fā)電、防汛、城市供水及旅游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大型水利樞紐工程,20世紀70年代初修建并投入使用,被稱為漢中的“母親庫”。
古道美食
■面皮
據(jù)說面皮已被列為中國十大著名早點之一,其制作工藝2011年被評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漢中是魚米之鄉(xiāng),盛產優(yōu)質大米,由此造就了漢中面皮的獨特風味。漢中人的面皮情結有目共睹,不止早餐,一日三餐外加夜宵部樂意以面皮為食,各種各樣的面皮店從來都不缺少顧客。
■梆梆面
漢中風味食品,由上等白面粉制成,口感香辣。舊時此面是在夜間挑擔上市,要敲梆叫賣,因而得名。
■麻辣雞
陜西名菜,最有名的是漢中的寧強王婆麻辣雞。它是當?shù)厝讼戮茣r必不可少的風味冷盤,同時在高檔宴席上也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