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473000)孫曉冰
CCU(冠心病重癥監(jiān)護室)收治的缺血性心衰患者需要用中心靜脈置管治療,有支持靜脈營養(yǎng)、輸液等價值。但是同時導管相關感染(CRI)明顯,是并發(fā)癥常見代表。相關資料指出,導管類型以及導管留置時間等均為CCU缺血性心衰患者CRI的相關原因,加上耐藥菌的難治性特點,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并影響治療預后[1]。基于此,本文就我院缺血性心衰CRI患者為例,總結相關性感染、護理方案。
1.1 一般資料 實驗對象均為心衰患者,病例選自2015年5月~2017年5月,總計50例(置管400次)。男性29例,女性21例;患者年齡介于18~80歲之間,均值(56.05±3.30)歲;置管次數(shù):男性置管次數(shù)292次,女性患者108次;置管位置:股靜脈置管、頸內(nèi)靜脈置管、鎖骨下靜脈置管分別為70次、98次、232次;置管類型:急診置管178次,擇期置管患者222次;導管留置時間:1周內(nèi)70次,1~2周145次,2~3周115次,3周以上70次;留置導管類型:單腔、雙腔留置導管分別為271次、129次。
1.2 方法 ①護理方式。置管期間嚴格進行接口位置消毒,以無菌生理鹽水(10ml)沖洗導管,間隔1d更換1次敷料,維持敷料干凈,間隔1周更換1次肝素帽,做好嚴格消毒工作,導管敷料選擇透明敷貼,以便更好地查看皮膚改變情況。②感染處理。疑似導管所致發(fā)熱患者立即進行血樣培養(yǎng),查看白細胞情況。拔除導管后,以無菌剪刀減掉導管末端(約3cm),并將減掉部分進行細菌培養(yǎng)、藥敏試驗,<72h無細菌生長為陰性。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鎖骨下靜脈、頸內(nèi)靜脈、股靜脈置管感染率占比以及感染率、導管留置時間關系,真菌以及革蘭陽性菌、陰性菌感染占比。
1.4 感染分類以及評價標準 全身感染:非原發(fā)疾病導致的寒戰(zhàn)、發(fā)熱,經(jīng)細菌培養(yǎng)呈陽性。局部感染:導管穿刺處有局部紅腫以及硬塊、分泌物情況,細菌培養(yǎng)呈陽性,血培養(yǎng)呈陰性。靜脈通道感染:置管皮下有紅腫以及壓痛表現(xiàn)。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19.0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計數(shù)觀察指標以%形式展開,進行卡方檢驗;計量觀察指標以(±s)形式展開,進行t檢驗。P<0.05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置管部位、感染情況分析 具體置管處以及感染占比情況見附表1。
2.2 導管留置時間、感染情況分析 導管留置時間越長,患者感染發(fā)生率越高,兩者呈正比,詳細占比結果見附表2。
2.3 置管類型、感染情況分析 單腔導管感染率為15.87%(43/271),雙腔導管感染率為34.11%(44/129)。
2.4 感染細菌、留置導管關系分析 真菌、革蘭陽性、陰性感染次數(shù)分別為12次、53次、22次,感染率分別為13.79%、60.91%、25.28%。
附表1 缺血性心衰患者置管部位、感染占比情況分析[n(%)]
附表2 導管留置時間、感染發(fā)生率分析[n(%)]
中心靜脈導管開始廣泛用于CCU治療中,治療的同時感染幾率明顯增加,影響患者康復效果,這和置管種類、留置時間等均因素有關。為了降低感染發(fā)生率,需要進行嚴格監(jiān)控,縮短置管時間,加強手部衛(wèi)生、消毒工作,做好敷料更換。
結果顯示:股靜脈置管處感染率占比最高,導管留置時間越長,患者感染發(fā)生率越高,雙腔導管置管感染率高,細菌革蘭陽性占比高。此次實驗結果和呂偉,張秋芳[2]研究有一致性,單腔、雙腔感染率分別是15.87%、41.67%,真菌、革蘭陰性和陽性菌率分別為11.76%、27.06%、61.18%。
綜上所述,中心靜脈置管期間需強化護理配合以降低感染并發(fā)癥,提高患者治療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