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正陽縣人民醫(yī)院(463600)劉根云
慢性鼻炎、鼻竇炎是臨床中常見疾病,隨著空氣質量日益惡化,其患病率與日俱增[1]。藥物往往不能根治,從而導致遷延不愈[2]。內鏡治療是其主流治療方法,可通過小范圍手術解決炎癥病變[3]。術后疼痛是其主要并發(fā)癥,是術后影響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心理護理與治療逐漸被廣泛認可,本實驗即對個性化心理護理對內鏡治療鼻炎、鼻竇炎術后疼痛的影響進行回顧性分析。選取2016年11月~2017年12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患者進行研究。結果顯著,報道如下。
1.1 資料整理 選取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患者200例?;颊吣挲g21~59歲,平均年齡(36.35±9.73)歲。200例患者均分為試驗組及對照組。該研究所選病例均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護理方法:該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護理人員定期巡視,以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問題。及時督促服用藥物并定期更換敷料。督促患者飲食清淡、睡眠充足、忌煙忌酒。
試驗組患者護理方法:該組患者在接受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還接受個性化心理護理?;颊呷朐洪_始護理人員需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建立信任及依賴關系。并盡快了解患者自身情況,如患者文化程度、心理狀態(tài)等,以根據(jù)患者自身情況進行患者最容易接受的心理護理方法。術前護理人員為患者講解手術過程、內鏡先進性,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擔心從而減少焦慮,使患者更加配合醫(yī)護人員的操作,同時提高患者疼痛閾值及疼痛忍耐力。同時講解術中注意事項,使患者自覺注意不良因素,術中配合醫(yī)護人員的操作,主動避免不利于治療的行為的發(fā)生。術后患者的疼痛最為劇烈,護理人員可使患者半坐臥位,并聽舒緩的音樂或觀看感興趣的節(jié)目,以分散患者注意力,降低疼痛感。對患者家屬進行宣教,以使家屬可時刻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較少患者焦慮等不良心態(tài)。
1.3 觀察指標 使用NRS疼痛評價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第24h、48h、72h的疼痛情況,并將心理護理效果進行評價并分析。心理護理效果判定方法:顯效:患者無痛感。有效:痛感有所改善但未消失。無效:痛感未減輕甚至加重。
1.4 統(tǒng)計學檢驗 使用SPSS19.0分析數(shù)據(jù),采用X2以及t檢驗,P<0.05,表明本次實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者第24h、48h、72h的疼痛情況 對照組24h NRS評分為(4.3±0.3)分,試驗組為(3.7±0.2)分,經分析,具統(tǒng)計學意義(t=16.6,P=0.00)。對照組48h NRS評分為(3.6±0.5)分,試驗組為(2.9±0.3)分,經分析,具統(tǒng)計學意義(t=12.0,P=0.00)。對照組72h NRS評分為(2.9±0.6)分,試驗組為(2.1±0.1)分,經分析,具統(tǒng)計學意義(t=13.2,P=0.00)。具體見附表。
附表 患者第24h、48h、72h的疼痛情況
2.2 兩組患者疼痛護理有效率 對照組患者護理有效率為74.0%,試驗組為90.0%。經分析,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8.7,P=0.00)。
鼻炎、鼻竇炎是臨床常見疾病,其影響患者的工作、學習、生活,若長期得不到有效救治有癌變風險。普通藥物治療只能起緩解作用。內鏡手術是治療鼻炎、鼻竇炎最常規(guī)方法。內鏡手術為微創(chuàng)手術,效果好,但術后頭面部疼痛往往給患者造成巨大困擾,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心理護理在圍手術期的重要作用被不斷認可,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可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減少疼痛、提高圍手術期間生活質量。本文即對個性化心理護理對鼻炎、鼻竇炎內鏡術后疼痛的護理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實驗結果表明,接受心理護理的患者同一時間內比對照組患者具有更低的疼痛感,針對疼痛的護理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良好的個性化護理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頭面部疼痛,該護理及管理方法在臨床上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