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細銀
在小學數學中,由于小學生的抽象思維還處于起步階段,使用教具是我們每個老師在教學中經常應用到的教學手段之一,它可以把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直觀,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適當應用教具不僅能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性,還能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巧用教具,提升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處在形象思維位置的階段,他們具有愛玩和好動的特點,運用教具就需要符合學生的年齡和思維的特點,讓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比如,在講解“三角形三邊關系”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活動,把三根長短不一的小棒圍成不同類型的三角形。在實際的擺弄過程之中,學生自然了解不是任意三條小棒都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學生通過動手測量小棒的長度,就會發(fā)現:只有當其中兩邊的和三于第三邊,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教具、學具的靈活運用,讓學生在課堂上把外在的表現和內在的屬性結合在一起,這樣就順應了他們好奇、好動的特點,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了教學的高效。
二、巧用教具,發(fā)展空間觀念
培養(yǎng)數感、符號感受,發(fā)展空間觀念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而使用教具能促進小學生數學觀念的發(fā)展。例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等幾何模型教具在發(fā)展空間觀念上更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幾何體與其展開圖、三視圖之間的聯系和轉換,更有賴于通過幾何模型建立直觀表象,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描述和思孝。雖然多媒體課件也能模擬出立體圖形效果,但屏幕上的長方體與真實的長方體還是不一樣的。例如:在認識長方體的特征這一課時,除了用多媒體外還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摸一摸長方體的面、棱、頂點,還借助直觀教具和學具上得出長方體的特征。再如在教學“圓柱表面積”一課時,圓柱的側面積計算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一個圓柱體,并將圓柱的側面展開成長方形,并讓學生說說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柱底面的周長,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圓柱的高。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探究,得出圓柱的側面積=圓柱底面的周長×高。在教學中,通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參與、積極探索,自己推導出圓柱側面積的計算公式。直觀教具的運用,讓學生見得到、摸得著,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巧用教具,突破重點難點
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不同,學習能力就會有差異。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些教學內容常常會和一些學生的認知水平發(fā)生沖突,產生學習障礙,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辦法,如果在教學中恰當地使用教具,會幫助學生有效地突破學習障礙,把知識化難為易,讓每個學生在學習中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提高學習能力。對于個別特困生,老師應課后進行個別輔導,給予指導與幫助。
四、巧用教具,改變教學模式
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師生雙邊活動是這種認識活動特殊性的表現之一。教育部《關于我國數學課程研制的初步設想》指出,要通過數學教學改革,努力實現師生關系的民主與平等,改革單純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提供給兒童觀察、操作、實驗及獨立思考的機會。通過學習者群體的討論與交流,進一步歸納、驗證,形成數學結論,讓兒童獲取更多的數學活動經驗。通過學具的操作,加強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討論,讓學生大膽發(fā)問、質疑,共同制定解題計劃,選擇適宜的思維方向和策略。通過這些思維方式和策略的運用,不斷解決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經驗的矛盾,教師講解與自覺理解的矛盾和同學之間新知識理解水平差異而產生的矛盾,體現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具為學生的操作、探索、合作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教師在推導公式時三次使用了直觀學具。第一次,教師出示五個不同的圓錐與一個圓柱從底和高兩方面進行比較,把比較結果填在表格里。并讓學生匯報:一號圓錐與圓柱是等底不等高;二號圓錐與圓柱是等底等高;三號圓錐與圓柱是等高不等底;四號圓錐與圓柱是不等高不等底;五號圓錐與圓柱是等底等高。第二次:學生分別用5個圓錐裝滿沙倒入圓柱中,用二號和五號圓錐剛好三次倒?jié)M,發(fā)現圓錐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而用其它圓錐裝滿沙倒入圓柱,得出不是3次。在此強化了“等底等高”這一重要條件。這樣的教學使數學學習的方式,變成學生主動參與,主體張揚、發(fā)展、提升的過程。教學實踐證明,讓學生動手操作參與教學比看教師拼、擺,聽師講解獲得的知識牢固得多,既能提高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又能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潛能。
五、巧用教具,解決實際問題
采用教具,還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的問題?,F今時代下的知識經濟,就是對知識的創(chuàng)新和應用,小學數學教學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就要培養(yǎng)學生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如果學生單先靠識記公式去計算表面積,那么,在實際運用長方體公式解決粉刷教室這一類題目時,學生很容易出錯。為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在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推導中,我手持長方體實物,要求學生根據看到的實物準確說出每個面的計算方法,當學生有了初步的空間觀念后,我讓學生根據想象說出長方體各個面的計算方法,使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得到發(fā)展,再讓學生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生就十分容易應對了。
在小學數學教學之中,教師、教材和教具是教育的三大基本建設。眾多的實踐例子證明,科學、合理、適時地使用教具進行教學,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讓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讓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大大提升學生學習的熱情,切實提高數學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