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璐璐
摘要:2016年初的《太子妃升職記》一度成為當年網絡自制劇的“黑馬”,引發(fā)熱議浪潮。本文從彈幕視頻網站——bilibili的評論作為受眾反饋的基礎樣本,以使用與滿足理論作為切入口,探究彈幕作為新興大眾傳播媒介所展現的受眾需求與滿足的新轉變,進一步探究《太子妃升職記》的熱播原因,并思考未來網絡自制劇的發(fā)展走向。
關鍵詞:使用與滿足理論;彈幕;網絡自制劇
一、彈幕:受眾需求下的必然產物
《太子妃升職記》(以下簡稱《太子妃》)作為“現象級”的熱播劇,播出后僅12小時就打破了傳統(tǒng)自制劇的播放記錄,移動端播放量達到400萬次,微博話題討論量達28.5億,百度貼吧累計發(fā)帖8萬條(1)。之后,彈幕視頻平臺的播放形成了第二次播放高潮。
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革新,新媒體的涌現激增了受眾的需求,彈幕視頻網站成為了滿足受眾需求的新興平臺。鑒于彈幕極強的參與性、及時性等傳播特征,更為直接地加快了分享,打破了傳統(tǒng)的觀看習慣,形成了陌生化的互動文化。
因此,彈幕的出現讓受眾實現了在觀看過程中的雙向互動,而互動過程中“媒介與受眾之間的關系逐漸成為一種計算關系,并越來越類似于商品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保?)由此,我們可以量化彈幕反饋的信息,把握市場發(fā)展趨勢,做出符合大眾喜好的作品,真正做到受眾參與制作的過程。
甘薇曾在《太子妃》電影版啟動儀式上說,“所謂彈幕電影,并不是讓網友邊看邊發(fā)彈幕,而是網劇播放過程中,那一千多萬條的彈幕,已經被我們收集起來了。網友太有創(chuàng)意,他們改的那些臺詞,經過甄選,很有可能在電影里出現?!保?)因此,由于彈幕視頻平臺與受眾極強的粘連性,使兩者產生了新的傳播樣式,促進了“受眾為王”時代的到來,符合了當下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二、彈幕反饋的受眾情況分析
彈幕評論作為一種新式的反饋信息的方法,能夠從中看出整體的受眾傾向,而能否滿足受眾需求便成了網絡自制劇發(fā)展的癥結所在?!短渝芬云漉r明的制作風格在彈幕視頻平臺形成了海量評論。因此,本文通過彈幕評論研究《太子妃》所產生的使用與滿足的效果。
(一)從受眾定位上看
1.年輕化亞文化群體
《太子妃》一開始便打出了“污” “雷” “窮”的三大特征,切合了目標受眾“重口味”的觀看需求。從使用彈幕的受眾上看,彈幕文化的受眾主要為90后群體,他們對新鮮事物的理解能力強,喜歡追求新奇與刺激,天然的宅屬性與彈幕所帶有的吐槽性和亞文化氛圍不謀而合。(4)因此,青少年亞文化群體成為主要的目標受眾。
此外,從穿越、變性等非常規(guī)的故事設定以及彈幕評論中大量的“芃哥彎成了蚊香”、“搞基吧”等新興的網絡詞匯上看,都呈現了明顯的反權威、反說教、反傳統(tǒng)的心理,符合了當下青少年的心理訴求。
2.精準女性目標受眾
在當下,女性儼然成為了文化產業(yè)的主要消費者,女性的消費心理和感覺體驗成為了制造文化產品的主要因素。從“得女人心得天下”的市場消費觀念上看,“女性向”的作品成為了未來創(chuàng)作的新趨勢?!短渝分写罅窟\用了滿足女性受眾需求的元素,將目標精準定位為女性觀眾也是該劇成功的關鍵。
(1)“小鮮肉”的誘惑
“男色”進入消費領域后,“身體”被物化,逐漸成為一種商品。劇中太子時常赤裸的上身加上冷峻姣好的面貌,吸引了大多數女性觀眾,由于“男色”的過量消耗,女性觀眾可以通過觀察其身體,從而得到快感,滿足了多數女性對于男性肉體窺視的審美需求。
(2)女性意識的覺醒
傳統(tǒng)男性以強壯的外形優(yōu)勢制約著女性,讓多數女性產生一種不安定的情緒。但劇中太子妃將太子扔到床上或按到墻上壁咚的設定,呈現出女權主義傾向。對于多數女性觀眾而言,這種形象的設定能夠暫時排解女性長久以來性別地位的壓制。
此外,劇中摒棄了傳統(tǒng)的宮斗敘事邏輯,而是讓太子妃成為可以團結后宮一切的女性角色。這種女性上位,不宮斗的設定,也緩解了一部分女性觀眾社會競爭的壓力。
(3)雙向瑪麗蘇愛情
劇中太子為太子妃保守貞潔,九王寧可舍棄江山也要留住太子妃的故事模式,帶領女觀眾直接回到“瓊瑤”時代,瑪麗蘇情節(jié)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是為女性服務的,既滿足了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又滿足了對另一半理想化的幻想。
另外,由于劇中穿越的設定,讓觀眾不停地在性別倒置里產生焦慮,出現了bg、bl、gl的等不同性向戀。例如彈幕中提到“沒有掰不彎的直男”、“芃哥你是否還記得你是個男人”等性別問題的爭論,催生了觀眾對性別問題的獵奇心理。
因此,在受眾層面上看,精準的定位成為了該劇走紅的關鍵原因。其中較大程度上滿足了年輕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的需求,加之顛覆傳統(tǒng)的亞文化元素的運用使得年輕觀眾得以“使用與滿足”。
(二)從理論效用上看
“使用與滿足說”由美國社會學家 E·卡茨在上個世紀60年代首次明確提出,該理論認為“人們接觸使用傳媒的目的都是滿足自己的需要,這種需求和社會因素、個人心理因素有關?!焙髞恚鴤鞑W家丹尼斯·麥奎爾在電視領域又發(fā)展了該理論,提出電視節(jié)目的“心緒轉換”“人際關系”“環(huán)境監(jiān)測”等效用(5)。因此,媒介的接受跟受眾的心理有著緊密的聯系。
1.心緒轉換的需求
“使用與滿足理論”的效用之一為“心緒轉換理論”,強調“電視節(jié)目可以提供消遣和娛樂,能夠幫助人們‘逃避日常生活的壓力和負擔,帶來情緒上的解放感”。(6)現代生活的壓力,導致多數人無法排解焦慮的情緒,《太子妃》利用穿越元素為現實生活中的人搭建了一個逃避的空間,讓觀眾在另一個空間內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困難,將壓力釋放出來,給予觀眾更多的滿足感。
2.情感交流的需求
多數使用彈幕的人群帶有明顯的孤獨情緒,而彈幕平臺的出現實則建立了一個虛擬的面對面場景,形成了及時的交流,這種特性能夠暫時緩解用戶心理上的時空距離感,進而滿足了觀眾交流的訴求。
對《太子妃》而言,情感交流的需求一部分體現在了吐槽上,例如彈幕上出現的“這劇組窮的只剩顏值了”、“劇組:我們也租不起其他場景了啊”等吐槽,通過“狂轟濫炸”自覺形成了共同關注,使觀眾體驗到現實生活不能擁有的快感,形成了一種平民化的狂歡。
此外,當吐槽成為一種問答模式時,會產生大量跟評,進而推動虛擬空間內的交流,通過認同和共鳴,進行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
3.交往認同的需求
“使用與滿足理論”中的人際關系效用包括兩種,“一種是‘擬態(tài)人際關系,即觀眾對節(jié)目出場人物、主持人等所產生的一種‘熟人或‘朋友的感覺;另一種是現實人際關系,即通過談論節(jié)目內容,可融洽家庭關系、建立社交圈子等等”。(7)而彈幕的使用,推動了具有相同興趣的陌生人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種自覺的交往行為,從而獲得自我認同的情緒。
另外,《太子妃》的走紅形成了一定的討論熱度,后通過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工具的傳播,不自覺的被安利,而劇情內容便成為了與他人交往的話題來源。
因此,《太子妃》以其自身的熱度和極為豐富的彈幕評論領跑網絡自制劇,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太子妃》實現了對于心緒轉換、情感交流、交往認同等需求的滿足,受眾觸達效果顯著。
(三)從使用彈幕的心理上看
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使用彈幕平臺的群體有著對于當下社交、情感訴求以及求知欲望等心理需求。
另外,彈幕受眾具有追求個性化的心理需求,他們通過彈幕平臺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體系。比如,《太子妃》中出現的“前方高能”、“立個flag”、“查水表”等小眾文化的語言,這些暗語讓彈幕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滿足了他們個性化的追求。
因此,彈幕將成為全新的表達窗口,更及時、便捷的滿足當下受眾所產生的剩余需求。
三、彈幕使用的現實問題與思考
《太子妃》以全新的視角,從內容制作到受眾定位再到整個運營宣傳都集網絡自制劇的優(yōu)勢于一身,為國產網絡自制劇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經驗和借鑒。縱觀《太子妃》的走紅,極大程度上依托于網絡媒介的發(fā)展,加之彈幕技術的滲透,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體驗。當然,我們承認彈幕技術與網絡自制劇之間融合的必要性,但也要重視和思考發(fā)展過熱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
隨著青少年群體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主體,加之彈幕的頻繁使用,讓其有了特定的交流場所。與此同時,多數制作者為滿足和迎合亞文化群體的口味,在制作過程中不斷的增加低俗、暴露等特殊詞語或場景的使用?!短渝分?,加入了變性、同性等元素,存在衣著暴露、語言污穢等問題,存在著取悅青少年受眾的問題。
盡管,彈幕搭建了一個相對言論自由的平臺,讓受眾能隨時隨地分享和表達,但由于在觀看過程中存在分歧,逐漸開始由對劇的評論延伸到了人身攻擊的層面上,造成了觀看的混亂,也使語言走向了低俗化。盡管針對“問題彈幕”進行了相應地管理措施,但仍存在著隨意將低俗化言語當做樂趣進行分享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彈幕使用者的社會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對受眾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因此,我們不能只依靠政策進行強制控制,就其根本,還是需要培養(yǎng)受眾的媒介素養(yǎng)以及提高整體的公民素質,這樣才能更好的引導彈幕的正確使用以及長遠的發(fā)展。
四、彈幕融合下的網絡自制劇的發(fā)展前景
2016年1月20日,《太子妃》由于有傷風化等原因遭到下架,之后在廣電總局的監(jiān)控下,大量存在相關問題的網劇也遭到下架整改,使網劇備受爭議。
但作為新出現的網劇市場,要按照電影電視的審查標準必定是無法適應,鑒于網絡平臺更為私有化,能夠及時的把握觀看人群的屬性,通過大數據收集,我們可以得到比起傳統(tǒng)媒體數據更為精準的觀眾年齡篩選,可以通過分眾管理來引導網劇市場。
其實,網絡市場中彈幕技術的發(fā)展為我們走進受眾提供了捷徑,從《太子妃》的彈幕評論上分析得出,它的成功依托于滿足了受眾的需求,基本與事前制作的預期相吻合,受眾的觸達效果極佳,為其他網絡自制劇的創(chuàng)作起到了良好的起步效果。而在傳播過程中,彈幕的迅速發(fā)展,與當時網絡自制劇的整體走勢不謀而合,之后更成為彼此促進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
而《太子妃》的走紅,也從側面反映了互聯網播放模式獲得了大眾的認可,但是否能將這種火爆持續(xù)下去,還需要在互聯網元素的基礎上,采用專業(yè)的制作團隊,提高作品質量,并利用全媒體營銷策略,打通網絡平臺,積極的與社會各界互動,提高網劇的關注度,促進網劇向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因此,彈幕在一定程度上即為受眾的反饋,我們從彈幕的評論中看受眾效果的抵達,可見《太子妃》的成功無可復制。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認清網絡環(huán)境的未來走向,更好地把握彈幕所帶來的積極價值,并從彈幕評論中選取真正意義上的大眾所需,不要為受眾而受眾,讓網劇走的更加長遠。
注釋:
徐仁翠:探析網友“吐槽”行為對《太子妃升職記》火熱的影響,《新聞研究導刊》,2016年第140頁。
王穎:對彈幕視頻網站受眾的主動性分析——以 Ac Fan 和bilibli為例,《新聞研究導刊》,2015年第1期,第54頁。
網易:http://ent.163.com/16/0130/08/BEI L1IQ7000300B1.html.
王寧:網絡視頻彈幕研究,遼寧大學,第18頁。
童心:《太子妃升職記》熱播背后的傳播學原因探析,《視聽》,2016年第51頁。
徐仁翠:從“使用與滿足理論”分析《太子妃升職記》熱播的原因,《新聞研究導刊》,2016年第176頁。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82-1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