仵威
摘 要:在歌劇的發(fā)展史上,重唱是歌劇藝術表演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通過討論在歌劇方面卓有功績的意大利和法國的歌劇發(fā)展狀況,挖掘兩國歌劇發(fā)展對重唱的影響和作用。
關鍵詞:意法;歌??;重唱
中圖分類號:J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344(2018)30-0042-02
歌劇產(chǎn)生于16世紀的西方,是一種集戲劇、音樂與舞臺布景為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浪漫主義時期是歌劇創(chuàng)作的一個高峰。由于浪漫主義時期倡導自由、平等的思想。于是強調人性的自由和靈魂的解放為首要條件的思想在浪漫主義時期發(fā)揮到極致。此外,在浪漫主義時期還強調個人情感的釋放。這些浪漫主義思潮都影響到了歌劇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由于資產(chǎn)階級革命,歐洲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轉變了方向,各個階層的經(jīng)濟條件都有所改善。解決基本生活問題的人民大眾開始轉向精神方面的提升,大力興建歌劇院,成立歌劇劇團。所以曾經(jīng)只有貴族才能欣賞到的“高雅藝術”——歌劇,也走進了平民大眾的生活。由于浪漫主義時期的自由平等思想,使許多作家作曲家不再受束縛,涌現(xiàn)了許多歌劇作品,有些佳作傳誦至今。為了彰顯本國特色,意大利和法國都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特點。
1 意大利歌劇和法國歌劇的發(fā)展狀況
1.1 意大利歌劇的發(fā)展狀況
意大利是歌劇的故鄉(xiāng),有著悠久的歌劇歷史。意大利歌劇也一直貫穿于歐洲的藝術生活。在意大利歌劇的發(fā)展史上,一共有四個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和民族主義時期。其中浪漫主義時期是意大利歌劇發(fā)展的頂峰。
19世紀初,歐洲的文學思潮形成了新的風格,即浪漫主義思潮。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和戲劇都具有其獨特的風格特征,在長達兩個世紀的意大利歌劇發(fā)展史中,其巧妙地結合貴族和下層人民的審美情趣和心理需求,在各個階層文化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意大利正歌劇。18世紀,歐洲廣泛流行著意大利正歌劇。但是格魯克認為歌劇中過分炫耀技巧,破壞了能凸顯歌劇藝術價值的質樸和真實。所以他主張刪去華麗的辭藻,追求樸實的真情表達。格魯克的代表作有《奧菲歐與優(yōu)麗狄茜》、《阿爾采斯特》。格魯克的改革對18世紀整個歐洲的歌劇有著重要的影響。
意大利喜歌劇。18世紀20年代,意大利正歌劇逐漸有衰退之勢,而在意大利正歌劇基礎上,意大利喜歌劇卻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給意大利歌劇注入了新鮮血液。意大利喜歌劇多取材于平民生活,且生動活潑,深入人心。所以意大利喜劇的舞臺表演深受大眾喜愛。期間比較著名的有:佩格萊西的《女樸作夫人》;帕伊謝羅的《塞維利亞的理發(fā)師》;皮契尼的《好姑娘》。因為其輕松活潑的舞臺效果,意大利喜歌劇對歌劇發(fā)展影響深遠。
意大利歌劇的繁榮。19世紀,由于歷史原因,意大利歌劇與法國、德國歌劇相比,略微傳統(tǒng)。且只有意大利正歌劇和意大利喜歌劇。但是隨著浪漫主義思潮席卷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歌劇的演唱和舞臺呈現(xiàn)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發(fā)生了改變:卓越的歌唱演技,人物與角色的恰當融合。此時意大利歌劇一派繁榮景象。其中著名的歌劇有羅西尼《塞維利亞的理發(fā)師》和《威廉退而》。
意大利歌劇的頂峰。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歌劇重彩描繪了底層貧困人民的勞苦生活。由于歌劇大都反映社會人民生活的真實現(xiàn)狀,此時的意大利歌劇已經(jīng)深入大眾內心深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圖蘭朵》。
1.2 法國歌劇的發(fā)展狀況
由于意大利是歌劇的故鄉(xiāng),所以在歐洲歌劇舞臺上,意大利歌劇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此時法國借鑒意大利歌劇的經(jīng)驗,創(chuàng)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歌劇藝術。
浪漫主義思潮一經(jīng)產(chǎn)生,就迅速席卷整個歐洲,法國也不例外。尤其是18世紀晚期,19世紀早期,浪漫主義自由、平等、解放的思想也影響著法國的方方面面:雕刻、畫作、小說以及歌劇。其中對歌劇的影響尤其明顯。
法國的喜歌劇。巴黎之所以成為藝術的殿堂,與19世紀法國歌劇的發(fā)展密切相關。19世紀,浪漫主義氣息彌漫著整個法國,受此影響,法國大作家們敢于創(chuàng)作,奇思構想,創(chuàng)作了許多經(jīng)典的作品。而這些作品為歌劇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推動了法國歌劇的發(fā)展。由此產(chǎn)生了法國喜歌劇。法國喜歌劇以其簡單的場景、活潑的歌唱、靈活的表演深受觀眾喜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布瓦爾德的《白夫人》。
法國現(xiàn)實主義歌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逐漸對真實的生活充滿期待,而不再抱希望于幻想。于是法國現(xiàn)實主義歌劇隨之誕生。法國現(xiàn)實主義歌劇多取材于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且對舞臺演員的塑造更貼近于真實人物,舞臺場景布置更貼近現(xiàn)實生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是《卡門》。《卡門》一經(jīng)演出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向。其強烈的戲劇色彩、大膽的描寫手法、奇特靈活的舞臺表演使其成為流傳后世的經(jīng)典佳作。
19世紀是意大利和法國歌劇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在此期間,意大利和法國也隨著各自歷史和社會的發(fā)展而有所改變,從而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歌劇。也使得歌劇在19世紀大放光彩。
2 重 唱
2.1 重唱的定義
在聲樂演唱中,重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演唱方式。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演唱者按其各自特定的方式同時演唱同一首曲子。在歌劇這一舞臺表演藝術中,重唱是表現(xiàn)舞臺演員情緒、使演員交流感情的最佳方式。此外,重唱在推動歌劇情節(jié)發(fā)展、刻畫舞臺人物心理都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重唱不但能表達演員自己的情緒,還能突出不同舞臺人物的共同心聲。
重唱這一舞臺藝術表現(xiàn)形式在歌劇中運用的十分廣泛。它不僅可以用不同聲音表達各自的內心獨白——或支持,或對立;還能在把不同演員發(fā)出的聲音作重新的整合,以此來共同表達一個情感——或喜,或憂,或憤怒,或悲喪。從而塑造統(tǒng)一的歌劇形象。在舞臺劇中,多人同時講話肯定會給觀眾帶來聽覺的挑戰(zhàn),但是重唱使幾個人物角色利用其特定的聲線,通過和聲完美的呈現(xiàn)歌劇的美妙之處。重唱作為舞臺劇表演的重要形式,也幫助舞臺劇縮短了時間。舞臺劇的表演,是在一定時間里演出一件事情的起承轉合或演出生老病死的一種生活。所以需要必要的節(jié)省時間,而重唱恰恰解決了這一問題,幾個角色同時進行的演唱,既表達各自的情感,又節(jié)約了時間。這樣幫助控制舞臺歌劇的發(fā)展進程。而在浪漫主義時期,許多作曲家受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大都在作品的結尾大肆渲染,強烈地抒發(fā)情感,于是重唱就成為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所以,當時的歌劇作品,大都以重唱收尾。
2.2 重唱的分類
重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演唱者演唱,所以根據(jù)演唱的人數(shù)劃分,重唱可分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五重唱、六重唱、七重唱等。兩個人一起演唱就是二重唱,三個人一起演唱就是三重唱……以此類推。重唱時,不同的角色所表達的情緒是不同的,不同人物情感表達互不影響。如果多人重唱,有時會根據(jù)不同的情感表達而分組,有的表達同情,有的表達厭惡,有的表達憐愛,有的表達憤恨……雖然情感表達不同,但都是在同一時間演唱,塑造舞臺形象。其中《茶花女》中的飲酒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二重唱作品;普契尼的歌劇《藝術家的生涯》中還有著名的四重唱;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中第三幕呈現(xiàn)了一段妙趣橫生的六重唱,甚至還出現(xiàn)了七重唱。
3 意法浪漫主義時期的歌劇對重唱的影響
重唱是由9世紀歐洲宗教音樂中一種復式音樂形式經(jīng)過一系列的演化和變革發(fā)展而來的。由于浪漫主義思潮的出現(xiàn),18世紀后半葉以及19世紀前半葉,重唱在意大利和法國歌劇中蓬勃發(fā)展。
18世紀的意大利,正處于正歌劇時代。為了能凸顯歌劇藝術價值的質樸和真實,逐漸把二重唱運用于歌劇舞臺劇表演中,借此來表現(xiàn)演員樸實無華的真情表達。雖然此時多人重唱還不是很多,但是重唱的運用已經(jīng)讓大眾了解不同角色同時表達情緒的一種新方式。這對重唱的發(fā)展具有推動作用。意大利的喜歌劇時代,作曲家佩尓戈萊西在他的作品中出現(xiàn)了對話式的二重唱。另外一位作曲家尼古拉·洛格羅希諾,他常常在他的歌劇作品中的結尾運用重唱,形成了一個高潮,因此也形成了他歌劇的特點。使觀眾在欣賞歌劇的同時了解了重唱在歌劇中的作用。
法國的現(xiàn)實主義歌劇,多取材于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且對舞臺演員的塑造更貼近于真實任務,舞臺場景布置更貼近現(xiàn)實生活。在許多法國歌劇作品中,因為要展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表達各自情感的真實性,往往采用重唱的方式。比如《卡門》中多處用重唱,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強烈的情緒對比。
4 結 語
意大利歌劇和法國歌劇在歐洲歌劇發(fā)展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意大利是歌劇的故鄉(xiāng),而法國學習意大利的經(jīng)驗,發(fā)展了具有本國特色的歌劇,并且在歌劇史上影響巨大。所以研究意大利和法國的歌劇發(fā)展對重唱研究至關重要。本文通過總結意大利歌劇和法國歌劇的發(fā)展歷程及發(fā)展特點,闡述了重唱的意義和分類,進而說明了浪漫主義時期的意大利歌劇和法國歌劇對重唱的影響和作用。重唱在歌劇中的表現(xiàn)形式、獨特的藝術價值以及對歌劇的發(fā)展都有著重要作用。因此,為了歌劇作品更好的展現(xiàn),我們還要更加深入的對重唱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英]約翰·羅瑟里,著.王朝元譯.莫扎特傳[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0:87.
[2]林伯杰.一夜變成歌劇通[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3]于潤洋.西方音樂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收稿日期:2018-9-25
作者簡介:仵 威(1985-),男,滿族,山東人,研究生,主要從事美聲聲樂教學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