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燕(南京藝術(shù)學院 設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回龍橋,確實是一座橋,它是南京金川河上眾多橋梁中的一座。一座很小很短還很窄的橋,一座稍不留意都無法感覺到它的存在的小橋。橋的南側(cè),河水從虎踞北路進來經(jīng)過晚市和鎮(zhèn)江路南端,從幾幢大院住宅區(qū)門前流過,最后在回龍橋小學門口一路北轉(zhuǎn),從橋的北側(cè)淌進一處大院兒,然后進入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河道雖然拐了彎,但順著流入的金川河水形成的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小路,卻沿著這座橋繼續(xù)向前延伸了80米。行至路的盡頭,向北的小路叫“校門口”,向南的小路叫“妙耳山”。
在“鎮(zhèn)江路”和“晚市”的交匯點,與“校門口”和“妙耳山”的交匯點之間,這條全長325米的小街,因為回龍橋這座小橋的緣故,這條街的名字就也叫“回龍橋”。
回龍橋位于南京市老城區(qū)的西北處,這條小街的地名不是“桃葉渡”“烏衣巷”“長干里”“白鷺洲”等南京歷史文化標簽式地名,它們在李白、杜牧、劉禹錫等古代大詩人的詩作中被一代代傳頌吟唱,也堆砌出外地人,甚至本地人對南京的城市想像。但回龍橋的這條街和歷史大事件沒有直接關系,也和風雅的文化事件也不沾邊,這是一條飄蕩著飯菜香味兒、煙火氣息、家長里短的過日子的街。這條街還沒有人住的時候就叫回龍橋;后來漸漸有人住了,住的人多了,它成長了起來;當整個南京城在房地產(chǎn)業(yè)的裹挾中一會兒陣痛,一會兒難產(chǎn)時,當文化人在老房子的廢墟上抒發(fā)文化的憂傷時,這條街反而被時間忘卻了。
被時間忘卻,就會被人忘卻。它只能靜靜地看著依舊如常的老居民過著依舊如常的生活。也可以像活化石一樣展現(xiàn)在南京民國政府時期的生活格局,展現(xiàn)一代代居民們?nèi)粘I钪械淖兣c不變,展現(xiàn)一條街道的活力和魅力從何而來。
提起南京,人們總是會想到“六朝金粉”“六朝煙水氣”“槳聲燈影”“金陵王氣”“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等厚重又迤邐的字眼。和任何一個充滿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城市一樣,通過這些詞語很快就能勾勒出一個城市的外在氣質(zhì)和宣傳標準照,其中附帶一張“游玩南京不得不去的十個地方”的清單。
但固定印象中的真實的南京城,其實是一座變化中的城市,也是一座比風景照片更生動豐富的城市。在歷史的結(jié)構(gòu)、商貿(mào)的發(fā)展、城市現(xiàn)代化的進程、首都規(guī)劃的建設中,南京的城市中心區(qū)老城南不斷被凸顯,同時也產(chǎn)生了新街口、鼓樓、下關等城市新的中心區(qū),而回龍橋就是在民國時期城市中心向北偏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條充滿生活氣息的街道。本文透過8張1903年——1949年的南京老地圖,通過一個城市的宏觀變化,聚焦一條從未被關注過的街道的形成。
在圖1,1903年清末時的南京地圖上,城墻和護城河以內(nèi)的城區(qū)之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積是人煙稀疏的自然地貌,三分之一不到的城南地區(qū)一直是傳統(tǒng)時代南京城的市中心,專門放大后排版在全圖左、右下角的就是門西和門東(此處“門”指的是聚寶門)的詳圖,這樣的繪制也說明了聚寶門地區(qū)的全城中心地位。
依靠水道形成的農(nóng)產(chǎn)品、日用品、食品和服裝等商業(yè)交易,使得民船碼頭多集中在城南水西門、聚寶門、通濟門一代,這些地方遂集結(jié)成交易市場。而且,封建帝制時代的科舉制度是全國讀書人改變命運進入仕途的唯一道路,內(nèi)秦淮河流經(jīng)的夫子廟地區(qū)作為江南貢院的所在地,在科舉制度的實施中擁有了旺盛的人氣和一系列的商業(yè)配套,強化了“六朝金粉”“槳聲燈影”的南京意象。
圖1 1903年地圖
南京作家葉兆言在散文集《南京人·續(xù)》中寫到:“鄉(xiāng)試三年一次,許多考生早在一年前,已在這周圍住下來。還有更長期的,干脆就是這次秋闈落第,索性在秦淮河邊上找個落腳的好地方,好好預習功課,準備三年后再考。三年考不上,再住三年,再考,再落第。秦淮河邊讀書人越多,商家生意越好做。賴著不走的落第秀才越多,商家越高興。”[1]秦淮河夫子廟河段,在古代歷來是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場所。達官巨賈、才子佳人、河房畫舫、紙醉金迷。繁華的城南同時也充滿了虛妄之感?!盁熁\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①晚唐詩人杜牧詩作《泊秦淮》。此地的極致繁盛掩蓋了每個在此亡國的朝廷于死亡之前散發(fā)出的腐爛氣味,但杜牧在脂粉香氣和朱門酒肉中嗅到了這絲氣味。
城南因為有著名的秦淮河,聚集了無限的關注和資源,也不斷強化著城南市中心的地位。成為南京的眾多河流中最著名的甚至可以說唯一著名的一條河。
在南京城北,有一條同樣重要但并不著名的河——金川河。提起金川河,南京人更多地想到這是一條臭水溝。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南京媒體只要提到金川河,關鍵詞就是“污染”“臭”“河道治理”“依然臭氣熏天”“加強治理”,就算進入21世紀后,這個主題也沒怎么變過②如《南京金川河臭氣熏天誰管?》(劉懷輝,江蘇經(jīng)濟報,2006-04-21,A02),《內(nèi)金川河水質(zhì)將獲改善》(錢躍峰、葛妍,南京日報,2007-08-20,A04),《玄武湖金川河水環(huán)境整治明年底竣工》(鄒偉,南京日報,2010-11-07,A01),《臭了幾十年的金川河明年變清》(顧巍鐘,新華日報,2010-11-07,A03),《內(nèi)金川河清淤完成90%》(葛妍,南京日報,2011-02-25,A06),《金川河變“紅河”,誰之過?》(徐小怗、邵藝,中國環(huán)境報,2011-09-02,001)。?!俺裘阎钡慕鸫ê釉陲h蕩著“六朝金粉”的秦淮河③其時的秦淮河也是一條被污染的臭氣熏天的河。但因為它一直帶著城市象征的光環(huán),污染也就不成為它最大的關鍵詞。面前,成了一個壞典型。
“金川河的水域出現(xiàn)甚早,但正式得名甚晚。其原因就在于,金川河不像秦淮河那樣是一條穩(wěn)定的河流,其流域幾經(jīng)變化,并曾一度消失。清代人眼中的金川河,肯定不是六朝時的樣子;而今人看到的金川河,又已不同于清代。”④薛冰:《撲朔迷離金川河》,《南京日報》,2017年01月18日,B03版。文中還考證道:“按今人的說法,金川河流域有兩個源頭,一支是清涼山及其余脈五臺山、小倉山北麓之水,由南向北。清涼山雖然不高,但現(xiàn)代以來被作為南京城內(nèi)的分水嶺,其南水系歸入秦淮河流域,其北水系則歸入金川河流域。另一支就是玄武湖水,由東向西。玄武湖與金川河關系密切,今人常將六朝時期玄武湖的入江水道稱為金川河。需要說明的是,現(xiàn)在從中央路大樹根水閘入城的河道,可以肯定不是六朝時的入江水道,而更可能是北宋王安石廢湖為田之際,所開十字河的遺跡。所謂十字河,其北南流向的一條,是引水入青溪,成為楊吳城濠的水源;東西流向的一條,則由此曲折入江。按現(xiàn)在的金川河流域看,這兩條支流在三牌樓模范馬路以北匯合,再北行從金川門西的水閘出城,由今寶塔橋河入江?!睆?903年至今的南京地圖上,能看到金川河整個都處于五臺山和鼓樓以北,所以“清涼山以北的水域,一則因為長期僻處城市之外,少有人關注,二則在北宋極寒枯水時期很可能湮塞干涸,所以竟久久沒有得到命名?!雹萃稀?/p>
但金川河水域的歷史其實相當悠久。1983年,地質(zhì)鉆探資料證實,在距今二、三萬年以前,“當時的秦淮河古河道,有一支由淮清橋經(jīng)大行宮、浮橋,過雞籠山與覆舟山之間通玄武湖,經(jīng)模范馬路、福建路一帶,在獅子山東側(cè)匯入長江。也就是說,當時玄武湖和現(xiàn)金川河下游都還是秦淮河入江水道的一部分。但是到三千多年前,秦淮河在雞籠山與覆舟山之間被阻斷,金川河下游便成了玄武湖的入江水道。”⑥同上。
在1903年至1949年的八份南京老地圖中,均未出現(xiàn)“金川河”字樣,城內(nèi)河道無名,出城后的河道有時會標注“運糧河”,表明了金川河水系在古代擔負的漕糧運輸?shù)淖饔谩?/p>
現(xiàn)在的金川河流域,分為主流、老主流、中支、東支、西支、北支等水道,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水系。本文聚焦的回龍橋正是西支上的一座橋,一條街。金川河西支,自虎踞北路晚市至回龍橋小學,經(jīng)南師大附中,過察哈爾路,繞省郵電管理局,穿過中山北路,經(jīng)政治學院,至薩家灣匯入老主流,部分河道已改為地下涵管,而回龍橋這條街就從晚市開始至南師大附中校門口附近結(jié)束。
從1903年的南京地圖上看,這時的城北地區(qū)基本都是小山和水塘。但下關地區(qū)自從1899年開埠后,中外航運企業(yè)開始在此設立分公司和碼頭,這里逐漸成為市內(nèi)新的繁華商業(yè)區(qū)。從下關碼頭向南,可以看到清末政府的水師學堂①官立江南水師學堂,光緒十六年(1890年)學額120,位于江寧城西挹江門。、陸師學堂②官立江南陸師學堂,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附設礦路學堂,位于江寧城北妙耳山。,以及格致書院③官立江南高等學堂,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 學額120 ,江寧城內(nèi)三牌樓。由鐘山書院(1724年)合并儲才學堂改辦,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改為格致書院。。而格致書院是1903年地圖中,距離回龍橋最近的有名字的建筑群。從當時地圖來看,這條街已經(jīng)形成,作為金川河西支最末端,緊貼河水產(chǎn)生的道路和當時金川河的運輸功能相關,雖然周圍的地貌和城北地區(qū)多小山水塘的自然景觀無異,但近河,又靠近著名的格致書院,再多走些路就是陸師學堂。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將在南京正式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tǒng),南京在近代以來第一次成為國家政權(quán)的首都,盡管這次作為首都的時間僅有三個多月,南京臨時政府就隨著新總統(tǒng)袁世凱的就任遷往北京,但孫中山在與南京《大陸報》記者談話中堅定的宣示:“南京將作為(民國)永遠之都城”[2]的決心,使孫中山、國民政府、南京終將產(chǎn)生不可分割的關系,也使南京城因為孫中山產(chǎn)生了新的城市格局。隨后這座古城里將有不斷增長的人口和日后的首都建設,鼓樓以北的荒蠻景象也逐漸改變,人們在建造這座古老城市的新面貌,描繪一個新政權(quán)的首都應該具備的景象,也在建造自己的新生活。這條目前還沒有人煙的叫回龍橋的小街,將會一點點生長出來。
圖2是1927年的南京地圖這時的南京已經(jīng)是一個新政權(quán)的首都。距離 1903年,24年的時光流逝和社會運動與建造,在地圖上留下了清晰的標記。原本就繁華的城南繁華依舊,沒有很大的擴展空間。于是五臺山以北地區(qū)開始出現(xiàn)了新的建造痕跡。最明顯的兩處就是南洋勸業(yè)會場和下關——浦口碼頭。
圖2 1927年地圖
1910年6月5日至1910年11月29日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yè)會,被稱為中國首屆博覽會,也是南京有史以來第一次舉辦全國性的博覽會。該會由富商集資70萬元在丁家橋劃地700畝建筑會場,歷時14個月籌備而成。從1927年的地圖上可以看到,整個會場位于城北的中部,城北西部全是小山不利于建造,城北東部是大面積的玄武湖水域。在這山水之間,正好是城北中部平坦開闊但人煙稀少的荒涼之地,用來建造南洋勸業(yè)會的會場無須動遷居民也方便地形規(guī)劃,并且為了讓參觀者可以去玄武湖游覽,還在玄武湖的城墻上開了“豐潤門”,玄武湖也因此成為南京第一座開放給市民游覽的公園,而“豐潤門”后來則成為今天的玄武湖公園主入口——“玄武門”。玄武湖中的五座小島在1903年和1927年版地圖中名稱一致,分別叫“新洲”“老洲”“麟洲”“志洲”“長洲”。這些名稱在后來版本的地圖中出于不同的需要而變化著。
南洋勸業(yè)會建筑群的東南角上,是“國民政府”所在地。國民政府的其他行政機關也在使用舊有官方建筑的同時開始建造新建筑,成為今天南京城民國建筑文脈的重要資源。
在1927年的這張地圖上,繁華的下關和浦口碼頭被單獨作為放大圖,排版在全圖的右上角,這足以表明,這時航運業(yè)的發(fā)展和碼頭建筑群對整個城市發(fā)展的重要性。從圖上可以看到,下關碼頭地區(qū)除了碼頭建筑,還有海關、郵政局、各行業(yè)商會、各資本渠道的銀行,以及新式工廠④1912年,英商在下關寶塔橋興建和記洋行,它是當時南京設備先進的大廠之一。至1921年日加工蛋類160-200噸,宰雞鴨2萬多只,豬3000多頭,牛三四百頭。后又在天津、沈陽、上海等地辦廠,幾乎壟斷了我國的整個蛋品、肉類冷藏加工工業(yè)。詳見王恒宇:《白門憶往錄》,《南京史志》,1987年,第4期。。并且從下關向城市中心生長出一條鐵路線。繪制這張地圖時,這條鐵路已經(jīng)運行了18年,它還將繼續(xù)運行31年。1907年10月20日,督署動支藩庫公幣40萬兩,筑建“寧省鐵路”。鐵路全長7.3公里,起于下關江邊,跨惠民河,經(jīng)柵欄門、三牌樓、丁家橋、無量庵,沿北極閣南麓、兩江師范學堂(今東南大學)后墻,跨珍珠河后在今太平北路東側(cè)南折,走督署衙門東墻外迄中正街。1908年12月建成,1909年元月正式通車。同時該線置有英制機車2輛,貨車4輛,頭等二等聯(lián)合客車2輛,三等客車6輛,專供督署飲用江水用鐵質(zhì)小水車1輛。另外,還有裝飾豪華的總督專車1輛??蛙囓噹枯v可乘坐八九十人,兩車南北對開,每小時一趟。[3]如果當時從回龍橋出發(fā)去乘坐這列火車,最近的站點就是三牌樓站。而今天的回龍橋由于保持了100年都沒有變化的周邊地形,它依然是一條遠離主干道的小街,要乘坐公共交通去城南的話,還是得走到三牌樓車站。
不過,在1927年的這張地圖上,這條鐵路已經(jīng)不叫“寧省鐵路”,1927年國民政府建都后,它被更名為“京市鐵路”(也就是南京人俗稱的“小鐵路”)。這條市內(nèi)鐵路在機動車較少的20年代,極大地便利了城北至城南的交通。
大量的貿(mào)易和制造業(yè)的存在,使得城北雖遠離繁華的城南,但人們的交易、生產(chǎn)、生活的活動,使得城北的建筑圖標在地圖上逐漸增多。勸業(yè)會場周圍、三牌樓和會街、模范馬路充滿了象征城市活力的建筑圖標。這時1903年地圖上的格致書院已經(jīng)變成了國民政府時期的農(nóng)業(yè)學堂。原本還標出路名的回龍橋在這版地圖上沒有標注,沿金川河的岸邊道路在地圖上有畫出,但沒有建筑物的標記。這條街向北500米外已經(jīng)是熙熙攘攘的和會街和三牌樓鐵路車站。
兩年后,整個城市將會因為一條大道的修建奠定新的格局,和會街、三牌樓車站,就在這條大道的沿線,從回龍橋步行到這條大道上大約10分鐘。
圖3是1933年的南京地圖。這一年國民政府已經(jīng)奠都南京6年,距離《首都計劃》的編制和實施已有4年。因此這版地圖比1927年版更能顯示出國民政府在南京的建設動態(tài)和整個城市的新格局,以及作為首都的地理重要性。
圖3 1933年地圖
首先,這版地圖在左下角有兩張附圖,右下角一張,右上角一張。和1903版、1927版相比,這版的附圖明顯增多,除了左下角的“下關及浦口市街圖”在1927版中也有以外,另外三張附圖是第一次出現(xiàn)在全圖排版中。左下角的“南京市全圖”顯示了作為首都的大概念的南京城市界線的具體位置,是對《首都計劃》中《首都界線》一章的圖像解釋。城墻內(nèi)的老城區(qū)被標注為紅色,像整個大首都地圖的心臟。
右下角的“京滬杭交通詳圖”則揭示了當時南京作為首都,同時也是江南重鎮(zhèn)的地理位置和經(jīng)濟位置。
右上角的附圖是“南京東郊名勝詳圖”。這張圖的出現(xiàn)已經(jīng)預示著后來南京城市形象的奠定。這一切還是要從孫中山先生說起。
由于孫中山對南京這座城市的鐘愛,不僅宣誓要讓南京作為民國永遠之都城,更在遺囑中表示逝世后葬在紫金山的愿望。盡管1912年離開南京后再也沒有回來過,直到1925逝世,南京也只能停留在他的記憶中。但從1925年孫中山逝世至1929年奉安大典的舉行,為了籌備此盛大的國葬儀式,南京城在建設上做了諸多準備,既完成了奉安大典,也提升了城市的現(xiàn)代化建設,并且改變了舊有的城市格局和面貌。
在1933年版的全圖上,有一個最明顯的視覺焦點是前兩張地圖所沒有的。這就是城市中有一條筆直寬闊的大道,貫穿南北并延伸至城東。這條大道立刻將傳統(tǒng)時代南京城的有機但無序感置于清晰的框架中,在兩條道路垂直交叉的地方有一塊正方形的街心廣場,在地圖上這個正方形里寫著“新街口”。這條大道就是奉安大典中的迎櫬大道——中山路,全長12公里,自下關碼頭即孫中山靈柩抵達地,至鼓樓經(jīng)新街口,通過中山門直達紫金山中山陵,中山東路與中山路、中正路、漢中路在新街口街心花園處交匯,由此形成一個中心。而中山路在全城不同路段分別叫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中正路。中山路還是當時中國最寬的馬路,加上貫穿城市的設計,使得中山路奠定了南京新的城市格局,新街口也成為新的城市中心。因此,從地圖上就能看出,傳統(tǒng)的城南雖然密度依然高于城中和城北,但新的市中心已經(jīng)北移至新街口,在南京人的地理認知中,將以新街口以北、新街口以南、新街口以東來參照方位。
同時,奉安大典的終點——孫中山先生陵墓(即后來俗稱的中山陵)也成為新南京的形象地標。1933年版的地圖右上角的“南京東郊名勝詳圖”,雖然沒有寫成“孫中山先生陵墓詳圖”,但顯而易見是為了標明孫中山安葬于東郊,并希望強化國民政府的國家形象。整張詳圖上,有三個主要的地點標記,最左邊是明孝陵,中山陵居于圖的正中央,并用詳細的圖樣標明,在右邊的是靈谷寺,1928年,國民政府在靈谷寺原址建設了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所以這張“南京東郊名勝詳圖”其實也是“黨國”形象的體現(xiàn)。并且也使日后的南京城在旅游資源的視覺形象中,增加了中山陵、靈谷塔、美齡宮等民國建筑形象。
奉安大典給南京城帶來的視覺變化還有一點在地圖上無法體現(xiàn),那就是中山路沿線直到中山陵的行道樹——懸鈴木(通常被稱作“法國梧桐”)這條林蔭大道的存在使南京城至今都保有綠樹成蔭的城市形象。
南京自然風光的代表——玄武湖,在這版地圖中更改了名字?!靶轮蕖睘椤皻W洲”、“老洲”為“美洲”、“志洲”為“非洲”、“長洲”為“亞洲”、“菱洲”為“澳洲”,玄武湖公園也改名叫做“五洲”公園,意在“登泰山而小天下,游玄武湖而小五洲”。這一系列的改名于1928年9月,在時任南京特別市首任市長劉紀文的領導下進行。
改名字的不僅有玄武湖的五洲,還有南京的城門。從地圖上對比之前版本,這年的地圖中聚寶門改為中華門,朝陽門改為中山門,海陵門改為挹江門,儀鳳門改為興中門,神策門改為和平門,豐潤門改為玄武門,正陽門改為光華門。1927年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后,新首都的舊城門名字就開始備受關注,為了與封建時代訣別,體現(xiàn)共和與革命精神,所以古老城墻的名字也需要順應時代的思想。這次改名經(jīng)歷了近兩年的爭論和風波,最終確定的名字出現(xiàn)在了1933年版的地圖上。
這版地圖中,回龍橋的名字又被標注出來了,金川河西支被畫出,河邊的小路被畫出,但是路邊依然沒有建筑,距離它最近的建筑群還是“農(nóng)學院”,“校門口”的地名在這版寫作“小門口”,鑒于這里確有一座學校,也許“小門口”的寫法是一個筆誤或口誤。在當年的地圖上不妨想象一下,從回龍橋走到校門口,然后走完校門口全程,就來到了中山北路上,但見一條寬闊的大馬路,路中間有六列行道樹組成了密實的綠墻,過了馬路就來到了和會街,這里已經(jīng)店鋪林立、車水馬龍。雖然此時的回龍橋還沒有人居住于此,但當日后這里變成一片居民區(qū)時,和會街便是居民們出門逛街最近的一處市集。
圖4是1936年版地圖,圖5是1937年版地圖。這兩版地圖由于年份相連,所以從版面設計、色彩使用,以及內(nèi)容上來看幾乎沒有差別。在本文的分析中就視作一張地圖來看。
圖4 1936年地圖
圖5 1937年地圖
首先,這兩版地圖有三張附圖。1933年版中有的“南京市全圖”,在這兩版中更名為“南京市區(qū)圖”。之前的三版地圖都是正南正北方向。但這兩版地圖在方向的視角選擇上有了變化。這里附圖“南京市區(qū)圖”的正北方逆時針旋轉(zhuǎn)了45°,這樣處理的目的極有可能是為了好看,且排版方便。因為旋轉(zhuǎn)后,大范圍的南京市區(qū)就像一個心臟的形狀,正好安置在豎直的長方形構(gòu)圖中,而城墻內(nèi)的被標為紅色的老城區(qū)則幾乎快要躺了下來。
其次,這兩版地圖不再有1933年版中的“下關及浦口市街圖”、“南京東郊名勝詳圖”和“京滬杭交通詳圖”,但總圖上卻直接出現(xiàn)了下關碼頭、浦口碼頭和東郊。能夠如此處理版面,還是因為坐標被旋轉(zhuǎn)了。這兩版的大地圖正北方向向右旋轉(zhuǎn)了15°,因為這個角度的旋轉(zhuǎn),北邊的下關和浦口,東邊的紫金山就被框進了豎長方形構(gòu)圖中,同時城墻內(nèi)老城區(qū)的面積比例也相應縮小了一些,因此這兩版地圖從視覺上感受和前三版有巨大的不同,熟悉的方位感也被改變。
坐標的旋轉(zhuǎn)也使得1933版中非常醒目的中心道路中山路,在這兩版中沒有十分突出的感覺。之前版本都沒有,但這兩版都有的一張附圖“首都干路系統(tǒng)圖”在圖形處理中特別強調(diào)了中山路。即以新街口為中心向外輻射,向北的中山路和中山北路,中山路和鼓樓交匯處向北延伸的中央路,向西的漢中路,向南的中正路,向東的中山東路,最重要且最寬闊的七段干道用紅色標出。這張干路系統(tǒng)圖中還可以看到老城南的干路形態(tài)、路名,與新城北的不同。老城南的路網(wǎng)形態(tài)比較有機,屬于古老的城市地圖中都能看到的那種有街坊但并不整齊劃一的感覺,且路名基本沿用傳統(tǒng)路名。新城北的路網(wǎng)形態(tài)和路名明顯體現(xiàn)了人的意志在現(xiàn)代城市規(guī)劃中的作用。這片新區(qū)在中山北路與中央路夾道而成的一塊三角形地域中,再往西邊還有大片的小山,所以這塊三角區(qū)是既空曠又平坦的適宜建造新區(qū)的地方,路網(wǎng)系統(tǒng)呈棋盤式,街區(qū)劃分小于老城南。在道路命名上,采用了參照全國地圖的方位,以省、市的名字對應道路的重要和次重要等級來命名。如山西路、江蘇路、福建路、寧夏路。這樣的命名系統(tǒng)強化了國家作為一個共同體的概念和形象,也是現(xiàn)代共和國家不同于傳統(tǒng)帝制國家的理念差異。這樣的命名方式在中國的很多大城市都被采用了,于是出現(xiàn)了很有趣的現(xiàn)象,例如,南京有北京路,上海路;上海也有北京路,也有南京路;另外很多城市都有中山路。路名雖然只是一個符號,但也承載了當時人們的一種觀念。
這兩版地圖中還出現(xiàn)了在明故宮一帶標注著“中央政治區(qū)” 字樣,在鼓樓以北、西康路以東的山西路一帶標注了“新住宅區(qū)”的字樣。這是自《首都計劃》實施以來首都建設成果在地圖上的直接反映,其中“新住宅區(qū)”的地塊上主要是國民政府中的黨政要人的別墅房產(chǎn),今天已經(jīng)成為南京民國建筑的現(xiàn)場版博物館。
這兩版地圖中還有一張附圖,在頁面的最下方,是從中山門向東至湯山的公路線路圖以及地貌。當時湯山有炮兵學校,防御建筑,還有一座軍人俱樂部,1936-1937年正是中日全面交戰(zhàn)前夕,湯山以及麒麟門對南京內(nèi)城的防御意義重大,故這張附圖只在這兩版地圖中出現(xiàn)過。
玄武湖在這兩版地圖中,再次更改了名字?!皝喼蕖备臑椤碍h(huán)洲”、“歐洲”改為“櫻洲”、“美洲”改為“梁洲”、“非洲”改為“翠洲”、“澳洲”改為“菱洲”。這“五洲”的名字和今天的玄武湖完全一致。原來,世界五洲的名字空降在這些小島上,含義上不體切,意境上也不美好,南京市民對新名字并不認同。1935年,市政府進行全民海選,為五座小島征集新名字。最后選定了沿用至今的五個名字。這一變化也反映在了這兩版地圖上。
這時的回龍橋街道上依然沒有居民建筑,新住宅區(qū)最北到了寧夏路就結(jié)束了,離回龍橋最近的建筑群依然是“農(nóng)學院”,“回龍橋”字樣在地圖上沒有標出,與之垂直的地方新開辟了一條筆直的道路,命名“鎮(zhèn)江路”,通過這個名字也能判斷出這是一條寬度較小的路,直到今天鎮(zhèn)江路的寬度還是和當年一樣。與鎮(zhèn)江路北端相交的是察哈爾路,農(nóng)學院正好就被察哈爾路、鎮(zhèn)江路、回龍橋這三條寬度均不相同的路呈U型包圍了起來。
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城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殺。這一年的地圖記錄了南京被毀滅前,在《首都計劃》的規(guī)劃中慢慢建立的新格局。
1940年版的南京地圖,看似和之前兩版地圖并無差別。為了畫入下關、浦口和東郊,照例把坐標順時針旋轉(zhuǎn)了15°,但仔細觀察對比,還是能發(fā)現(xiàn)很多值得研究的細節(jié)。
圖6 1940年地圖
這版地圖中南京市區(qū)圖、干路系統(tǒng)圖,中山門至湯山圖,這些附圖都沒有了。此版的附圖是“揚子江下流地方”地圖,和一張此前版本中未出現(xiàn)過的“官公衙索引表”。這些公衙的名稱如“國民政府”“中央黨部”“外交部”“軍政部” 等等,前面都加了一個“舊”字,變成了“舊國民政府”“舊中央黨部”“舊外交部”“舊軍政部”。地圖上的相關建筑也是這樣標注字樣的。一個“舊”字隱藏了很多故事。
這一年,南京已經(jīng)不是國民政府辦公所在地,3年前,在全面抗戰(zhàn)開始時國民政府就遷往陪都重慶。南京的淪陷使得這座城市無法擔負首都的職責。1940年3月,汪精衛(wèi)在日本的扶持下,在南京成立的偽政權(quán)也稱“國民政府”,和以蔣介石為首的重慶的“國民政府”分庭抗禮。雖然在歷史中和國民黨黨史中都不承認“汪偽政府”的合法性,但傀儡政府名義上的領袖一定會宣布并強化它的合法性。這種人為的合法性和正統(tǒng)性的宣誓,在地圖的繪制與編排中暴露了意圖。
附圖“揚子江下流地方”地圖包含了江蘇、安徽、浙江、上海、湖北、江西。其中安徽、江蘇、上海都用黃色平涂,浙江、湖北用紅色、江西用橙色,以示和黃色地域的區(qū)別。在南京總地圖中的上方,放置一塊面積不小的長江下游地區(qū)圖,看似是確定南京在長江下游的重要地位,其實也是在彰顯“汪偽政府”當時實際管轄的地區(qū)。而所有之前的政府部門前都加了一個“舊”字,更是用來否定遷都重慶的國民政府的存在,掩蓋兩個政治勢力的并存,用“新”和“舊”的區(qū)別將“并存”變成了“延續(xù)”,從而具有了“合法性”和“正統(tǒng)性”。
除去以上兩點,具體到街道看建筑的名稱,也能感受到當時日本對南京的控制。中山北路上的山西路以南有“大阪朝日新聞社聯(lián)合通信社”,頤和路上有“滿鐵南京事務所”,瑯琊路有“日本小學”,高樓門有“日本海軍武官室”等。并且1936和1937版中“中央政治區(qū)”和“新住宅區(qū)”的標注字樣沒有了,這也是去正統(tǒng)國民政府化的一種觀念的表現(xiàn)。
在這版地圖中,回龍橋的名字又被標注出來了,但鎮(zhèn)江路的字樣沒有了。附近的農(nóng)學院變成了“舊農(nóng)學院”。回龍橋的路上依然沒有建筑,甚至連與路平行的金川河也沒有畫入地圖,但金川河的中支、東支、主流在地圖上都有。因為那些流域沿岸都有一些建筑,有的還是重要的公衙建筑。而西支的回龍橋這里,被枇杷山、對過山、妙耳山包圍著,在南京經(jīng)歷了新首都建設和戰(zhàn)時淪陷后,這片地區(qū)依然和1903年一樣的自然風光。
1945年8月,日本戰(zhàn)敗投降。12月,在重慶的國民政府行政院以及各部門先遣人員達到南京,著手準備還都事宜。1946年4月30日,國民政府頒布《還都令》,正式還都南京。1946年版的南京地圖就是在還都后由合法的國民政府出版的新版地圖。
作為抗戰(zhàn)勝利還都后的第一版地圖,必然會在編排中強調(diào)國民政府的正統(tǒng)性和國民黨在政府、首都形象中的純正性。所以這版地圖和前三版旋轉(zhuǎn)過坐標軸的地圖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又回到了1933年版正南正北的坐標方向上,使得中山大道重新成為視覺上的焦點,以強調(diào)孫中山來強調(diào)國民黨政府。同時,兩張附圖一張是“南京市區(qū)圖”,除恢復正北方位外,并無大異。另一張“中山陵附近圖”,繼1933年版后,再一次出現(xiàn)單獨的東郊詳圖,但這版不再叫“東郊名勝圖”,而是以中山陵為該處的景觀核心,直接叫“中山陵附近圖”,以凸顯中山陵的重要性,進而凸顯孫中山、國民黨、國民政府。中山陵也確實成為東郊眾多名勝之地中的代表,今天南京人還是會在日常語言中用“中山陵”代指整個東郊風景區(qū)。
另外,玄武湖的五個洲雖然在1935年已經(jīng)確定了富有意境的名字,但在這版地圖中,又恢復成世界五大洲的那套名字。
圖7 1946年地圖
此時國共內(nèi)戰(zhàn)已經(jīng)爆發(fā),因此,這版還都之后的地圖主要是為了強調(diào)國民政府政權(quán)和黨派在南京、在中國的重要性與正統(tǒng)性。同時,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后開始著手進行恢復性建設。這些建設當時都在進行中,無法在1946年的地圖中體現(xiàn)出來。但這些建設的痕跡很快就會在1949年的地圖中顯現(xiàn)。
這一版地圖中回龍橋的名字沒有被標注,鎮(zhèn)江路被標注了,“小門口”變成了“校門口”。從地圖上看,回龍橋的街上還是沒有建筑,而日后所形成一片居民區(qū)的回龍橋,就是在這一年開始了建造。
第八張地圖出版于1949年,已經(jīng)是新中國成立的前夜,國民政府對于首都南京的建設已經(jīng)進行了三年。這三年的建造痕跡全部反映在這版地圖中。
1949年的地圖采用的橫構(gòu)圖,這個構(gòu)圖很巧妙地解決了不用旋轉(zhuǎn)坐標,同時又能讓下關、浦口、紫金山都出現(xiàn)在總圖里的矛盾。正北坐標也保持了中山大道視覺中心的位置和效果。
整個內(nèi)城都被標為紅色,以示和外城的區(qū)別。這種色彩的標注方法之前版本的地圖沒有使用過。在本來就是紅色的內(nèi)城,又用更深的紅色標注了建筑物。所以這版的色彩系統(tǒng)弱化了密度很大的老城南地區(qū),使得整個內(nèi)城看起來似乎都很繁華。仔細觀察那些深色的紅,會發(fā)現(xiàn)建筑物確實比以往多了很多。大面積的集中在城北地區(qū)。在看完7張地圖都沒有建筑物的回龍橋街道上,這次終于出現(xiàn)了一塊面積不算很小的紅色的長方形,那象征著這里已經(jīng)有了一片建筑群,有了人群的生活,也就有了故事的開端。
圖8 1949年地圖
雖然這個紅色長方形出現(xiàn)在1949年的地圖上,但它表示的建筑其實在戰(zhàn)后建設中就已存在??箲?zhàn)勝利后,政府為“解決公教人員房荒,行政院中央還都機關房屋配建委員會于三十五年間(即1946年),特撥巨款在市區(qū)內(nèi)興建藍家莊,回龍橋,廣州路,中山北路及馬府街等地公教新村五處。市政府特別聘請著名設計師楊廷寶設計,每村房屋分為甲乙兩式,甲式房屋系集體生活方式,每戶僅臥室起居室各一間,另有公共食堂,公共盥洗室及公共活動場所;乙式房屋系家庭生活式,每房有臥室一二間,起居室,洗室,廚房,仆室各一間。甲式每幢按上下住二十戶,乙式每幢住八戶,每村可住百余戶。庭園布置,綠草如茵,松柏間植,冬青夾道,環(huán)境優(yōu)美,空氣清新,適合居住之需?!盵4]
地圖上回龍橋的這片建筑就是五處公教新村中的一處。由于公教新村是用來解決政府部門中的公教人員住房問題,所以居住在此處的人員都是政府公職人員?;仡?936年版的地圖可以看到,在察哈爾路和中山北路交匯處有一標注名稱的建筑——郵儲總局。這是“郵政儲金匯業(yè)總局”的簡稱,這個部門相當于今天的郵政儲蓄局。1936年這里就有公職人員,后政府部門遷都重慶,1946年還都,為了解決郵儲總局職工的住房問題,在距離工作單位較近的回龍橋建造了公教新村。至今,1946年就入住新房子的老居民還是稱這個大院為“村子”,蓋因原名“新村”,并非鄉(xiāng)村的某個“村”。在回龍橋13號邊的回龍橋小學也在新村落成的同時成立,住在新村里的都是郵儲總局的職工,在這所小學上學的孩子都是郵儲總局的職工子弟,小學的校長和教師也都屬于郵儲總局職工編制。就這樣,在1946年,這座新村中開始搬來第一戶人家,然后第二家,第三家。漸漸的每套房子都住滿了人,年輕的父母們生了很多孩子,各家的孩子混在一起玩,吵吵嚷嚷,打打鬧鬧。回龍橋13號的日常生活開始清晰起來,并越來越豐富,即使隨著時間流逝了70年,也可以用“考古”的方法把那些日常生活的故事、生活物品的故事、時代與文化的故事一點點的尋找回來。
自從要研究回龍橋13號的課題開始筆者就在思考,一幢因為各種歷史原因,不是故意保護卻遺留至今的民國住宅樓,它雖然有70年的生命和故事,作為研究者應該如何展現(xiàn)呢?歷史的珠子撒落一地,當年蓋的新房早已破敗不堪,曾經(jīng)青春年華的家庭主婦基本都已作古,他們的子女、子女的子女還住在這里,70年前的鄰居如今還是自己的鄰居。這么固定的住處,一條后來幾乎沒有重大改變的小街,楊先生設計時所做的公共空間,70年來沒有換過的住戶,這么多的元素一定會發(fā)酵出很多生動的故事。
這些故事將在本課題之后的研究中慢慢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