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羽佳
快樂的暑假就要到了。雖然暑假有炎熱的夏天,但是還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有我們喜歡的動畫片、清脆叮當?shù)娘L鈴、蔚藍的大海,還有媽媽準備的涼爽西瓜。在這些小美好中,音樂也在不經間布滿了每一個角落,仔細聆聽你就會發(fā)現(xiàn),特別有意思哦。比如夏威夷吉他演奏的《海綿寶寶》配樂,音色獨特,既表現(xiàn)了海綿寶寶搞怪的風格,又能感受度假的氣息。而在電影《菊次郎的夏天》配樂《summer》中,輕快跳躍的鋼琴鍵,向我們刻畫了可愛又堅韌的主人公,每次聽到都會很感動。這些音樂的世界是不是很奇妙呢,本期我們就繼續(xù)學習幾件有趣又好玩的樂器吧。
熱瓦甫
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的傳統(tǒng)彈撥樂器,主要流行于我國的新疆地區(qū),深受新疆人民喜愛,也是《十二木卡姆》中的演奏樂器之一。熱瓦甫歷史悠久,和很多人的年齡比起來,是一件很古老的樂器,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不斷發(fā)展與改革,逐漸有更多音樂愛好者學習演奏,越來越多的人熟悉并喜歡上它。熱瓦普的音色很嘹亮,不同于琵琶的溫婉,它更加激昂清脆,音樂有很濃郁的異域風情。聆聽時,我們仿佛置身其中,吃到了甜甜的哈密瓜,看到了載歌載舞的美麗姑娘。
熱瓦甫有很多形制,在我國新疆就分了很多種類—如喀什熱瓦甫、刀郎熱瓦甫、哈密熱瓦甫和牧羊人熱瓦甫等等。最早的熱瓦甫共鳴箱體非常大,呈扁圓中空形,是由一整塊桑木挖制而成的。指板很寬,箱體正面蒙有驢皮,在琴箱與琴桿連接處的兩側,設有木角裝飾。
喀什熱瓦甫
據記載,它創(chuàng)制于公元14世紀,因流行在喀什地區(qū)而得名。箱體由桑木制成,正面蒙有羊皮、驢皮或蟒皮。琴桿細長,琴頭向后彎曲,琴桿與琴箱連接處的兩側有羊角形狀的裝飾物,琴桿與琴箱上用貝殼或者駝骨鑲嵌出好看的圖案,獨具特色的有辨識度。如果你看見它,一定會一眼就認出它。
在清朝時,熱瓦甫被列為宮廷的回部樂。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音樂工作者不斷研究,熱瓦甫逐漸被改良,共鳴箱體不再是一整塊桑木挖制而成,取而代之的是由多塊木板拼合而成。正面同樣蒙蟒皮,琴桿比喀什熱瓦甫短,粘有紅木或者塑料制的指板,嵌24~25個銅制音品,使得音域更加寬廣,音區(qū)也比傳統(tǒng)熱瓦甫高且音量大。
新型熱瓦甫的演奏方法也很有意思,并不像大多數(shù)彈撥樂器一樣放置在腿上,而是將琴體橫在胸前,用右手腕部夾著共鳴箱體,拇指與食指持撥片彈撥琴弦,左手托住琴桿,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弦演奏。熱瓦甫可以與樂器合奏,或者在節(jié)日中為歌舞伴舞。但最適合它的還是獨奏,比較經典的獨奏曲有《我的熱瓦甫》《美麗的祖國》《天山的春天》,大家可以查找相關音頻欣賞感受它獨特的魅力。
烏嘟鼓
在非洲的尼日利亞誕生了一件特別好玩的打擊樂器—udu,中文譯作烏嘟鼓,名字可愛,udu在當?shù)卣Z言中是陶的意思,其發(fā)出的聲音也主要是“嗚”和“嘟”兩種音響,因此得名。但它還有一個反差很大的名字叫作巫毒鼓。它大概有著幾百年的歷史,隨著人類的遷途,慢慢傳入波斯、印度、歐美洲等地,還被音樂人運用到多種音樂風格里。在不同的音樂領域,它都能展現(xiàn)出獨有的特色。
烏嘟鼓的形狀有很多種,但大多數(shù)看起來都像一個水壺或者陶瓷罐子,乍眼一看,你可能都不相信這是一件樂器呢。它的制作材料一般用泥陶制成,現(xiàn)代也有用瓷、合成的玻璃纖維或者木頭制作。烏嘟鼓身肥胖,底部平坦,中間圓圓的身段向上逐漸變窄至瓶口,鼓身的中間位置還開有一個4公分的洞口,猶如漏了的花瓶。
演奏方法上,把烏嘟鼓放置在雙腿中間,雙手敲擊節(jié)拍或者摩擦發(fā)出聲響,音色奇妙,韻律十足。烏嘟鼓節(jié)奏復雜,可即興演奏,也可以和多種樂器合奏。不論哪一種演奏方式,它總是能給人帶來驚喜。它時而空靈神秘,就像神話故事中吐著芯子的毒蛇慢慢從罐子里扭動而出;時而又深沉濕潤,仿佛大自然中水滴回落激起的漣漪,令人回味無窮。
烏嘟鼓中還流傳著一個故事:相傳它本來是非洲人民用來運輸或儲存食物的罐子,有一天在運輸途中,不小心掉在地上摔破了一個洞。但樂觀的非洲人民沒有沮喪,試圖拍打,意外發(fā)現(xiàn)了它獨特的聲響,從此它便成了非洲人民喜愛的節(jié)拍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