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鐘(1383—1442),字伯律,江西靖安縣人?!睹魇贰肪硪涣挥袑鳌r鐘初為書吏,因才華卓著,受到禮部尚書呂震的賞識,被任命為禮部儀制司主事,后升任禮部儀制司郎中。宣德五年(1430),四十八歲的況鐘迎來了他仕途上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出任蘇州知府。在蘇州任內(nèi),他勤于政事,忠于職守,除奸革弊,為民辦事,深得蘇州百姓的贊譽和愛戴,蘇州百姓將其視為“青天”,稱他為“況青天”。況鐘任蘇州知府長達十三年之久,他死后,百姓悲痛不已,并立祠加以紀念。清代江蘇巡撫梁章鉅曾為蘇州況公祠撰寫楹聯(lián)云:“姓字播弦歌,韋白以來成別調(diào);功名起刀筆,蕭曹自古是奇才?!薄睹魇贰穭t贊譽他“前后守蘇者莫能及”。
中國古代對那些剛正不阿、為民請命的清官往往冠以“青天”的稱號,中國歷史上有三大“青天”,分別是北宋的包拯“包青天”、明代的況鐘“況青天”以及明代的海瑞“海青天”。本期講述的是況鐘“況青天”的事跡。
況鐘,字伯律,江西靖安縣人,生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關(guān)于況鐘的家世,他本人在《示諸子詩》中說:“吾家詩書胄,況坊名閥閱。奈何遭元季,群盜肆猖獗。闔門殞鋒鏑,惟父脫虎穴。賴彼黃氏澤,鞠養(yǎng)不令絕?!痹瓉?,況鐘的祖上是一個士大夫之家,但到了他祖父況淵晚年的時候,遭遇戰(zhàn)亂,全家被殺,只留下一個孤兒,就是況鐘的父親況仲謙。因年幼無依,況仲謙被況淵的友人黃勝祖收養(yǎng),遂改姓黃。也就是說,況鐘本名黃鐘,直到他近五十歲任禮部儀制司郎中時,才奏請皇帝批準,恢復了原姓。
況仲謙畢生以耕讀為業(yè),是遠近聞名的鄉(xiāng)紳。況鐘從小聰明好學,博聞強記,并寫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長楷書、隸書,父親對他寄予了厚望。然而,一個偶然的人事安排改變了況鐘的人生
軌跡。
況鐘二十四歲那年,靖安縣來了一位新知縣,叫俞益。他為官清正,想選用一位練達的書吏幫助自己,物色再三,沒有合適的人選。這時,有人向他推薦了況鐘,經(jīng)過試用,果然合乎他的心意。于是況鐘就成了一名書吏。
明初,朱元璋實行“三途并用”的政策,即通過科舉考試、舉薦賢才和書吏甄選來選拔人才,但朝野普遍認同科舉是正途,而舉薦和書吏則為偏門。但較之科舉錄用之人,書吏更具有實踐經(jīng)驗,也有不少杰出吏才從中脫穎而出。
況鐘做書吏,使其對典章禮儀和法律制度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加之他辦事干練又穩(wěn)健得體,能吃苦耐勞,從而深得俞知縣的欣賞和信任。九年后,三十三歲的況鐘按慣例要到京城參加吏部的考績。臨行前,俞知縣給他的朋友、禮部尚書呂震寫了一封信,極力稱道況鐘的才能。呂震與況鐘交談后,也覺得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就向明成祖朱棣推薦。明成祖對況鐘也很賞識,破格提拔他為禮部儀制司主事,正六品。儀制司主要負責制定和布置一切重大典禮的儀式。中國古代十分重視禮儀制度,因此儀制司的工作繁瑣而復雜,稍有失誤,就會遭到皇帝的指責和處分。
況鐘辦事謹慎,在儀制司干得有聲有色。據(jù)說,宮中大殿內(nèi)的一面鼓破了,禮部要行文通知地方制造一面新的,文書既要簡潔,又要把要求說清楚,禮部官員幾次修改都不滿意。最后,況鐘加了幾個字,才使文書順利過關(guān)。況鐘還是一個“活檔案”,這與他九年的書吏生涯不無關(guān)系。當時,一些大臣常因引用條例不當而受到皇帝的批評,因此呂震時常把況鐘帶在身邊,以備隨時咨詢。由于況鐘的賢能,經(jīng)過考績,將其升為禮部儀制司郎中,就是儀制司的主管官員,正五品。
從一名書吏,到朝廷大員,況鐘的仕途可以說是比較順利的,這與他一絲不茍的處事風格和獨當一面的辦事能力是分不開的。
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四十八歲的況鐘迎來了他仕途上的又一個轉(zhuǎn)折點,正是這個轉(zhuǎn)折點,成就了他“況青天”的美譽。
原來,以蘇州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qū),從唐代中期以后經(jīng)濟發(fā)展就呈上升趨勢,被稱為“富庶之地”。到了兩宋時期,更是出現(xiàn)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謠諺。地方富裕,給國家提供的財政也就多。從中唐開始,各代的軍國費用,基本都是取自于江南。這一地區(qū)所以富裕,是因為在農(nóng)業(yè)發(fā)達的基礎(chǔ)上,商品經(jīng)濟也有著較快的發(fā)展。
但到了明朝初期,這一發(fā)展態(tài)勢中斷了,此前富裕的蘇州經(jīng)濟極度蕭條,變成“邑里瀟然,生計鮮薄”的地區(qū),蘇州城東甚至殘破到“荒落不可居”。一向是“納稅大戶”的蘇州地區(qū),這時變成了欠稅的重點地區(qū)。
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經(jīng)濟政策。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雖然對恢復經(jīng)濟、安定民生做了不少工作,但他不熟悉也不贊成發(fā)展商品經(jīng)濟?!兜涔始o聞》中記錄了他對大臣說的一段話:“我國家賦稅已有定制,撙節(jié)用度,自有饒余。減省徭役,使農(nóng)不廢耕,女不廢織,厚本抑末,使游惰皆盡力田畝,則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給人足,積蓄富盛?!边@些話明白地表達了他的宗旨:是要建立一個以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為基礎(chǔ)的國家,經(jīng)濟政策要“厚本抑末”。他對富人打擊,對商人抑制。在朱元璋統(tǒng)治時期,大批富戶被遷到淮北、蘇北等經(jīng)濟不發(fā)達地區(qū)。而所受打擊最大的是以蘇州為中心的太湖地區(qū)。當時,這一地區(qū)商品經(jīng)濟最為發(fā)達,富戶也最多。這些富戶雖然占有大量土地,但他們多數(shù)是靠從事商業(yè)經(jīng)營而發(fā)財?shù)?,著名的沈萬三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在朱元璋的嚴厲打擊下,這一地區(qū)出現(xiàn)了“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的局面。最后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國家的財政收入。歷史上“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浙東西又居江南之十九”的江南地區(qū),這時卻“累歲不能如額數(shù)”。這種困境在明代初期已開始出現(xiàn),到宣德年間更加嚴重。蘇州府每年應(yīng)繳的稅額是大米270萬石,而在宣德年間,欠稅竟達大米790萬石,相當于三年應(yīng)繳的稅額。
明宣宗是一位比較開明的皇帝,也是“仁宣之治”局面的創(chuàng)造者。為了解決這一困境,他派周幹為欽差大臣,到江南調(diào)查。周幹向他報告了江南地區(qū)賦重役雜導致農(nóng)民逃亡和經(jīng)濟凋敝的情況,并向皇帝建議減少這一地區(qū)的賦稅份額,消除地方官員的弊政。為此,明宣宗派周忱巡撫南直隸,要求中央各部、院大臣在屬官中推薦“廉能有為”“才堪牧民”者,出任蘇州、松江、常州、武昌等九個“雄劇地”的知府,所謂“雄劇地”,就是政務(wù)、賦稅、治安等問題比較復雜的地方。而這九府中,又以蘇州府最為重要且最難治理,這里貪官污吏作惡,百姓流離失所,欠稅越來越多。誰能勝任蘇州知府一職呢?禮部尚書、吏部尚書以及內(nèi)閣首輔楊士奇都推薦況鐘,認為他素有干練之稱,能夠勝任此職。
于是,況鐘離開朝廷,外任蘇州知府。
九個知府上任時,明宣宗為他們踐行,并告誡說:你們要“察其休戚,均其徭役,興利除弊,一順民情。毋徒玩愒,毋事茍簡,毋為權(quán)勢所劫,毋為奸吏所欺。凡公差官員人等有違法害民者,就提人解京”。可以說給了他們很大的權(quán)力。
從宣德五年,況鐘到蘇州上任,一直到明英宗正統(tǒng)七年(1442)況鐘病故,他任蘇州知府長達十三年之久。在蘇州,他整頓當?shù)卣?wù),治理有方,政績顯著。
(一)嚴懲貪官,整頓吏治
吏治問題是當時蘇州的一大難題,況鐘上任伊始就著手整頓。他曾寫了一篇《座右銘》:“卑而不可不牧者,民也;邇而不可不察者,吏也;嚴而不可不用者,刑也;微而不可不崇者,德也。不植其德,難施乎刑。不施乎刑,難以正吏。不正乎吏,民曷由安之?”這一以整飭吏治為主要施政方針的文字,論述了官員、吏員與百姓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闡明了“植德”與“用刑”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說明官員自己如果不能身體力行,要執(zhí)行法律就會比較困難;如果不能堅決地執(zhí)行法律,就無法糾正官吏的不正之風;不能糾正官吏的不正之風,就不能使百姓得到安定。由此看來,況鐘最關(guān)心的還是百姓生活的穩(wěn)定。
況鐘做過縣吏,因而對地方上吏員的弊病和豪紳弄奸作惡的伎倆十分熟悉。為了徹底解決這一難題,他采取了“迂回”措施。
上任之初,他假裝糊涂,表面上接受屬下吏員的阿諛奉承;一些府吏拿著案卷請況鐘批示,他就問府吏該如何處理,并按他們的意思一一照辦。一段時間后,府吏們都認為這個新上任的知府糊涂且容易被蒙騙,就更加肆無忌憚了;有的府吏甚至在背后對況鐘進行嘲弄,況鐘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故意容忍。但另一方面,況鐘卻在暗地里進行察訪,了解這些吏員的腐敗情況,查找證據(jù),并記錄在案。
在況鐘徹底摸清情況后,有一天,他突然把屬下官吏全部叫來,當眾宣讀了宣宗皇帝給他的敕書:“凡公差官員人等有違法害民者,就提人解京?!苯又阋粋€個大聲責問:某某,你某天辦了什么事,收了多少賄賂,對不對?這些貪官污吏當即嚇得不敢說話,低頭不語。況鐘下令處死了幾個欺上瞞下、作惡多端的吏員,并把他們的尸體放在街上示眾。一時間,蘇州上下,“吏民震悚,奉法唯謹”。這還不算有完,況鐘又雷厲風行對蘇州府管轄下的縣級官吏進行考核,懲辦了十一名貪官污吏,罷免了十幾個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冗吏。此事傳遍蘇州地區(qū)的大街小巷,百姓拍手稱快。從此,蘇州很少出現(xiàn)官員違法擾民的情況了。
(二)減免賦稅,設(shè)濟農(nóng)倉
前面已經(jīng)提到,由于朱元璋的經(jīng)濟政策,使蘇州地區(qū)成為欠稅欠糧的“大戶”;另外,蘇州的田租也很重,運糧船有時遭遇翻船事故,或是中途被搶劫偷竊,其損失都要由納糧戶承擔。特別是一些有權(quán)勢的人與官府相勾結(jié),把自己的大部分田租轉(zhuǎn)嫁到農(nóng)民身上,再加上官吏徇私舞弊,榨取苛求,百姓的負擔就更重了。有些不堪忍受的只能舉家逃亡,流落他鄉(xiāng)。
況鐘到任后,了解了情況,在巡撫周忱的支持下,他多次提出官田減租和減免欠糧的具體辦法,但每次都被戶部駁回。況鐘心系百姓,對自己的想法毫不動搖,他一再上書陳述自己的意見。最終,宣宗皇帝批準:減去官田租72.16萬石、荒田租15萬石。連同其他各項,每年為蘇州百姓減輕了160多萬石的田租,且永為定制。對于欠糧,朝廷也下令予以適當減少。這樣一來,壓在蘇州百姓身上的負擔有所減輕,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了。
對于農(nóng)民來說,希望的是年年風調(diào)雨順,這樣糧食就能豐收,他們的負擔就會有所減輕。但現(xiàn)實情況并非如此,遇到天公不作美或天災(zāi)人禍,糧食就會歉收甚至青黃不接,這種境遇下的農(nóng)民為了生存,不得不向地主借高利貸,如果第二年還不上,就會利滾利,直至傾家蕩產(chǎn),賣兒鬻女,家破人亡。況鐘到任后,奏請皇帝批準,設(shè)置“濟農(nóng)倉”。從“濟農(nóng)”二字就可以看出,這個倉的設(shè)立是為了解決農(nóng)民的困難。況鐘從各方面想辦法籌措糧食,如用官鈔買進,向富戶借貸,通過改革稅糧運輸?shù)姆绞焦?jié)省糧食開支,等等,這些糧食就是倉本。如果遇到災(zāi)荒,便開倉借貸,每戶二石,等糧食豐收時再償還,不收利息。自“濟農(nóng)倉”設(shè)置后,不僅使蘇州的廣大百姓部分地免除了地主高利貸的剝削,而且在救災(zāi)、抗災(zāi)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救活了眾多的饑民。
(三)興修水利,勸課農(nóng)桑
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水利的完善。況鐘上任之初,蘇州和松江地區(qū)就鬧了水災(zāi),他上書朝廷,建議疏浚河道,興修水利。他在奏疏中說,蘇州、松江、嘉興、湖州四府境內(nèi),有太湖等湖泊,周圍水域廣闊。如今河道年久淤塞,如果遇到大雨,湖水就會外溢而泛濫成災(zāi),農(nóng)田就會被淹沒。因此,我請求朝廷派一位大臣領(lǐng)導監(jiān)督各府縣官員,在農(nóng)閑的時候發(fā)動百姓進行疏浚,這樣才不至于使湖水泛濫,農(nóng)田才能有好的收成。朝廷采納了況鐘的建議,調(diào)配人力興修水利。這一舉措不僅給蘇州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帶來了好處,也使得臨近的府縣受益。
水利的興修改善了耕種的條件,況鐘有計劃地將逃往外地的百姓招撫回來。這些重返家園的人,紛紛對況鐘表達感激之情。況鐘還適當減輕他們的賦稅和徭役負擔,讓他們在比較安定的環(huán)境中從事生產(chǎn),把家重新建立起來。況鐘的這一勸農(nóng)措施,不僅贏得了民心,而且增加了蘇州府的賦稅收入,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
(四)修繕府學,培養(yǎng)人才
況鐘“興學禮士”的事跡也是人們所津津樂道的。蘇州府學很有名,歷史上有“吳學甲東南”之說。況鐘到蘇州府后,看到府學中的房屋已很破舊,便決定重新整修。他籌措了一筆錢,還捐出了自己的一部分俸銀,重新修建了府學的明倫堂、學舍等。他還增撥了一些土地作為學田,以擴大學校的經(jīng)費來源,又對貧苦好學的讀書人提供幫助,使其“學而優(yōu)則仕”。
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人才,況鐘對府學所用的教材也十分關(guān)心。他曾命人刻了一部《四書詳說》,這部書對后世有著一定影響。漢代馬融的《忠經(jīng)》,況鐘也覺得不錯,準備刊刻出來,作為教材。有人提出馬融的節(jié)操有問題,但況鐘沒有因人廢言,還是將這部書刊刻了。還需指出的是,身為知府的況鐘,對于府學的教育沒有瞎指揮,他自知是“刀筆吏”出身,因此始終抱著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更多的是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聽教諭等人的議論,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實際問題。
另外,對于品德和才能突出的人,況鐘就大力向朝廷推薦,鄒亮就是其中的一位。鄒亮自幼喜愛讀書,他曾把自己寫的詩文給周忱看,得到了周忱的贊賞。正當況鐘準備向朝廷推薦鄒亮時,一封匿名信不期而至。原來,有人嫉妒鄒亮的才華,得知況鐘要舉薦他,更是怒火中燒,便決定誣陷鄒亮,從中破壞。況鐘沒有輕信匿名信中的話,他認為如果信中說的都是實情,那么寫信的人盡可以署上真名,既然不敢署名,則這些指控未必有根據(jù)。他說自己是為國舉薦賢才,并非為了一己之利,于是向朝廷保舉了鄒亮。從事后來看,況鐘果然沒有看走眼,鄒亮最后做到了監(jiān)察御史的位置,負責監(jiān)察百官。
(五)糾劾不法官員
對于人才,況鐘采取舉薦的方式;對于不法官員,況鐘則堅決予以糾劾。御史是監(jiān)察官,明朝的制度對御史的職責和權(quán)力都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對御史應(yīng)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也有著嚴格的限制。然而,由于地方的一些官員自己手腳不干凈,所以他們見了御史在態(tài)度上往往卑躬屈膝,千方百計博取御史的歡心。這樣就養(yǎng)成了一些巡查地方的御史妄自尊大、作威作福的壞風氣。而那些作風清廉的官員,對待御史如正常禮節(jié),不諂媚,不拉攏,御史就會感到自己被怠慢,回到朝廷便對這些清正廉直的官員進行報復。
況鐘看到了這一情況的嚴重性,于是寫奏疏上報朝廷,對貪官們向御史卑躬屈膝的丑態(tài)做了揭露,同時說到御史越來越無法無天,那些有骨氣的官員反而受到打擊。況鐘認為,行政官員和監(jiān)察官員只是分工不同,并無尊卑高下之分,應(yīng)該按照朝廷規(guī)定的禮節(jié)彼此平等相待。這個問題引起了朝廷的重視。
正統(tǒng)年間,巡按浙江的御史王璉從任上回京,在經(jīng)過蘇州府所轄州縣時,多有勒索,完全違反了朝廷的規(guī)定。況鐘對此毫不含糊,上書糾劾。朝廷接到奏疏,認為負責維護法紀的人卻倚仗權(quán)勢而肆無忌憚地破壞法紀,必須加以嚴懲,于是皇帝令刑部將王璉逮捕。
況鐘的上書,以及將王璉法辦,都是伸張正義的行為。那些被王璉誣告的官員也得到了平反。
(六)嚴于律己,重視家教
況鐘為官,嚴于律己,力行節(jié)儉,反對奢侈。他不慕錦衣玉食,而是崇尚簡單,身居簡室,家中從來不鋪設(shè)華貴之物。況鐘稱自己“雖無經(jīng)濟才,沿守清白節(jié)”。
當時有一個“潛規(guī)則”,即每逢回京考績之年,各地方官員都要搜刮金銀珍寶、土特產(chǎn)品,送給京城里的權(quán)貴。有歌謠說:“知縣是掃帚,太守是畚斗,布政是叉袋口,都將去京里抖?!钡?,況鐘卻始終堅持正義,獨善其身,做到同流而不合污,出淤泥而不染。他進京朝見,兩袖清風,不帶一錙一銖。臨行時,他作詩和前來餞行的蘇州人民告別,其一曰:“清風兩袖去朝天,不帶江南一寸綿。慚愧士民相餞送,馬前灑淚注如泉?!逼涠唬骸皺z點行囊一擔輕,長安望去幾多程。停鞭靜憶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边@兩首詩正是況鐘清廉的真實寫照。
除了律己,況鐘對家人的要求也十分嚴格,“不求金玉重重貴,但愿子孫個個賢”。他常常告誡家人,非分之財不可貪取,要靠雙手勞動,日子才能過得踏實。有一次,況鐘的小兒子在外游玩時,花了況鐘下屬的銀子,況鐘得知后,將所花銀子悉數(shù)退還,還用家法處置了小兒子。況鐘常常教育子女,不要虛度光陰。為人處世,當謹慎小心;是非之言不可亂說,以免禍從口出。他在《示諸子詩》中說道:“非財不可取,勤儉用無竭。非言不可道,處默無禍孽。臨下必簡嚴,事上務(wù)和悅。……惟能思古道,方與獸禽別?!边@種教育后代的方式,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況鐘任蘇州知府,勤政愛民,政績卓著,《明史》贊譽他“前后守蘇者莫能及”,百姓則視其為“青天”,稱他為“況青天”。
其實,況鐘在蘇州還有一段佳話,就是“三離三留”。第一次離任是況鐘上任后的第二年,因母親去世,必須回家“丁憂”,守孝三年。百姓知道后,三萬多人聯(lián)名上書,并派代表到京師要求朝廷縮短他的“丁憂”時間。當時民謠唱道:“況太守,民父母。眾懷恩,因去后。愿復來,養(yǎng)田叟?!笔芨袆拥男诨实劢邮芰嗣癖姷恼埱?,命況鐘第二年正月即回蘇州復職。
第二次離任是宣德八年(1433),那時況鐘任期已滿三年,要進京述職。蘇州人民怕他因政績優(yōu)異,升官離去。況鐘起程時,“士耆民庶咸候上道,且控輿臥轍”,舍不得他走。第二年春,況鐘返蘇復任。百姓唱道:“太守朝京,我民不寧;太守歸來,我民忻哉!”明宣宗駕崩后,英宗繼位。當百姓得知況鐘可能調(diào)任的消息后,八萬余人聯(lián)名上書請求況鐘留任。明英宗順從民意,命況鐘翌年正月繼續(xù)赴任。當時,又有民謠唱道:“況青天,朝命宣;愿早歸,在新年?!?/p>
第三次離任是正統(tǒng)五年(1440),這時況鐘九年任期已滿。朝廷委派的蘇州新知府已經(jīng)到任,可蘇州的百姓就是不接受。兩萬多人聯(lián)名上書挽留,使朝廷最終收回了新知府的任命,提升況鐘為按察使,讓他以按察使的官銜和正三品的俸祿待遇,繼任蘇州知府的職務(wù)。況鐘返蘇時,百姓出府境數(shù)百里之遙來迎接,盛況
空前。
清代江蘇巡撫梁章鉅曾為蘇州況公祠撰寫楹聯(lián)云:“姓字播弦歌,韋白以來成別調(diào);功名起刀筆,蕭曹自古是奇才。”上聯(lián)肯定了況鐘的治蘇功業(yè)是繼韋應(yīng)物、白居易之后又一巔峰,下聯(lián)則表達了對況鐘的才能與際遇的無比嘆服。
我們說況鐘是“好官”,是后世為官者的榜樣,一方面在于他不隨波逐流、不為歪風邪氣所左右,有著“清風兩袖去朝天”的一身正氣;在于他不為權(quán)勢所脅,不為奸吏所欺的剛直不阿的精神;在于他心系國家和黎民百姓的責任和擔當;在于他以實心行實政的工作作風。這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另一方面,還在于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從政為官,不是為了將自己的名字寫入史冊,而是為了給國家謀利、給百姓謀福,這是“況青天”留給我們的從政理念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