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行健
很多清宮戲中,大臣見皇帝跪拜后,便可以起身說話。其實,按當時規(guī)矩,那是皇親貴胄、肱股之臣才能享有的殊榮。清代達到了中國封建專制的頂峰,等級森嚴從大臣見皇帝時的行禮便可見一斑。在清代,面見皇帝無論時間多長,大臣們自始至終都要跪著答話。
而且,這“跪”還要標準。跪時間長了,一不小心坐在地上,那可要按犯上治罪的。要說在清代,當大官也不容易——小官沒有見皇帝的機會,大官經(jīng)常見皇帝,必須練就跪的功夫。當年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清朝的官員們可沒陶潛這么灑脫,想在那個時代做大官,也絕非彎彎腰這么簡單。據(jù)說清代中后期的軍機大臣們,因為要經(jīng)常見皇帝,還特意在褲子的膝蓋處縫上一塊棉墊——起護膝的作用,以便長跪。就連位極人臣的李鴻章,在跪的問題上也不能例外。按照他的身份,若是在漢唐,是可以和皇帝對坐談話的,但在清代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即便到了晚年,中堂大人每天仍堅持練習(xí)三次下跪,生怕這門“技術(shù)”生疏了,有失對皇帝的尊重,從而影響官位。
今天聽來,這就是笑話,其實可笑的遠不止于此。官場上還有很多諸如此類的“基本功”,以及那些為了追求名利苦練各種“基本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