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成
崔氏族譜封面
東光縣找王鎮(zhèn)大崔莊是一個建莊有六百年歷史的古老村落,村中最早入住者為崔氏祖先,村莊亦以崔姓冠名,據《崔氏族譜》記載,崔氏先祖于明朝永樂二年國家大規(guī)模移民活動時自山東即墨遷移而來,之后支脈繁衍藩庶,家口不能容于一村,于是子孫后裔陸續(xù)散居周圍村落;無論身在何地,崔氏族人都以“忠厚傳家,詩書繼世”為傳承之根本,耕讀興業(yè),其后家族日漸闊達,遂成鄉(xiāng)邑之大族。
崔氏一族肇始久遠,傳承源遠流長,系神農氏之后人?!洞奘献遄V》對于崔氏源流有著明晰的記錄:炎帝居姜水因以姜姓,至西周開國武王分封,功臣姜尚被封于齊,姜子牙乃炎帝苗裔。太公之子伋丁又以丁姓傳世。丁公之子季子食采邑于崔。遂因邑為姓,斯為崔姓之發(fā)端。唐代《元和姓纂》也有記載:“崔姓出于姜姓,季子讓國叔乙,食采于崔,遂為崔氏,濟南東朝陽西北有崔氏地也?!贝思瓷綎|即墨崔氏之道宗,亦是河北東光縣大崔崔氏之初源。
元末明初,天下大亂,1350年又發(fā)生了空前嚴重的鼠疫,同時蝗災、旱澇接踵而至,弄得民不聊生,致使華北地區(qū)人口銳減。后雖有明定鼎中原,但天下初定未久就再逢靖難之役,尤其今天的滄(州)、德(州)一線更是南北雙方角逐拉鋸的主戰(zhàn)場,有史料記載:“惟天津以南,濟南以北,被禍最酷”,戰(zhàn)火之下“白日尸骨遍野,黑夜靑磷閃閃”。另當地民間有言,北軍勝利奪權后為報復效忠南方的土著百姓,歸來之時又展開了赤地滅殺的暴行,以致“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明代士人白范曾有詩云:“出得河間郡,郊原久廢耕。狐妖沖馬立,狡兔傍人行。叢棘鉤衣破,枯楊臥道橫。蕭條人跡少,州縣俱存名?!贝吮M管為文學感慨吟哦之作,但卻屬寫實之記述,真實再現(xiàn)了行政凋敝,獸比人多的荒涼歷史場景。待到戰(zhàn)后社會秩序重建時,為逞血戮仇殺之快而造成的人煙稀少、田產荒蕪、駐防空虛、兵力不足等弊病暴露無遺,嚴重影響著國家的戰(zhàn)略布局和社會發(fā)展。因此面對“兵革連年,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的悲慘百廢氣象,明政府不得不推行大規(guī)模移民、屯田政策以“實畿輔”。
即墨偏安一隅,戰(zhàn)亂少有波及,地狹人稠的狀況得以延續(xù),于是成為移民輸出的理想場所。崔氏一族作為當地人丁大戶順理成章被劃入“應詔”之列。當時,原籍即墨縣城東崔莊的一戶崔氏人家有兄弟四人,名字分別為孝、弟(悌)、忠、信,其中,長兄崔孝作為家中長子需在原籍承祧,幺弟崔信年幼體弱,無力出行,崔弟和崔忠則參與到了從即墨入河北的移民大潮中。崔弟過黃河后繼續(xù)西行不知所蹤,崔忠則占籍東光大崔莊。東光大崔崔氏自此落地生根,瓜瓞綿綿開來。
崔氏一族落戶大崔莊后辛勤耕耘、努力稼穡,同時喜結納、好施與,并崇文重德,不數代產業(yè)頗饒,迅速崛起為鄉(xiāng)邑大戶之家。伴著族內生齒日繁,支脈漸分大六門與小六門,后基于戶大支繁,大崔土地有限,為免爭食同時便利經營在他處之資產(古代土地多為私有制,土地買賣盛行,崔氏族人壯大后在鄰近村莊置辦了大片田產)。崔氏后人開始遷居于數村,如崔贊莊、小崔莊、大柴莊等,有的甚至發(fā)展成所居村中之大姓家族。
崔氏功名錄
長期以來,在以宗法制為核心的家族脈絡傳承體系的構建中,家譜的編纂與延續(xù)是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是進行追根溯源、識辨長幼有序、促進敦宗睦族的有力見證和重要載體,記載著一個家族的姓氏源流、籍貫變遷、世系繁衍、門第榮衰以及家風建設等有效歷史信息,為研究人口遷移、鄉(xiāng)邑沿革、民俗演化、社會發(fā)展等課題領域提供了難得的參考資料,是典型的中華家庭文化印記,因此近代大學者梁啟超對此贊嘆道:“我國鄉(xiāng)鄉(xiāng)家家皆有譜,實可謂史界瑰寶。將來有國立大圖書館,能盡集天下之家譜,俾學者分科研究,實不朽之盛業(yè)也。”
《崔氏族譜》一函四冊,以“元”、“亨”、“利”、“貞”作為標識,民國三十二年(1943)三修,體例參照“太史公五宗世家之例”以“五世同堂修法展閱”,手書上版,石印本,竹紙線裝,開本為27厘米×17厘米。是譜從冊數上雖無法與卷帙浩繁的南方家譜相比,但貴在內容豐盈,包括序文、紀名、凡例、祖塋圖、傳略、世系、跋、祭論、規(guī)則、簡章、科步等,其中在網羅家族信息、確立家族規(guī)范,倡導子孫敦宗睦族之道方面更是非一般家族所能比,尤其收錄的一些名人軼事不見于邑乘亦無刊行于他書,極具文獻史料價值,可補正史之闕疑。
崔氏始祖崔忠來東光時本有族譜以保存源流,不忘根本;但若干代后,存有老譜的房子不幸遭遇“回祿之災”(指火災),合族之譜竟隨祝融而煨燼,各門舊時所修支譜亦幾乎不存,迷失于年久之中。隨著歲月變遷,崔氏族人愈發(fā)感到修補家譜世系昭然的必要性:“子孫益繁,遷徙流離,散處四方者曰眾。若不加厘訂而補輯之,將見宗支紊亂、骨肉途人矣?!睘榇耍群笥辛说拦馐辏?850)崔汝霖等人編纂的續(xù)修譜和民國三十二年(1943)崔佩琦等人錄輯刊行的三修譜的問世,并起到了“共宗凝族、丕振家聲”的作用。
當然,在編修族譜的過程中,由于間隔時間較長,社會新陳代謝急遽、人事變革如流,因此面臨了諸般困難,遭遇了種種挑戰(zhàn)。譬如,重修時名為續(xù)修實則形同初創(chuàng),舊的通譜失毀無以為憑,僅有乾隆三十年崔維禎初作之第五門支譜可供參考。又如,戶大支繁,統(tǒng)計不便,而且舊時有的支脈世系傳承紊亂甚至失傳不明,六支之中的第三、四支就是如此情形;再如,經濟困難,觀念沖突。三修由于正值“時艱,環(huán)球炮火,生民涂炭,中原多故,干戈擾攘,人心不古,名教掃地”之時,主張新文化的學者所宣傳的“家族主義不破,社會主義不昌”的理念正方興未艾?!洞奘献遄V》中記述道:“自西學東漸,歐風美雨澎湃,中土科學之名詞、主義之論調膾炙人口,崇拜祖先之論駁悖革命人生觀之精微,是固是矣。”于是輯纂家譜就被一些時人所不解,認為是落后之產物,多此一舉。同時由于常年戰(zhàn)亂不斷,民不聊生,崔氏家族受到很嚴重的沖擊,族中公有經費入不敷出,盡管有族人贊助,但仍不能一舉攻克難關,遂“遭遇出版困難”,因此民國十六年(1927)定稿的三修族譜拖延了十五年之久,直到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籌措到經費方才付之石印出版。
如今,由于時代變遷,道光時期的續(xù)修譜早已難覓蹤影,尚存于世的舊譜只有民國時期的三修譜,而且亦少之又少,十分難得。通過翻閱民國《崔氏族譜》可知,在修纂三修譜時,以崔佩琦、崔世佳、崔金榜為首的崔氏族人本著“重修通譜誠屬義舉,可謂法美意良,足為異日后嗣之寶鑒”的傳承理念,群策群力、枵腹從公,積極投入到這一關乎家族榮耀、血脈延續(xù)的偉業(yè)之中。為更好的溯本求源、詳昭序穆,他們在參照批閱舊譜的基礎上又采取了多種措施以實事求是之原則來梳理完善家族世系支脈,使之更加規(guī)范化、精細化,繼而用可靠的家族信息來明人倫、助教化,推動家族光大發(fā)展。因此他們蒐箱篋,檢文契,于斷簡殘篇、寸縑片紙中汲取有效信息,同時踏足田野,拜塋尋碑,辨識墳墓確鑿主位與采拓先人懿德善行,并派專人于各支各家抄對支譜、家堂對(軸)、主牌等,又輯訪故老,求證家族脈系和舊事,對于異地族人,則專人親自踏訪,身不能至者則通信核實,力求“雖離鄉(xiāng)異里者要錄列詳盡,只身散處者亦追尋無遺”。經過修譜董事會一年半有余的兢兢業(yè)業(yè),民國十六年《崔氏族譜》終于裒輯成稿,并校對謄錄完畢,崔氏族人聞之無不歡呼雀躍,甚至族中耆老喜極而泣曰:“譜成,吾宗必改弦更張,蔚為后起?!钡拇_,家譜的完成乃崔氏家族的一件幸事,有此,既能光宗耀祖,又能澤被后世,確實可喜可賀。
崔氏族譜牌記
崔氏族人題詞
數百年來,崔氏宗族在耕種稼穡之外又重文脈的傳承與延續(xù),《崔氏族譜》云:“吾族本詩書繼世,耕讀傳家,……,望后世遵守哉,更不可忽略。”正是歷代祖訓的諄諄教導,再加上崔氏子孫孜孜矻矻、努力上進,雖不能像科舉世家“科甲蟬聯(lián)不絕”成就簪纓之門,但亦“文、武求取,庠、貢諸生向為眾”,稱雄鄉(xiāng)里,載于史冊,如《南皮縣志》《東光縣志》《畿輔通志》等皆著錄有崔氏英杰。這些人或出任一地之中下級官吏,成為基層政權組織不可或缺的支柱人員,或堅守鄉(xiāng)土,成為鄉(xiāng)紳,德高望重,通達鄉(xiāng)里,或安貧樂道,甘作鄉(xiāng)邑高士,著書授業(yè),不慕名利,“惓惓于懷者,惟古圣賢”。無論身居何地抑或身兼何職,他們都能不辱沒家風,勤勉做事,老實做人,以嘉言懿行贏得時人的認可與尊重,從而使崔氏家族能夠在當地眾多族群的發(fā)展中率先脫穎而出并成為佼佼者,“凡主事者,皆以崔氏為重”。
再者,說到崔氏族人在社會上的威望和影響力,就不能不提崔瓚、崔履平、崔汝霖等三公;也許三人官位不顯,甚至名聲僅囿于鄉(xiāng)邑,但他們在各自領域卻都有所建樹,而且所彰顯出的明經正道之風范、濟世救民之光輝頗值后人追憶傳頌。
崔瓚,字玉成,歲貢生,明弘治十五年任南皮縣訓導,后升任鳳陽府儒學正堂,任職期間“卓有能聲,士悉推重之”。他博學多才,于古文時藝、策對源流、聲歌音律、經史子集等“靡不博綜而貫通之”,且著作宏富。
崔履平,字紀堂,相貌魁偉,聲韻洪亮,天資聰慧,少即知名鄉(xiāng)里,被道光年間時任東光縣知縣的蕭德宣所器重,收為門下弟子。后因兩次科闈不第遂絕意功名,賦閑鄉(xiāng)里。然公才智過人,又好玄學,慮事精準,知者無不稱奇,尤能“濟困窮,息爭訟,排難解紛”,被時人稱道。光緒六年(1880)宣惠河潰堤漫溢,滄州和東光交界處(時滄州州界和東光縣相鄰,滄州屬于天津府,東光則屬于河間府)的老百姓因掘堤之事相互械斗,東光一方的老百姓死于此事者有四十二人,當時兩處最高長官亦為此出現(xiàn)嚴重爭執(zhí),“兩縣牧令飛牘相抵”,最后事態(tài)擴大,不得不交由直隸省府查辦,卻久拖不下。為打贏官司,當時的東光姚縣長厚禮相聘崔履平赴省申訴,而崔紀堂親自踏訪,詳察河流之地理走向及歷史地貌、鄉(xiāng)民風土之演變,一紙數言即冤獄得伸并永絕后患,全縣聞之無不嘆服。
崔氏祖塋圖
咸豐、同治時期,太平軍起義波及大半個中國。為推翻清政府,太平軍又孤軍深入北伐,一直攻到天津獨流鎮(zhèn),后不利,北伐軍將領林鳳祥、李開芳又率軍回轉至東光縣連鎮(zhèn)。清軍在僧格林沁帶領下隨之追趕而來。此時運河兩岸大軍云集,但河西與河東唯一來往之橋梁則被太平軍所占據,兩岸附近的清軍無論聯(lián)絡還是相互配合進攻都十分不便。為早日破除依靠運河優(yōu)勢而進行頑強抵抗的太平軍,崔履平又為此獻了連環(huán)浮橋之策,后太平軍被破,“朝廷褒之”,百姓亦因襄助軍機之功尊他為人杰。
崔汝霖,字甘棠,清貢生,候選教授,業(yè)儒但不求仕進,天性敦厚,以濟世救人為宏愿,潛心岐黃,專精于眼科,有《丙子錄》《批注本草》等醫(yī)書遺世。其子夢熊、夢龍秉承父志,眼科之醫(yī)技更是聲譽遠播。夢熊子毓芝感慨當時有的醫(yī)生醫(yī)術不精而造成醫(yī)療事故頻發(fā),“婦女之兇死于病者十之一二,死于醫(yī)者十居七八”,于是刻苦鉆研內科難治雜癥,終獲大成,尤以婦科主治著稱。毓芝子平溪又以當時橫死暴兇者多由于痧病名目繁多,實施救治各不相同,診療一旦失誤則變故迭出,因此繼承祖上懸壺濟世之心,殫精竭慮,力求“精起重病于須臾,救垂死于俄頃”,其后施惠既多而名譽益彰。平溪子藍田秉承祖訓,繼續(xù)在醫(yī)術領域大行其道。崔汝霖一脈子孫數代行醫(yī),救人無數,其悲天憫人之心當值后來者仿效。
總之,自明初落地東光以來,崔氏一族雖無有大富貴之人名滿天下,但亦無有奸佞之徒惡貫滿盈,子孫貧則守業(yè)立農,富則讀書立德,在淳樸家風的勸導教化之下皆能安身立命,成為基層社會秩序和諧的踐行者,此亦是大多移民家族發(fā)展狀況的普遍反映,符合普通家族真實發(fā)展之常理。另外,《崔氏族譜》作為一部承載著崔氏數百年香火延續(xù)的圖文檔案,遵守了制譜之不“妄希浩淼,侈陳盛大”的求真原則,從側面為我們了解與研究明清迨至民國人口遷移下的滄州區(qū)域開發(fā)與家族演變等問題提供了詳實的信息,深具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