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長明
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人問周恩來:“你為什么不做些理論方面的工作?”周恩來反問:你怎么講這個話?我們這么大的一個國家,有那么多具體的事,總要有人去管它,我多管些這類事,就可以讓毛主席有更多的時間去考慮一些更大的問題。
的確,周恩來是一個辛勤耕耘的人,是一個用埋頭苦干而不是高談闊論實施領導的政治家。他寧愿把時間花在建設性的勞動上,從真實可見的成就中得到滿足。盡管他每天為各種事務絞盡腦汁,但第二天早晨又像一位剛剛度假歸來的人,容光煥發(fā)、充滿激情和信心地處理新的問題。再棘手的事情他都有興趣,有辦法,即使是一團亂麻,他也能理出頭緒。
周恩來雖然事務纏身,但顯然樂此不疲。毛澤東很滿意這種分工,1972年,當他會見來訪的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時,明確告訴對方,涉及特定國際問題和具體事項時,應該和周恩來去討論,“我和你只討論哲學上的問題”。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曾對毛澤東與周恩來作過比較:
毛是活動家,原動力,創(chuàng)始者,是交替運用突然襲擊、緊張和松弛而取得成就的策略大師。他不安于長時間的穩(wěn)定,而且對變化的速度從不滿足,但他是重實際的,能夠以極大的耐心分階段地達到目標。
周喜歡具體執(zhí)行一項計劃(毛則對這種工作感到厭煩),而且問題越復雜越好。周能很快抓住問題的核心,把不切實際的東西丟掉……當革命的鐘擺擺到平穩(wěn)之點時,周的工作最為精彩。他是建筑師,不是詩人。
加拿大學者陳志讓指出:“誰也承認他(周恩來)是一個干材,對人有禮和藹細致,但不大談哲學思想,不大談路線方針,別人定路線,他去執(zhí)行,組織執(zhí)行的能力特強。”實際上,周恩來并非不懂哲學和大政方針,相反,正如尼克松所言,他對哲學、歷史、文化、經(jīng)濟都很在行。
(黃艷摘編自《大智周恩來》,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