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素
三尺水袖,只輕輕一甩,便風情萬種。那么多癡情男女,目送你走上舞臺,再看你走下舞臺,同你一起進入角色。動情處,或把喉嚨喊疼,或流幾滴熱淚。
不論是英雄美人,還是名臣草寇,不論是精忠報國之士,還是禍國殃民之君,他們靠著大紅大白的臉譜,咿呀的唱腔從鑼鼓聲中走出,在小舞臺上演繹著大生活。
京劇,被譽為中國的“國粹”。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進京后與北京的昆曲和漢劇等劇種經(jīng)過56年的融匯,衍變成現(xiàn)今的京劇,到如今已有200余年的歷史。20世紀三四十年代為盛行期,時有“國劇”之稱,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畫人物,表達“喜、怒,哀、樂、恐、悲”等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惡之分。人物形象鮮明,栩栩如生。京劇表演虛實結(jié)合,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zhèn)洹钡乃囆g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細膩,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并茂。武戲不以火暴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
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說明京劇藝術的水準、品位、價值、地位、意義在世界范圍內(nèi)得到認可。這對于京劇藝術的挖掘、繼承、創(chuàng)新,無疑是兼得天時、地利、人和的重大好消息。但并不等于進了博物館,存入保險箱,從此就可以束之高閣,永垂不朽了。如果今后保護不好,傳承不力,有名無實,隨時都可能被從其中淘汰除名,將有損于民族尊嚴、國家信譽。所以,列入名錄,不僅是一種崇高的榮耀,更是一種莊嚴的承諾,一種無法推卸的責任。為此,我們必須滿懷強烈的使命意識,遵循京劇藝術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斷開掘博大精深的京劇藝術寶藏,譜寫京劇藝術的新篇章,為人類文化傳承做出新的貢獻。
最早接觸戲曲,還是孩童時代。母親是個戲迷,那時候光閶門石路就有兩三家戲館,小孩子不需要戲票,于是,母親看戲常帶著我。舞臺上長長水袖的美麗女子、揮刀舞劍的披甲武生,當時,對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全然不懂。
隨著年齡的增長,看戲開始變得一知半解了,后來,慢慢便懂得了劇情和人物,再后來,就會為“私訂終身后花園”而羨慕不已,也會為“落難公子中狀元”而倍感勵志。
直到從事了宣傳文化工作,特別是親自參與了戲曲社團的組織后,才對“戲曲”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才知道戲曲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才認識了戲曲之美。戲曲之美,不僅有外表之美,更有內(nèi)涵之美。
戲曲之美,美就美在唱詞唱腔。《牡丹亭》中唱:“姹紫嫣紅已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殘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唱腔含蓄典雅,長句與短句對比,形成落差,又疏密相間,纏綿悱惻,輕重緩急,委婉悠長。戲曲的唱腔,強調(diào)抒情性,或?qū)捀咔辶?,或圓潤脆甜。那一字一句的念白,也是美極了。
戲曲之美,美就美在表演形態(tài)。戲曲的表演是一種端莊嫻雅的古典美。比如那旦角,那青衣,配合輕薄、淡雅的服飾,慢搖花扇,飄然如楊柳輕飏,柔美萬千。如在《貴妃醉酒》中的繡扇舞、《霸王別姬》中的雙劍舞、《天女散花》中的綢帶舞、《情探》中的水袖舞等優(yōu)美的戲劇舞蹈中,一招一式都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盡展女性的柔美風姿。
戲曲之美,美就美在音樂旋律。戲曲音樂與戲曲表演緊密結(jié)合,為戲曲表演服務。清羽之音撥云端,深沉渾厚入深淵。玉碎塞空隱隱意,凡心起落失迷亂。舞臺上的音樂豐富多彩,音符將人帶入一個又一個意味深長的境界。在清寂的月夜有如一曲天籟,“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戲曲之美,美就美在服飾、舞臺。那柔美的身段舞動著精繡的戲服,還有那雪白如云的長袖、閃耀在燈光下布滿珠寶的頭飾。戲曲的服飾,那淡色,素而不貧;那繡花,花而不艷,和諧而美,更顯清秀。燈光下,那絲線綻放的繡花,在纖柔的肢體上扭動,頭飾的亮片、花的色斑,行云流水,若隱若現(xiàn),伴著舞蹈的婀娜多姿,真是美不勝收。
戲曲之美,更美的卻是潛移默化的教化功能。我們看戲、品戲,解讀戲劇告訴觀眾的故事,它會帶給我們:茅塞之時的頓悟、傷感之時的自省、惆悵之時的靜思、繁華之時的沉靜。這才是戲曲文化真正的魅力所在!
提到京劇,你的腦海里是否會浮現(xiàn)出端莊亮麗的舞臺、彩帶飄舞的靠旗、濃墨重彩的臉譜、扣人心弦的翻打,耳旁似乎激蕩著鏗鏘嘹亮的唱念?常言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意指人的歌唱乃為世間最美妙的聲音。舞臺上,京劇演員通過富于強弱、高低、快慢、濃淡美感變化的吟唱,高亢處聲震屋瓦,氣壯山河,低緩時聲如游絲,如泣如訴。觀者的心靈在美的無數(shù)次撞擊中,那充溢于胸間的感情終于在席間嘹亮高叫的一聲“好”中噴薄而出,臺上臺下、戲里戲外的情感瞬間得以酣暢淋漓地融合。
這就是最易讓觀者和演者互訴衷腸、引為知己的藝術——京劇。它淵博精深,韻味渾厚,兼收并蓄,自信包容,從誕生之日起,血脈中就流淌著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基因”。京劇如今式微,原因很多,做好傳承與發(fā)展才能振興京劇,已成為業(yè)內(nèi)外人士的共識。
怎樣才能傳承發(fā)展京?。烤﹦〈髱?、四大名旦之首梅蘭芳先生很早就說過:“一句話為總,都得變,變才有進步?!笨v觀京劇發(fā)展史,更是一部無數(shù)劇界同仁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奮斗畫卷。梅蘭芳本人也是鼎力革新、銳意進取的先鋒,他對京劇藝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貫穿了自己藝術生涯的始終。
如今京劇舞臺傳統(tǒng)戲和現(xiàn)代戲并重,是一種保持京劇內(nèi)在張力的較好方式,更與京劇史上老戲與新戲同演的成功經(jīng)驗不謀而合。維護好這樣的格局十分有利于京劇的傳承與發(fā)展。追憶當年,“四大名旦”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同時爭先創(chuàng)排新戲,吸引了無數(shù)觀眾,新老戲同臺爭艷屢見不鮮。加工老戲,創(chuàng)排新戲,不斷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成就自身的藝術流派,使得彼時的梅蘭芳“新式古裝戲”,程硯秋《春閨夢》《荒山淚》《鎖麟囊》等新戲過目難忘。圍聚在梅程身邊的齊如山、羅癭公等更是共同摸索出叫好叫座、傳承創(chuàng)新的最佳模式。
我們應堅持用多演、精演老戲,創(chuàng)排、打磨新戲的“兩條腿走路”。京劇只有依靠精湛的老戲才能鞏固自身歷史地位,依靠成功的新戲才能有所提升,這是京劇奔向未來的“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當然,對于京劇,無論是從業(yè)者或是觀眾,應保持一顆豁達的平常心,追求“和而不同”的藝術心境也十分必要。此“和”既指舞臺藝術上的多元和諧,又有同業(yè)齊心聚力、和衷共濟之意。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袁世海曾說,京劇這艘大船,如果船工各有打算,互不配合,就經(jīng)不起風浪。
京劇的傳承與發(fā)展離不開觀眾群體的培養(yǎng),更離不開自身的人才儲備與磨煉。原國家京劇院院長吳江認為,要繼承好就必須創(chuàng)新;要創(chuàng)新,必須要有繼承做基礎。年輕演員要多學老戲,打好基礎,有一定成就的演員可以嘗試創(chuàng)排新戲。國家京劇院近年來在京劇的傳承與發(fā)展方面做了較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嘗試,出人出戲是始終不變的目標。新編京劇《曙色紫禁城》《浮士德》更以其鮮明的時代性、深刻的思想性廣獲贊譽。
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扶持戲曲事業(yè)的文化政策,京劇藝術走進校園、走進中小學生課堂等,都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京劇藝術乘此“東風”,著眼自身創(chuàng)作規(guī)律,不忘初心、不改本色,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并重,做到有本、有源、有根,必將永葆藝術青春。
京劇藝術家的澎湃情感雖然呈現(xiàn)在舞臺之上,其背后的功夫卻下在日常訓練中。無論是平日的練功、臨演前的排練,還是劇目演出之前的化妝、走臺,每一個瞬間都珍貴萬分。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下這些瞬間,使更多的人能了解京劇藝術的臺前與幕后,戲迷朋友也能從多個角度觀看、品味自己鐘愛的京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