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瑋煒
天說變就變,剛才還晴空萬里,轉(zhuǎn)眼便是烏云密布。陶書覺得下雨的周日,睡睡懶覺多好,可是大清早老媽就嚷嚷,安排她去圖書館看書。
外面淅淅瀝瀝地下著大雨,陶書舉起老媽遞過來的雨傘,匆匆地跑進圖書館。哇,又上架好多新書呀!陶書剛走到一排書架旁,眼前的情景一下子觸動了她的好奇心。
一個農(nóng)民工沖了進來,頭頂安全帽,衣著藍色工作服,灰色長褲下套著一雙長筒雨靴,看他全身的泥點,大概是從工地上跑來的。
遠遠的,就嗅到他身上散發(fā)出的汗臭味。他剛從書架上取下一本書,便忙著在筆記本上寫著什么,顯然之前他已讀過這本書。這引起了陶書的好奇。
他那竹節(jié)般的手指,黝黑干裂的皮膚,與白色筆記本形成的反差特別顯眼。他鎮(zhèn)定自若,專心看書的背影,連同墨香的書架,全籠罩在這寧靜的氛圍里。這一刻,時光在他們中間停留,似寧靜的湖面蔓延著微微的漣漪……
無意中,陶書已停留在他身邊,被余華的《活著》吸引住了。那些拼搏于生死線上的村民,讓陶書感動得熱淚盈眶。她仿佛覺得,身邊這位農(nóng)民工就是余華在書中描寫的那個人物。盡管生活那么窘迫,他都一如既往,積極樂觀地活著。而她,有幸福安寧的生活,卻慵懶散漫地活著。唉!心中的慚愧讓陶書無以言表。
陶書輕輕抬起頭,正好碰上那男子的目光。男子沖著她憨笑,她急忙埋頭讀書了。在這目光轉(zhuǎn)瞬即逝的交流中,陶書感覺館內(nèi)的氣氛是多么溫馨,多么和諧啊!室外的喇叭聲、風(fēng)雨聲,仿佛都與她、與那男子無關(guān)。他們都沉浸在文字帶來的感動中。陶書一遍遍梳理著自己成長的經(jīng)歷,一次次告誡自己,在這知識騰飛的時代,每個人都要珍惜……
當(dāng)陶書讀完《活著》這本書的時候,墻上的時針正好指向十二點。她走出圖書館時,那個專心看書的背影依然停留在書架旁……
整個上午的時光轉(zhuǎn)瞬即逝,不知是因為那男子潛移默化的影響,還是因為書中感人至深的情節(jié),總之它們都已成為陶書記憶中一段最難忘的故事。
這個故事中設(shè)置的人物是從現(xiàn)實中提煉出來的。小作者運用細膩的外貌描寫,勾勒了一個生活艱辛卻積極向上的青年形象,同時細致地刻畫了陶書的心理感受,特別是“陶書輕輕抬起頭,正好碰上那男子的目光……陶書感覺館內(nèi)的氣氛是多么溫馨,多么和諧??!”讓文章的主題迅速升華。故事的語言極具畫面感,比如“他那竹節(jié)般的手指,黝黑干裂的皮膚,與白色筆記本形成的反差特別顯眼。”農(nóng)民工的生活處境以及他對知識的渴求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