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琳 張昕
摘要 基于數字圖書館交互的一系列前期研究及對相關研究的回顧,構建了由52個指標構成的數字圖書館交互評估問卷,開展預調查修改和完善問卷,并在正式調查中收集了372份有效問卷。研究分析了各指標的重要程度、信度及效度。采用因子分析對52個指標進行聚合,經過篩選和反復驗證,最終提煉出包括系統(tǒng)的效用、網站結構與信息組織、資源可獲得性、頁面表現(xiàn)、可用性、主觀任務感知及系統(tǒng)的績效與效率在內的7個因素及45個指標,構成數字圖書館交互評估量表,為評估數字圖書館的交互提供了具備有效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的評估工具。同時,文章提出使用該工具的相關建議,闡述如何使用該評估工具開展數字圖書館交互評估。
關鍵詞 數字圖書館 數字圖書館交互 評估工具
分類號 G250
DOI 10.16603 /j.issn1002 - 1027.2018.02.009
數字圖書館評估可分為整體性評估和局部性評估。整體性評估著眼于數字圖書館的整體績效,從數字圖書館的不同方面評估數字圖書館。如張穎(Zhang Ying)從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切入,包括用戶、研究者、管理者、開發(fā)者及圖書館員,探究他們對數字圖書館的內容、技術、界面、服務、用戶和環(huán)境的評估標準,提出并構建了“整體性數字圖書館評估模型”。而局部性評估則著眼于數字圖書館的不同側面,如評估數字圖書館的服務、資源、功能設計等。針對數字圖書館的交互評估是局部性評估的重要方面?!敖换ァ笔敲枋鲇脩襞c基于計算技術的各類系統(tǒng)之間互動的重要概念。有效的交互應能支持用戶完成與系統(tǒng)的一系列互動,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及對資源的具體要求,從而支持其完成搜索和工作任務。因而,支持用戶與數字圖書館交互的相關設計是數字圖書館的核心技術之一。因而,本研究探討“數字圖書館交互評估”,著重考察數字圖書館的交互功能設計對用戶交互過程的支持程度。然而,雖然此前的一系列研究提出了數字圖書館交互評估的理論模型并不斷細化,數字圖書館環(huán)境下的交互評估如何具體實踐,即可操作的評估工具的構建仍然是有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本研究試圖開發(fā)一套可用于評估數字圖書館交互功能的工具,以完善數字圖書館的交互評估,實現(xiàn)從理論構建到實踐應用的跨越。
1 研究背景與文獻回顧
1.1 前期研究:交互績效與交互評估
本研究建立在一系列的探討數字圖書館環(huán)境下用戶與系統(tǒng)交互績效與交互功能評估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的基礎之上。前期研究之一探討數字圖書館環(huán)境下影響交互績效的因素,構建了用戶與數字圖書館的三維交互模型,并設計實驗,探討影響用戶與數字圖書館交互績效的因素。三維交互模型中的“三維”包括信息維、技術維和任務維。該研究進一步細化了各個維度及測量指標。同時,將用戶的交互績效界定為用戶對交互成功的主觀感知,如交互的成功、所獲結果的有用性等。研究結果顯示,用戶在三個維度的交互均一定程度上顯著影響用戶的交互績效。
研究之二針對信息檢索研究中的任務設計,探討研究中使用的模擬仿真工作任務情境方法的適當性及如何使其發(fā)揮更好的效用。研究發(fā)現(xiàn)模擬仿真T作任務情境與真實工作任務情境在任務屬性上存在某些顯著差異。然而,在用戶反饋、交互信息搜索行為和交互績效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也就是說,仿真和真實工作任務的差異并不會顯著影響用戶與數字圖書館之間的交互,前者可以有效替代后者用于信息檢索系統(tǒng)評估及用戶信息搜尋行為的研究。同時,本研究提出合理設計模擬仿真工作任務的必要性。同時指出,針對模擬仿真工作任務的設計,除皮婭·博隆德(Pia Borlund)提出的指導性建議外,還必須清楚了解目標用戶群的真實工作任務,控制任務的關鍵屬性,如任務復雜度等。
研究之三構建了數字圖書館交互評估理論模型。該研究采用實驗研究方法,招募了48名實驗參加者,包括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各16名,分別代表不同層次的學生群體,揭示了影響用戶對數字圖書館交互功能評估的關聯(lián)性指標和預測性指標,并據此構建了基于用戶多維交互的數字圖書館交互功能評估的理論模型?;谶@一模型,研究之四從用戶視角探討用戶與數字圖書館交互的關鍵成功因素。研究采用實驗研究方法,并在實驗過程中嵌入深度訪談,以實時性地探知用戶與系統(tǒng)交互過程中支持其交互成功或導致其交互失敗的關鍵因素。最終確定了21個關鍵成功因素。
基于前期研究不斷完善和細化的理論模型,本研究開發(fā)數字圖書館的交互評估工具,完成從理論構建到實踐工具的開發(fā),以期更好地服務于數字圖書館的交互評估實踐及交互功能開發(fā)與設計。
1.2 相關研究綜述
1.2.1 數字圖書館評估與交互研究
加里·馬爾基西奧尼尼(Gary Marchionini)認為數字圖書館的評估應以用戶為中心,并提出了縱向多面評估理論,包括對系統(tǒng)、社區(qū)、基礎設施和機械優(yōu)勢進行評估。泰夫科·薩拉塞維克(TefkoSaracevic)將數字圖書館評估分為以系統(tǒng)為中心和以用戶為中心兩個層面,以系統(tǒng)為中心涵蓋了工程、處理和內容層面;以用戶為中心涵蓋了個人、社會和機構層面。解虹(Hong I.Xie)則著重從用戶視角來探討數字圖書館評價指標,其構建的評估指標多集中于用戶學習、檢索信息的效率和實用性上。詹尼·察克納斯(Giannis Tsakonas)基于對數字圖書館評估本體論(Digital Library Evaluation Ontol-ogy,DiLEO》的研究,認為當前的數字圖書館評估多以系統(tǒng)為中心,涵蓋了績效、效果和技術三個維度。馬西塔·阿曼達(Masitah Ahmada)和杰馬爾·阿貝瓦吉(Jemal H. Abawajy)從服務角度出發(fā)構建數字圖書館評估模。
國內學者的研究多集中于數字圖書館評估原則的構建及指標的設置。這些原則包括:評估體系的導向性、科學性、客觀性、實用性原則;評估對象的確定性原則;評估標準的靈活性和通用性原則;評估手段的技術性原則。評估指標的設置大多從宏觀角度出發(fā),包括數字圖書館的館藏資源、用戶及使用、網站建設、價值與成本計算、服務等,這些宏觀維度的確定為評估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研究方法上,多利用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等。這些研究方法一般用于數字圖書館的整體性評估,通過計算分值來確定指標權重或者比較不同數字圖書館的質量水平。
此外,國內學者日益重視從用戶角度進行數字圖書館評估。夏立新等從用戶滿意度視角出發(fā),建立了基于數字圖書館設施、流程與內容質量的評估模型。徐芳、戴煒軼和趙楊從用戶體驗角度出發(fā)對數字圖書館質量評估進行探討。前者通過設計評估指標,對國內數字圖書館進行比較,但缺少評估體系的理論化構建;后者構建了用戶體驗控制框架,但模型構建未經過實證研究的檢驗。另有一些學者基于用戶視角從界面、信息構建等角度探討評估問題。
在數字圖書館服務評估中,用戶交互是非常重要的。除以上研究探討了數字圖書館環(huán)境下的用戶與系統(tǒng)的交互績效及交互評估研究之外,諾伯特·福爾(Norbert Fuhr)等構建了包括用戶、內容和系統(tǒng)之間交互關系的三維模型,揭示了:①用戶 內容關系與有用性因素相關;②用戶 系統(tǒng)關系與可用性因素相關,包括滿意度、效果等;③內容系統(tǒng)關系與績效因素相關,包括響應時間、查全率、查準率等。一些學者從用戶交互角度出發(fā),構建了基于交互需求、交互過程、交互環(huán)境的評估模型。
1.2.2 數字圖書館評估工具
馬科斯·貢薩爾維斯(Marcos A. Goncalves)等從5S(Streams, Structures, Spaces, Scenarios andSocieties)模型中抽取了數字圖書館的高階(High-level)概念,總結出與之相對應的質量維度,對于每一個質量維度,都由基于5S和已知數字圖書館概念的集合和函數來表示,形成了一套可供量化的評估工具。芭芭拉·莫雷拉(Barbara L Moreira)等以貢薩爾維斯設計的評估工具為基礎,設計旨在幫助數字圖書館管理者在數字圖書館建設和維護階段可重復使用的簡捷的質量評估工具5SQual。歐盟得洛斯(Delos)工作小組根據其提出的數字圖書館概念模型,建立了整體評估工具。此外,研究圖書館學會(Associate of Research Libraries)建立了電子資源計量(E-Metrics)指標評估工具,旨在測度數字圖書館對于電子信息資源和服務的投資是否取得了收益、是否創(chuàng)造了更高的用戶使用率。
數字圖書館服務評估工具的開發(fā)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皮特·赫農(Peter Hernon)等學者最早將電子服務質量評估量表引入到圖書館領域,他們借鑒SERVQUAL和E-S-QUAL等評估量表的概念理論和研究方法,對數字圖書館服務的質量以及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建立了圖書館服務質量評價模型(Library E-servqual)?;m·考爾(KiranKaur)等學者在此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三層體系的數字圖書館服務質量評估量表,從環(huán)境質量、傳遞質量和結果質量三個方面進行了評估。國內學者,如施國洪等在SERVQUAL量表的基礎上,建立了圖書館服務質量測評量表。但是其測量針對傳統(tǒng)圖書館。郭瑞芳、文思敏分別參考LibQUAL+TM量表構建了移動圖書館服務質量評估體系。
可見,數字圖書館領域更多關注數字圖書館的整體或服務質量的評估工具或量表的開發(fā),針對數字圖書館交互功能的評估工具相對較少;另一方面,對于數字圖書館的交互評估而言,目前多為模型框架或者規(guī)范指南,缺乏可操作的量表,難以在實踐中推廣應用。因此,本研究試圖彌補這一缺憾,基于前期的一系列理論研究,開發(fā)數字圖書館交互評估工具,以支持數字圖書館交互的評估實踐。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以數字圖書館交互功能評估模型為理論基礎、交互的關鍵成功因素為框架,設計數字圖書館交互評估問卷,并通過分析指標重要性,開展因子分析及信度、效度分析。
2.1 問卷設計
問卷設計基于前期研究得出的數字圖書館交互三維模型、交互評估理論模型及關鍵成功因素模型,分為人口統(tǒng)計變量部分和主體部分。主體部分包括53個題項,考察從用戶視角測量不同指標對用戶評估數字圖書館交互功能支持程度的重要性。其中題項1-52采用李克特七點量表,“1”表示非常不重要,“7”表示非常重要。同時,用“NA”表示該指標對用戶來說不適合評價數字圖書館的交互功能,“NA”列在“7”之后。
預調查共發(fā)放問卷28份,同時要求被試者對問卷進行評價,提出建議。預調查中受訪男性占比為46.4%,女性占比為53.6%,男女比例大體均衡。從學歷來看,涵蓋了不同層級的學生,基本反映了不同學歷層次受訪者的情況。根據數據分析結果及受訪者的反饋,對問卷中的語言表述進行修改,最終形成本研究的正式問卷(本文略)。
2.2 問卷發(fā)放
由于數字圖書館的主要用戶集中在高校,本研究的調查主要以高校本科生、碩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為對象,集中在當地兩所教育部直屬高校進行發(fā)放。問卷要求受調查者當面填寫完成,發(fā)放地點為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如自習室等。
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400份,經過篩選,剔除無效問卷,獲得372份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為93%。本研究收集的數據采用SPSS22.0進行處理。
2.3 樣本的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特征
樣本的人口統(tǒng)計學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從基本信息來看,受調查者的性別比例均衡,年齡集中在18-25歲,共266人,占總樣本的71.5%,反映了高校學生的總體特征。從學歷來看,各層次學生占比合理;從學科來看,以社會科學和理T科的學生占比居多,其他學科也有少量分布。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3 樣本的數字圖書館經驗
為進一步探知樣本的有效性,本研究從用戶使用數字圖書館的頻率、最常使用的數字圖書館、使用的方式、目的,信息檢索的專業(yè)程度及檢索水平、效果等方面揭示受調查者的特征,結果如圖3-7及表6所示:
圖3顯示,經常使用數字圖書館的受調查者(包括經常使用和一直使用)為156人,所占百分比為41.9%,占比最高。圖4展示了受調查者最常使用的數字圖書館,其中CNKI(知網)、南開大學數字圖書館、萬方、維普、超星位居前五。
圖5顯示,大多數受調查者使用數字圖書館的方式為主動搜索,占比高達88.4%;表2表明,使用數字圖書館的目的多為撰寫論文、科研需要以及完成課堂作業(yè);另外,64.5%的受調查者并未學習過相關課程。
圖6顯示,52.4%的受調查者認為自己的檢索水平一般,占比最高;圖7表明,46.5%的受調查者認為自己的檢索效果一般,占比最高。其次,20.2%的受調查者認為自己的檢索水平比較高(見圖6),42.5%認為自己的檢索效果比較成功(見圖7)??梢姡鄶档氖苷{查者認為自己的檢索水平一般或較好,檢索比較成功。
數據分析表明,受調查者一定程度上了解數字圖書館,學習、工作過程中使用數字圖書館,并具有檢索經驗。
3 研究結果
3.1 指標的重要程度分析
本研究選取的52項指標均來源于前期研究逐步構建并細化的理論模型,為進一步驗證這些理論模型的可靠性及用于評估數字圖書館交互的可能性,本研究要求受調查者評價這些指標在評估數字圖書館交互中的重要程度。結果表明,各指標的均值分布在3.76與5.88之間。除Q15的標準差為3.93外,其他的各指標的標準差分布在1.05和1.46之間。部分指標的重要程度見表4和表6。由此可見,受調查者對這些指標在評估數字圖書館交互功能方面的認同度較高。除Q15之外,其他指標均能取得一定程度的共識。因而,以下針對所有指標進行進一步分析。
3.2 信度、效度檢驗
由于本問卷中的所有指標均用于測量數字圖書館交互功能,因而,信度檢驗針對問卷中的所有題項。檢驗結果顯示克隆巴赫系數為0.95,說明問卷信度非常高。
利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份分析法測量問卷中的原始數據,可以對數據的效度進行有效檢驗,達到降維的作用,也可以發(fā)現(xiàn)各個指標之間的關系。分析表明,KMO檢驗值為0.943。Bartlett球形檢驗近似卡方值為10455. 586,p<0.Ol,樣本適合因子分析。
采用因子分析得出問卷指標相關矩陣的特征值以及累計貢獻率,一共提取出10個公因子,累計貢獻率為62.932%,表明問卷的效度較好。
3.3 公因子提取
利用方差最大化的正交旋轉法,定義特征值大于1、因子載荷大于0.5以上的指標,對問卷中的52個指標進行因子分析,旋轉后得到了因子載荷矩陣,如表3所示。
表3顯示,指標Q5、Q8、Q9、Ql0、Q13、Q14、Q19、Q25、Q32、Q34、Q36、Q41和Q52的因子載荷低于0.5,把上述13個指標刪除后,將剩余因子載荷在0.5以上的指標進行第二次因子分析,累計貢獻率為61.608%,一共得到7個公因子,見表4。由于第二次因子分析析出的因子極有可能成為構建量表的因子和指標,表4同時列出了這些指標的重要程度均值及標準差。
表4顯示,F(xiàn)7僅有一個指標,其重要程度的均值雖為5.36,但標準差相比之下偏高,為3.93,表明數據的波動較大,受調查者對該指標的認同度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因而,該指標可考慮剔除。
將之前所有剔除的因子再次進行主成份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表5顯示,被剔除的這些指標重新聚合成兩個因子,但是指標Q13、Q19、Q52的因子載荷低于0.5,予以剔除。再次進行主成份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紤]到這些指標作為量表指標的可能性,表6同時報告了這些指標的重要程度均值及標準差。
表6顯示,將指標Q13、19、52剔除后,得到的結果比較滿意,所有因子的載荷都在0.5以上,并且聚合成兩個因子,命名為M8和M9。
3.4 公因子的信度分析
將第二次因子分析得到的6個公因子和第二次主成份分析得到的2個公因子進行信度分析,結果如表7所示:
表7顯示,僅有M9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574,小于0.7,所以刪除該公因子,最終獲得評估數字圖書館交互功能的7個公因子。
3.5 公因子命名及評估量表的形成
因子命名的過程體現(xiàn)了對聚合在同一因子下的指標的概念抽象,是通過提煉具體指標形成上位概念的過程。以下公因子的命名經頭腦風暴和多次討論形成,具體命名如表8所示。
基于以上研究結果,將問卷中各指標的表述規(guī)范化,即將所有的表述改為正向的評估,采用7點李克特量表,以“1”表示“完全不同意”(ED),“4”表示“中立”(N),“7”表示“完全同意”(EA),進一步開發(fā)評估量表,見表9。
4 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共收集了372份有效問卷,通過分析指標的重要性、因子分析及信度分析,形成一套包含7個維度、45項指標的數字圖書館交互評估工具。
4.1 數字圖書館交互評估維度與指標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數字圖書館交互評估可從7個維度展開,即系統(tǒng)的效用、網站結構與信息組織、資源可獲得性、頁面表現(xiàn)、可用性、主觀任務感知及系統(tǒng)的績效與效率。這些維度的獲得是通過因子分析聚合后形成的結果,客觀地反映了用戶在評估數字圖書館交互過程中所倚重的不同方面,可幫助我們更有效和準確地評估數字圖書館的交互。各項指標的設定基于前期研究的發(fā)現(xiàn),通過本研究的問卷調查,再一次驗證這些指標在評價數字圖書館交互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研究的結果支持了前期的研究發(fā)現(xiàn),反映了數字圖書館的交互與技術維、信息維和任務維三個維度密切相關。這一方面表明前期研究提出的理論模型或框架較為科學,可以對實踐層面的應用進行指導;另一方面說明本研究的問卷設計和數據可靠性較高,能夠較全面地反映用戶對數字圖書館交互的認知與評估。另外,本研究構建的評估工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解虹(Hong LXie)和張穎(Zhang Ying)提出的理論模型所涵蓋的部分指標,盡管因為研究的目的不同,側重點并不完全一致。
研究結果同時啟示我們,交互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尤其從用戶的視角,不僅涉及用戶與系統(tǒng)的信息交換與互動,同時兼顧用戶自身對任務的感知及交互過程的體驗。研究揭示的7個維度也反映了交互這一重要概念的不同維度,不僅可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交互的概念,還同時啟示可從不同的切入點理解“交互”。
此外,本研究通過因子分析刪除了因子載荷較低的6項指標,分別是:Q13(即使初次使用DL,也易于學習,使用起來并不困難)、Q19(頁面上主題的顏色能夠吸引我的注意力)、Q32(我能從DL鏈接到其他檢索系統(tǒng)/數據庫)、Q34(利用DL之前,我通常已經明確了搜索目標)、Q36(DL的功能設置集中,方便使用)以及Q52(在DL搜索的過程中我要付m的努力程度)。這些指標的重要性程度并不低(括號中依順序分別為均值和標準差):Q13 (5.32,1.21),Q19 (3.76 ,1.39), Q32(5.27,1.26), Q34(5.52,1.38),Q36 (5.33,1.21),Q52 (5.30,1.27)。排除這些指標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本研究設定的因子載荷偏高(>=0.5),使它們無法聚類到任何維度中;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問題表述不夠清楚合理或者是有數據異常值存在的可能。此外,排除這些指標也是為了使評估工具更加聚焦、有效。然而,這些方面也同樣是不可忽視的,雖未能進入評估量表,但作為參考指標,依然可以發(fā)揮作用。
本研究基于前期研究成果,設計52項評估指標,最終在評估量表中保留了45項,剔除指標偏少也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前期研究的理論模型或框架的可靠性。
4.2 數字圖書館交互功能評估量表的使用
經過一系列研究構建的數字圖書館交互功能評估量表,適用于評估數字圖書館交互,以探知其交互功能是否支持用戶與數字圖書館的交互過程,獲得良好的交互績效。該量表可用于比較不同的數字圖書館在交互功能設計方面的優(yōu)劣,但這并非其主要目的。更為重要的目的在于明確待評估的數字圖書館在交互功能設計上哪些方面需要進一步改善,以幫助開發(fā)設計人員進一步完善其交互功能設計,尤其是檢索和瀏覽功能的設計。該量表可以嵌入數字圖書館中,打造成網絡問卷形式,請用戶自行填寫完成。如能長期收集數據,對數字圖書館的交互功能的了解和改進無疑是極有助益的。采用這樣的方法,可以使數字圖書館的研究由常規(guī)性的截面研究過渡到歷時性研究,以支持數字圖書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可組織專項的數字圖書館交互評估,利用該量表,通過抽樣調查,完成數字圖書館評估的數據收集和分析。
如何獲知妨礙數字圖書館交互過程和影響交互績效的不同方面?可采取以下兩種方式:
(1)獲得適當的數據后(建議中型樣本,200以上),針對每一個維度,分別考察7個維度的均值,如某維度均值低于5,該維度應引起關注并進一步考察每一項評估指標的均值,低于5的評價指標應考察其原因并針對性地加以改善和提升。也可直接考察每一項指標的均值,針對均值小于5的指標作進一步分析,以改善其設計。例如,針對頁面表現(xiàn)維度的指標“搜索過程中,界面層次安排符合我平常的瀏覽習慣”,如均值小于5,數字圖書館的開發(fā)和設計者便應重新考量頁面內容的層次安排,進一步考察目標用戶的瀏覽習慣,使其設計更符合用戶的行為習慣,以提升其交互績效。
(2)此外,獲得適當數據后,針對每一維度,還可考察各分值的百分比??墒孪仍O定基準比例進行評估,具體比例以開發(fā)方或使用方對數字圖書館的期望目標而定,可定為40%,也可為30%或20%。一旦某維度的分值低于5的比例高于基準比例,該維度便值得關注。例如,設定基準比例為30%,針對維度Dl,各指標低于5的比例的均值為40%,那么該維度應該給予關注。進一步考察單一指標,著重探究分值低于5的比例高于基準比例的指標,以探知導致該比例的原因。當然,直接考察各指標的分值低于5的比例也是可行的方法,如樣本中選擇低于5的比例高于基準比例,其原因值得進一步考察,以尋找合適的方法和途徑改善數字圖書館的交互功能設計。
當然,基于該量表,并非所有的不夠理想的指標都能直接找到解決方案,如指標“我在DL搜尋信息的過程順利”的分值低于5的比例如超過基準比例,是無法直接獲得交互功能的完善方案的。需進一步研究,如采用跟蹤訪談的方法,訪談部分受調查者,以更準確獲知導致搜索過程不順利的根本原因,以便對癥下藥地完善數字圖書館的交互功能設計。
總之,該量表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比較靈活的評估數字圖書館交互功能的方法和途徑,為數字圖書館交互功能的持續(xù)改善提供實證基礎。
4.3 研究的意義及啟示
本研究的意義在于:①將數字圖書館交互功能評估從理論研究推向實踐應用層面,結合問卷調查法和因子分析法,通過數據的具體分析構建評估工具。相比于已有的一些相關研究仍停留在理論模型構建階段,本研究更有助于推進評估的實踐。②本研究所構建的評估工具可對數字圖書館多個維度進行測量,涵蓋技術維度、信息維度、任務維度及用戶層面,實現(xiàn)對數字圖書館交互的多維評估。可見,本研究延伸了數字圖書館的評估研究,所構建的評估工具著重于數字圖書館交互層面,豐富了數字圖書館評估的內涵和方法。
評估工具的維度“系統(tǒng)的效用”體現(xiàn)了用戶對數字圖書館交互功能的理解,用戶滿意的數字圖書館交互功能應能有效地支持和改善用戶搜尋信息的順利程度,提高搜索和瀏覽的效率,提供真實及有用的信息,提供滿意的搜索結果及滿足用戶的需求等。這些方面作為用戶評估數字圖書館交互功能的重要方面,也同時啟示我們數字圖書館的交互功能設計應能有效地支持用戶交互才能提升用戶的滿意程度?!熬W站結構與信息組織”維度則體現(xiàn)了信息構建的重要性,鏈接的層級、鏈接的有效性、資源的分類及組織均能影響用戶對數字圖書館交互功能的評估。同時,該維度與“頁面表現(xiàn)”及“可用性”啟示我們數字圖書館界面設計該如何更好地滿足用戶與數字圖書館的交互需求,如界面的層次安排、網頁的整潔有序、頁面排版布局等?!百Y源可獲得性”體現(xiàn)了信息內容豐富對支持用戶與數字圖書館交互的重要性;“系統(tǒng)的績效與效率”也要求數字圖書館在資源建設方面加以重視,尤其要了解目標用戶的需求及工作任務,用戶對任務的主觀感受也同樣是用戶評估數字圖書館交互支持的重要方面??梢?,本研究不僅提供了可用于評估數字圖書館交互的工具,同時,也為數字圖書館的交互設計提供了思路,可幫助數字圖書館的設計者更好地完善數字圖書館的交互設計,提升用戶的交互體驗,以支持他們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
4.4 局限性與展望
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雖然本研究開發(fā)了一套基于多維度的數字圖書館交互功能評估工具,但是要將其大范圍應用還需在實踐中不斷驗證和完善。研究的樣本雖然針對數字圖書館的用戶群體中的學生群體展開,然而,由于資源限制,一些用戶群體被忽略,如教師群體、圖書館員等。此外,評估指標之間的關系還需進一步研究,以使評估工具進一步精煉;用戶的個體特征與評估指標的關系值得探討,以構建更為個性化的數字圖書館交互評估工具。這些也為我們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