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芳
摘 要:對于聾啞兒童來講,上帝為他們關上了聽覺的那扇門,眼睛就更是他們心靈的窗戶。他們只能依靠除聽覺以外的視覺、觸覺、嗅覺來認識和感知這個世界。而研究發(fā)現在人類的感知系統(tǒng)中視覺感知是最重要的。
由此,本次研究主要是針對聾啞兒童特性,為他們建立一所藝術教育博物館,以視覺藝術為載體,以科學、自然、歷史、美術等教育為內容,有機融合成可視化的內容來進行教育的方式,豐富聾啞兒童與聽障兒童的認知,促進兒童自我發(fā)展和藝術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形成。
關鍵詞:博物館 視覺藝術 聾啞兒童 教育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當今社會,多媒體音樂給人們帶來豐富多彩的聽覺享受的同時,有一個特殊群體的人,在他們卻處于一個無聲的世界。當正常兒童在看動畫片、聽兒歌,沉浸在與小伙伴嬉戲玩耍的歡聲笑語之中時,聾啞兒童的世界卻是寂靜無聲的。他們聽不到自然界里嘩嘩啦啦的下雨聲,聽不到轟隆巨響的打雷聲,聽不到鳥兒蟲兒的歡快叫聲,無法體會大自然的神奇與魅力。同樣遺憾的是聽不到家人朋友的關切之聲,他們沉浸在孤寂無聲的世界,卻又喊不出內心的那份孤獨。
梁啟超曾在《少年中國說》中寫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一代少年兒童的智力、能力、與素質的培養(yǎng)關系到國家命運的未來。據最新資料統(tǒng)計說明,我國聽力語言殘疾居視力殘疾、肢殘、智殘等五大殘疾之首,為2057萬人,占中國人口總數的1.67%,其中7歲以下兒童約為80萬人。 數量如此多的聾啞兒童,他們也是國家的未來國家的希望??赡苡腥藭f對于聾啞兒童的教育培養(yǎng),使之能融入社會,正常生活就可以了。我想說他們和正常兒童一樣,同樣也是有理想有抱負的,可能因為身體的有缺陷實現起來更加困難和不易,可以說對于他們無疑是一個超越自我的挑戰(zhàn)。然而我們能做的是為聾啞兒童提供更多更適合的教育和幫助。
博物館區(qū)別于家庭、學校教育,屬于社會教育類別。博物館的教育形式不用拘泥于學習、家庭的教育局限,可以采用多樣的新穎活潑的教育形式,摒棄傳統(tǒng)枯燥的演示方式,以引導的方式為主,鼓勵兒童主動自我探索、動手操作、獲得認知,更直接的理解世界,博物館教育可以說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補充。
目前我國專門為兒童開設的博物館、展廳雖然不多,但是增長速度較快。然而為聾啞兒童開設的教育博物館卻寥寥無幾。對于聾啞兒童來講,上帝為他們關上了聽覺的那扇門,眼睛就更是他們心靈的窗戶。他們只能依靠除聽覺以外的視覺、觸覺、嗅覺來認識和感知這個世界。而研究發(fā)現在人類的感知系統(tǒng)中視覺感知是最重要的。
由此,本次研究主要是針對聾啞兒童特性,為他們建立一所藝術教育博物館,以視覺藝術為載體,以科學、自然、歷史、美術等教育為內容,有機融合成可視化的內容來進行教育的方式,豐富聾啞兒童與聽障兒童的認知,促進兒童自我發(fā)展和藝術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形成。
用視覺藝術傳達內容來幫助聾啞或聽障兒童,通過趣味性的藝術方式為手段來培養(yǎng)愛好進行各個領域的認知學習,以視覺藝術為載體帶領孩子來理解認知這個世界。通過豐富多樣視覺感知內容,彌補他們聽覺上的缺憾,雖然聽不到音樂,但是還有視覺藝術中繽紛燦爛,雖然不擅言辭,但可以擁有美麗的心靈。讓孩子們透過視覺藝術中的豐富多彩來感受和理解這個世界。
行為的教導的方式,對于聾啞兒童來說是不易理解的,但是運用靜態(tài)圖片方式,動態(tài)演示方式,再加上增強夸張的藝術處理,給到聾啞兒童視覺上是強烈刺激,引導兒童有系統(tǒng)的進行藝術活動,激發(fā)聾啞兒童的學習探索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學習思考;在一些內容的認知學習領域,可以增加互動內容,使孩子在學習的同時可以動手進行自我實踐,增強動手能力,并把內心的想法通過動手操作用具體的作品呈現出來,良好的與人溝通和自我表達;博物館可以定期舉辦主題活動,例如端午節(jié),比賽創(chuàng)意包粽子、編花繩。元宵節(jié),比賽畫花燈、吃元宵等,通過這種各樣的主題活動使聾啞兒童增強對社會的認知,體會生活的樂趣。
通過博物館多種形式的教育方式,可以增強聾啞兒童的求知、探索、創(chuàng)造精神。通過有趣易懂的教育形式,使聾啞兒童接觸到豐富多彩的內容,增強對世界的認知,感受世界的多彩與美好。
通過參觀體驗藝術教育博物館,可以促進聾啞兒童社會的適應能力以及社會意識的不斷進步。聾啞兒童區(qū)別與普通兒童,易產生自卑心理、缺少自信心,對親人的依賴性強,朋友少,需要更多的愛與幫助,在博物館中通過視覺藝術的方式使聾啞兒童接觸到更多新奇有趣的內容,并鼓勵聾啞兒童動手實踐,進行內心世界自我表達,通過動手創(chuàng)作表達,可以增強自信心,自我肯定,戰(zhàn)勝自卑心理。樹立良好的自信心,有助于聾啞兒童情感的健康發(fā)展,增強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具備一定的溝通能力,來表達自我內心世界。
通過參觀體驗藝術教育博物館,可以激發(fā)聾啞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聾啞兒童與正常兒童相比戒備心較強,可能更加愛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以自己的方式來認知感受世界,從而導致思維方式較單一,不夠開闊。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教育形式和內容又較單一,聾啞兒童對社會的接觸也不會太多,以至于思維較直白單一。而博物館屬于社會教育,它可以運用視覺藝術的方式由微觀角度、宏觀角度以及問題的正側面來看待實物,通過經常性的在博物館瀏覽參觀,在潛移默化中去感染聾啞兒童,使之能接受,學習、模仿這樣的思維方式去看待身邊的實物,思考問題,開闊眼界學習知識的同時,還可以擴展聾啞兒童思維方式。培養(yǎng)多角度看問題的思維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
通過參觀體驗藝術教育博物館,可以提升聾啞兒童的審美意識和生活樂趣。雖然與正常兒童個性心理特點有區(qū)別,但是他們和正常兒童一樣對客觀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因此當聾啞兒童在參觀博物館各種以視覺藝術形式為載體的藝術作品時,會激發(fā)他們對探索、學習欲望,而且各種藝術形式的內容,在被其認知了解的同時,藝術的節(jié)奏、對稱、韻律、夸張、對比等藝術表現手段也會被兒童所吸收了解,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以及審美能力。而且在一些主題活動展覽中,聾啞兒童可以與現場互動,動手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在與人溝通,表達自我的同時提升自我的審美能力,使之發(fā)現生活中的愛與美好。
參考文獻:
[1] 孫婷.美術教育運用行為導向模式在藝術治療中對聾啞兒童的輔導研究—烏魯木齊地區(qū)聾啞兒童調研為例[J].美術學教育.2011(4).
[2] 吳昊.兒童博物倌規(guī)劃設置策略研究[J].博物館學.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