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李力加 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5月22日,天津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天津河西區(qū)美術教研員魏瑞江老師在廣東中山執(zhí)教兒童用線造型的公開課《人物速寫——臨摹》。
魏老師的教學非常精彩,延續(xù)了他一貫的教學風格,緊密關注學生、自然、親和、學科表現性強、知識點目標明晰、學生體驗深化。本節(jié)課超越之前的課一個主要特點是:教學過程的研究性與觀照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特殊性。
《人物速寫——臨摹》一課帶給美術教師的思考是,美術教師必須自己特別明白并深入研究兒童畫的發(fā)展過程,由關注兒童自身的感知覺特點入手,調整課堂具體指導,才能做一位合格的美術教師,才能上出真正育人的美術課。
一、教學基本過程
上課伊始,瑞江老師開門見山,臨摹是美術學習中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大屏幕呈現若干幅不同形態(tài)、性別的成人速寫范作,瑞江老師選擇作品并引導孩子們觀看自己的示范。注意,瑞江老師的示范僅僅是由速寫人物的頭部畫起,提示同學們由頭部開始的臨摹不失為一種立刻能夠上手的好方法。然而,我們看到,瑞江老師的示范僅僅畫了幾個人物頭部的局部輪廓,傳遞給孩子們一種臨摹的基本方法,剩余的是引導同學們自己在臨習范畫時個體的探究表現。(圖1—圖3)
在學生們開始臨摹的過程,瑞江老師游走在學生之間穿梭巡查,他不斷拎出某學生有特點(畫面線條與造“型”有表現特性)的作業(yè),放在投影儀上進行講解分析,以引導大家能夠避免再出現相同的問題。
其中,這些三年級的學生們總是在懷疑自己的臨摹作業(yè)表現,“老師,我畫大了?!薄拔耶嬐崃??!薄邦^部的耳朵畫大了?!薄吧碜咏硬簧狭恕!薄鸾蠋熓冀K以鼓勵的話語和及時的分析,來化解學生們的心理問題。(圖4—圖7)
整個學習過程非常流暢,所有孩子在瑞江老師的帶領下,不斷由缺乏自信的疑惑,逐漸走向下課時還不愿意停筆的狀態(tài)。說明,瑞江老師的引導相當成功,孩子們的內心開始走向自主。
二、如何讓孩子們看得上自己的畫
本教學重要啟示為:所有三年級孩子在線造型的臨摹學習中,都在努力追求對成人范作的“肖似”之目標。正是由于他們共同的心理活動,致使所有孩子都有這樣那樣或多或強烈的對自己畫作不滿意的表達。
圖1 魏瑞江老師執(zhí)教
圖2 大屏幕呈現的若干范作
圖3 魏瑞江老師的示范僅僅是人物頭部的局部
圖4 畫成這樣,學生感覺自己畫錯了
圖5 學生自己認為畫壞了,魏瑞江老師分析他細節(jié)刻畫很精彩
圖6 學生的表現非常好,屬于視覺型認知心理的兒童
圖7 這是很多成人畫家都想追求的效果
圖8 看,孩子畫得多好
圖9 這位同學在描述自己畫的時候是怎樣的感覺
孩子們面對瑞江老師一直給予的持續(xù)表揚,現場是一種將信將疑的認識。他們不曾理解,為何自己明明畫不“準”人物的形,而老師總是在表揚呢?
在瑞江老師上課前,我對臺灣地區(qū)著名美術教師陳致豪說:“全國范圍,有30萬名小學、初中、高中美術教師,100多萬幼兒園教師,大家基本沒有讀過一本美國羅達·凱洛格著的《兒童畫的發(fā)展過程》。4月在北京教育部開會時,我曾和上海師大胡之凡教授、首都師大尹少淳教授、段鵬副教授、四川師大陶旭泉教授、南京師大秦華副教授等在一起,討論過本譯著。自那次討論和自己的反復研讀過程,強烈地生發(fā)一個論點:由于全國130萬各年段的美術教師群體基本沒有讀過這本書,是造成我國學前教育、基礎美術教育滯后的主要原因。”
在瑞江老師上課過程中,我再次對致豪老師說,看看,瑞江老師的課堂狀況,已經完全驗證了我之前的論點!(圖8—圖9)
由于公開課展示的時間所限,瑞江老師不能一幅幅給孩子們講述為何他們的作業(yè)已經畫得非常好了,更不能花時間引導孩子們由此開始改變自己眼睛的辨識方式,提高對自己和同伴畫作的認識、理解水平。但瑞江老師的現場解讀和引導,給與會觀摩的800多位美術教師帶來全面的觀念提升與引領。
課后,我和瑞江老師一起談到,要再找個時間,專門為瑞江老師創(chuàng)立一個連堂的公開課展示平臺,讓他一邊上課,一邊帶領孩子們認可、認識、理解自己的作品為何好,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怎樣看待自己童年的畫作。
三、部分作業(yè)的解讀
在課的過程和結束時,抓拍大屏幕部分展示作業(yè)和學生要帶走的作業(yè)。
所有的孩子,無論是3年級還是4—6年級的孩子們,他們在臨摹成人速寫作品,用線塑造人物形態(tài)的時候,其內心目標是想畫“像”對象,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但是,所有的孩子在小學生年齡段里是不可能都畫“像”成人范作中人物形態(tài)的,這也是真理。在兒童的以線條自主造“形”發(fā)展過程中,在孩子臨摹或者寫生的美術課上,始終存在的主要矛盾是:教師要以保護孩子本真的自主表現為第一位,同時,還需要關注孩子們造“型”痕跡的質量。
圖10
圖11
圖12
圖13
圖14
圖15
圖16
圖17
圖18
圖19
這里的質量包括“構圖、如何用線、線的表達、形態(tài)的基本構成、線條組織及形態(tài)疏密表現、孩子自己對線造型的主觀認識與理解”。其中“孩子自己對線造型的主觀認識與理解”應該是最主要的評價指標。
孩子們臨摹范作的最佳表現是:用線肯定、以主觀感覺為導引,畫出個人對范作的基本認識。
圖10,這是很好的兒童臨摹作業(yè)。所用線條肯定、構圖完整。
圖11,這個女生感覺自己把人物畫歪了。實際上她的用線更具張力,沒有任何修飾,是很不錯的作業(yè)。
圖12,學生把自己主觀的認識全部畫在作業(yè)里,形態(tài)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刻畫造形的。
圖13,此作品屬于全班最佳作品之一。線條很有力度,人物刻畫到位,細節(jié)處理恰當。
圖14,作品是很不錯的。只是小孩子感覺沒有把形態(tài)畫準確,這是他們的正常心理。教師的分析此刻就特別重要,要引導他們肯定自己的表達。
圖15,非常好的作品。小作者觀察比較整體,落筆的人物塑造結實,用線有力度。
圖16,典型的主觀表現。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畫入作業(yè)里,無論是背景添加的物件,還是人物本身,都加入了個人的主觀印象。
圖17,這是全班同學都哄笑的作品。魏瑞江老師卻充分肯定了他的表現,直接而富于自己的感受。怎樣由分析作業(yè),來說服小學生能夠接受、認同這類作業(yè),是教師需要特別關注與研究的。
圖18,非常好的作業(yè)。畫中的線條生動有力,富于彈性。人物細節(jié)刻畫到位,特別注意的線條的組織與疏密關系的處理。
圖19,我在課后與小作者的合影,目的是鼓勵他堅持自己的表現方式,肯定自己的作業(yè)效果。
魏瑞江老師課后感言:“其實,任我們如何教,兒童始終保留著他們認識和表現的方式方法,只是我們沒能去真正地觀照到?!?/p>
結語:
如何關注兒童畫的表現與發(fā)展過程,是每位美術教師必須持續(xù)研究的教育教學問題。兒童是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主體,他們的生命成長有著自己獨特的路徑。在美術活動里,兒童的感知覺與表達方式與成人美術有著本質的不同,美術教師面對他們的時候,需要觀照到每個生命個體的獨特性,必須以他們的自然生長狀態(tài)為教育的起點和終點,這樣才有可能保持他們對美術持久的興趣,才有可能積淀他們的美術文化素養(yǎng),而不至于在線造型能力發(fā)展進程中,由于成人的強制性給予,讓他們過早地遠離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