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結核病(tuberculosis, TB)是通過呼吸道傳播, 有潛伏期且易感染青年人群, 并在發(fā)病后呈“階梯式”、“進行性”加重并最終導致組織壞死、凝血及纖溶功能障礙及劇烈變態(tài)反應的一種全身多臟器功能障礙性、緩發(fā)性傳染?。?]。因其易傳染性、多侵犯性、可繼發(fā)感染性、易耐藥性及高致殘致死性,加之纏綿的病程、高額費用及預后較差, 已經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安全。因此, 及時做出診斷、明確判斷類型及高效確切的預估病情進展, 是治療本病的基礎和關鍵?;谝陨纤悸?本研究通過對結核病患者血清中相關凝血功能特異性指標變化情況進行客觀評價, 比較不同分型結核病之間凝血功能的差異, 并探討其臨床意義, 旨在提供更多思路及線索?,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參照《國際結核病控制條例》和《中國肺結核病診斷標準》[2], 篩選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本院508例明確診斷為結核病且“活動性結核病變”患者作為結核病組, 經過細菌學、病理學及胸部X線等檢查確診?;颊咧心?15例, 女193例, 平均年齡(41.16±1.56)歲;其中330例肺結核或繼發(fā)性肺結核患者作為A組, 72例結核性胸膜炎患者作為B組, 64例結核性腹膜炎患者作為C組, 42例結核性腦膜炎患者作為D組。所有患者均排除肺外結核、惡性腫瘤、糖尿病、高血壓、慢性炎癥、自身免疫病等其他疾病及生理障礙、特殊時期、精神病等患者。另取同期214例健康者作為健康對照組, 經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 排除肺結核病、乙型肝炎(乙肝)、艾滋病等傳染性疾病,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男118例, 女96例, 平均年齡(40.57±3.45)歲。結核病組和健康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結核病組患者均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 針對病程、病位及分型等特點給予相應對癥治療。兩組均進行血清凝血檢查, 血清樣本均在早晨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靜脈血。所有血清樣本均由本試驗參與各科室的培訓護士統(tǒng)一抽取, 對所有血清樣品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診號、采集時間、診斷結果等信息并統(tǒng)一編號。采用5 ml抗凝真空采血管, 4℃ 12000 g離心靜置后血清樣本10 min, 吸取上層清液, 以50 μl EP管分裝15管, 保存于無RNA酶離心管中, 于-80℃冰箱儲存?zhèn)溆?。將所有數據錄入本院科研基地的臨床報告數據庫系統(tǒng), 進行第三方統(tǒng)計分析。
1.3 觀察指標 采用Backman CA-50半自動凝血分析儀測定血清凝血功能相關指標, 凝固法測定PT、APTT和TT;Clauss法測定Fbg;Ac.TidffZ血球分析儀統(tǒng)計PLT。比較兩組及結核病組組內患者凝血功能變化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核病組與健康對照組血清PT、APTT、Fbg、PLT水平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核病組中A組TT為(27.58±7.16)s、B 組為 (27.19±3.11)s、C 組為 (26.43±4.57)s、D組為(28.43±3.77)s, 明顯長于健康對照組的(11.43±1.61)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血清PT、Fbg水平、C組血清TT、PLT水平及D組血清APTT水平與其他不同分型組內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凝血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
表1 兩組凝血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
注:與結核病組比較, aP<0.05;與結核病組不同分型組內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PT(s) APTT(s) Fbg(g/L) TT(s) PLT(×109/L)結核病組 A組 330 24.16±1.56 16.92±1.37 6.52±0.07 27.58±7.16 260.72±25.37 B 組 72 21.43±3.88b 13..44±1.69 6.11±0.08b 27.19±3.11 261.08±19.96 C 組 64 23.43±9.85 21.00±9.83 6.84±0.04 26.43±4.57b 241.94±31.55b D 組 42 26.24±6.89 27.59±0.54b 6.43±0.02 28.43±3.77 261.03±27.60健康對照組 214 20.07±3.85a 25.28±2.77a 2.43±0.05a 11.43±1.61a 121.43±10.97a
我國最新幾項流調結果顯示[3], 每年新發(fā)各類型結核病患者已達93萬例, 病死率高達5.6%, 其中80%均為肺結核患者, 隨著環(huán)境污染加重、艾滋病快速傳播及病毒不斷變異,結核病發(fā)病率強烈增加防控形勢越發(fā)嚴峻。目前臨床治療均遵循“早期、適量、聯(lián)合、規(guī)律、全程”原則, 并證實多學科聯(lián)合用藥是最優(yōu)途徑[4-7]。近年來, 普遍應用細菌學檢測作為診斷的金標準, 但由于培養(yǎng)時間長, 無法早期控制傳染源, 無法建立高效的生物標志物新診斷方法, 這些因素均導致對本病干預失敗[8-10]。
本研究表明, 結核病組與健康對照組血清PT、APTT、Fbg、PLT水平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核病組中A組TT為(27.58±7.16)s、B組為(27.19±3.11)s、C組為(26.43±4.57)s、D組為(28.43±3.77)s, 明顯長于健康對照組的(11.43±1.61)s,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血清PT、Fbg水平、C組血清TT、PLT水平及D組血清APTT水平與其他不同分型組內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否與治療效果相關還需要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