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煦之
甲骨文和小篆的“八”字,是由兩個相背、分開而略帶弧形的筆畫構(gòu)成的,像兩個人背對著背,又像一個西瓜被剖成兩半。這是一種分別相背的形狀,所以“八”字的本義有分別、分開、背離的意思,如:分、公這些以“八”為部首的字,都含有“分”“背”的意思。
當人們說到辦一件事沒有什么眉目時,會說“八字沒一撇,還差得遠哩”,或者“八字沒一撇,沒門兒”。
后來,“八”字假錯為表數(shù)目的字以后,人們反而把它的這個本義忘了。
也有人認為,“八”字本來就是表示數(shù)目的字。中國人喜歡用手指表示數(shù)目。伸出手,把拇指和食指分開,形成相背之形,根據(jù)這個形狀便有了“八”字。
有人考證,古代人表示“八”時,不像現(xiàn)在這樣,手臂—伸,虎口朝上,而是手臂朝下,虎口向下或向著別人。這樣說來就更令人信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