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兩漢三國時期丹陽都尉考

      2018-11-05 08:34:00李子豪
      關(guān)鍵詞:都尉丹陽

      李子豪

      ?

      兩漢三國時期丹陽都尉考

      李子豪

      (安徽師范大學(xué) 歷史與社會學(xué)院,安徽 蕪湖 241002)

      從漢武帝時期至三國初期,“丹陽郡(部)都尉”呈現(xiàn)出復(fù)雜多變的形態(tài)。本文以傳世文獻為依據(jù),較為系統(tǒng)地闡述兩漢三國丹陽郡(部)都尉的歷史演進過程。

      兩漢三國;丹陽郡;丹陽都尉;準(zhǔn)政區(qū)

      兩漢三國時期,都尉是僅次于郡太守的長官,與太守多分疆而治:“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職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1]742丹陽都尉,即丹陽郡的郡都尉(1),西漢時治歙,東漢末徙治石城。既往研究多從政治制度層面考察兩漢都尉職官:嚴(yán)耕望認(rèn)為都尉“專典武職,直接統(tǒng)率士卒,此擅權(quán)之端也”[2]151;余英時亦認(rèn)為部都尉(2)是“郡所屬的一個軍事分支機構(gòu)”[3]69;紀(jì)安諾提出“部都尉是軍官,而郡都尉偏向于郡內(nèi)警官或憲兵的長官”[4]190;陳威廷發(fā)現(xiàn)邊郡都尉的“排列設(shè)置反映于對外之形勢,并置于少數(shù)民族區(qū)域”[5]95;周振鶴強調(diào)“單獨管理一部分地域的軍民兩政,這部分地域也稱作都尉,成為一種實際上的政區(qū)”[6]231,即認(rèn)為兩漢魏晉的都尉是一種軍管型的特殊政區(qū)??傮w而言,從政區(qū)角度對一郡之都尉進行探究者尚不多見。

      關(guān)于早期的丹陽郡,修纂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的《新安志》載:“郡在漢,為丹陽二縣,丹陽統(tǒng)縣十七,地險遠,故常使都尉分治于歙……中世,汝陰何比干……遷丹陽都尉,獄無冤囚。及漢末,零陵黃蓋為之,抑強扶弱,山越懷附?!盵7]281從中可以看出,羅愿將兩漢丹陽都尉置于“牧守”篇中加以介紹,顯然已經(jīng)注意到丹陽都尉分治于歙,以及成為“準(zhǔn)政區(qū)”的情況。然自漢武帝時的何比干,到漢末三國的黃蓋,其間三百余年,丹陽都尉治歙的情形是否一直存在?丹陽都尉職官本身又經(jīng)歷了何種變化?本文以傳世文獻為依據(jù),從政治地理的角度,試對兩漢三國時期丹陽郡(部)都尉職掌變遷作一考證。

      一、西漢丹陽都尉

      (一)西漢丹陽都尉的設(shè)立時間與任職情況

      1.設(shè)立時間

      欲確定丹陽都尉的設(shè)立時間,必先厘清丹陽郡的由來。丹陽郡的設(shè)置是淮南王劉安謀反案的連帶效應(yīng)之一,元狩元年(前122)、二年(前121),武帝廢除衡山、淮南、江都三國并調(diào)整行政區(qū)劃,據(jù)周振鶴考證:“元狩二年(前121),鄣郡合廬江郡東部四縣更名丹陽郡?!盵8]40據(jù)此,丹陽都尉亦應(yīng)在元狩二年(前121)之后設(shè)立。

      2.任職情況

      考諸史籍,關(guān)于西漢時期丹陽都尉的任職情況,范曄《后漢書·何敞傳》有如下記載:

      何敞字文高……六世祖比干,學(xué)《尚書》于晁錯,武帝時為廷尉正,與張湯同時。湯持法深而比干務(wù)仁恕,數(shù)與湯爭,雖不能盡得,然所濟活者以千數(shù)。后遷丹(楊)〔陽〕(3)都尉,因徙居平陵。[9]1480

      何比干在任職丹陽都尉之前,曾任廷尉正(4),與張湯共過事。又據(jù)劉珍《東觀漢記·何敞傳》“比干遷廷尉正,張湯為廷尉,以殘酷見任,增飾法律,比干常爭之,存者千數(shù)”[11]700,可知張湯時任廷尉。張湯任職廷尉的時間,據(jù)《漢書·百官公卿表》:“元朔三年(前126),中大夫張湯為廷尉,五年(前124)遷?!盵1]772在公元前126年至公元前124年之間。由是可知,何比干在此時段擔(dān)任廷尉正,其后任丹陽都尉。

      上文提到,元狩二年(前121)丹陽郡始置,而何比干當(dāng)在元朔三年(前126)至元朔五年(前124)后不久即任丹陽都尉,兩相印證,約可推知有二:其一,丹陽郡初置后的三到五年之內(nèi),即設(shè)丹陽都尉;其二,何比干是早期乃至最早任職丹陽都尉之人。

      元狩元年(前122),時任廷尉的張湯辦理淮南王劉安謀反案:“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獄,皆窮根本?!盵1]2640與張湯同時、時任廷尉正的何比干或已參與其中,而何比干其后任職丹陽都尉的地方,正是武帝在元狩元年(前122)、二年(前121)廢除淮南等三國后調(diào)整區(qū)劃而形成的丹陽郡。據(jù)此推測,何比干到丹陽郡任職,可能與其曾參與審理淮南、衡山、江都三王謀反案,熟悉此地區(qū)事務(wù)有關(guān)。

      《何氏家傳》云:“(云并)〔六世〕祖父比干,字少卿,經(jīng)明行修,兼通法律。為汝陰縣獄吏決曹掾,平活數(shù)千人。后為丹陽都尉,獄無冤囚,淮汝號曰‘何公’?!盵9]1480何比干出身獄吏,其所歷官職,自汝陰(今安徽阜陽)獄吏、到廷尉正、再到丹陽都尉,仕途升遷,皆與“長于決獄”有關(guān),是秦漢時期典型的技術(shù)型官僚。而西漢時期,都尉主要職責(zé)之一便是“治獄”,據(jù)衛(wèi)宏《漢舊儀》:“漢承秦郡,置太守,治民斷獄。都尉治獄,都尉治(5)盜賊甲卒兵馬?!盵11]15可以想見,丹陽郡新置之初,事務(wù)繁雜,何比干因決獄見長,又熟悉此地區(qū)事務(wù),成為丹陽都尉的不二人選。

      (二)西漢丹陽都尉的治所與性質(zhì)

      1.治所

      圖一 西漢丹陽郡圖

      (據(jù)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秦·淮漢以南諸郡》《西漢·揚州刺史部》改繪)

      西漢百余郡國,近十分之六的都尉治所與太守不在一處,丹陽郡亦如此。據(jù)《漢書·地理志》(以下簡稱《漢志》)載,丹陽太守治宛陵(今安徽宣城),丹陽都尉別治丹陽郡南部的歙縣(今安徽歙縣):“丹揚(即丹陽)郡,故鄣郡……歙,都尉治?!盵1]1592

      2.“邊郡”性質(zhì)

      丹陽都尉為何“治歙”而非它縣?這與丹陽郡的“邊郡”性質(zhì)有所關(guān)聯(lián)。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漢代,丹陽郡仍屬陲遠,陳懷荃在《安徽地名發(fā)展概說》說:“秦鄣郡(丹陽郡前身)介于九江、會稽二郡間,南臨閩中,同為江南邊郡?!盵12]297即便后來加以擴充為丹陽郡,“但南部山地,仍以越人散居為主”[12]297。杜曉宇認(rèn)為:“‘邊郡’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風(fēng)俗、人口多寡、居民構(gòu)成等與內(nèi)郡不同?!盵13]8-12丹陽郡亦符合杜氏所列之邊郡特征。

      兩漢丹陽郡的管轄區(qū)域在今皖江(長江安徽段)以南,天目山以西及武強溪以北的地區(qū),橫跨南部山區(qū)(今皖南山區(qū))和偏北的沿江平原兩個不同的地形區(qū),自然環(huán)境與今皖南地區(qū)相似而轄境大于后者,至東漢末不變。丹陽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處于兩地形區(qū)的過渡地帶,因郡治偏北,又有山脈阻隔,對郡南山區(qū)(今皖南山區(qū))顯得鞭長莫及,故漢朝于此設(shè)置丹陽都尉而“分治其地”。羅愿《新安志》載:“新安故秦二縣,在山谷間,地廣遠,自漢世常使丹陽郡都尉分治于此?!盵7]16

      且從居民構(gòu)成來看,丹陽郡南部尤以越人部族為主,亦與典型內(nèi)郡不同?!对浇^書》記載:“烏程、余杭、黝、歙、無(蕪)湖、石城縣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秦始皇刻石徙之?!盵14]14具體到丹陽都尉所在的郡南地區(qū),陳懷荃曾言:“皖南山區(qū)的涇、黟、歙縣,置縣均較早,但直到東漢末年,仍以山越聚居為主?!盵12]295陳威廷在歸納邊郡都尉的定位原則時,其中一項即“置于少數(shù)民族區(qū)域”[5]95??梢?,丹陽都尉實際上是設(shè)置于東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邊郡”都尉,雖不似北方諸郡直接面臨匈奴的軍事壓力,但亦要駐守在這并不完全為漢朝所控制的地區(qū):“故秦及漢初雖在這一帶初置縣邑,實則只是派遣少數(shù)‘邊吏’,臨此‘邊郡’?!盵12]295

      圖二 西漢丹陽、會稽、豫章三郡郡治、都尉治相對位置示意圖

      (據(jù)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西漢·揚州刺史部》改繪)

      揆諸漢朝的東南地區(qū),像丹陽都尉這種治本郡南部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如與丹陽郡相鄰、同屬揚州的會稽郡、豫章郡,郡(部)都尉治所皆位于郡治之南。嚴(yán)耕望曾總結(jié)漢代都尉的設(shè)置規(guī)律,其中一條說到:“其名稱治所排列因郡所臨者而異,如北方沿邊諸郡尉類作東西排列,以面對匈奴?!盵2]156陳威廷將此原則進一步概括:“排列設(shè)置反映于對外之形勢?!盵5]95兩漢揚州長江以南的會稽、丹陽、豫章三郡的都尉排列設(shè)置正是反映了漢朝東南地區(qū)的國防形勢,亦可見江南開發(fā)的歷史進程。

      (三)西漢丹陽都尉轄區(qū)范圍

      行政區(qū)劃隨著制度的變遷而有所變動,漢代更因郡國并行體制,政區(qū)變遷格外劇烈。故確定丹陽都尉的管轄區(qū)域,需闡釋政區(qū)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據(jù)現(xiàn)代學(xué)者研究:“《漢志》事實上是兩份資料的混合物。一份是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各郡國的戶口籍,另一份則是成帝末年各郡國的版圖(即所屬縣目)?!盵15]102“而《漢志》反映的正是公元前12-前7年某一年的都尉情況,記載是可信的。”[16]34《漢志》所載丹陽都尉“治歙縣”,亦是西漢末年特定時期的記錄。

      而在丹陽都尉治歙的同一時期,古黟縣為廣德王國?!稘h志》:“丹揚郡,故鄣郡……黝(即黟縣),漸江水出南蠻夷中,東入海。成帝鴻嘉二年為廣德王國。莽曰愬虜(即索虜)……歙,都尉治?!盵1]1592但后世學(xué)者每有提及“丹陽都尉分治于歙”,常言“黟、歙二縣皆屬焉”?!队Y治通鑒綱目》引東晉秘書監(jiān)徐廣所言:“集覽(‘丹陽’徐廣曰:本秦之鄣郡,漢武改名丹陽郡,而丹陽都尉分治于歙,黟歙二縣皆隸焉)?!盵17]卷十三又王象之《輿地紀(jì)勝》:“而丹陽都尉分治于歙(《西漢地理志》云歙為都尉治所),黟、歙二縣皆屬焉(《西漢地理志》)。”[18]906今本《漢志》并無此記載,此條為吳卓信所采,收錄于《漢書地理志補注》之中:“都尉治:《輿地紀(jì)勝》:‘漢武帝改故鄣郡為丹陽郡,而丹陽都尉分治于歙,黟、歙二縣皆屬焉’?!盵19]卷三十九如此一來,是否就能認(rèn)為徐廣、王象之和吳卓信等人是斷章取義、以訛傳訛,未見古黟縣曾為廣德王國之事實?其實不然,查《漢書·諸侯王表》:“廣德,鴻嘉二年八月,夷王云客以懷王從父弟子紹封,一年薨,亡后?!盵1]414又“廣德,元始二年(2)四月丁酉,靜王榆以惠王曾孫戴王子紹封……王莽篡位,貶為公,明年廢”[1]416。廣德王國前后只存在了8年,即“前19-前18,2-8”[15]374,這一時段只能看作是古黟縣的特殊時期。而多數(shù)時間,黟縣與歙縣一樣,皆屬丹陽都尉管轄。

      從地理角度看,丹陽郡領(lǐng)縣多集中在郡北,其在今黃山山脈以南的轄縣只有古黟、歙二縣(6)。重山阻隔,遠在宛陵的丹陽太守對此地的管控顯然力不從心,而黟、歙二縣縣治距離較近,為便宜行事,古黟縣很可能與古歙縣一樣,同屬丹陽都尉管轄。故丹陽都尉的轄境,應(yīng)為今黃山山脈以南的丹陽郡南部地區(qū),涵蓋古黟、歙二縣的全部。西漢時期分治黟、歙的丹陽都尉,其治轄區(qū)域構(gòu)成了事實上的政區(qū)。而據(jù)學(xué)者研究:“都尉擁有自己的僚屬,人員設(shè)置與太守府幾同,只是數(shù)量少于太守府?!盵20]97,且“稍有分縣,治民比郡”[9]3621,丹陽都尉的分治區(qū)便可以理解為一級“統(tǒng)縣政區(qū)”。

      葉顯恩所說“徽州的地域有較大的穩(wěn)定性”[21]5,實際所指即徽州作為“統(tǒng)縣政區(qū)”的穩(wěn)定性。今徽州地區(qū)雖直到東漢末孫權(quán)始置為新都郡(晉改稱新安郡),但其分置在西漢便已有“先聲”,以今徽州盆地為核心的黃山山脈以南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地理單元,在此基礎(chǔ)上,西漢政府遵循“山川形便”的原則,以治歙縣的丹陽都尉為政治中心,古黟、歙地區(qū)開始結(jié)成一級“準(zhǔn)政區(qū)”,成為徽州獨立設(shè)置政區(qū)的濫觴。

      但必須指出,丹陽都尉的實際控制區(qū),可能僅限于山間平原地帶。中國古代早期,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有限,版圖內(nèi)仍存在許多統(tǒng)治的空白地帶,山區(qū)尤甚。南北朝時期的三峽地區(qū),就有所謂“巴夏居城郭,蠻夷居山谷”[18]4525的說法,魯西奇曾總結(jié)道:“漢末三國以迄南北朝時期,長江中游地區(qū)的普通著籍民戶,大抵皆集中居住于大大小小的城堡塢壁或其附近,形成城居(包括附城居)狀態(tài);而未著籍之蠻、流則散布山野間,以散居為主?!盵22]78

      兩漢時期長江下游地區(qū)的情況亦是如此,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引(南朝陳)顧野王的《輿地志》就有一條關(guān)于黟縣的記載:

      譙貴谷?!遁浀刂尽吩疲骸镑鹂h北緣嶺行得譙貴谷。昔土人入山,行之七日,至一斜穴,廓然周三十里,地甚平沃,中有千余家,云是秦時離亂人,入此避地?!庇职础兑貓D》有潛村,昔有十余家,不知何許人避難至此。入石洞口,悉為松蘿所翳。每求鹽米,晨出潛處,今見數(shù)十家,同為一村?!盵23]2067-2068

      “秦時即避亂于此”,時間上雖不可盡信,但居住在山谷幽深處的人們,國家也確實難以將其“編戶齊民”,“譙貴谷”這種地方自然不在漢朝實際版圖之內(nèi),成為統(tǒng)治的空白。丹陽都尉正是在此種背景下,設(shè)置于郡內(nèi)統(tǒng)治的薄弱地區(qū),深化對此地的控制,以消除統(tǒng)治的空白。

      二、東漢三國時期的丹陽郡(部)都尉

      (一)東漢前期丹陽郡(部)都尉的置廢

      東漢初年天下新定,為與民休息,抑或“寓統(tǒng)一行政增加效率之意,且以絕因都試舉事(7)之慮”[2]153,劉秀實行罷兵政策,遂罷諸郡都尉:“中興建武六年(30),省諸郡都尉,并職太守,無都試之役?!盵24]3621都尉體系橫遭腰斬,由盛轉(zhuǎn)衰。范曄《后漢書》亦未見丹陽都尉的相關(guān)記載,故需對東漢前期丹陽都尉的置廢做一考證。

      在平定北方、西部各割據(jù)勢力的同時,劉秀也著手將江南地區(qū)重新納入漢朝的統(tǒng)治之下。就在罷郡都尉的同一年(建武六年,公元30年),劉秀派“云臺二十八將”之一的李忠任丹陽太守:“六年(30),遷丹陽太守。是時海內(nèi)新定,南方海濱江淮,多擁兵據(jù)土。忠到郡,招懷降附,其不服者悉誅之,旬月皆平?!盵9]756前文已述,丹陽都尉“治歙”至少是西漢末年的情形,不妨作如下推斷:兩漢之交時局動蕩,那時的丹陽都尉或許與后來的汪華(8)一樣,依地形之便據(jù)黟歙一帶割據(jù),李忠到任丹陽郡任職太守后,開始消除郡內(nèi)的割據(jù)勢力,時任丹陽都尉或因不服被誅,或在歸附東漢政府后與諸郡都尉一起被劉秀省并??傊?,丹陽都尉很可能在東漢初年被廢除了。

      廢除郡都尉后弊病叢生,郡內(nèi)一旦發(fā)生動亂,政府往往措手不及;另一方面,因缺少都尉掣肘,郡守獨掌一郡之軍政大權(quán),這顯然不是劉秀希望看到的。光武帝后來便復(fù)置都尉:“光武罷都尉,然終建武之世,已不能守前法。罷尉省校,輒復(fù)臨時補置……而天下亦往往復(fù)置都尉?!盵25]1315丹陽都尉此時亦可能經(jīng)歷了罷而復(fù)置的過程。

      唐朝虞世南的《北堂書鈔》曾摘引謝承《后漢書》(9):“戴禮能治劇。謝漢書:戴禮雅有威重,拜侍御史,以能治劇,出為丹陽東都尉?!盵26]217東漢時侍御史(10)為中央監(jiān)察機構(gòu)御史臺之屬官,戴禮能從中央出任地方,可見其生活年代應(yīng)仍處于統(tǒng)治比較穩(wěn)定的東漢前期。

      那么戴禮所任之“丹陽東都尉”與西漢時的丹陽都尉有何關(guān)聯(lián)?南朝梁沈約在《宋書·百官志》中提及:“光武省都尉,后又往往置東部、西部都尉。”[27]1257“丹陽東都尉”應(yīng)為“丹陽(郡)東部都尉”的簡稱,屬于“部都尉”。據(jù)此推測,丹陽都尉被廢除后,東漢政府又在丹陽郡按所在方位分設(shè)“諸部都尉”,分治本郡一部。

      同西漢時“決獄”見長的丹陽都尉何比干一樣,戴禮以“能治劇”(11)出任丹陽東都尉,皆是為維護郡內(nèi)治安而出任地方。東漢丹陽郡較西漢時人口增長了約23萬、近0.6倍,領(lǐng)縣還減少一個,伴隨著人口增加,地方政府事務(wù)日漸繁重,在不增置縣的情況下,郡內(nèi)設(shè)諸部都尉“劃疆治民”,便成為治理地方的一種選擇,而一旦時機成熟,便析分為新郡。誠如周振鶴先生所言:“‘部都尉’之設(shè),還往往是置郡的先聲?!盵28]334“丹陽東都尉”亦有此特質(zhì),雖史料闕如,丹陽東都尉分治地不得而知,但丹陽郡不斷析置新郡(新都郡、吳興郡、宣城郡),必然是對西漢以來丹陽郡(部)都尉分區(qū)治理經(jīng)驗的繼承。

      (二)漢末三國時期丹陽郡(部)都尉任職時間考證

      陳壽《三國志·吳書》(以下簡稱《吳書》)記載,東漢末年,孫吳集團有四人任“丹陽都尉”,丹陽郡劃出新都郡后轄境縮小,但郡內(nèi)仍置有如“丹陽西部都尉”的部都尉。本節(jié)將根據(jù)《吳書》《資治通鑒》等相關(guān)文獻,對漢末歷任丹陽郡(部)都尉的任職時間和先后順序進行考證。

      1.孫賁

      《吳書》記載,漢末最早任丹陽都尉者是孫策的堂兄孫賁:“(袁)術(shù)表(孫)賁領(lǐng)豫州刺史,轉(zhuǎn)丹楊(陽)都尉,行征虜將軍,討平山越?!盵29]1209關(guān)于孫賁任丹陽都尉的具體時間,興平元年(194),袁術(shù)和孫策曾有一段對話:“術(shù)謂策曰:‘孤始用貴舅為丹楊(陽)太守,賢從伯陽為都尉,彼精兵之地,可還依召募’。”[29]1103由此可知,孫賁在興平元年(194)已為丹陽都尉。又建安元年(196),孫策取會稽,“自領(lǐng)會稽太守……以孫賁為豫章太守”[29]1104,最晚建安元年(196),孫賁不再任丹陽都尉。

      2.全柔

      孫賁之后,任丹陽都尉的應(yīng)是全柔:“孫策到吳,柔舉兵先附,策表柔為丹楊(陽)都尉?!盵29]1381上文已提及,建安元年(196)孫策取會稽、孫賁遷豫章太守,而孫策任全柔為丹陽都尉亦在此年。據(jù)此推斷,全柔應(yīng)在孫賁之后繼任丹陽都尉,任職時間在建安元年(196)及之后。

      3.程普

      孫堅舊將程普亦任職過丹陽都尉:“策入會稽,以普為吳郡都尉,治錢唐。后徙丹楊(陽)都尉,居石城……后拜蕩寇中郎將,領(lǐng)零陵太守,從討劉勛於尋陽,進攻黃祖于沙羨,還鎮(zhèn)石城。”[29]1283孫策到吳后,即任全柔為丹陽都尉,而程普先為吳郡都尉,后轉(zhuǎn)任丹陽都尉??梢姡唐杖蔚り柖嘉镜臅r間,應(yīng)在全柔之后。程普在建安四年(199)隨孫策討劉勛、征黃祖前,已升為蕩寇中郎將、零陵太守,至遲公元199年,程普不再任丹陽都尉。需要指出,“漢末三國時期授予的中郎將大多數(shù)還是在武散階中的”[30]25,“蕩寇中郎將”即一種“武散階”虛銜,“零陵太守”才是程普繼丹陽都尉后所任之實職。

      4.黃蓋

      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戰(zhàn)前,孫吳名將黃蓋已任職丹陽都尉,《吳書》載:

      諸山越不賓,有寇難之縣,輒用蓋為守長。石城縣吏,特難檢御,蓋乃署兩掾,分主諸曹……后轉(zhuǎn)春谷長,尋陽令。凡守九縣,所在平定。遷丹楊(陽)都尉,抑強扶弱,山越懷附。建安中,隨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語在瑜傳。拜武鋒中郎將。[29]1284-1285

      又據(jù)司馬光《資治通鑒》云:“建安八年(203)癸未……以別部司馬黃蓋、韓當(dāng)、周泰、呂蒙等守劇縣令長,討山越,悉平之?!盵31]2052建安八年(203),黃蓋仍“守劇縣令長”,故黃蓋任丹陽都尉的時間,應(yīng)在建安八年(203)以后。赤壁之戰(zhàn)后,黃蓋拜“武鋒中郎將”,與程普所任之“蕩寇中郎將”一樣,是武散階的一種,故黃蓋有此“虛銜”并不能表明已卸任“實職”丹陽都尉。魏黃初二年(221),“武陵蠻夷反亂,攻守城邑,乃以蓋領(lǐng)太守”[29]1285。黃蓋卸任丹陽都尉的時間最晚不會超過這年(221),但此時距赤壁之戰(zhàn)已過了十余年,黃蓋很可能早已不任丹陽都尉。

      圖三 孫吳丹陽郡圖

      據(jù)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三冊《三國·吳·揚州》繪制

      5.周魴

      建安十三年(208),孫權(quán)析丹陽郡黟、歙二縣地置新都郡,轄境縮小后的丹陽郡仍置有“部都尉”,《吳書》記載周魴曾擔(dān)任“丹陽西部都尉”:“錢唐大帥彭式等蟻聚為寇,以魴為錢唐侯相,旬月之間,斬式首及其支黨,遷丹楊(陽)西部都尉。黃武中,鄱陽大帥彭綺作亂,攻沒屬城,乃以魴為鄱陽太守?!盵29]1387周魴任丹陽西部都尉之前,曾為錢唐侯相,說明錢唐(今浙江杭州)時為侯國,應(yīng)有錢唐侯。黃武元年(222),全琮“進封錢唐侯”[29]1382,故周魴任錢唐侯相應(yīng)在黃武元年之后,民國《杭州府志》按“此事必在二三年”[32]913,從之。又彭綺作亂時周魴遷鄱陽太守:“鄱陽賊彭綺攻沒屬縣,在黃武四年(225)十二月,其平在六年(227)正月?!盵32]913可知黃武四年(225)時,周魴應(yīng)仍任丹陽西部都尉。依據(jù)以上材料內(nèi)容,大體可以表示如下:

      歷任丹陽郡(部)都尉表

      皇帝任職時間推算:年號(公元紀(jì)年)人物職務(wù)駐地 就任時間上限離任時間下限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 何比干丹陽都尉歙縣 戴禮丹陽東都尉 漢獻帝興平元年(194)興平二年(196)孫賁丹陽都尉 興平二年(196) 全柔 建安四年(199)程普石城 建安八年(203) 黃蓋 吳大帝黃武二年(223)黃武四年(225)周魴丹陽西部都尉

      (三)漢末三國時期丹陽郡(部)都尉的職掌及駐地

      1.職掌

      漢末三國戰(zhàn)亂頻仍,丹陽都尉職掌較之先前變化頗大,由分疆而治、維護本郡治安,轉(zhuǎn)到側(cè)重軍事職能、佐理太守平靖內(nèi)亂。且丹陽郡乃孫吳腹心之地,丹陽都尉一職皆孫吳重臣擔(dān)任,征服山越地區(qū)成為其最重要的任務(wù)。丹陽都尉駐地仍沿襲舊例與太守別治,設(shè)置在郡內(nèi)較為緊張的地區(qū),只是駐地與西漢時大相徑庭。

      因軍事活動的需要, 漢末三國時期,都尉名號被廣泛授予。“由于大量地授受,都尉稱號日益蛻變成身份性標(biāo)識。”[33]48據(jù)袁理統(tǒng)計:“這一時期史籍所載的都尉大多數(shù)都是武散階中的都尉?!盵30]25但“如在地方上負(fù)責(zé)地方守備的都尉‘蜀郡北部都尉’‘魏郡西部都尉’等依然存在……并不在當(dāng)時的武散官階之中”[30]11。顯然,東漢末年,作為有明確職掌和駐地的丹陽都尉仍是“實職都尉”,是孫吳集團所屬的重要官職。

      孫堅死后,孫賁依附袁術(shù)統(tǒng)率孫堅余部,并以親侄身份繼承豫州刺史之職。興平元年(194)左右,轉(zhuǎn)丹陽都尉。孫賁何以放棄豫州刺史之高位,轉(zhuǎn)為一郡之佐的丹陽都尉?據(jù)方詩銘研究:“其時吳景據(jù)有丹陽,孫策的既定策劃(12)已經(jīng)形成,孫賁迫切需要前往丹陽,與吳景會合,并得到袁術(shù)允諾,任命孫賁為丹陽都尉?!盵34]18而孫賁所以任丹陽都尉,除了如方氏所言的在人事層面的分析之外,幾乎可以肯定孫賁亦必有軍事方面上的考慮:“生活在丹陽叢山中的居民,由于‘好武習(xí)戰(zhàn)’,是最好的士兵來源?!盵34]20即袁術(shù)謂孫策所言之“精兵之地”。

      是故孫賁由豫州刺史“轉(zhuǎn)丹楊(陽)都尉,行征虜將軍,討平山越”[29]1209。一者在于收丹陽山越之地,二者在于收丹陽精兵。其后雖為劉繇迫逐江北歷陽(今安徽和縣),繼而隨孫策東渡、追擊劉繇,實未能“討平山越”,然此職掌為后任丹陽都尉繼續(xù)執(zhí)行:“(程普)徙丹楊(陽)都尉,居石城。復(fù)討宣城(今安徽宣城西)、涇(今安徽涇縣西北)、安吳(安徽涇縣黃村鎮(zhèn)安吳村)、陵陽(今安徽青陽陵陽鎮(zhèn))、春谷(今安徽繁昌西北)諸賊,皆破之?!盵29]1283“(黃蓋)遷丹楊(陽)都尉,抑強扶弱,山越懷附?!盵29]1284-1285

      2.駐地

      程普“徙丹楊(陽)都尉,居石城”也是漢末丹陽都尉駐地的唯一記載。關(guān)于東漢石城縣所在,諸史說法不一,今從錢林書《續(xù)漢書郡國志匯釋》所言:“《一統(tǒng)志》所釋石城縣為西晉所徙縣治,在今貴池市西南秋浦。東漢石城縣故城,在今安徽馬鞍山市東南?!盵35]256從程普的討伐路線,亦見端倪。程普任丹陽都尉后,沿今舒溪—青弋江流域溯游而上,自東北向西南征伐“宣城、涇、安吳、陵陽”,至春谷縣西南邊陲沿江而返。故程普所居之石城縣當(dāng)在今安徽省馬鞍山市東南。

      圖四 程普討伐路線復(fù)原圖

      據(jù)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東漢·揚州刺史部》改繪

      丹陽都尉程普駐守石城的原因自不言而喻,石城以西的牛渚(今安徽馬鞍山采石磯)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興平二年(195),孫策即由此東渡長江,遂據(jù)有江東。為避免歷史重演,孫策遂以老將程普為丹陽都尉,駐守于此。

      都尉的“排列設(shè)置反映于對外之形勢”[5]95,丹陽都尉駐地的變遷也反映了本郡對外形勢的變化。西漢時海內(nèi)一統(tǒng),丹陽都尉駐郡南歙縣,以消除南部山區(qū)統(tǒng)治的空白,此時丹陽郡防守重點在南;及至東漢末年,孫吳割據(jù)江東與北方政權(quán)對峙,丹陽郡成為孫吳政權(quán)的北部邊郡,丹陽都尉駐地也隨之移至郡北沿江的石城縣,以防敵對勢力由此進入江東。

      3.丹陽西部都尉

      而黃武年間“丹陽西部都尉”的職掌又是如何?上文提到,周魴曾任“丹陽西部都尉”,而陸機在為其子周處題寫的“議論碑”中則稱為“丹陽西部屬國都尉”[36]156,安梅梅認(rèn)為:“孫吳對當(dāng)?shù)厣皆降墓芾碓O(shè)置了丹陽西部都尉,其與屬國都尉的職責(zé)相差無幾,所以在當(dāng)時的人們看來,丹陽西部都尉就是丹陽西部屬國都尉?!盵37]107此論尚有商榷余地。陸機素與周處交好,當(dāng)熟稔周魴家事,且陸機雖以文學(xué)、書法著稱,史學(xué)方面亦有建樹(13),焉能平白無故于碑文中多書“屬國”二字?那么何謂“丹陽西部屬國都尉”?兩種稱呼又孰對孰錯?

      《后漢書·百官志》記載:“屬國,分郡離遠縣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24]3619由此看來,“丹陽西部屬國都尉”很可能是“屬國都尉”,雖然名稱上多了“某部”兩字。無獨有偶,《三國志·蜀書》記載過類似的職官名稱,董扶曾“求為蜀郡西部屬國都尉”[29]865,裴注《三國志》引成書更早的陳壽《益部耆舊傳》寫為“求為蜀郡屬國都尉”[29]866。由此推之,所謂“丹陽西部屬國都尉”即“丹陽屬國都尉”。兩漢三國時期,不少屬國都尉由部都尉改制而來,如:“廣漢屬國本廣漢北部都尉轄區(qū),蜀郡屬國本蜀郡西部都尉轄區(qū)?!盵38]8其時,周魴大抵經(jīng)歷了由“丹陽西部都尉”到“丹陽屬國都尉”任職的轉(zhuǎn)變。屬國都尉往往設(shè)置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有蠻夷者,又有屬國都尉?!盵27]1257故可以想見,漢末三國時期,丹陽郡作為山越活動的中心,孫吳依漢制分丹陽郡西部數(shù)縣置“丹陽西部都尉”;后山越反復(fù),便改制為“治民比郡”[24]3621的屬國都尉以強化對此地的統(tǒng)治。

      西晉咸寧六年(280),吳末帝孫皓降晉,作為孫吳腹地的丹陽郡再遭析分,以郡南大部復(fù)置宣城郡(14),丹陽郡局限在沿江至中江的馬蹄形區(qū)域內(nèi)。此時的丹陽郡再無遠縣使都尉分治,隨著新郡析置,丹陽都尉與整個都尉體系一起淡出了歷史舞臺。

      三、余論

      丹陽郡(部)都尉的歷史變遷,是兩漢魏晉時期都尉體系不斷衰落的寫照。都尉“稍有分縣,治民比郡”的重要職權(quán),或許正是其本身衰落的根源??ぁ⒉慷嘉咀鳛橐环N“準(zhǔn)政區(qū)”設(shè)置在郡內(nèi)的邊遠地區(qū),隨著此地區(qū)統(tǒng)治的深化,一旦時機成熟便析為新郡,作為“分遠縣而治”的都尉就無設(shè)置之必要,而一個個都尉轄區(qū)的消失,致使整個都尉體系走向衰落。

      另一方面,都尉作為郡內(nèi)僅次太守的長官,其治所成為事實上的第二“郡城”(15)[39]128,且“都尉既與太守爭權(quán)不睦,于行政非便”[2]151,實際是一種分權(quán)機制。無論在兩漢“大治”時期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的背景下,抑或“大亂”年代地方勢力坐大的情境下,皆不利于都尉分權(quán)機制的發(fā)展。

      都尉體系成為了郡縣制創(chuàng)立初始時期的制度性補充,從長時段看,都尉轄區(qū)與其說是一種“準(zhǔn)政區(qū)”,不如說是設(shè)置新郡前的“臨時政區(qū)”。都尉的衰落是考察中國古代中央集權(quán)不斷加強、地方權(quán)力不斷削弱的一個側(cè)面,更是為今后地方行政區(qū)劃尤其特殊政區(qū)的合理劃定,提供歷史上的借鑒。

      注釋:

      (1)本文采用都尉的狹義概念,即專指地方上的郡都尉:除郡都尉外,丹陽郡內(nèi)的部(屬國)都尉亦有在文中涉及。

      (2)按:部都尉,分郡之一部置之,多按方位分設(shè)。

      (3)丹楊以山多赤柳,一望皆丹,楊與陽同音,故曰丹楊。

      (4)廷尉正:官名。秦置,漢沿置,秩千石。參見《漢書·百官公卿表》,第730頁。

      (5)“‘都尉治’三字重復(fù)不自然,疑此段有問題,或‘都尉治獄’以下原來尚有其他的文字?!眳⒁娂o(jì)安諾《漢代張掖都尉考》,第170頁。

      (6)古黟、歙二縣:古歙縣包括今歙、休寧、婺源、績溪、淳安、遂安等地;古黟縣包括今黟縣、祁門、石臺等地。

      (7)“按郡置都尉既與太守爭權(quán)不睦,于行政非便。而王莽當(dāng)政時代,翟義固以都試舉兵(《漢書·翟方進傳》),光武亦欲因都試起義(前引《后漢書·李通傳》)?!币妵?yán)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第153頁。

      (8)汪華(586—649),歙縣登源汪村(今屬安徽績溪)人。隋末大亂,割據(jù)歙州等六州,稱吳王,唐武德四年(621),汪華上表歸唐,被封為越國公。

      (9)謝承,字偉平,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三國時期史學(xué)家,尤熟悉東漢史事及本郡掌故,著《后漢書》143卷,今已佚。

      (10)侍御史:東漢為御史臺屬官,員十五人,秩六百石。于糾彈本職之外,常奉命出使州郡,巡行風(fēng)俗,督察軍旅,職權(quán)頗重。

      (11)處理繁重難辦的事務(wù)。

      (12)即占有丹陽,平定江東,建立政權(quán)。

      (13)陸機著有《晉紀(jì)》四卷、《吳書》(未成)、《要覽》、《洛陽記》一卷等。

      (14)東漢順帝曾于丹陽郡南部置宣城郡,旋廢。

      (15)“地方上不是實行的一頭政治……每個郡之中幾乎都多出了兩個郡城(即兩部或三部都尉)”。見李曉筠《秦漢時期的郡尉與縣尉—— 以出土簡牘等有關(guān)考古材料為中心》,《泰山學(xué)院學(xué)報》2014年第1期,第128頁。

      [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嚴(yán)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余英時.漢代貿(mào)易與擴張——漢胡經(jīng)濟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研究[M].鄔文玲,等,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紀(jì)安諾.漢代張掖都尉考[J].簡牘學(xué)研究,2002.

      [5]陳威廷.論西漢郡(部)都尉治所設(shè)置[J].秦漢研究,2014.

      [6]周振鶴.中國歷史政治地理十六講[M].北京:中華書局,2013.

      [7]羅愿.《新安志》整理與研究[M].合肥:黃山書社,2008.

      [8]周振鶴.西漢政區(qū)地理[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

      [9]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0]劉珍.東觀漢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1]衛(wèi)宏.漢舊儀[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2]陳懷荃.黃牛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13]杜曉宇.試論秦漢“邊郡”的概念、范圍與特征[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2(4).

      [14]袁康.越絕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5]周振鶴等.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秦漢卷[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7.

      [16]景凱旋.《漢書·地理志》所載郡都尉數(shù)考辨[J].西北民族論叢,2013.

      [17]朱熹作,清圣祖.御批資治通鑒綱目[M].康熙四十七年內(nèi)府武英殿刊本御批.

      [18]王象之.輿地紀(jì)勝[M].北京:中華書局,1992.

      [19]吳卓信.漢書地理志補注[M].清道光刻本.

      [20]張新超.內(nèi)外朝的再現(xiàn):論漢代內(nèi)郡都尉佐官和屬吏的設(shè)置[J].內(nèi)蒙古大學(xué)學(xué)報,2014(3).

      [21]葉顯恩.明清徽州農(nóng)村社會與佃仆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22]魯西奇.人群·聚落·地域社會:中古南方史地初探[M].廈門:廈門大學(xué)出版社,2012.

      [23]樂史.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4]司馬彪.后漢書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5]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6]虞世南.北堂書鈔[M].北京:中國書店,1989.

      [27]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8]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9]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0]袁理.漢末三國武官散階化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xué),2014.

      [31]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32]龔嘉儁,李楁.民國杭州府志[M].上海:上海書店,1993.

      [33]陳奕玲.三國“都尉”札記[J].中國史研究,2002(2).

      [34]方詩銘.“丹陽兵”與“東據(jù)吳會”——論丹陽郡在孫策平定江東戰(zhàn)爭中的地位[J].史林,1989(1).

      [35]錢林書.續(xù)漢書郡國志匯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 社,2007.

      [36]陸機.陸士衡文集[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

      [37]安梅梅.兩漢魏晉屬國制度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xué),2012.

      [38]賈敬顏.漢屬國與屬國都尉[J].史學(xué)集刊,1982(4).

      [39]李曉筠.秦漢時期的郡尉與縣尉——以出土簡牘等有關(guān)考古材料為中心[J].泰山學(xué)院學(xué)報,2014(1).

      The Research of Danyang Prefect in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LI Zi-hao

      (College of History and Society,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Anhui)

      From the period of Emperor Wu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Three Kingdoms,Danyang Prefect presents a complex and changeabl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expects to expound the effect and role of Danyang Prefect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based on the handed down documents, from political geography, focusing upon the function transition of the Danyang Prefect in the period of Han Dynasty and Three Kingdoms.

      Han Dynasty and Three Kingdoms; Danyang Prefecture; Danyang Prefect; unforme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2018-07-06

      李子豪(1994- ),男,安徽阜陽人,安徽師范大學(xué)歷史與社會學(xué)院碩士生,與阜陽師范學(xué)院聯(lián)合培養(yǎng),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8.05.26

      K23

      A

      1004-4310(2018)05-0137-09

      猜你喜歡
      都尉丹陽
      Fabrication of High-Efficiency Polyvinyl Alcohol Nanofiber Membranes for Air Filtration Based on Principle of Stable Electrospinning
      孔門十二時辰
      李丹陽雕塑作品
      火花(2022年2期)2022-03-17 11:06:02
      李丹陽
      陶瓷研究(2021年4期)2021-10-07 06:46:34
      丹陽眼鏡,改變世界的“目光”
      華人時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3:00
      宋朝駙馬都尉研究1
      “駙馬”最初是指車夫
      物勒工名,以考其誠東吳尚方鏡銘中的尚方與都尉
      大眾考古(2017年9期)2018-01-16 18:44:32
      Research on stateful public key based secure data aggregation model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①
      “駙馬”一詞從哪來?
      澎湖县| 镇沅| 玛曲县| 桐柏县| 阿拉尔市| 上饶县| 宝坻区| 云林县| 郯城县| 从化市| 贡嘎县| 东乡县| 甘南县| 开封市| 安平县| 渑池县| 瓮安县| 卓尼县| 汉源县| 区。| 汶上县| 冷水江市| 弥勒县| 师宗县| 全州县| 桂阳县| 德阳市| 九龙坡区| 襄汾县| 滁州市| 武穴市| 余干县| 阳原县| 论坛| 平昌县| 湖州市| 民和| 吉林市| 独山县| 增城市| 革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