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Wayne Jones拍攝的作品《玻璃屋的守衛(wèi)》 在菲律賓馬比尼海岸的海底,一條黃色侏儒蝦虎魚正在守衛(wèi)著自己的家園,一個被丟棄的玻璃瓶。它只是這個房子的其中一位主人,它們的長度都不超過4厘米,這個瓶子成為了它們完美的臨時家園。雌性會產數(shù)次卵,雄性則在瓶子的入口負責守衛(wèi)。
德國的Julius Kramer拍攝的《貓之戰(zhàn)爭》 包含獨行野貓在內的哺乳類動物,雄性都擁有廣闊的領土,而且在領土中生活著一只或者更多的雌性個體。野貓在黎明和黃昏時最活躍,它們擁有強健的身體,更長的后肢讓它們擅長于突襲獵物。它們的獵物主要為食草動物,比如鹿,這就讓它們經常與獵人產生沖突。
意大利的Emanuele Biggi拍攝的作品《四目相對》 秘魯帕拉卡斯國家保護區(qū)的沙漠海岸遍布生命,動物們在它們賴以生存的海洋環(huán)境中獲取食物。圖片中是一只死亡的南美海獅。以腐肉為食的昆蟲和甲殼類動物反過來侵占了這個更大的捕食者。一只幼小的雄性太平洋鬣蜥也加入了進來,借以躲避烈日和狂風。
澳大利亞的Christian Wappl拍攝的《開拓者》 這是一只巨大的螢火蟲幼蟲,大約有8厘米長,它后部的4個發(fā)光器官會不斷地發(fā)出亮光。螢火蟲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幼蟲狀態(tài),它們主要以蛞蝓和蝸牛為食。這種螢火蟲幼蟲甚至能夠抓住體型比它們大許多倍而且極具侵略性的非洲蝸牛。它們發(fā)出的亮光源于它們發(fā)光器官內的化學反應,這種亮光更可能是對捕食者發(fā)出的一種警告,它并不好吃。然而成年螢火蟲發(fā)出亮光是為了求偶。
南非的Isak Pretorius拍攝的《冷酷的大貓》 一只母獅正在贊比亞南盧安瓜國家公園的一個水坑中喝水。它所在的獅群有兩只雄獅,四只雌獅和五只幼崽。獅子夜間能夠殺死超過95%的獵物,而且可能需要18~20個小時休息。
研究生活在野外的動植物有利于人類福祉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各個方面,包括生態(tài)、遺傳、社會、經濟、科學、教育、文化、娛樂和美學等。長久以來,人們對野生動植物的世界都充滿了好奇并有著強烈的探知欲望。通過以下這些攝影作品,我們便可進一步感知到它們的神奇。
西班牙的Antonio Fernandez拍攝的作品《樹上的森林》 巨大樹木的樹枝一直伸入到彌漫在馬德拉群島法蘭克森林的迷霧中。沿著這些樹枝生長著許多蕨類植物,頗有種林中林的感覺。這些蕨類植物有著寬闊而且微微分開的枝葉,通常分布在地中海西部的加那利群島和馬德拉群島。與其他附生植物相似,這種蕨類植物從空氣、雨水或者植物碎屑獲取水分和營養(yǎng)物,并且依靠宿主植物獲得供養(yǎng)。
荷蘭的Theo Bosboom拍攝的作品《簡單之美》 這幅作品從創(chuàng)造性的視角展現(xiàn)了一個海潮水坑中的情景。與白色沙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色彩豐富而且葉子分散的海藻叢。它們都是來自于蘇格蘭外赫布里底群島的易斯島,是被海水從巖石上沖下來的。這些充滿空氣的海藻囊袋讓它們的葉子漂浮并且暴露在陽光下,從而完成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