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格 張鳴澤
摘 要:憲法解釋是探求憲法規(guī)范客觀內(nèi)涵的一種活動,也是憲法發(fā)展的主要方式之一。憲法解釋的性質(zhì)是憲法解釋的基本問題,憲法解釋性質(zhì)的分歧在于憲法解釋究竟是法的問題的發(fā)現(xiàn)、還是法的問題的創(chuàng)造、抑或是兩者的結合。憲法解釋的目標追求解釋的合理性、正當性與穩(wěn)定性。為了維持憲法的穩(wěn)定,須認真看待憲法解釋性質(zhì)理論。
關鍵詞:憲法解釋;客觀主義;主觀主義;主客觀相結合
一、憲法解釋的性質(zhì)
憲法解釋的性質(zhì),解決的是憲法解釋活動究竟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或者是主客觀相結合的這一問題,也是憲法解釋理論構建的基本問題。對憲法解釋性質(zhì)的回答也直接影響著憲法解釋目標的取向。在當前憲法發(fā)展的基礎上,關于憲法解釋的性質(zhì)主要有三種不同觀點:客觀主義說,主觀主義說與主客觀相結合說。
(一)客觀主義的憲法解釋觀
客觀主義的憲法解釋說主張憲法解釋是客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將憲法解釋體系看作是一個數(shù)學意義上的坐標軸體系,實際社會生活中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在這個封閉的、系統(tǒng)的、嚴謹?shù)慕忉岓w系中找到唯一對應的答案。如若排除解釋者的主觀判斷,那么就應該把立法者意圖與憲法文本作為憲法解釋的唯一考量標準。孟德斯鳩說:“國家的法官不過是憲法的代言人,不過是一些呆板的人,既不能緩和憲法的威力,也不能緩和憲法的嚴峻?!盵1] 這個觀點進一步闡明了解釋者在進行憲法解釋相關工作時不能參雜任何個人主觀情緒與感受。
憲法文本具有客觀性,因此憲法解釋的客觀性也不容抹殺。根據(jù)現(xiàn)代法治民主原則,人民作為立法的主體,“多數(shù)者決定”的民主權利理論同樣要求解釋者給予成文法典(即憲法文本)充分的尊重。但客觀主義的憲法解釋觀也受到一些學者的抨擊,他們認為把立法者意圖作為憲法解釋目標的客觀主義憲法解釋觀會使憲法解釋陷入絕境。第一,因為歷史的發(fā)展方向總是處于未知的前進狀態(tài),由于憲法的滯后性,立法者不可能完全預見未來社會憲法所能解決的所有問題,而憲法具有原則性、抽象模糊性,適用時需要個案分析。第二,由于時空的限制,比如歷史年代的久遠、文本語境的變遷、資料的缺失匱乏等等因素的制約,導致沒有人能與立法時的立法者比肩而站。正如黑格爾所說:“沒有人能替別人思考,正如沒有人能替別人飲食一樣?!盵2]那又如何證明后來的解釋就是立法者的真實意圖呢?這個意圖的客觀評判考量標準又是什么呢?
(二)主觀主義的憲法解釋觀
主觀主義認為,憲法解釋應充分發(fā)揮解釋者的主觀意圖和價值判斷,憲法解釋是一個創(chuàng)造過程,憲法解釋的根本屬性應當是主觀性。只有發(fā)揮了解釋者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拉近憲法文本的高度概括性、抽象原則性與具體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距離,使得憲法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實際的運用,發(fā)揮憲法生命力。
在客觀主義的基礎之上,主觀主義認為對任何憲法的解釋都無可避免的要發(fā)揮解釋者的相當程度的主觀價值判斷,就是說,憲法解釋勢必會摻雜主觀因素。首先,正是由于憲法的穩(wěn)定性要求憲法條文不可能事無巨細地規(guī)定具體性事項,所以憲法相對于社會的發(fā)展總是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伴隨著歷史的進步,立法者無法預知的越來越多的時代性問題接踵而至,解釋者參照一般社會正義準則和社會道德風俗進行憲法解釋,填補憲法適用的空白。這種補充依賴于解釋者的憲法精神和憲法感悟進行。如果不允許這種主觀色彩的解釋,那么憲法的解釋工作就無法進行了。其次,現(xiàn)實的憲法解釋者是解釋者而不是立法者,所解讀的憲法文本的意圖不可能完完全全是文本的意圖。無論怎樣阻止和反對解釋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它都在以某種方式得以存在。主觀主義認為憲法解釋是“法的創(chuàng)造”,打破了對成文法典的憲法邏輯的迷信和盲從,強調(diào)憲法的現(xiàn)實價值。
(三)主客觀相結合的憲法解釋觀
主客觀相結合的憲法解釋觀認為憲法的解釋是主觀意志與客觀存在的結合的產(chǎn)物。按照哲學解釋學大師伽達默爾的理論,前解釋者的主觀意識總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后來的解釋者,這種意志發(fā)揮作用是不以理解者的自覺為轉移的。憲法解釋也不能完全排除解釋者的主觀因素,無論解釋者如何發(fā)揮主觀性,絕大多數(shù)的一般的社會大眾還是能夠接受憲法解釋的基本價值,這也恰恰說明了主客觀相結合的憲法解釋觀的客觀性與正當性。
憲法解釋應當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有機統(tǒng)一,并且要以客觀文本為基礎。以憲法解釋為例:美國學者德沃金提出了“原則憲法”( constitution of principle)論,主張法官在解釋憲法時,“應立足于憲法憲法文本,然后從這些憲法條款中抽象出最普通的原則作為解釋的標準,力圖走出一條既恪守憲法的原則精神,又不拘泥于文本文字;既通過法官的理性判斷來彌補憲法的不足,又以普遍的政治道德標準來約束法官的主觀任意性的中間道路?!盵3]憲法解釋不可能脫離憲法原文,若脫離憲法文本便不再是解釋而是立法了。完全排除解釋者的主觀意志之不可能已是學界共識,而解釋者又必將受到憲法文本的限制來進行解釋。
(四)憲法解釋性質(zhì)之我見
筆者認為主觀與客觀是解釋者以自我內(nèi)心的角度為出發(fā)點而言,沒有絕對的主觀與客觀,主觀之中必然包含些許客觀,客觀中必然含有或多或少的主觀色彩,主觀與客觀之間存在兩者的平衡點。既然主客觀原本就無法完全分離,筆者認為傾向于主觀主義的憲法解釋說與法的精神更為契合。對于這種觀點最大的疑慮莫過于主觀主義會導致對成文法典的懷疑與輕視,如果解釋者隨心所欲的發(fā)揮自己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勢必會導致解釋權力之濫用,進而損害憲法秩序的穩(wěn)定性。以上這種擔心是合理又必然的,倘若進一步加以思考,解釋者們的解釋也不是完全不受制約的,如果解釋者濫用司法原則進行憲法解釋就會造成憲法上的過錯。例如,法官在解釋憲法時必然要受到民意的制約,即解釋要符合一般理性社會主體的主流價值判斷。(如果法官偏激的掙脫憲法文本的束縛,任性利用主觀意志試圖對任何條文做出解釋,那么就不再是解釋憲法了,實踐中幾乎也沒有法官會這樣做。)如此,既不會使解釋者恣意馳騁一己之意志打破憲法解釋原則的界限,又不會致使憲法文本跟不上日新月異時代發(fā)展的腳步。筆者認同傾向于主觀色彩的憲法解釋觀,在進行憲法解釋的相關工作時一定是輔以解釋者的相當程度的主觀能動性,要求憲法解釋者結合憲法解釋的合法性原則、合理性原則、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統(tǒng)一的原則做出旨在推動社會發(fā)展法治進步的憲法解釋。
[注釋]
①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M].張雁深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163頁.
②德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50年版78頁.
③牟憲魁.憲法解釋的性質(zhì)與方法——兼及憲法解釋性質(zhì)的爭論[J].文史哲,2011年第4期.
[參考文獻]
[1]羅伯特·霍恩.德國民商法導論[M].楚建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
[2]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80.
[3]沈宗靈.現(xiàn)代西方法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4]范進學.美國憲法解釋方法論之辨思[J],現(xiàn)代法學,2006年第5期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法學院,山東 濟南2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