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江蘇金壇高莊土墩墓D1發(fā)掘簡報(bào)

      2018-11-07 11:23:28南京博物院鎮(zhèn)江博物館金壇博物館
      東南文化 2018年5期
      關(guān)鍵詞:土墩底徑金壇

      南京博物院 鎮(zhèn)江博物館 金壇博物館

      內(nèi)容提要:2016年12月—2017年5月,鎮(zhèn)江博物館為配合265省道拓寬改線工程,對(duì)金壇高莊土墩墓群中的D1進(jìn)行了發(fā)掘。該土墩墓保存較為完整,墩內(nèi)發(fā)現(xiàn)周代墓葬9座、器物群5處以及較多遺物。遺物主要有硬陶壇、硬陶罐、硬陶瓿、原始瓷豆、原始瓷碗等,時(shí)代為春秋早期到春秋中期。此次發(fā)掘?yàn)榻贤炼漳沟陌l(fā)掘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

      高莊土墩墓群位于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薛埠鎮(zhèn)高莊村西北,南距常州市薛埠鎮(zhèn)約6.1公里,西北距句容市茅山鎮(zhèn)約6.9公里,東北距常州市茅麓鎮(zhèn)約3.9公里,由突出地表較明顯的三座土墩墓構(gòu)成。該區(qū)域?qū)儆诿┥缴矫}周邊的低山、丘陵地帶,土墩墓分布眾多[1](圖一)。因265省道拓寬改線需穿過此土墩墓群,2016年12月—2017年5月,由南京博物院、江蘇鎮(zhèn)江博物館及金壇博物館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duì),對(duì)該土墩墓群中西側(cè)的一座土墩墓(編號(hào)2016JGD1,簡稱D1)進(jìn)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現(xiàn)將發(fā)掘情況簡報(bào)如下(圖二)。

      一、概況

      D1東南距高莊村約380米,中心地理坐標(biāo)為東經(jīng)119°21 38.29 、北緯31°46 19.81 ,是周邊3座土墩墓中較大的一座。D1位于一條東西向的土崗的頂部,海拔高約54米。土崗北側(cè)坡陡,南側(cè)坡緩。在D1的西、西南和東南分布有3個(gè)大小不等的水塘,推測為當(dāng)時(shí)取土堆積墩體時(shí)形成的。

      D1除頂部有一現(xiàn)代坑外,墩體保存較為完整,墩形飽滿,外觀呈饅首狀,底部平面大致呈圓形,底徑東西長約33、南北長約38米,墩頂至生土面高約3米。

      發(fā)掘采用四分法進(jìn)行,以墩體中心為基點(diǎn)按正方向布探方4個(gè),探方間保留1米寬隔梁,按土質(zhì)土色劃分地層,按疊壓打破關(guān)系區(qū)分遺跡,發(fā)掘時(shí)盡量保持4個(gè)探方在相同層位,并始終保留隔梁,直至發(fā)掘到生土。

      圖二// 高莊土墩墓群D1位置圖

      圖三// D1南北向隔梁西壁剖面圖

      二、墩體堆積

      根據(jù)土質(zhì)、土色及包含物的不同,可將墩體堆積分為8層。其中⑧層為土墩構(gòu)造之初人工堆筑的平臺(tái);⑦層位于土墩中心偏北,為營建土墩墓中心主墓時(shí)的堆土;⑥層位于⑦層堆土外圍,直接疊壓在M9以及⑦層、⑧層之上,為土墩的第一次封土;⑤層至②層為土墩周邊依次封土?,F(xiàn)以D1中心南北向隔梁西壁剖面為例說明(圖三;封二︰1)。

      圖四// D1遺跡分布圖

      ①層:表土層,厚0.1~0.8米。灰色土,土質(zhì)疏松,含水量大,夾有少量植物根莖和近現(xiàn)代磚、瓦塊。該層下開口的遺跡有器物群Q1。

      ②層:灰黃色土,主要分布于墩體南半部,深0.1~0.8、厚0~1.1米。粘土質(zhì),稍硬,含水較少,含少量草木灰。該層面上的遺跡有Q2,該層下開口的遺跡有M1、M2。

      ③層:黃褐色土,主要分布于墩體北側(cè)中部,深0.3~0.6、厚0~1.2米。粘土質(zhì),稍硬,含水較少,較純凈。

      ④層:黃灰色土,主要分布于墩體中部和南部,深0.2~1.1、厚0~1.6米。粉土質(zhì),較硬,含水量少,含紅燒土顆粒。該層面上的遺跡有Q3,該層下開口的遺跡有M3—M6。

      ⑤層:灰褐色土,位于土墩中部偏北,呈饅首形分布,北側(cè)稍薄,南側(cè)較厚,深0.1~1.7、厚0.15~1.1米。粘土質(zhì),較硬,含水量少。該層面上的遺跡有Q4,該層下開口的遺跡有M7、M8。

      ⑥層:灰白色土,位于土墩中部偏北,饅首形分布,深0.3~2.2、厚0.1~0.9米。粉土質(zhì),很硬,基本不含水,含草木灰。該層面上的遺跡有Q5,該層下開口的遺跡有M9。

      ⑦層:紅褐色土,位于土墩中部偏北,饅首形分布,深0.4~2.3、厚 0~1.8米。粘土質(zhì),較硬,含水很少,含紅燒土顆粒。

      ⑧層:淺黃色土,位于土墩中心偏北。為平面近圓形,頂部近平的土臺(tái)。層表距墩頂深約2.3、厚0.2~0.5米。粉土質(zhì),很硬,質(zhì)地細(xì)密,純凈,基本不含水。

      圖五// M1平、剖面圖

      圖六// M2平、剖面圖

      ⑧層下即為生土,深褐色,粘土質(zhì),帶黑斑。

      三、遺跡

      D1共發(fā)現(xiàn)遺跡14處,其中墓葬9座(M1—M9)、器物群 5處(Q1—Q5)(圖四;封二︰2)。

      以下按遺跡分類,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單位舉例介紹。

      (一)墓葬

      D1發(fā)現(xiàn)的9座墓葬均為土坑豎穴墓,并且均有隨葬器物出土,隨葬器物多集中擺放,排列較為規(guī)整。個(gè)別墓葬墓坑較淺,出現(xiàn)有些隨葬器物高于墓葬開口的現(xiàn)象。根據(jù)墓葬的平面形狀,可分為簸箕形和長方形兩種。

      1.簸箕形土坑豎穴墓

      5座,平面形狀呈簸箕形,分別為M1、M2、M4、M5、M9,開口于土墩②、④、⑥層下。這些墓葬均三面有坑壁,一面敞口,敞口側(cè)均朝向土墩外圍,敞口側(cè)墓底較低,形成由土墩內(nèi)向土墩外的緩坡狀,隨葬器物置于墓坑較高處或墓坑中部。根據(jù)此類墓葬坑壁的形狀,可分為弧壁和直壁兩類。

      (1)弧壁簸箕形

      2座,為M1、M2。均位于土墩西南側(cè),兩墓相距1.3米。兩座墓呈向心形結(jié)構(gòu)分布。墓內(nèi)空間不大,隨葬器物4~6件,成組放置。

      M1 位于土墩西南側(cè),墓坑開口于②層下,打破④層??涌跂|北高、西南低,呈斜坡狀。方向約231°。墓坑長約2.3、寬約0.82~1.42、后壁深約0.43米。墓坑內(nèi)填土為灰黃色雜花土,略疏松,含少量草木灰(圖五)。隨葬器物6件,置于墓底中部偏東側(cè),均為陶瓷器。

      圖七// M5平、剖面圖

      M2 位于土墩南側(cè)偏西,墓坑開口于②層下,打破④層、生土層。坑口東北高、西南低,呈斜坡狀,方向218°。墓坑長約2.9、寬約1.24~2.1、后壁深約1.05米。墓坑內(nèi)填土為灰褐色花土,土質(zhì)疏松(圖六)。隨葬器物5件,置于墓底東北較高一側(cè),均為陶瓷器。

      (2)直壁簸箕形

      3座,為M4、M5、M9。其中M4、M5開口于④層下,呈向心形分布于土墩外圍,M9開口于⑥層下。墓內(nèi)空間較小,隨葬器物4~5件不等,器物置于墓坑一側(cè),多成排排列,一排2~3個(gè)。

      M5 位于土墩北側(cè),開口于④層下,打破⑤層??涌谖髂细摺|北低,呈緩坡狀,方向47°。墓坑長約1.3、寬約0.95~1.15、墓坑后壁深約0.3米,前部坑底低于后部坑底約0.25米。墓內(nèi)填土為灰黃色,疏松,內(nèi)含少量草木灰(圖七;封二︰3)。隨葬器物5件,置于墓底南側(cè),均為陶瓷器。

      圖八// M9平、剖面圖

      圖九// M7平、剖面圖

      M9 位于土墩中心稍偏西北,是中心主墓,也是D1中時(shí)代最早的墓葬,墓坑開口于⑥層下,打破⑦層。墓坑一側(cè)敞口朝西,方向265°。長約3.3、寬約1~1.1、墓坑后壁深約0.5米??涌谳^平,坑底稍有高低起伏,靠近敞口處坑底略低約0.1米。墓內(nèi)填土為紅褐色,疏松,含草木灰(圖八)。隨葬器物4件,置于墓底北側(cè),均為陶器。

      2.長方形土坑豎穴墓

      4座,平面形狀呈長方形,分別為M3、M6、M7、M8,開口于土墩④、⑤層下。均四面有坑壁,坑壁高度稍有差異,坑底近平或微有起伏,墓坑壁面較直,隨葬器物置于墓坑一側(cè)角落或墓坑中部一側(cè)。

      M7 位于土墩中部稍偏東,墓坑開口于⑤層下,打破⑥層??涌谖鞅备?、東南低,呈緩坡狀,墓坑平面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前部略寬于后部,方向154°。壁面較直。墓坑長約2.2、寬約1~1.05、深約0.09~0.47米,坑底近平,前部略低于后部。墓內(nèi)填土為灰褐色,疏松(圖九)。隨葬器物6件,置于墓底東南角,均為陶瓷器。

      M8 位于土墩中部偏北,墓坑開口于⑤層下,打破⑥層??涌谖髂细?、東北低,呈緩坡狀,墓坑平面呈長方形,寬度基本一致,方向62°。墓壁較直。墓坑長約2.5、寬約0.92、深約0.45米,坑底內(nèi)側(cè)高于外側(cè)0.1米。墓內(nèi)填土為灰褐色,較疏松,含草木灰(圖一〇;封二︰4)。隨葬器物9件,置于墓底西南側(cè),均為陶瓷器。

      (二)器物群

      D1發(fā)現(xiàn)的5處器物群放置方式有2種:Q1置于淺坑中,Q2~Q5直接放在層面上。所有器物群均集中擺放器物,但數(shù)量不多,僅3、4件。

      Q1 位于土墩東部,開口于①層下,打破②層??悠矫娉什灰?guī)則圓形,長約0.9、寬約0.6、深約0.33米,坑底呈弧形??觾?nèi)填土為灰褐土,疏松,含草木灰。出土器物放置于坑中間,均有不同程度碎裂。器物共4件,硬陶罐1件,原始瓷碗3件(圖一一)。

      圖一〇// M8平、剖面圖

      圖一一// Q1平、剖面圖

      圖一二// Q5平、剖面圖

      圖一三// D1出土器物(一)

      圖一四// D1出土器物(二)

      Q5 位于土墩北部,放置在土墩⑥層封土斜面上,被⑤層封土埋壓。器物南北向排列,南側(cè)器物相對(duì)較高。器物共3件,均為硬陶器,器形有壇、瓿、碗(圖一二;封二︰5)。

      四、出土遺物

      D1各類遺跡中共出土遺物55件,有泥質(zhì)陶、硬陶、原始瓷等質(zhì)地,其中以硬陶和原始瓷數(shù)量最多。器類有壇、罐、瓿、碗、豆、盂等,又以壇、罐、碗為主要器物組合。

      (一)泥質(zhì)陶器

      2件。均為紡輪,手制,輪修。

      紡輪 2件。均為算珠形,上下有窄小平臺(tái),中穿一圓孔。外表面有弦紋,灰褐色胎。M7︰6,直徑3.4、孔徑0.6、厚2.5厘米(圖一三︰11)。M5︰5,直徑3.5、孔徑0.5、厚2.4厘米(圖一三︰12)。

      (二)硬陶器

      圖一五// D1出土器物(三)

      23件,是各類器物中出土數(shù)量最多的。硬陶器有壇、罐、瓿、碗四類,其中以壇、瓿數(shù)量豐富。

      壇 6件。侈口,尖圓唇,卷沿,沿面有凹槽一周,束頸,弧肩,深鼓腹,平底。泥條盤筑,口、底另接,輪修。胎質(zhì)較厚且堅(jiān)硬,火候高。灰褐色胎,表面上部呈灰褐色,下部呈紅褐色。器形碩大。壇頸部飾弦紋,肩及上腹部飾菱形填線紋,中、下腹部飾方格紋。紋飾幾乎布滿外壁,外壁近底部因修整器形紋飾被抹平。以腹部造型分為二型。

      A型 4件。最大腹徑位于壇身上半部,下腹弧收平緩。M9︰4,口徑18.8、腹徑36.8、底徑18、高38.8厘米(圖一三︰1)。M8︰1,口徑17.4、腹徑33、底徑17、高39.4厘米(圖一三︰2)。M7︰1,口徑19.6、腹徑33.6、底徑17、高41.6厘米(圖一三︰3;圖一六︰1)。M2︰3,口徑25、腹徑49.2、底徑22.5、高60厘米(圖一三︰4)。

      B型 2件。最大腹徑位于壇身近中部,腹較鼓。Q5︰2,口徑21、腹徑38.6、底徑21、高45.6厘米(圖一三︰5;圖一六︰2)。M1︰1,肩部飾席紋,腹部飾菱形填線紋??趶?0、腹徑36、底徑20、高37.2厘米(圖一三︰6;圖一六︰3;封三︰1)。

      罐 4件。侈口,尖唇,卷沿,沿面有凹槽一周,束頸,弧肩,扁鼓腹,平底略內(nèi)凹。最大腹徑位于罐身上半部,下腹弧收。泥條盤筑,口、底分接,輪修,部分器物底部拼接后有明顯的凸邊。胎質(zhì)厚且堅(jiān)硬,火候高,胎呈灰褐色。罐頸部飾弦紋,肩、腹部飾各種幾何紋飾,以各種類型的組合紋飾為主,幾乎布滿外壁,外壁近底部因修整器形紋飾被抹平。以有無耳分為二式。

      I式 2件。肩部對(duì)置兩泥條形豎耳。M9︰3,腹部飾方格紋。口徑16.2、底徑14.5、高24厘米(圖一三︰7;圖一六︰4)。M5︰1,肩部飾菱形填線紋,腹部飾方格紋??趶?5、底徑15.2、高18厘米(圖一三︰8;圖一六︰5)。

      II式 2件。肩部無耳。M2︰5,肩部飾席紋,腹部飾方格紋??趶?2.6、底徑14.4、高14.5厘米(圖一三︰9)。Q1︰4,肩及上腹部飾菱形填線紋,中、下腹部飾方格紋??趶?5.6、底徑18.6、高21.4厘米(圖一三︰10;圖一六︰6)。

      圖一六// D1出土器物紋飾拓片

      瓿 7件。泥條盤筑,輪修。胎質(zhì)堅(jiān)硬,火候高,胎呈紫褐色、灰褐色。瓿頸部飾弦紋,肩、腹部飾各種幾何紋飾,單一紋飾數(shù)量稍多。紋飾幾乎布滿外壁,外壁近底部因修整而被抹平。以口部造型分為二型。

      A型 4件。侈口,尖圓唇,卷沿,沿上有凹槽一周,束頸,弧肩,扁鼓腹,平底內(nèi)凹。以有無耳分為二式。

      I式 2件。肩部對(duì)置兩泥條形豎耳。M9︰2,肩、腹部飾席紋??趶?2.4、底徑11.6、高13.6厘米(圖一四︰1)。M2︰4,肩部飾席紋,腹部飾方格紋??趶?2.6、底徑14.6、高12厘米(圖一四︰2)。

      II式 2件。肩部無耳,肩、腹部飾席紋。M2︰2,口徑13.5、底徑12.4、高12厘米(圖一四︰3;圖一六︰7)。M1︰6,口徑12、底徑14、高14厘米(圖一四︰4;封三︰2)。

      B型 3件。直口或直口微侈,尖唇,窄折沿,束頸,弧肩,扁鼓腹,平底或平底略內(nèi)凹。肩部對(duì)稱設(shè)兩耳。M8︰9,肩、腹部飾水波紋??趶?0、底徑15.4、高20.1厘米(圖一四︰5;圖一六︰8)。M8︰8,素面。口徑8.4、底徑12、高10.5厘米(圖一四︰6)。Q5︰3,肩及腹部飾席紋??趶?.8、底徑11、高10.5厘米(圖一四︰7)。

      碗 6件。敞口,尖圓唇,微束頸,平底內(nèi)凹。內(nèi)底有螺旋紋,外底有箅刮形成的平行線痕。輪制,形制相近。胎呈灰褐色、紅褐色。以腹部造型分為二型。

      A型 5件。折腹或微折腹。M9︰1,口徑14.1、底徑5.7、高4.2厘米(圖一四︰8)。M8︰5,口徑15.6、底徑5.4、高5.9厘米(圖一四︰9)。M8︰6,口徑16.7、底徑5.9、高6厘米(圖一四︰10)。M8︰7,口徑15.5、底徑6.6、高5.4厘米(圖一四︰11)。Q5︰1,口徑16.1、底徑6.5、高5.6厘米(圖一四︰12)。

      B型 1件?;「?。M1︰2,口徑13.2、底徑5.6、高5厘米(圖一四︰13;封三︰3)。

      (三)原始瓷器

      出土原始瓷器17件,器類有豆、碗、盂、盞,其中以碗、盂數(shù)量最多。大多為灰白色胎,施青綠色、青黃色釉,部分器物釉面脫落。

      豆 4件。輪制,盤、足分制拼接,盤內(nèi)壁近底部多見用細(xì)齒工具刮出的細(xì)密弦紋,外壁見輪制形成的弦痕。以口部造型分為二型。

      A型 3件。侈口,圓唇,沿外折,沿面內(nèi)凹,弧腹,淺圈足外撇,挖足較淺。器內(nèi)有螺旋紋。M7︰3,沿上均勻分布三個(gè)泥條貼塑橫“S”形紋??趶?7、底徑8、高5.6厘米(圖一四︰14)。M7︰4,口徑17.6、底徑8.3、高6.6厘米(圖一四︰15)。M7︰5,沿上均勻分布三個(gè)泥條貼塑橫“S”形紋。口徑17.3、底徑8.5、高6.3厘米(圖一四︰16)。

      B型 1件。敞口,尖圓唇,折腹,圈足外撇。器內(nèi)底近壁處見箅刮形成的細(xì)弦紋。M1︰3,口徑13.8、底徑5.6、高5.4厘米(圖一四︰17;封三︰4)。

      碗 7件。輪制,內(nèi)有細(xì)密、整齊的螺旋紋。以腹部不同分為二型。

      A型 3件。敞口,圓唇,折沿,沿面有凹槽一周,弧腹,平底略內(nèi)凹。器內(nèi)有螺旋紋。M5︰3,上腹部飾兩道弦紋??趶?7、底徑8.2、高5.7厘米(圖一五︰1)。M5︰4,口徑15.5、底徑6.6、高3.8厘米(圖一五︰2)。Q1︰2,口徑15.6、底徑8.4、高4.8厘米(圖一五︰3)。

      B型 4件。敞口,圓唇,折沿,上腹近直,下腹弧收,平底略內(nèi)凹。器內(nèi)有螺旋紋。M2︰1,口徑17.8、底徑9.6、高6.2厘米(圖一五︰4)。M1︰4,口徑12.4、底徑7.1、高5.3厘米(圖一五︰5;封三︰5)。Q1︰1,口徑12.8、底徑6.8、高5.3厘米(圖一五︰6)。Q1︰3,口徑8.9、底徑6、高3.6厘米(圖一五︰7)。

      盂 5件。輪制。以口部造型分為二型。

      A型 4件。侈口,圓唇,頸微束,平底微凹。M8︰2,折腹,口徑8.6、底徑5.4、高4.6厘米(圖一五︰8)。M8︰3,折腹,口徑9.7、底徑5.6、高5.1厘米(圖一五︰9)。M8︰4,折腹,口徑8.9、底徑5.3、高4.6厘米(圖一五︰10)。M5︰2,弧腹,口徑8、底徑5.1、高4.1厘米(圖一五︰11)。

      B型 1件。斂口,圓唇,弧腹,平底微凹。M7︰2,口徑9.1、底徑4.8、高4.7厘米(圖一五︰12)。

      盞 僅1件,輪制。M1︰5,口微斂,方唇,沿面有凹槽一周,弧腹,小平底略凹,內(nèi)底中心凸起。器內(nèi)有弦紋。口徑8.7、底徑4.2、高4厘米(圖一五︰13;封三︰6)。

      五、結(jié)語

      (一)年代分期

      D1屬于寧鎮(zhèn)地區(qū)典型的一墩多墓類型土墩墓。目前,學(xué)界對(duì)土墩墓年代和分期的判斷主要有鄒厚本先生的《江蘇南部土墩墓》[2]和劉建國先生的《論土墩墓分期》[3],此外,南京、鎮(zhèn)江、常州等地對(duì)一墩多墓類型土墩墓的年代和分期積累了很多資料,可以說,這些研究成果是判定D1年代和分期的基礎(chǔ)。

      D1發(fā)現(xiàn)的遺物中,M9︰1硬陶碗與鵝毛崗D2M12︰6相似[4],M7︰1硬陶壇與寨花頭D2M22︰16-2相似[5],M5︰1硬陶罐與南崗山D13M1︰6相似[6],M1︰6硬陶瓿與裕巷M3︰13相似[7],Q1︰2原始瓷碗與中心山M1︰6相似[8]。器型上,硬陶壇卷沿近平、溜肩,硬陶瓿弧腹,原始青瓷豆侈口、矮圈足,較多見敞口弧腹碗;紋飾上,盛行席紋與方格紋組合的紋飾,新出現(xiàn)波浪紋,這些符合《江蘇南部土墩墓》第三期和《論土墩墓分期》第四、五期的特征。

      根據(jù)以上分析,D1的年代約為春秋早中期。從層位關(guān)系和遺物類型組合,可分為兩組:第一組包括7座墓葬(M3—M9)和3處器物群(Q3—Q5),其相對(duì)年代較早;第二組包括2座墓葬(M1、M2)和2處器物群(Q1、Q2),其相對(duì)年代較晚。

      (二)營造方式

      D1堆筑有中心墩,多個(gè)墓葬呈向心結(jié)構(gòu),墓葬均為土坑式,器物群有淺坑式也有地面式。探索該土墩的營造方式,是對(duì)墩內(nèi)封土過程及各墓葬關(guān)系研究的重要一環(huán)。

      推測D1的營造方式為:先在地勢較高的東西向土崗上尋找一塊較平整的區(qū)域,然后進(jìn)行人工修整地面;待地面修整平后,先堆筑⑧層土,形成頂部平整的土臺(tái),然后在⑧層土臺(tái)上堆土,形成饅首狀的⑦層;待⑦層堆好后,在該層中部挖東西向簸箕形墓坑,并在墓坑西側(cè)留敞口,埋入墓主和隨葬器物,形成M9,然后用從墓坑中挖出的土直接回填;墓坑填滿后,在饅首形的⑦層土外圍,堆⑥層封土,該層也是土墩的第一次封土,這次封土將⑧層土臺(tái)、⑦層堆土及土墩最早的墓葬M9封埋起來,形成D1的中心墩。此后依次挖坑埋葬M8—M1,放置器物群Q5—Q1,并堆⑤、④、②、層封土。

      此次發(fā)掘的高莊土墩墓群D1,位于茅山東側(cè),此前該地區(qū)的浮山果園、東邊山、上水、茅東等地的土墩墓群已有多次發(fā)掘[9]。此次的發(fā)掘,為研究江南土墩墓的堆筑過程與時(shí)代提供了新的資料。

      領(lǐng) 隊(duì):許鵬飛

      繪 圖:陳 浩 張延紅

      執(zhí) 筆:孫 研 張 宇 許鵬飛

      [1]a.王根富:《江蘇丹徒南崗山土墩墓》,《考古學(xué)報(bào)》1993年第2期;b.何漢生、王克飛、貢白云:《江蘇句容鵝毛崗?fù)炼漳笵2發(fā)掘簡報(bào)》,《東南文化》2012年第4期;c.楊正宏、王克飛:《江蘇句容鵝毛崗1號(hào)土墩墓發(fā)掘簡報(bào)》,《江漢考古》2013年第2期;d.田名利、郝明華、周潤墾、張浩林:《江蘇句容寨花頭土墩墓D2、D6發(fā)掘簡報(bào)》,《文物》2007年第7期;e.鎮(zhèn)江市博物館浮山果園古墓發(fā)掘組:《江蘇句容浮山果園土墩墓》,《考古》1979年第2期;f.何漢生、陳念:《溧水秀才墩土墩墓發(fā)掘報(bào)告》,《穿越宜溧山地——寧杭高鐵江蘇段考古發(fā)掘報(bào)告》,科學(xué)出版社2013年;g.王奇志、趙東升、盛之瀚:《江蘇金壇薛埠鎮(zhèn)上水土墩墓群二號(hào)墩發(fā)掘簡報(bào)》,《考古》2008年第2期;h.朱國平:《江蘇金壇連山土墩墓發(fā)掘報(bào)告》,《考古學(xué)集刊》第10集;i.杭濤、盛之瀚:《江蘇金壇裕巷土墩墓群一號(hào)墩的發(fā)掘》,《考古學(xué)報(bào)》2009年第3期;j.劉興、徐永年:《江蘇金壇鱉墩西周墓》,《考古》1978年第3期;k.李虎仁、田名利:《破解江南土墩墓迷霧》,《中國文化遺產(chǎn)》2005年第6期;l.于成龍:《265省道(金壇段)土墩墓考古發(fā)掘成果匯報(bào)》、曹軍:《金壇區(qū)旅游大道土墩墓考古發(fā)掘階段性成果匯報(bào)》、趙李博:《試析寧鎮(zhèn)地區(qū)土墩墓堆筑形式》,江南土墩墓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huì),2018年4月。

      [2]鄒厚本:《江蘇南部土墩墓》,《文物資料叢刊》第6輯,1982年。

      [3]劉建國:《論土墩墓分期》,《東南文化》1989年第4、5期。

      [4]同[1]b、c。

      [5]同[1]d。

      [6]同[1]a。

      [7]同[1]i。

      [8]盛之瀚、田名利:《江蘇句容下蜀中心山土墩墓發(fā)掘簡報(bào)》,《東南文化》2011年第3期。

      [9]a.林留根、王奇志、李虎仁等:《江蘇句容、金壇土墩墓考古獲重大突破》,《中國文物報(bào)》2006年4月5日第1版;b.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鎮(zhèn)江市博物館、常州市博物館:《江蘇句容及金壇市周代土墩墓》,《考古》2006年第7期。

      猜你喜歡
      土墩底徑金壇
      走“樂道金壇” 訪“綠野仙蹤”
      “紙上神話”——金壇刻紙
      白蟻建造的神秘“金字塔”
      白蟻建造的神秘“金字塔”
      大自然探索(2019年3期)2019-03-29 06:12:24
      大型卷筒繩槽底徑測量方法淺析
      一種能準(zhǔn)確高效檢測齒轂槽底徑的檢具
      臨潁縣固廂墓地M15發(fā)掘簡報(bào)
      2017金壇秋季旅游產(chǎn)品
      美食(2017年10期)2017-10-18 01:46:51
      金壇茶葉 香飄海內(nèi)外
      浙江安吉漢代土墩遺存
      大眾考古(2015年8期)2015-06-26 08:44:30
      安西县| 泰来县| 津南区| 清流县| 南投县| 西藏| 宁都县| 孝昌县| 汉寿县| 旌德县| 珠海市| 弥勒县| 阜城县| 环江| 六安市| 扎赉特旗| 海宁市| 北京市| 徐水县| 重庆市| 澄城县| 阜南县| 晋城| 化德县| 漾濞| 博爱县| 安乡县| 醴陵市| 晋中市| 平谷区| 子长县| 宣武区| 年辖:市辖区| 阜新| 镇远县| 沙雅县| 吴川市| 托里县| 华阴市| 景泰县| 拜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