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究竟是何時傳入中國的?
中國早期的交通規(guī)則中有哪些有趣的條款?
中國最早的出租車又是在哪里出現(xiàn)的?
汽車1886年問世后,立刻在世界各地流行開來,不到20年的時間便傳到了中國。那個時候,汽車只是朝廷貴族和少數(shù)高官重臣的玩物,而對于普通的百姓來說,他們又是什么時候開始接觸到汽車的呢?
慈禧太后的汽車究竟是誰送的
在北京頤和園的德和園里,停放著一輛至今已經(jīng)一百多歲的老爺車。這輛老爺車與眾不同,全車上下都帶著一種皇家色彩:黑色木質(zhì)的帶頂篷的車廂,金黃色的輪轂和輻條,支撐著充氣的橡膠輪胎,車前掛著黃銅的車燈,車廂里是前低后高的兩排座椅,車座底下是三汽缸四馬力的后置汽油發(fā)動機,設(shè)計時速據(jù)說是在十幾公里左右。
這輛車是1902年權(quán)傾朝野的頭品大員袁世凱進貢給慈禧的生日禮物。慈禧太后雖然在執(zhí)政方式上保守陳舊,但她對于洋人的新鮮玩意卻一直都很有興趣。比如,電影傳入中國以后,慈禧就在中南海儀鸞殿設(shè)置了一家私人電影院,時不常地讓人在那里放電影給自己看;中國的第一條鐵路也是修建在中南海到北海的皇家園林里,當年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上下朝都是搭火車來回的。
對袁世凱送的這份生日賀禮,慈禧太后相當滿意,當時就讓人開著這輛不用馬拉的車子進行了現(xiàn)場表演??匆娺@汽車跑得挺快,太后更高興了,立刻就打算挑個良辰吉日,親自坐上去體驗一把。
文武百官聽說太后要坐汽車,當時就驚了,紛紛上奏阻止,理由也是五花八門。慈禧太后可不管那個,依然執(zhí)意要坐,到后來,無奈的大臣們甚至想出了這樣的理由:開車的司機坐在太后前面駕駛,于禮制實在不合,所以太后要想坐車也行,除非讓司機跪著開車。這事最后到底是怎么解決的,史書上也沒有詳細記載,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慈禧太后最終還是坐上了汽車,不僅如此,老太后應(yīng)該還挺喜歡乘車的感覺的,因為清宮檔案記載,1903年,又有大臣進貢了10輛汽車,專供慈禧往返于頤和園和紫禁城的時候乘坐。
汽車何時進入百姓生活
就在袁世凱給慈禧太后進貢汽車的前后腳,有個名叫李恩時的匈牙利人帶著兩輛美國生產(chǎn)的汽車,來到當時位于上海的公共租界。這么兩輛發(fā)出巨大轟鳴、跑得比馬車還快的車子,在上海灘的十里洋場招搖過市,惹得人們競相出來圍觀,剮蹭事件時有發(fā)生。
汽車在租界屬于新鮮事物,當?shù)氐墓芾頇C構(gòu)—一工部局不知道該給它劃入哪一種類別來管理。后來,工部局的董事們湊在一起開會投票決定,把汽車劃人馬車類進行管理,給汽車安上兩個馬車的臨時牌照,每月征收兩元的管理費。至此,汽車在中國算是有了一個合法的戶口。
從那時開始,在中國大地上行駛的汽車日漸多了起來,特別是上海。當然這些汽車的車主,大部分是生活在租界地區(qū)的外國商人和洋行買辦,不過,越來越多的中國本土的土豪們也開始喜歡上了汽車這種稀罕玩意。根據(jù)統(tǒng)計,1912年,上海地區(qū)的汽車數(shù)量是249輛,而短短10年以后,這個數(shù)字就達到了4007輛!當時的上海街頭堪稱是全中國最混亂的,各種堵車、剮蹭乃至交通事故層出不窮。雖然當?shù)匾呀?jīng)有了又寬又直的柏油馬路,可架不住路上的車輛行人太雜,不只汽車,還有人力車、地排車、電車、自行車等,這還不算成千上萬的行人呢。這么多車輛、行人都在一條馬路上行走,不出事才怪!
汽車靠左還是靠右行駛
因為總出交通事故,自上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租界工部局出臺了一個早期的近代交通規(guī)則,秩序確實好了不少。這個方法后來推廣到了全國??墒沁@么一來,新的麻煩又出現(xiàn)了。不同地區(qū)的規(guī)則差別很大,比如受英國影響比較深的一些南方省份,制定的規(guī)則是車輛行人靠左側(cè)前進;而那些受美國影響比較大的北方省份,車輛行人都是靠右前進。直到抗戰(zhàn)期間,國民政府為了迎合駐華美軍的習慣,統(tǒng)一規(guī)定道路上車輛一律靠右行駛,行人前進方向與車輛一致。這樣,中國的交通規(guī)則才算是統(tǒng)一起來。
在當年的交通法規(guī)中,對車輛的行駛速度也有著詳細的規(guī)定。上海的交通部門規(guī)定,汽車在路上的行駛速度不得超過每小時25公里。您可能覺得這時速也太慢了,而當時汽車的設(shè)計時速就不是很高,如1930年出廠的雪鐵龍轎車,最高時速也就每小時48公里,這可是極限速度,真正開起來的時候,可遠遠達不到這個最高時速。
在汽車剛剛進入中國的年代,能夠擁有私家車的人畢竟還是少數(shù)??墒窃S多人出于擺闊氣或是其他原因,也有使用汽車的需求。于是,出租汽車業(yè)就此誕生。
從出租汽車到汽車工業(yè)
中國的出租汽車行業(yè)最早誕生于上海的租界地區(qū)。1910年前后,幾個外國商人在公共租界開設(shè)了出租車行,他們服務(wù)的對象大部分也是生活在租界里的外國商人。當時的出租汽車價格不菲,每小時的租金要四五塊銀元,相當于一個學徒工一個月的薪水,這個價格對中國家庭而言是高不可攀,可對于在租界里生活的外國人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有他們這樣一個消費人群的捧場,這幾家出租汽車行的生意還是有聲有色的。可是好景不長,進入上世紀20年代以后,這些外國人開辦的出租汽車行一個個都走了下坡路,這是怎么回事呢?
一戰(zhàn)結(jié)束以后,大批歐洲淘汰的廢舊汽車經(jīng)過修理后被運到了上海。由于是二手車,價格比新車要低很多,一時間吸引來大量的購買者。很多中國人從中發(fā)現(xiàn)了商機,他們通過借貸買下一輛二手車,操起了一種名叫“拋崗生意”的營生。所謂拋崗生意,其實就是對這種半自用、半營運的汽車的稱呼。很多人買下二手車以后,開始在上海的馬路邊招攬客人乘坐。這些做拋崗生意的黑車的價格,遠遠低于外國人開的出租車行。因此,外國出租車行的生意就開始越來越難做了,有些支撐不住的,就只能關(guān)門大吉了。
不過,這種拋崗生意也只維持了一段很短的時間。進入上世紀30年以后,上海逐漸發(fā)展成了遠東最繁華的大都市,人們兜里有錢了,自然也就不會愿意再去坐破舊的黑車了。在這個背景下,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辦的出租車行應(yīng)運而生,其中最著名的當數(shù)祥生汽車公司。為了和外國背景的出租公司競爭,祥生公司的老板特意進口了一批美國的福特汽車,刷成統(tǒng)一的車身,提高了辨識度;另外,他們還申請下了一個特別好記的叫車電話號碼40000,同時還打出了自己的廣告語:“華人應(yīng)坐華人車,四萬萬同胞請打四萬號電話”。
在那個愛國熱情高漲的年代,這個口號可以說是深得人心了,祥生公司的生意也是青云直上,超過了當時的其他競爭對手。
從清朝末年汽車引入中國,短短30年間,汽車這種新鮮事物便開始逐漸滲透進普通人的生活。然而,由于近代中國使用的汽車完全依賴于進口,也制約了汽車深入尋常百姓家的步伐。
好在到了1949年以后,中國的汽車工業(yè)逐漸走上獨立自主的發(fā)展道路,中國才逐漸開始變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車輪上的國家”。
據(jù)《1039聽天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