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英
清人袁枚有詩:“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痹谠犊磥恚灰翱蠈ぁ?,又有“靈犀一點”,即使是“夕陽芳草”這些“尋常物”,都可以啟示人得到“絕妙詞”。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說得也是這個道理,世人只要肯把時間花在“但肯”上,“尋詩便有詩”。就像我們老師,但肯多鉆研教材,但肯想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只要“肯”努力地去“尋”,一切都能水到渠成。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就是一個“但肯尋詩”的人。于永正老師從小就喜歡學京劇,他說學京劇講究一個“默”字。什么叫“默”?默就是都腦筋去思索、揣摩。一出戲什么身段都學會了,不行;不經(jīng)過默,藝術(shù)不能融化提高。讀書識字也是一樣,通體默一默,你才能把這本書消化了,否則光讀不想,這樣就成了書讀人,不是人讀書。學藝練功也一樣,是人練功,不是功練人。因為學京劇讓他養(yǎng)成了默的習慣。鉆研教材時,他可以一動不動地“默”到半夜,發(fā)現(xiàn)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東西,想出別人沒有想出的主意。鉆研教材要“默”,設(shè)計教法要“默”。他說,沒有別的辦法,就是讀呀,想呀,他的許多好點子,就是坐在公共汽車上,躺在床上想出來的。是呀,這不正是“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嗎?
聽過于永正老師的課,他對學生總是面帶慈祥的笑容。他的課總是那么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這都是他對孩子們對教育的熱愛,那種執(zhí)著追尋的精神讓我們感動與敬佩。
一個“默”字,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特級教師的“但肯尋詩”苦心造詣的鉆研精神。而一個“思”字,讓我們看到了一位詩人校長的“但肯尋詩”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
“水邊,木棧道、小木屋、小木桌、一壺茶,大樹下……受邀采訪的柳袁照校長坐在石凳上若有所思,全然沒察覺我們的到來?!边@是一位記者去采訪柳袁照校長所看到的場景。
作為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校長,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并開2009年被教育部確定為旨在培養(yǎng)教育家型的校長的“首屆全國中學優(yōu)秀校長高級研究班”28名學員之一。而在這光環(huán)下的柳袁照有著詩人般的超脫與靜謐。他無時不刻地都在思考。
柳袁照對學校提出,十中的文化精神和辦學理念是“質(zhì)樸大氣,真水無香,傾聽天籟?!辟|(zhì)樸大氣就是浩然正氣,是一種實而厚重、素而無華、純而不染、真而簡明的精神。真水無香就是反璞歸真,不雕琢,不作假,淳樸一生。傾聽天籟就是傾聽自然之聲,按照規(guī)律來做事,保持自然真誠的本性。他希望學生能帶走三件禮物:本真、唯美和超然。他提倡“詩性教育”是純真的教育,是審美的教育,是超越功利之風日盛的社會中,學校教育對神圣理想的堅守。這是他對學校發(fā)展,對學生終身發(fā)展的思考。
對于老師,他希望每位老師都應該做一個有生命質(zhì)感的老師。做一個有生命質(zhì)感的老師,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與行走并行,多聆聽多表達,多進行思想對話。在閱讀世界萬物之中讀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在閱讀與行走中,感悟生命的意義。他希望我們教師成為一個完人、全人、立體的人。而什么叫完全的人、立體的人?就是豐滿的人、豐盈的人,靈與肉相結(jié)合的人。他認為一位豐富、豐盈的教師,才能讓學生豐富、豐盈起……好教師就是用自己的豐富與豐盈來滋潤學生。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目的就是為了充實人生、豐盈人生。
他認為好教師,首先是一位稱職的教師。這是一個底線。什么叫稱職?他理解是一般意義上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專業(yè)合格,能勝任教育、教學工作,即是能把握住課堂,做到“有效教學”。什么是好教師?在底線的基礎(chǔ)上,有“家國情懷”、有“使命擔當”。
柳袁照不但是一位好教師,而且是一位好校長,是一位有著“家國情懷”,有著“使命擔當”的好校長。
一直關(guān)注柳袁照校長的公眾號,柳校長的閱讀與行走的腳步?jīng)]有停歇過,他的思考也隨著他的閱讀與行走進行著……他的“家國情懷”,他的“使命擔當”就是他——不停閱讀,不停行走,不停思考的動力吧。
“但肯尋詩便有詩”,身為普通教師的我們,更要追尋名師的腳步,以名師為榜樣,做一個愛“默”,愛“思”的老師,做一個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yè)的老師;做一個具有“家國情懷”,有“使命擔當”的老師。我們的“但肯尋詩”的步伐才不會停歇。
“但肯尋詩便有詩”,因為愛學生,我不會以犧牲學生思維發(fā)展為代價,讓學生反復做題,反復抄作文,背作文來提高學生的成績,從而來顯示自己過硬的教學能力。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呢?每天布置摘抄五個好詞,兩個好句,孩子們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寫作能力也沒有提高。我在教學當中遇到了瓶頸。一次偶然的閱讀,讓我茅舍頓開。那位作家說,孩子最初的閱讀最好不要摘抄好詞好句,而應該整段地摘抄。他在教育他孩子時,就是這樣,看到優(yōu)美的句段,整段地抄來,讀一讀,感受作家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整段地摘抄,我怕孩子們沒有興趣。怎么辦?后來,我看孩子們都非常喜歡做手抄報,所以靈機一動。每天用美麗的圖畫來裝飾他們摘抄的好段,并像老師一樣,為他們摘抄的好段寫點評。喜歡畫畫,是孩子們的天性。孩子們每天樂此不疲地裝飾著他們的采蜜集。摘抄變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的作業(yè)。我再變換著一三五采蜜,二四六日記。這樣讓孩子們養(yǎng)成了摘抄和寫日記的好習慣。才半個學期,孩子們的寫作水平有了一個質(zhì)的飛越,語文成績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但肯尋詩便有詩”,在閱讀與行走中豐盈自己,朝著愛“默”,愛“思”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