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平 黃 陽 王維清 劉
(西南科技大學環(huán)境與資源學院,四川綿陽 621010)
凹凸棒土由Bradley于1940年首次報道,是以凹凸棒石為主要礦物成分的黏土。凹凸棒石又名坡縷石,在礦物學上隸屬于海泡石族,是一種鏈狀結構的含水富鎂鋁硅酸鹽黏土礦物,屬2∶1型層鏈狀結構的硅酸鹽礦物[1-2]。獨特的結構使其具有大比表面積、較強的吸附能力等特性,被廣泛應用于農業(yè)、輕工業(yè)、環(huán)保、建材等行業(yè)[3]。因此,凹凸棒土素有“千土之王”的美譽。其廣泛存在于我國的江蘇、安徽、甘肅、貴州等地,且儲量非常豐富[4]。
銻是全球性污染物,是目前國際上最受關注的有毒元素之一。有研究表明,銻對生物和人體有慢性毒性和致癌性[5-6]。銻工業(yè)在采礦、選礦、冶煉等工藝過程中排出的大量含銻廢水是銻污染物的主要來源。有機銻化合物的毒性一般較無機銻小,無機銻化合物的毒性與其價態(tài)有關,Sb(Ⅲ)的毒性是Sb(Ⅴ)的10倍左右。我國土壤銻背景濃度為0.38~2.98 mg/kg,未受污染水體中銻的濃度通常不超過1 μg/L[7]。我國生活飲用水最新標準中規(guī)定銻濃度的限定值為5 μg/L。銻礦的開采和冶煉導致大量的銻進入環(huán)境,部分銻礦周圍水體中銻含量高達4.58~29.42 mg/L[8],遠高于我國生活飲用水標準中規(guī)定的限定值。何孟常等[9]對湖南錫礦山銻礦區(qū)調查發(fā)現,土壤中銻的含量范圍為100.6~504.5 mg/kg。李航彬等[10]對冷水江錫礦山礦區(qū)土壤中銻含量進行了測定,結果在187.1~694.5 mg/kg,表明該礦區(qū)土壤中銻含量已極大超過土壤背景值,該礦區(qū)水體和土壤污染非常嚴重。
目前,對水體中銻的去除方法主要有吸附法、沉淀法、中和法、還原法等[11],吸附劑有天然或合成的金屬氧化物、改性非金屬礦物[7,12]、石墨烯以及殼聚糖等。李小嬌等將某芽孢桿菌屬微生物應用于含銻廢水的處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3]。已有研究成果表明鐵氧化物對水中的銻有較好的去除效果[14]。由于鐵氧化物易水解,在水中呈無定形的膠體或懸浮物,難以固液分離,所以不適合單獨作為吸附劑使用[7]。本文以天然凹凸棒土為載體,經三氯化鐵改性后作為吸附劑,探索改性后的凹凸棒土載鐵量、吸附時間、Sb(Ⅲ)的初始濃度對凹凸棒土吸附Sb(Ⅲ)的影響,探討吸附機理,以期能為含銻廢水的低成本處理提供借鑒。
凹凸棒土,產于安徽明光,主要組成礦物為坡縷石,陽離子交換容量(CEC)為17.7 mmol/100 g,研磨至-200目,105℃烘干,備用。
六水合三氯化鐵(FeCl3·6H2O)和酒石酸銻鉀(K(SbO)C4H4O6·1/2H2O)均為分析純試劑。
傅里葉紅外光譜儀(Frontier)、X射線衍射儀(Ultima IV)、原子吸收光譜儀(AAS900T)、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Sigma300)、比表面積及孔徑分析儀(Autosorb-1MP)。
配制Fe3+濃度分別為10、30、50、70、90 g/L的溶液各100 mL。稱取10 g凹凸棒土,置于100 mL的燒杯中,將一定Fe3+濃度的溶液50 mL加入燒杯中,超聲處理10 min,常溫浸漬24 h,抽濾,濾餅烘干、磨碎,水洗至近中性,采用篩孔尺寸為200目的篩子篩分,篩下為制得的改性凹凸棒土。將天然凹凸棒土及經Fe3+濃度分別為10、30、50、70、90 g/L的溶液改性后的凹凸棒土分別編號為 IMA00、IMA10、IMA30、IMA50、IMA70、IMA90。
稱取改性后的凹凸棒土0.1 g,浸沒在裝有100 mL鹽酸溶液(質量分數為18%)的錐形瓶中,在恒溫水浴振蕩器中振蕩24 h,離心、過濾、稀釋,采用原子吸收光譜儀測定溶液中的鐵濃度。測得改性后凹凸棒土IMA10、IMA30、IMA50、IMA70和 IMA90的載鐵量分別為17.42、35.26、55.19、61.81和65.04 mg/g。
稱取0.411 3 g酒石酸銻鉀定溶于容積為1 L的容量瓶中,配制成Sb(Ⅲ)濃度為150 mg/L的溶液。稱取改性后的凹凸棒土0.2 g,置于裝有50 mL酒石酸溶液的錐形瓶中。恒溫水浴振蕩器中振蕩720 min,離心、過濾、稀釋,采用ICP測定溶液中的Sb(Ⅲ)濃度。
采用原子吸收光譜儀測定吸附處理后的溶液(經離心、過濾)中鐵離子的濃度,評價IMA的穩(wěn)定性。
IMA00和IMA50的XRD分析結果見圖1。
由圖1可知:試驗用凹凸棒土主要組成礦物為凹凸棒石;IMA50在 2θ為 11.842°、26.725°、46.433°和55.901°處均出現羥基氧化鐵(FeOOH)的特征峰,且沒有發(fā)現其他鐵氧化物的生成,表明經FeCl3·6H2O改性后的凹凸棒土表面負載有一定的FeOOH。
據文獻[15]可知:一般羥基伸縮振動吸收峰出現在3 430~3 100 cm-1,FeOOH特征吸收峰一般在900~450 cm-1范圍內。由官能團化合物的紅外吸收峰的特征知:分子內締合在吸收峰為3 500~3 000 cm-1范圍;分子間締合中二聚吸收峰在3 600~3 500 cm-1范圍、多聚吸收峰在4 000~3 200 cm-1范圍。締合程度越大,吸收峰越寬,越向低波數偏移。IMA00和IMA50的FTIR分析結果見圖2。
由圖2可知:IMA50在3 375 cm-1處有增強的由—OH基團伸縮振動引起的寬化吸收峰,可能有分子內締合和多聚形式的分子間締合;794 cm-1處出現FeOOH的特征吸收峰,580 cm-1處出現FeOOH中Fe—O鍵的吸收峰[7]。表明經FeCl3·6H2O改性后的凹凸棒土表面負載了羥基氧化鐵(FeOOH)。
IMA00和IMA50的SEM分析結果見圖3。
由圖3可以看出,相對于未改性的凹凸棒石,經Fe3+濃度為50 g/L的溶液改性后的凹凸棒石,因負載羥基氧化鐵(FeOOH),顆粒表面更加粗糙,顆粒邊緣更不整齊。
1、經濟林種植。多年生果樹種植幼齡期間作一年生經濟作物。水土條件好的土地栽植生長周期短、經濟收益快的經濟林木。
經BET法測定,IMA00和IMA50比表面積分別為106.57、124.49 m2/g,凹凸棒石經Fe3+濃度為50 g/L的溶液改性后,比表面積增加了16.82%。
IMA載鐵量對其吸附Sb(Ⅲ)的影響見圖4。
由圖4可知:IMA對Sb(Ⅲ)的吸附量隨IMA載鐵量的增大而增加,IMA對Sb(Ⅲ)的吸附量為1.24 mg/g,IMA50(載鐵量為55.19 mg/g)對Sb(Ⅲ)的吸附量可達18.63 mg/g,為IMA90(載鐵量為65.04 mg/g)對Sb(Ⅲ)吸附量的92.5%。IMA對銻的去除能力隨著載鐵量(即Fe3+濃度)的增加提高幅度逐漸減小,IMA載鐵量影響其對Sb(Ⅲ)的去除效果??紤]成本及對環(huán)境的影響等因素,選用IMA50進行試驗。
采用靜態(tài)搖床試驗法,將0.2 g IMA50加入到50 mL Sb(Ⅲ)濃度為150 mg/L的溶液中,于室溫下置于振蕩器上振蕩一定時間,離心,過濾、稀釋,采用ICP測定溶液中的Sb(Ⅲ)濃度,計算吸附量(qi)。IMA50對Sb(Ⅲ)吸附動力學試驗結果如圖5所示。
由圖5可知:在處理前360 min內,隨時間的增長,去除率增加較快,720 min后,隨時間的增長去除率增加很緩慢,吸附時間為720 min時,IMA50對Sb(Ⅲ)的吸附量為18.51 mg/g,是天然凹凸棒土對Sb(Ⅲ)的吸附量的14.9倍。根據Hill 1模型擬合曲線,隨著時間的無限增長,IMA50對Sb(Ⅲ)的吸附量最高可達19.07 mg/g。
IMA50對Sb(Ⅲ)的吸附過程不符合假一級和假二級動力學模型。從圖5和表1可知:Hill 1模型和Elovich模型均可較好地擬合吸附過程;Hill 1模型擬合效果最好,但其僅作為數據處理的一種方法,不能完全解釋復雜體系中吸附反應的機理;吸附過程符合Elovich模型,表明吸附為非均相擴散過程[16]。
注:t為吸附時間,min;qt為吸附時間為t時的吸附量,mg/g;k、a、n均為擬合常數。
注:qe為平衡吸附量,mg/g;ce為吸附達動態(tài)平衡時溶液中銻的濃度,mg/L;qmax為最大吸附量,mg/g;K和n為擬合常數。
由圖6和表2可知:IMA50對Sb(Ⅲ)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溫式,表明Sb(Ⅲ)在羥基氧化鐵表面的吸附接近單層吸附。由擬合結果可知,IMA50對Sb(Ⅲ)的吸附量最大可達20.19 mg/g。
吸附處理后溶液中鐵離子濃度及損鐵率見表3。
?
由表3可知,IMA在設計試驗條件下,損鐵率最大為1.74%,說明所制備的IMA穩(wěn)定性好,凹凸棒土是羥基氧化鐵(FeOOH)的優(yōu)良載體。
以IMA50為吸附劑,在Sb(Ⅲ)初始濃度為150 mg/L、吸附時間為720 min的條件下,IMA50吸附Sb(Ⅲ)前后的FTIR分析結果見圖7。
由圖7可知:IMA50原794 cm-1處的FeOOH特征吸收峰偏移到795 cm-1處,原580 cm-1處的Fe—O振動峰偏移到582 cm-1處,且吸收峰強度降低,表明Sb(Ⅲ)與羥基氧化鐵(FeOOH)之間發(fā)生了化學作用。
本試驗結果中IMA00對Sb(Ⅲ)的吸附量為1.24 mg/g,IMA10~90對Sb(Ⅲ)的吸附量隨著IMA載鐵量的增加提高明顯,IMA90對Sb(Ⅲ)的吸附量在720 min時達20.14 mg/g。酒石酸銻陰離子(Sb2(C4H2O6)22-)是一種雙核螯合離子,每1個銻原子與2個酒石酸半支的2個羥基氧和2個羧基氧配位形成2個五元螯合環(huán),見圖8[17]。IMA對Sb(Ⅲ)的去除主要是由于羥基氧化鐵與Sb(Ⅲ)發(fā)生化學作用,形成新的表面絡合物。李雙雙等[12]認為銻的吸附過程是銻離子與海泡石表面包覆的羥基鐵(鎂、硅)發(fā)生了表面絡合吸附反應(M為FeO,A為Sb2(C2H2O6)2),過程如下:
(1)IMA載鐵量隨改性溶液中Fe3+濃度的增大而增加,IMA對Sb(Ⅲ)的吸附量隨凹凸棒土載鐵量的增大而增加,當溶液中Fe3+濃度大于50 g/L后,凹凸棒土載鐵量隨Fe3+濃度增加的增幅減小,IMA對銻去除能力的提高幅度也減小,IMA載鐵量是影響IMA對Sb(Ⅲ)去除效果的重要因素。
(2)IMA對Sb(Ⅲ)的吸附過程不符合假一級和假二級動力學模型。Hill1模型和Elovich模型均可較好地擬合吸附過程。吸附過程為非均相擴散過程。IMA50對Sb(Ⅲ)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等溫式,720 min理論吸附量最大可達20.19 mg/g。
(3)IMA50在 11.842°、26.725°、46.433°和55.901°處出現FeOOH的特征峰。IMA50在3 375 cm-1處由—OH基團伸縮振動引起寬化的吸收峰增強,794 cm-1處出現FeOOH的特征吸收峰,580 cm-1處出現FeOOH中的Fe—O鍵吸收峰;吸附Sb(Ⅲ)后,794 cm-1處FeOOH的特征吸收峰和580 cm-1處的Fe—O鍵吸收峰分別偏移到795 cm-1和582 cm-1處,且吸收峰強度降低,Sb(Ⅲ)與羥基氧化鐵(FeOOH)之間發(fā)生了化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