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摘 要】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文學在一定程度上是為政治服務的。被朱自清先生稱為開山綱領的“詩言志”無疑就帶有這種性質。先秦時期,政客們大多“賦詩言志”,一方面體現自己的修養(yǎng),一方面達到外交目的。因此,此時“詩言志”中的“詩”僅僅作為工具使用。兩漢魏晉時期,隨著文人意識的覺醒,“詩言志”已經不能滿足文人的要求,并逐漸認識到“詩”的特質,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陸機在《文賦》中第一次明確提出“詩緣情”的觀點。
【關鍵詞】言志;緣情;繼承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2-0234-01
一、緒論
“詩言志”作為中國古代文論的“開山綱領”,[1]與“詩緣情”共同構成中國古代詩論的兩條基本走向?,F代以來,有關“詩言志”的理論研究由朱自清和聞一多開啟,并使得對“詩言志”與“詩緣情”的關系產生了兩種觀點,一種以朱自清先生為代表,認為“‘言志跟 ‘緣情到底兩樣,是不能混為一談的,‘言志主要是涉及政教內容、人生志向等理性方面,而‘緣情主要涉及個人的感情,包括哀怨及愛情等。”[2]另一種則是以周作人為代表,認為“志”與“情”基本相同。這容易導致對這兩者的研究立足于兩者各自的特征而不從兩者的繼承關系上展開研究。
事實上,二者雖然在側重點上稍有不同,且出現時間不同,但是,二者仍然有著相同之處,這主要通過“緣情”對“言志”的繼承表現出來。
二、承:作家主體性的強調
“詩言志”出自《尚書》中,“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3]這段話中“志”和“詩”的內涵,《說文》分別釋為“從心之聲”和“詩,志也。從言,寺聲?!盵4]由此可見,先秦時期“詩”與“志”可以并提,內涵基本相同,與人內心的思想、意愿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同時,從夔的回答來看,早期的“志”是用于表達愿望或者請求、祝福的,帶有原始的巫術色彩,是一種群體性的愿望,主要是為了更好地生存,而較少受到國家意志的影響。
到了春秋戰(zhàn)國,“詩言志”獲得了新的發(fā)展,此時的“志”的功利性更強,已經完全抹去了它與個人內心的關系,主要用來傳達外交目的,與政治高度相關。有關“詩言志”的理論內涵和對“詩”的使用方法也逐漸定性,即《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中,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將為戮矣!詩以言志,志誣其上”里的“詩以言志”,[5]可解釋為用詩以言志,即賦詩者,通過詩表明自己的目的,而聽事者,也可以通過詩明了對方的目的,這同樣是要求“詩”要傳達意愿。到了戰(zhàn)國末期,“志”又在孟子的文論中表現為詩人的本意,要求“以意逆志”,[6]而不能斷章取義??傊?,不管“志”的具體內涵如何改變,其本身依然與使用者的內心所想有不可分割的聯系,這所想又與政治緊密相關,構成不變的內容。
漢代的《詩大序》帶來了創(chuàng)新性的演變,它真正開始將“志與情”并提在詩歌專論中,明確地提出詩的來源的一部分是情,情是言的動力,即:“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行于言?!盵7]這段話中引入了非常重要的“情”的因素,但也依然沒有將“志”拋開,依然強調“志”和“詩”的關系?!对姶笮颉钒选扒椤薄ⅰ爸尽辈⑻?,這實際上就表明了“詩言志”向“詩緣情”的轉化和“詩緣情”對“詩言志”的繼承。
東漢末年,時局的動亂使得經學對文人的思想禁錮獲得一定的松動,隨著政治暴力對文人的壓迫踐踏,文人渴望國家統一,政局穩(wěn)定卻不敢議論和發(fā)表見解,這就直接導致使用“詩言志”傳達關注國家、集體的意識被迫下降,文人更關注自己的生存和情感的表達,曹操對《詩三百》的內容的使用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如《小雅·鹿鳴》本為描述君臣宴飲的,曹操卻用來表示自己求賢若渴和善待賢才的心情,雖然是抒發(fā)個人之情,但也承擔了“志”的部分。
三、結論
上述因素最終促進理論界的新變:西晉文學家陸機第一次在《文賦》中正式提出“詩緣情而綺靡”的觀點,[8]“緣情”說這才以絕對的優(yōu)勢成為詩學主流。唐代李善注《文選》云:“綺靡,精妙之言?!盵9]陸機使用“綺靡”二字是借用細密的織物來比喻詩歌抒情修辭的精妙,即要求詩人作文不僅僅要在內容上含有情,也要強調語言美。由此,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終于開始以“情”為主流,并注重詩要有“綺靡”辭采。當然,這并不是一種對“言志”說取代,透過文人表現在詩中的寄情山水、恨世嫉俗,可見當時的“志”更深地內化為文人創(chuàng)作的原因,形成“志”的傳統,這也使得作家們更能從主體來體現暗含“志”的情。
參考文獻:
[1][2]朱自清.詩言志辨[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34.
[3]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
[4]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63:127.
[5]春秋左傳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079.
[6]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203.
[7]十三經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6.
[8]文賦集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99.
[9]蕭統.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