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彼特魯舍夫斯卡婭、烏利茨卡婭、托爾斯泰婭被稱為“俄羅斯女性文學的三劍客”。她們都以女性的視角從物質(zhì)和精神兩個維度剖析了處于社會邊緣的俄羅斯女性在復(fù)雜環(huán)境下的生活。對生存本質(zhì)悲劇性的描繪貫穿了彼得魯舍夫斯卡婭的創(chuàng)作核心。
關(guān)鍵詞:當代俄羅斯女性作家 家庭生活 悲劇
上世紀90年代蘇聯(lián)解體,改變了蘇聯(lián)的政治版圖的同時,也造就了新的文學格局。新古典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新現(xiàn)實主義等各種文學風格異彩紛呈,凸顯出多元化傾向。以彼特魯舍夫斯卡婭、烏利茨卡婭、托爾斯泰婭為代表的俄羅斯女性作家也以自身獨特的創(chuàng)作時間改變了女性文學的傳統(tǒng)風貌。
19世紀俄羅斯經(jīng)典文學里,人們熟知的《葉甫蓋尼·奧涅金》中有“俄羅斯的靈魂”之稱的達吉揚娜、《戰(zhàn)爭與和平》里“可愛而富有詩意”的娜塔莎、《大雷雨》里“黑暗王國中的一線光明”的卡捷琳娜等等,隱喻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女神般存在的女性。而托爾斯泰婭轟動一時的小說《野貓精》則描寫了人類退化為“野貓精”的荒誕故事,隱喻的是一群性格多變、過度縱欲,充斥著動物本能的女性人物,“她們都是些沒文化的傻瓜!除了自己的女人問題,她們什么也不想知道”。嗜吃如命、整日無所事事的中心人物奧蓮卡總是對一切食物津津樂道,多自己的烹飪技術(shù)夸夸其談、樂此不疲地炫耀。人性異化的“奧蓮卡”們喜歡在“惡”中尋求精神的滿足和愉悅。秘密警察頭目試圖借本尼迪克奪取政權(quán),將俄羅斯文化生活的守護者尼基塔處死。只知道“嘻嘻哈哈尋開心”的奧蓮卡“只想多做些漂亮衣服,好在每次去看公開斬首、用車子碾死人或割舌頭等熱鬧時,都能穿著新衣服?!蓖袪査固I筆下的傻女傭索尼婭(《索尼婭》),家庭女教師舒拉(《親愛的舒拉》)同樣是丑惡、玩世不恭的。她們的命運大多以悲劇結(jié)束。
俄羅斯文學傳統(tǒng)文學里母親更一直被塑造為“家的天使”、謙遜恭順、有著崇高犧牲和奉獻精神的圣母形象。但在女作家的藝術(shù)世界中,唯美女性的雕像轟然崩塌,活躍著的是要么是一群“把母職變?yōu)榻y(tǒng)治,把母愛化作虐待”,甚至是幾乎“喪盡母性”的顛覆傳統(tǒng)的惡母形象。母性的“變異”構(gòu)成了作家小說中家庭悲劇的重要因素。曾獲普希金獎,并入圍俄語布克獎短名單,在俄羅斯文壇引起強烈反響的小說《夜深時分》中,彼得魯舍夫斯卡婭塑造了主人公單身母親安娜·安德里阿諾夫娜。沒有固定工作的安娜生活窘困到令人窒息的地步。為了食物、住房,對子女整天無休止地咒罵。在她口中女兒是“免費的妓女”、“白送上門的情人”,女婿則是“畜生”、“下流胚子”。而兒子和女兒眼中的她是“母狗”、“瘋子”。她無所顧忌地偷看女兒的日記,還在上面留下惡毒的評語;女兒即將生育時斷然拒絕對她的幫助。安娜的母愛得不到子女的理解和回應(yīng),因怨生恨,變得畸形。同樣,《小格洛茲娜婭》中殷實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里的母親格洛茲娜婭,她的生活史也是“一部和親生子女爭斗的血淚史”。為了爭奪住房與親生子女大打出手,而攆走了子女的她最后“躺在一平方半米的棺材里,就像被所有人拋棄的精神病人一樣,顯得寒酸、矮小、凄涼”。此外,在她的多部小說中甚至還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版的“美狄亞”——以各種理由殺嬰的母親。同名小說《美狄亞》中,母親因報復(fù)丈夫的不忠行為而手刃親生女兒?!稘鹊倪x擇》里失去丈夫的濟娜在無力撫養(yǎng)三個孩子的情況下,為保全其他兩個孩子,她選擇了將剛出世的兒子“送出去”?!秼雰骸分械哪赣H由于無法承受絕望的現(xiàn)實生活,意欲用錐子結(jié)果襁褓中嗷嗷待哺幼兒的性命?!秼雰骸吠ㄆ谩八眮碇阜Q這個殘酷無情的母親,意欲表現(xiàn)的是具有相同行為的無數(shù)個“她”。社會規(guī)范要求女性在平凡的家庭生活中做一個慈愛的母親,子女原本是將其與傳統(tǒng)社會秩序相連的紐帶,母親殺死自己的孩子,割斷或刻意否定了這一自然生成的血緣聯(lián)系,必然會陷入道德的無序和混亂。而殺死孩子的女性,意味著對未來、對生活已然絕望。這兩位作家所描寫的如妖魔般的女性、令人驚駭?shù)暮翢o舐犢之情的母親回歸到了殘酷的現(xiàn)實生活,解構(gòu)了文學童話中傳統(tǒng)女性形象模式,使“永恒女性”的神話化為泡沫。
家庭成員關(guān)系的扭曲是作家們作品中著力描寫的主題。她們洞察了家庭中父母與子女間劇烈的矛盾對峙、夫妻間的背叛和冷漠、老人情感的孤獨和無所依托。烏利茨卡婭小說《布羅恩卡》、《索尼奇卡》、《美狄亞和她的孩子們》中的哀怨的主人公都要面對丈夫的背叛和婚變?!兑股顣r分》中家則成了母親安娜與子女們的角斗場。安娜年輕時曾與有婦之夫發(fā)生婚外情而被報社開除,而面對情感變動不居的女兒追求“幸?!?,她以愛為出發(fā)點對其橫加指責,試圖讓女兒服從。母親上演的“家庭式專制主義”激發(fā)了兒女們的“反母性”,致使親情演變成敵我關(guān)系。最后她不再被人需要,兒子、女兒、心愛的外孫相繼棄她而去,安娜絕望地離開人世。而步入老年卻得不到家的慰藉更平添許多悲涼?!痘陻嗨{橋》中的被丈夫拋棄孑然一身的奧利婭奶奶白天像工蜂一樣埋頭苦干,晚上便和一群老婦人一起去影院享受精神上的愛情大餐,渴望像電影《魂斷藍橋》主人公那樣在藍橋邊遇到自己的愛情,而真實世界卻事與愿違,她感覺自己“像準備起飛的擦腳墊:整個世界都把她遺忘了……”?!缎腋5耐砟辍防锊帜群驼煞蛑x苗每天不斷地爭吵,吵得“兩個人氣得渾身顫抖,痛苦不堪”,兒子和媳婦惦記的是父母的遺產(chǎn),為了得到房子“恨不得把父母都毒死”,她視為生命般的孫子則“懶得與他們打交道”。對晚年生活深深失望的波林娜在聽到丈夫久違的一句關(guān)懷的話語后竟然“號啕大哭起來”。愛人背叛,親人反目,家已如同噩夢般支離破碎。作家們摒棄了傳統(tǒng)小說的敘事原則,呈現(xiàn)了俄羅斯社會變動時期普遍存在的家庭沖突和重重矛盾,從中我們看到愛情和親情褪去溫馨圣潔的外衣,裸露出變形、絕望和丑陋的內(nèi)部。
作家們描繪的家庭里丈夫或父親的角色大多隱匿,或者死了,或者在孩子幼小時就拋棄了妻子、兒女。即便有丈夫,也是依附寄生于女性生活,原本作為家庭秩序的建立者和維護者的男性成為懦弱、自私和貪婪的邊緣化存在。失衡的家庭結(jié)構(gòu),即父權(quán)的衰微和男性的不作為象征著“男權(quán)”的消解,男性與女性組建的兩性社會關(guān)系隨之陷入混沌狀態(tài)。我們看到在烏利茨卡婭三部長篇小說《美狄亞和她的孩子們》、《庫科茨基醫(yī)生的病案》以及《您忠實的舒里克》中從背叛女性的薩穆伊爾,到開始關(guān)注女性但內(nèi)心并不尊重女性的庫科茨基,發(fā)展到發(fā)自內(nèi)心愛護女性,甚至性格上也有些“女性化”的舒里克,男性們形象發(fā)生了微妙的嬗變,同時印證了當代俄羅斯社會父權(quán)文化的衰變。作家們描繪的純粹的女性世界里,男人們道德墮落、生活腐化,無法讓人依靠,感情無處慰藉的女人們在“愛的缺失”中孤獨地生活。愛情的“缺失”往往被視為女性惡劣生存環(huán)境的根源之一,安娜一家身處逼仄的居所,幾乎每天都要絞盡腦汁獲取哪怕是一丁點兒食物;以女詩人自居的她會在作完報告后的晚餐時間偷兩塊夾黃油的面包;女婿睡醒后第一件事是沖進廚房搶最后幾顆雞蛋??梢?,男性責任感的“缺席”加重了女性家庭生活的窘迫,使得單親母親們獨自承擔經(jīng)濟壓力,面臨極度匱乏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幾乎總是在赤貧與饑餓中掙扎,替代歡愉的家庭生活的是無盡的煎熬和磨難。
“悲劇是人的苦難和死亡。這苦難或死亡即使不顯出任何無限強大與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也已經(jīng)完全足夠我們充滿恐怖和同情?!鄙蟼€世紀八、九十年代許多女性作家都曾聚焦死亡這一主題?!伴喿x十個女作家的作品,越讀越可怕……第一個小說中描寫死亡,第二個也是,第三個里面,死去的女主人公正從自己母親的墳?zāi)估锾匠錾碜印薄8鞣N死亡的面孔通過不同的手段呈現(xiàn):自殺、謀殺、意外死亡甚至是不明原因的死亡。各個年齡的人群都彌漫著如影隨形的死亡陰影,烏利茨卡婭《歡樂的葬禮》中阿歷克面臨無可逃避的痛苦而窒息身亡;彼得魯舍夫斯卡婭的《約克·阿諾》、《細菌》中青少年酗酒、吸毒選擇自殺身亡;《客人》、《來自瑪雅人部落的瑪雅》和《謝遼沙》等則描寫了中老年人的自殺。這些人物在面臨生活和心靈危機時都試圖用死亡從痛苦和殘酷現(xiàn)實的重負中解脫。
女作家們以女性獨特的視角冷峻地審視女性愛情、家庭日常生活、人際關(guān)系中的善惡美丑,將其中最陰暗恐怖、骯臟丑陋的一面赤裸裸地還原和放大。題材多樣、風格不同的創(chuàng)作再現(xiàn)了改革時期蘇聯(lián)和俄羅斯民眾的生活狀況。始終貫穿其創(chuàng)作的核心是女性,而家庭往往成為作家們筆下女性生活悲劇的演繹場。
參考文獻
[1]波伏娃.第二性[M].李強,譯.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536.
[2]海德格爾.演講與論文集[M].孫周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156.
[3]彼得魯舍夫斯卡婭.滑鐵盧橋(小說集).參見https://profilib.com/chtenie/7073
8/lyudmila-petrushevskaya-most-vaterloo-sbornik-3.php
[4]葉·坎丘科夫.雙重游戲[J].文學俄羅斯報,1989,(1).
[5]尼·基亞克什托.二十世紀俄羅斯作家詞典[M],莫斯科:教育出版社,1998:186.
[6]彼得魯舍夫斯卡婭.談古論今[M].莫斯科:阿斯特列爾出版社,2012:45.
[7]塔吉亞娜·托爾斯泰婭.野貓精[M].陳訓(xùn)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8]彼得魯舍夫斯卡婭.夜深時分[M].沈念駒,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3:10.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項目《民族文化視域下俄羅斯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研究》[編號:17SB0601]及西南石油大學項目《俄羅斯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文化圖景建構(gòu)研究》[編號:201031010057]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介紹:曾佳,西南石油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俄羅斯文學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