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國翔
江津吳灘鎮(zhèn)是一個邊界鎮(zhèn),鎮(zhèn)北與永川縣(今重慶市永川區(qū))陳食鄉(xiāng)接壤,地處成渝古道上。這里有一座花果山,系華鎣山余脈,約有5公里。山上有二郎尖高峰和云谷關(guān)隘口,是成渝古道最為險要之處。往返于古道上的商賈閑客、販夫走卒等都不想夜間穿行此路,就連白天經(jīng)過此地也都結(jié)伴而行。
原來,從明代開始,這里就游匪猖獗,匪徒利用陡峭的山路隘口攔路搶劫。游匪往往搶了商賈,又打家劫舍。于是,當(dāng)?shù)匕傩占娂娞与x此地,致使這里人煙稀少。見此情形,當(dāng)?shù)貛讉€秀才便向重慶府寫投狀,希望官府能派兵來鏟除匪患。
永川知縣是武舉人出身,他行動快速,立即帶了一班衙役前來剿匪。但他只清剿永川地段,將土匪趕往江津地界就算了事。因這里是兩縣交界,官兵一走,土匪又會卷土重來。
永川知縣知道這樣追趕不是萬全之策,需在此長期屯兵才能不讓土匪逼進(jìn)縣境,但他并不想在這深山老林里度日。于是,他想到一個辦法,即在兩地交界處的懸?guī)r壁縫中插入兩把長劍,示意此處有官兵把守,匪幫不得入境,以此震懾匪徒。此辦法最初還管用,土匪一來,見這高巖絕壁的石縫上插著兩把寒光閃閃的長劍,心生怯意,立即退走。于是,老百姓將此山巖稱為“插劍巖?!?/p>
不久,狡猾的土匪識破端倪,又開始打村劫寨和搶劫過往行人。時任江津知縣的楊元吉得知此事后,即派兵到津永交界處的吳灘鎮(zhèn)治理邊務(wù),清剿盜匪。
楊元吉是舉人出身,曾主持修建和改造過江津的學(xué)宮、文廟、奎星樓及君子亭,還囑修《江津縣志》,寫過許多反映江津風(fēng)物的詩詞。飽讀詩書的他來到這里,對江津、永川兩縣邊界進(jìn)行了統(tǒng)防統(tǒng)治,實行聯(lián)保聯(lián)防,并組織鄉(xiāng)民修城筑寨,堅壁清野,做到壁壘森嚴(yán)。他還鼓勵當(dāng)?shù)匕傩臻_館辦學(xué),以傳授文化、教化民風(fēng)。此外,楊元吉在插劍巖旁題寫了“同心巖”三字,以此勉勵毗連江津、永川兩縣的百姓同心同德,共防匪患。他還將“同心巖”下的兩縣交界道路改名為“同心道”。
在津永兩地百姓的共同努力下,人們最終鏟除了匪患。從此,當(dāng)?shù)匕傩諏煽h交界處的巖壁叫作“同心巖”。后來,有山民在山下的小溪上修了一座橋,橋因巖名,取名“同心橋”。清末江津秀才鄭廷柱作《古心古道》一詩,以記此事——
屈曲同心道,雙峰插碧天。
古今風(fēng)景易,來往名利牽。
地勢分疆界,碑名記代年。
漫游聊暫息,倚樹聽流泉。
1949年以后,此處曾建立一行政村,村因巖名,取名“同心村”。后來同心村被并,改為“邢家村”。
如今,位于吳灘鎮(zhèn)邢家村6社插劍巖上的“同心巖”摩崖石刻被列為江津區(qū)文物保護(hù)單位。該石刻在約45平方米的懸崖上,坐北向南,幅長1.6米,寬0.7米,“同心巖”三字字體為楷書,落款為“大明嘉靖丁酉知江津縣凌太和大晟楊元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