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淼
(福州市建筑設計院 福建福州 350011)
福建沿海地區(qū)分布較厚的海相淤泥、淤泥質土等軟土,具有厚度大,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壓縮性高、強度低的特點。水泥土攪拌樁作為軟土地基處理的一種方法,具有施工方便、費用低廉、加固軟弱土厚度大的優(yōu)點,在軟土地基上建設工業(yè)建筑及多層建筑被廣泛應用。水泥土攪拌樁適用于處理正常固結的淤泥、淤泥質土、黏性土、粉土、飽和黃土、素填土等土層。水泥土攪拌樁復合地基因其充分利用了樁和樁間土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平面及豎向合適的剛度梯度,對軟弱土層的承載力有效補強,樁端能夠進入較好的土層,減少復合地基的沉降,同時節(jié)省了工程量,造價較低,但水泥土攪拌樁復合地基被廣泛應用同時也出現(xiàn)了建筑物后期沉降過大、沉降不均、傾斜等事故。因此,對沉降變形要求嚴格的建筑設計時,在滿足承載力和沉降要求時,應以沉降控制為主。
某天然氣管網工程分輸站工藝設備裝置區(qū)位于福建省沿海灘涂地區(qū),上部結構為鋼混框架結構,基底尺寸30m×9m,地基設計承載力特征值為110kPa,準永久組合下基底附加壓力Po=70kPa,對不均勻沉降較敏感,設計要求基礎最大沉降量不超過200mm,基礎形式采用柱下條形基礎,基礎埋深2.0m。
擬建場地在勘察深度范圍內的地層,主要由人工填土(Q4ml)、海相淤積層(Q4m)淤泥、淤泥夾砂,海陸交互相沉積層(Q4mc)粉砂夾泥、第四系沖積層(Q4al)粉質粘土、粉砂:
①素填土(Q4ml):褐黃色,濕~飽和,松散。以粘性土為主,硬質物含量約占5%~10%,厚度0.50m~1.90m。
②淤泥(Q4m):深灰色,流塑,飽和。含少量腐殖質,有腥臭味,能看到未完全分解的植物結構,浸水體脹,易崩解,干縮現(xiàn)象明顯,本層分布于整個場地,分布厚度2.90m~8.50m。
③淤泥夾砂(Q4m):深灰色,流塑,飽和。粘性較強,捻面有砂感,稍有光澤,干強度及韌性均為低,搖震反應慢,含腐殖質,具腥臭味,不均勻夾薄層中細砂,本層分布于整個場地,分布厚度8.90m~13.40m。
④-1粉砂(夾泥)(Q4mc):淺灰色,飽和,稍密。主要成分為石英,粒徑大于0.075mm顆粒平均含量占61.1%,粉粘粒平均含量占38.9%,淤泥呈薄層狀分布,單層一般厚度為2mm~40mm,總厚度約占粉砂層5%~10%,本層分布于整個場地,厚度4.00m~8.60m。
④-2粉砂(夾泥)(Q4mc):淺灰色,飽和,中密。主要成分為石英。粒徑大于0.075mm顆粒平均含量占59.6%,粉粘粒平均含量占40.4%。顆粒呈次棱角狀,分選性較好,級配較差。淤泥呈薄層狀分布,單層一般厚度為2mm~40mm,總厚度約占粉砂層的5%~10%。本層分布于整個場地,揭露厚度10.20m~28.10m。
⑤粉質粘土(Q4al):灰白色,可塑,飽和,以粉質粘土為主,含有少量石英砂,本層層厚約6.0m。
各巖土層主要物理力學參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 各巖土層主要物理力學參數(shù)
根據(jù)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天然地基無法滿足上部建筑的承載力要求,場地分布深厚高含水量的海相淤泥等軟土,按地區(qū)經驗擠土樁使用效果不好;若采用沖(鉆)孔灌注樁不經濟。經多方案比較,建筑物地基擬采用水泥土攪拌樁復合地基。
水泥土攪拌樁復合地基承載力計算公式為:
fspk=λmRa/Ap+β(1-m)fsk
其中Ra取Ra=up∑qsikli+apqpAp與Ra=ηfcuAp中的較小值,式中:ap為樁端阻力發(fā)揮系數(shù)(取0.5);
qp為樁端地基土未修正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取110kPa);
fcu為根據(jù)室內試驗,取值2.3MPa;
η樁身強度折減系數(shù),干法可取0.20~0.25,濕法可取0.25,本估算取值0.25;
λ為單樁承載力發(fā)揮系數(shù)(取0.9);
β為樁間土承載力發(fā)揮系數(shù)(取0.4);
m為面積置換率;
fsk為處理后樁間土承載力特征值(②層淤泥,取45kPa)。
從以上計算公式可看出,消去場地客觀地質條件所決定的參數(shù),影響復合地基承載力的設計因素主要為樁長及面積置換率m。當置換率一定時,隨著樁長的增加;復合地基承載力隨之增加,當超過臨界樁長時,單樁承載力以樁身強度控制,即使再增加樁長對復合地基承載力的增加起不了作用。針對該工程實例,樁長及置換率對承載力的影響關系曲線如圖1~圖2所示。
圖1 樁長對復合地基承載力的影響
圖2 置換率對復合地基承載力的影響
影響水泥土攪拌樁復合地基沉降的主要因素分析如下:
(1)樁長對沉降的影響
復合地基的沉降由加固區(qū)的沉降量和下臥層的沉降量組成,當水泥土攪拌樁懸浮于軟土中時,會導致下臥層的沉降量增大。當水泥土攪拌樁進入相對較好的土層時,能夠大大的減少下臥層的沉降量。許多研究表明,水泥土攪拌樁存在臨界樁長,超過臨界樁長,增加樁長并不能明顯減少地基沉降。針對該工程實例,假設置換率m為20%不變情況下,計算不同的樁長8m、10m、12m、16m、18m、20m對沉降的影響,將計算(按規(guī)范[1-2]分層總和法進行)結果影響關系曲線表示如圖3所示。圖示表明當樁長超過12m后,樁長對總沉降的影響曲線趨于平緩;加固區(qū)的沉降在總沉降中的占比較大,增加樁長對于加固區(qū)的壓縮模量提高并不明顯。
(2)水泥摻入量對沉降的影響
在水泥摻入比較低時,增大水泥的摻入量能夠增加樁體的強度,進而提高加固區(qū)的變形模量,對降低沉降的作用十分明顯。但許多試驗表明,在水泥摻入比達到15%左右時,它己經不能大幅度降低沉降,因此,盲目地通過增大水泥摻入比來降低沉降的辦法并不經濟,一般設計采用的水泥摻入比為13%~18%。
(3)置換率
置換率越大,承載力提高越大,相應沉降越小,但過高的置換率會引起造價過高。針對該工程實例,假設樁長(取16.0m)不變情況下,計算不同的置換率15%、18%、20%、23%、25%、30%對沉降的影響,將計算結果的影響關系曲線表示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在樁長不變的情況下,提高置換率,能夠提高加固區(qū)的復合模量,減少沉降,置換率亦是控制沉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圖3 樁長對沉降的影響
圖4 置換率對沉降的影響
在滿足地基承載力和沉降要求時應以沉降控制為主原則,綜合以上各因素考慮,設計水泥土攪拌樁進入持力層④-1粉砂(夾泥)不少于1.0m,樁長約16.0m,樁徑500mm,正方形布樁,樁中心距為1000mm,置換率m=0.20時為處理效果最有效、最經濟。根據(jù)以上相關承載力計算,單樁承載力特征值Ra為110kN,復合地基承載力設計值fspk為115kPa。
復合地基沉降計算采用規(guī)范[1-2]中的分層總和法。根據(jù)上部荷載等情況計算,地基變形的計算深度應大于復合土層的深度,計算深度采用沉降比法確定,取19.6m。
各復合土層的壓縮模量等于該層天然地基壓縮模量的ζ倍。
ζ=fspk/fa=115/45=2.56
列表計算如表2所示。
表2 沉降計算過程表
變形計算深度范圍內壓縮模量的當值量按下式計算:
s=0.955×70×2.46=164.5mm<200mm,滿足設計要求。
計算深度選取的校核:
由計算深度19.6m向上取厚度Δz=1.0m,計算變形值:
場地內隨機抽選4根樁進行靜載試驗,設計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特征值為110kN,最大試驗荷載為220kN。靜載試驗加荷方式為慢速維持荷載法,每級荷載增量為(1/10)Qu,直到設計要求極限荷載。試驗過程嚴格按照《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79-2012)等規(guī)范[1,3]執(zhí)行。試驗過程未出現(xiàn)異?,F(xiàn)象,試驗樁在最大荷載作用下樁頂累計沉降量均小于40mm且沒有明顯沉降增大的現(xiàn)象,最終沉降達到穩(wěn)定。每級卸荷量為(2/10)Qu。試驗結果的Q-s曲線如圖5所示。
圖5 單樁豎向抗壓靜載Q-s曲線
場地內隨機選取3個點單樁復合地基承載力檢測,承壓板采用方形承載板,面積為1m2,按設計要求的最大試驗荷載為230kPa,試驗過程嚴格按照《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79-2012)等規(guī)范[1,3]執(zhí)行。 Q-s曲線是平緩的光滑曲線時,可按變形值來確定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該工程?。簊/b=0.007,即s=0.007×1000=7mm時,對應的壓力分別為123kPa、125kPa、140kPa均大于最大加載量的一半,單樁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可取最大加載量的一半即115kPa。試驗結果的Q-s曲線如圖6所示。
圖6 復合地基載荷Q-s曲線
場地內隨機選取6根樁在施工28d后進行鉆芯法檢測,并對樁身芯樣進行水泥土抗壓試驗,以評定成樁質量。取芯檢測結果均能滿足設計要求。典型樁取芯照片如圖7所示。
根據(jù)規(guī)范要求,處理地基上的建筑物應在施工期間及使用期間進行沉降觀測。根據(jù)設計要求,沉降觀測點在建筑長度方向及角點每10m布一點,整個建筑一共布8個點。
該建筑物在基礎施工時至竣工,各監(jiān)測點的累計沉降量實測值為71.3mm~82.6mm,按地區(qū)經驗目前的沉降量已占最終沉降量的60%左右,小于沉降控制標準值。相鄰柱基的沉降差小于0.002L(12mm),滿足設計要求。
圖7 試樁芯樣照片
目前復合地基沉降計算仍以經驗方法為主,根據(jù)理論的計算沉降值與實際的沉降觀測數(shù)據(jù)對比分析,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分析:
①理論沉降計算將加固區(qū)的樁土看成一個復合土層,未充分考慮樁體及樁間土的相互作用;實際樁土在附加應力作用下的工作狀態(tài),并不符合樁土等應變假設;
②加固區(qū)復合土層的模量比天然地基土的壓縮模量提高的倍數(shù)按兩者承載力的比值ζ亦按經驗取值,筆者認為當樁端持力層能夠進入較好的土層,樁體對于沉降的控制占比很大時,此時加固區(qū)復合模量比原土體的壓縮模量(特別是軟弱土層)提高的倍數(shù)可大于ζ;
③處理后地基土與未經處理天然土層的基底附加應力擴散情況不同,附加應力隨深度的曲線變化差別較大。
(1)水泥土攪拌樁復合地基是由水泥土攪拌樁、樁間土和褥墊層組成的。通過調整設計和施工參數(shù),使三者形成一個受力整體,變形協(xié)調是水泥土攪拌樁復合地基的加固機理所在[4]。
(2)水泥土攪拌樁復合地基處理在滿足設計要求的承載力和沉降時,應以控制沉降為主,因場地內軟土厚度分布不同,應根據(jù)軟土的厚度調整樁長,應避免懸浮樁。
(3)在水泥土樁復合地基的設計計算中,應控制樁的置換率、有效樁長及樁體剛度,使樁和樁間土共同承擔荷載,充分發(fā)揮樁間土的承載力。
(4)地基處理后的承載力檢測是驗證其承載力的關鍵,在無相關經驗可借鑒的地區(qū)在大面積施工前,應在場地代表性區(qū)域進行試樁施工和檢測,并根據(jù)檢測結果,調整相應的設計參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