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穎
摘 要:面對現(xiàn)在的學生對閱讀興趣的減少,閱讀水平和閱讀層面的下降,以致學生整體語文素養(yǎng)無法得到提升,致其個體差異性也日漸顯著,而臺灣學者趙鏡中和大陸名師蔣軍晶的“群文閱讀”已悄然走到我們的身邊,并在課堂實踐的不斷探索中讓我們看到群文閱讀對教師新的閱讀教學模式和學生個體閱讀數(shù)量累積及閱讀水平的影響,也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普及并推廣群文閱讀的重要性、價值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三合一”;共識;重要性;價值性;實效性
我國知名學者、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教授曾經(jīng)提出:“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边@充分說明了閱讀對于個人、民族發(fā)展的偉大意義。然而,現(xiàn)如今我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減少,閱讀水平和閱讀層面在下降,學生整體語文素養(yǎng)無法得到提升,致使個體差異性也日漸顯著。如何改變這種閱讀現(xiàn)狀呢?臺灣學者趙鏡中和大陸名師蔣軍晶的“群文閱讀”已悄然走近我們身邊,并在課堂實踐的不斷探索中讓我們看到群文閱讀對教師新的閱讀教學模式和學生個體閱讀數(shù)量累積及閱讀水平的影響,也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普及并推廣群文閱讀的重要性、價值性和實效性。那么,如何做到讓群文閱讀真真切切地走近我們的身邊,我從以下三個層面來談談群文閱讀的重要性、價值性和實效性。
一、讓群文閱讀走進我們的校園
這些年,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種新型模式——群文閱讀已漸漸走進課堂和校園課外閱讀活動中,對學生的整體閱讀數(shù)量和質量都有著一定的影響,它成為小學生逐漸提升閱讀水平和語文素養(yǎng)的一條有效途徑。所謂的群文閱讀就是指在較短的單位時間內引導學生多文本地閱讀文章,并通過圍繞著一組選文所貫穿的議題展開深入的理解和探究,從而得出有效品讀多篇文章的方法,最終達成閱讀共識,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和積累、創(chuàng)造語言的能力。要讓群文閱讀在校園中真正實現(xiàn)其價值性和實效性,我們在小學六年的課堂教學中應該體現(xiàn)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這種新型閱讀模式過程中由扶到半扶再到全放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并與校園內一系列課外書香閱讀實踐活動的開展相融合,充分合理利用校園文化這個平臺,讓群文閱讀由課堂延伸到課余,全面得到普及,這對于改變學生一生的閱讀層面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一)課堂中滲透群文閱讀
眾所周知,小學的六年時光對于學生來說是學業(yè)生涯中最長久的階段了,也是孩子們?yōu)樽约航K身閱讀做好鋪墊的最佳時期,如何讓群文閱讀發(fā)揮其課堂實效性,不再只是教學上的形式變化,而是通過長期的群文閱讀真正能幫助學生增加閱讀數(shù)量、提高閱讀能力、提升自身整體語文閱讀素養(yǎng),課堂上教師對學生小學六年有階梯式的群文閱讀模式的引導將成為非常關鍵的一個階段。以下是我在探究小學語文群文閱讀循序漸進階梯式引導教學中所收獲的一種閱讀模式參考,與大家一起分享:
從這個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到小學低、中、高三個階段的群文閱讀滲透對學生閱讀意識、閱讀興趣、閱讀層面、閱讀策略方式及閱讀能力水平的逐漸提升存在的影響。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是引領者和參與者的角色,與學生是共同體,一同感受群文閱讀的快樂,領會群文閱讀的價值性。讓我們也看到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在低段由全扶到中段半扶半放再到高段的全放手閱讀引導新模式給學生整體閱讀素養(yǎng)帶來的價值性和實效性。低段的學生由于閱讀經(jīng)驗不夠豐富,識字量有限,對閱讀沒有概念,因此這個階段主要以激發(fā)群文閱讀興趣,初步構建群文意識為主,沒有了興趣,提供再多的閱讀素材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這就要求低段的教師在課堂上要學會以課本中的單元閱讀素材為載體,為孩子們構建系列閱讀的意識,由單篇帶動多篇閱讀,為學生提供同一系列多國作家的文章和書籍,采用直觀的圖文閱讀對比,讓低年級孩子能對群文閱讀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感受生動的圖文畫面給自己帶來的閱讀收獲與快樂,從而喜歡閱讀、愿意主動閱讀。中段的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中主要是在學生已有的對群文閱讀的初步興趣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在有限的單位時間內師生圍繞議題展開閱讀和集體建構,在集體建構中學會傾聽、認同和接納他人的閱讀建議,并最終達成師生閱讀共識,形成有效的群文閱讀模式,并慢慢教會學生在瀏覽、默讀、跳讀等群文閱讀方式中提高自身的閱讀速度,增加閱讀篇目,在有限時間的同一系列多篇閱讀中提取有價值的閱讀信息,擴大閱讀面,形成多元化閱讀氛圍,從而體現(xiàn)中段教師課堂上群文閱讀教學半扶半放的閱讀策略。在經(jīng)歷此階段群文閱讀教學后,學生已經(jīng)累積了一些基本的群文閱讀模式,并已構建出了適合自己的閱讀策略。進入高段學習后,高段教師的群文閱讀教學重點可以落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圍繞不同層面的議題自主搜集閱讀素材上,利用課堂上每組單元文本的閱讀收獲來達成閱讀共識,能多元化表達對群文閱讀的感受,徹底地從思想閉鎖走向思想解放。小學六年三個階段對群文閱讀模式的階梯式滲透讓我們看到群文閱讀走進課堂對學生小學六年閱讀水平的改變,它不僅讓學生學會了瀏覽、默讀、跳讀等有效速讀閱讀方式,還讓學生感受到群文閱讀的魅力,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閱讀數(shù)量,擴大了閱讀面,改變了傳統(tǒng)的封閉式閱讀形式,提高了閱讀質量,體現(xiàn)了群文閱讀在小學課堂上的價值性和實效性。
(二)課外閱讀中延續(xù)滲透群文閱讀
課堂中師生對群文閱讀的探索只是一個起點,真正要讓群文閱讀深入學生內心深處,還應該延續(xù)到校園的課外閱讀時光中,將課堂與課外群文閱讀有機相結合,畢竟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而學生的閱讀水平差異性也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并限制著課堂群文閱讀的實效性。有時候課堂上一個或兩個議題的群文閱讀目標沒能全部實現(xiàn),此時身為一線的教師不能放棄對群文閱讀的探究和堅持,我們要充分利用校內課余時間和校園開展的閱讀系列活動來延續(xù)課內沒有圓滿的群文閱讀目標,讓學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其重要性和價值性,讓更多的師生認可群文閱讀的實效性。
接下來,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案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群文閱讀在校園課外時間的延續(xù)中給學生的閱讀及語言表達帶來的影響: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課文主要以描寫動物為主題,本單元中有四篇課文,分別是豐子愷筆下的《白鵝》、葉·諾索夫眼中的《白公鵝》、老舍筆下的《貓》和《母雞》,這四篇文章同是寫動物,卻體現(xiàn)著不同國家、不同風格作家對動物的寫法和情感表達。由于這一組單元的文章在內容上一致都為寫動物,因此教學時我沒有將四篇文章單獨逐篇引導學生品讀,而是課前讓學生花了兩個晚上的時間自己先將四篇課文看一遍,并圍繞單元概述中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批注,課堂上我不是只停留在對這四篇文章的對比探究其表達手法等等,而是同時出現(xiàn)了沈石溪寫的《太陽鳥和眼鏡王蛇》和西頓的《狼王洛波》這兩篇文章,用了一節(jié)課加半節(jié)課的時間引導學生圍繞單元議題將六篇文章進行橫向縱向的比對學習,在對多元、差異的傾聽、理解、協(xié)商以及妥協(xié)的過程中達到對動物文章寫法、結構安排及語言表達方式上的共同認可。課內收到一定成效后,我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利用那一周的課外閱讀時間繼續(xù)深入探討關于動物類的群文閱讀篇章及書籍,讓學生自己回家通過網(wǎng)絡資源分組搜集各國寫動物文章的作家作品及該單元三個作家的其他作品,利用每天的閱讀時間與學生就其他的議題進行分享,在充分發(fā)揮個人閱讀建構的基礎上,師生一起共享智慧,讓教師、學生和文本的視野融合達成共識,從而使群文閱讀的成果為大家所共享。這一組單元學完后,我發(fā)現(xiàn)不僅師生的視野開闊了,學生在群文閱讀不同議題的熏陶下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魅力,在寫動物習作中有些寫作基礎好的學生會將多個作家寫動物的表達手法進行融合,并加上自己的感受,創(chuàng)造出了自己富有個性化的語言表達,讓群文閱讀的價值性在學生文筆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
二、讓群文閱讀走進我們的家庭
書,對孩子而言,是認識外在世界的重要通道,給不同年齡發(fā)展階段的孩子提供不同層次的群文閱讀書籍是很有必要的,這能讓孩子接觸到不同國界、不同風格作家看待世界的獨特性見解,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三觀認識。這幾年,群文閱讀已經(jīng)悄然走進我們的課本,走進我們的校園,可見其給我們的新型閱讀模式帶來的價值性和實效性。那么,是不是一離開校園,群文閱讀就可以丟掉了呢?我認為不應該是這樣。群文閱讀不能僅限于校園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它應該逐漸走進我們的家庭中,通過“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讓孩子們去傳播群文閱讀的模式,讓家長們也能領悟到群文閱讀的必要性和價值性。近幾年我們一直在倡導“親子閱讀”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充分借助“親子閱讀”的平臺,讓孩子們將課堂上學到的群文閱讀模式延伸至家庭中,通過與大人一起查閱群文閱讀的書籍或篇章,與大人一起圍繞一個議題或話題來達成對閱讀策略和閱讀建構的共識,與大人在閱讀篇章中交流孩子和成人對閱讀作品的不同見解,來收獲彼此間的閱讀經(jīng)驗,培養(yǎng)孩子的協(xié)調溝通能力,使孩子和大人都能從群文閱讀中慢慢領悟到這種閱讀模式的樂趣,欣賞語言的美妙,將閱讀積累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從而提升口頭表達能力和語言創(chuàng)作能力,在親子閱讀中實現(xiàn)群文閱讀的價值性。
三、讓群文閱讀走進我們的社會
當群文閱讀走進校園和家庭群體后,我們應該借助這兩個載體,逐漸將群文閱讀推廣普及到社會中,讓更多的閱讀愛好者體會到其給我們整個民族閱讀水平帶來的改變。在圖書館中、在閱讀書吧中、在書香交流會上都能見到群文閱讀的影子,大家彼此不認識,但卻能因為喜歡同一個作家的不同作品、同一個系列篇章書籍的交流、同一類型事物或情感的表達而加深了彼此間的信任感,在語言交流中互換不同見解,在互換見解中拓寬見識面,在拓寬見識面中提高閱讀水平,在提高閱讀水平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閱讀素養(yǎng)。這環(huán)環(huán)相扣、循序漸進的成效足以讓我們看到當群文閱讀走進社會群體后對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的影響,這才是群文閱讀最終價值性和實效性的體現(xiàn)。
群文閱讀不僅要求教師要有博覽群書的人文素養(yǎng),把學生視為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的進程中學會積極的傾聽,并依據(jù)學生的思維進行總結和提煉,還要求家庭、社會中能滲透群文閱讀的理念,并真正落實到每個群體中,構建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形成一種有效的閱讀新模式。因此,群文閱讀需要學生能安靜持久地學習,需要學生有良好的“閱讀分享精神”。“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句詩也恰如其分地體現(xiàn)了群文閱讀的重要性、價值性和實效性,其對人類的閱讀多元化模式的構建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只有讓群文閱讀走進我們的校園、家庭和社會,并做到有效的“三合一”,在群文閱讀的普及和推廣上達成共識,才能在無形中提高學生整體語文閱讀水平,提高整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其重要性、價值性和實效性也能真正得到全民族的重視和認可。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改變,從閱讀開始[N].人民日報,2012-01-06.
[2]王志會.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重要性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