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楠 杜平萍 寧超
摘 要:本文利用吉林省遼源市1987—2016年氣溫、降水、日照時數(shù)觀測資料采取線性回歸法對遼源市近30a氣候變化特征分析。結(jié)果表明:遼源市近30a平均溫度整體呈上升趨勢,氣候傾向率0.147℃/10a;春、夏、秋季平均溫度均為上升趨勢,以春季增溫幅度最大,冬季平均氣溫則呈下降趨勢;遼源市近30a平均降水量630.5mm,降水量總體呈增加趨勢,氣候傾向率45.476mm/10a, 四季平均降水量都呈增加趨勢;遼源市近30a日照時數(shù)呈逐年減少趨勢,氣候傾向率為-37.545h/10a。
關(guān)鍵詞:氣溫;降水;日照時數(shù);遼源市
中圖分類號:P41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212
引言
遼源市地處吉林省中南部,屬長白山余脈和松遼平原過度帶,為半濕潤中溫帶大陸性季風(fēng)氣候,地貌復(fù)雜。受地理環(huán)境特征影響及全球氣候變暖影響,遼源市各類極端災(zāi)害性事件頻發(fā),給當(dāng)?shù)剞r(nóng)業(yè)生產(chǎn)造成嚴(yán)重影響。因此,本文通過對遼源市近30a氣候變化特征展開分析,為當(dāng)?shù)剞r(nóng)業(yè)生產(chǎn)及氣象災(zāi)害防御管理等提供指導(dǎo)依據(jù)。
1 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選取遼源市1987—2016年氣溫、降水及日照時數(shù)月值資料。季節(jié)劃分標(biāo)準(zhǔn):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次年2月為冬季。利用線性回歸法研究分析遼源市近30a氣溫、降水、日照時數(shù)變化規(guī)律。
2 遼源市氣候特征分析
2.1 氣溫變化
由遼源市1987—2016年平均溫度為6.0℃,年平均溫度最高值為7.3℃,出現(xiàn)于2007年;最低值為5.0℃,出現(xiàn)在2012年,年平均氣溫最高值與最低值相差2.3℃。近30a平均溫度起伏波動性較大,整體呈略上升趨勢(圖1),氣候傾向率0.147℃/10a。
遼源市近30a春、夏、秋季平均溫度變化趨勢均為上升趨勢,其中春季增溫幅度最大,氣溫變化傾向率為0.316℃/10a;夏季和秋季氣溫變化傾向率分別是0.244℃/10a和0.246℃/10a;冬季平均氣溫呈下降趨勢,氣溫變化傾向率為-0.218℃/10a。
2.2 降水量變化
1987—2016年遼源市年平均降水量630.5mm,降水量總體呈增加趨勢,氣候傾向率為45.476mm/10a,最大降水量數(shù)值1003.7mm,在2010年,而最小降水量數(shù)值只有389.9mm,在2000年,表明近30a遼源市降水變化波動起伏顯著。
遼源市近30a春、夏、秋、冬季平均降水量分別為105.9mm、400.3mm、101.5mm、22.7mm,降水最多季節(jié)為夏季,占年降雨量63.5%,冬季降水量最少。遼源市近30a四季平均降水量均呈增加趨勢,氣候傾向率分別為12.619mm/10a、21.686mm/10a、4.226mm/10a、6.945mm/10a,以夏季降水量增幅最大。
2.3 日照時數(shù)變化
遼源市1987—2016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為2398.7h,年最大日照時數(shù)在1988年,為2752.3h,年最小日照時數(shù)在2006年,為2121.4h。遼源市近30a日照時數(shù)呈逐年減少趨勢,氣候傾向率為-37.545h/10a遼源市年日照時數(shù)變化可劃分為5個時段,1987—1991年為上升期,1992—1996年為下降期,1996—2001年為上升期,2002—2006年為下降期,2007—2016年為上升期。
3 結(jié)論
遼源市近30a平均溫度整體呈上升趨勢,氣候傾向率為0.147℃/10a;春、夏、秋季平均溫度變化趨勢均為上升趨勢,以春季增溫幅度最大,冬季平均氣溫則為下降趨勢。遼源市近30a年平均降水量630.5mm,降水量總體呈增加趨勢,氣候傾向率為45.476mm/10a, 四季平均降水量都呈增加趨勢,氣候傾向率分別為12.619mm/10a、21.686mm/10a、4.226mm/10a、6.945mm/10a;遼源市近30a平均日照時數(shù)為2398.7h,呈逐年減少趨勢,氣候傾向率為-37.545h/10a。
參考文獻(xiàn)
[1]董思言,高學(xué)杰.IPPC第五次評估報告解讀[J].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2014,10(1).
作者簡介:陳麗楠(1992-),女,朝鮮族,吉林省遼源市人,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天氣預(yù)報與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