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樸
在雄雞起舞的中國版圖上,陜西處于中心位置。作為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陜北高原、關中平原和陜南山區(qū)地帶三分陜西,黃河、渭河、涇河、延河、褒河、灞河、灃河等數(shù)不清的大小河流,縱橫交織,蜿蜒不絕。在這里,文學和地域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我們忘不了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棣花、葉廣芩的青木川。但在此之外,我們似乎還應記住一些在地圖上找不到標注,同樣閃爍母性光輝的無名河流——新世紀三位陜西青年詩人筆下反復吟唱的羅敷河、麻池河、玉帶河。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詩人寫身邊的河流就是向生活的深處掘進,追溯生命、文化之源。這樣的詩學追求在國內(nèi)詩壇并不鮮見,就是在陜西本土,也有成路的《母水》豎立的經(jīng)典標桿。而王琪、子非、程川的實踐也富有成效,對青年詩人的創(chuàng)作無疑是有啟發(fā)性和示范意義的。
新世紀以來,陜西青年詩人以其扎實的詩學功底勤勉創(chuàng)作,異軍突起,避免了類似小說界的“斷代”現(xiàn)象。在龐大的陜西詩人群體中,王琪、子非、程川從屬不同代際,他們的河流情懷與尋根意識頗為濃烈,值得關注和借鑒。王琪筆下的羅敷河,子非筆下的麻池河,程川筆下的玉帶河,經(jīng)由詩人的詩意呈現(xiàn),與江非的平墩湖、徐俊國的鵝塘村一樣,逐漸為人所知,成為詩歌地域性書寫、文化意識傳達的例證。
王琪自離開故鄉(xiāng)那天,“羅敷河”便成為魂牽夢縈的地方。從2009年出版的《遠去的羅敷河》到2014年結(jié)集的《落在低處》,“羅敷河”這一詩歌意象隨處可見??v覽王琪新世紀以來的創(chuàng)作軌跡和詩學流變,正如詩人劉川所言:“在消費快感為主導的商業(yè)文化之下,王琪是被邊緣化的‘次要’詩人,而如果讓時間繼續(xù)前行,歷史剝離浮躁與功利,他那飽含溫情,智性,人格與理想光芒的作品又會讓他成為一個‘主要’詩人?!边@樣的評價是切實和中肯的,這來自于詩人生命情懷的灌注及河流形象的塑造。在我看來,日夜流淌的羅敷河并沒有遠去,只是詩人的身份和心境有所遷移而已?!皬牧_敷河出走的那年/我一去不歸/一個人,帶著從未有過的迷茫/開始了大地上的行走/我經(jīng)過的村莊很多/可我思念生我養(yǎng)我的村莊/在我越過的河流中/故鄉(xiāng)的羅敷河,仍是我最親的河流”。通讀王琪《徘徊在羅敷河上空中的風》這首長詩,一股凝重的鄉(xiāng)風瞬間撲面而來,這首詩呈現(xiàn)出的河流情懷,實際上是具有強烈尋根意識的生命悲歌。一個為故鄉(xiāng)立傳的詩人,他的精神追求源于自發(fā)的生命覺醒。在這里,他沒有牽強附會,沒有忸怩作態(tài),難能可貴的品質(zhì)或許正是他成功的基石。再看這首《如今,我已不忍目睹羅敷河》:“羅敷河不會知道/它新的模樣,在這個春天的出現(xiàn)/令那個河邊長大的孩子/對著幾株怒放的桃花,開始飲泣”。在城市化的進程中,西部偏遠農(nóng)村日益凋敝的“空巢”現(xiàn)象,早已引起社會學家的關注。而詩人心有余力不足,在不斷回歸的過程中,面對劇變只能在詩中長嘆,感慨或守望。作為詩人,這已足夠。對于羅敷河,王琪也可以問心無愧。詩人藍野如此評述:“羅敷河是詩人王琪故鄉(xiāng)的河,它承載著詩人的成長記憶,忠實地記錄著詩人的憂傷和喜悅。他善于從這條河流入手,寫了超出這條河的更多的生活體驗,寫出了生命的溫情和疼痛?!?/p>
子非為自己的首部詩集取名《麻池河詩抄》,這說明麻池河對他和他的寫作具有深意。批評家宋寧剛認為,子非筆下的麻池河是“衰朽與死亡的歌哭”,這無疑是對子非詩歌深刻地歸納和總結(jié)。宋寧剛說:“在這些關于麻池河的詩中,幾乎每一首都展開著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命運。關于麻池河的這些詩篇,很能體現(xiàn)子非作為一個詩人的質(zhì)素。既能體現(xiàn)出他的強烈的現(xiàn)實關懷和道義感,也展示出他的詩藝能力?!睆倪@里我們可以看出,子非寫麻池河不僅頻繁,在產(chǎn)量中更寫出了質(zhì)量?!白疖?,沿著鐵路到達漢中/再坐豪華大巴車,沿著高速路到達寧強/再坐普通客車,沿著柏油路到達毛壩河/再坐摩托車或拖拉機,沿著水泥路到達麻池河”。《故鄉(xiāng)》這首詩,通過由遠及近、從大到小的方式,以及特有的語言節(jié)奏,給我們講述麻池河的位置,故鄉(xiāng)之所在,也即詩人的精神家園和最后一方凈土??梢哉f,有麻池河在,子非詩歌創(chuàng)作的源泉就不會枯竭。他在《再說麻池河》中反復訴說:“麻池河自西向東流淌/活著的人,往下游走/就能見到死去的人/死去的人,往上游走/就能見到活著的人”。我不知道子非在多少個日夜行走麻池河邊,點一支煙或喝一口酒,懷念親人,思考人生,但我能感覺麻池河對于他,就是血和肉的關系。有了深入骨髓的感情,再寫麻池河,就會自然而然地將身體里的血液融入詩行。如此,子非詩歌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深刻的生命意識,也就凸顯無疑了。
程川曾以《玉帶河漁歌》登上《詩刊》下半月刊的頭條位置,因被“發(fā)現(xiàn)”而令眾多青年詩人刮目相看。這是他多年鉆研詩藝取得的成果,更是源自生活的磨礪和玉帶河母乳般的哺養(yǎng)。在這組詩中,詩人寫道:“霧光牽著藤松的腳印/在擱淺的沙灘上,留下了一行/漸行漸遠的遠方。近處/有人寒暄著下游水深,灘涂淺/而岸,緊握泥沙,如同一位浪跡天涯的游子/始終在玉帶河畔徘徊不止”。評論家陳衛(wèi)對程川的詩歌如此評價:“青春的詩篇,是純粹的詩篇。”程川在高中以前的十多年里,一直生活在玉帶河流淌的小縣城,而當他考上大學進入繁華的城市以后,他詩歌中暗藏的根(玉帶河)就開始迅速鼓脹,并成為此后寫作中的一個主題。“貫穿黎明與正午、落日和黃昏/形同四處流竄的悍匪/經(jīng)歷支流的多次篡改后/最終,玉帶河以漢江的名義匯入長江之中/最終,一條江談及咆哮/而曹操御批‘袞雪’/則被博物館鎮(zhèn)壓在璀璨的聚美燈下”。這是程川2015年的作品,在意象融入的同時,詩歌觸角延伸到對歷史文化的溯源之中。程川的詩和他的人一樣,充滿青春光芒,同時又有一種難得的老辣、深邃和智慧。在他身上,我看到了陜西90后詩歌的前景。
對于陜西這塊地域和文化以及詩歌的精神關聯(lián),詩人閻安在《隱藏在霧靄中的群山》一文中有過精深的論述:“單純就陜西境內(nèi)而言,漢水、渭河、黃河是三條獨立的文化之河……這樣的構架與格局就像一出神話舞臺劇一樣,是可以經(jīng)得起任何語言事變的折騰的,也是容得下任何獨出心裁甚至出格的表演的,因為它在本質(zhì)上是詩性的。詩歌寫作是有特定地點和特定文化場域的,正因為陜西由地質(zhì)地理、自然氣候、歷史境遇迥然不同的三個文化板塊相互獨立而又復雜交錯地結(jié)構而成,它們同時有利于詩人們既能獲取鮮活多元的詩性體現(xiàn)與現(xiàn)場啟示,又有利于他們進行超現(xiàn)實超生活的綜合。”這段話對我們有深刻啟發(fā)。的確,人類文明在河流的哺育中繁衍和演化,歷經(jīng)幾千年時間的沖刷而走向新的融合與再造?;氐饺辉娙说膶懽?,他們詩歌中所流露出河流情懷和尋根意識,無疑是大有可為的。任何一個詩人的寫作,都是立足個體經(jīng)驗,憑借豐沛的想象力,或向生存、生活的深處挖掘,或從生命源頭和文化源頭汲取營養(yǎng)。故此,這三位詩人的詩歌不僅是一種生命表達,還是淵源深厚的根性書寫。
詩評家羅振亞在評價陜西詩歌時說:“有的地方詩歌,只有一種風氣,全是一種寫法。但是陜西詩歌非常不一樣,而且特別有鄉(xiāng)村性?!蔽也⒉皇仲澇蛇@樣的論點,陜西詩人抒寫鄉(xiāng)土的不少,但很多人是在一種現(xiàn)代意識的主導下,觀照鄉(xiāng)村事物,在沾染鄉(xiāng)村性的同時,還具有現(xiàn)代性。王琪、子非、程川,這三位詩人的作品就是例證。在城市化和商業(yè)大潮的推動下,很多人離開故土,謀生他鄉(xiāng)。多年以后,當他們重新打量和審視生命的來處,一種巨大的失落和為存在尋找皈依的沖動油然而生。一種充滿情感張力和生命內(nèi)涵的寫作,便由此展開。
在詩歌題材多元化,詩體變革愈加新銳的今天,王琪、子非、程川這三位詩人骨子里的尋根意識并不落伍。這也是時代潮流的劇變在人們心靈上的刻痕,我們不應回避,他們的寫作在此向度還有很大的開拓、再造空間。對于走上這條回望之路的詩人們,我還有小小的建議,那就是在進行獨特言說的同時,還應在時代和文化的多維境域凝觀,深入靈魂根柢打撈,為我們的生活也為時代提供一份詩學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