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敏
【內容提要】當今社會人們的閱讀正在從“讀文”、“讀圖”進入數字化的“讀網”時代?!白x網”不僅為閱讀提供了極大便利,而且悄然改變了讀者的感知方式和思維習慣,并使文學批評活動具有了即時性和交互性。從“文化病理學”的角度看,信息的碎片化、思想深度的缺失和遺忘是“讀網”時代的三大主要弊端。應對“讀網”時代弊端的基本策略是閱讀主體的塑造,具有選擇能力、批判能力和生產能力的“讀者自主性”概念就成為“讀網”時代對讀者的基本要求。同時,對優(yōu)秀文本的呼喚也是保證優(yōu)質閱讀的前提。如何利用數字技術服務于人們的精神需要,這一研究昭示文學批評的未來走向。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信息通訊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電腦、手機的不斷更新,數字媒體日益滲透到當代日常生活之中,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乃至社會形態(tài)。就閱讀而言,如果說20世紀后半葉我們還處于一個由閱讀印刷品的“讀文”時代躍入形象爆炸的“讀圖”時代的話,那么,如今則開啟了又一個新的時代,即進入一個全民數字化閱讀的“讀網”時代。這種網絡在線閱讀(包括電腦和手機)已不僅僅是媒介工具和閱讀方式的轉換,而是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地鐵上、飯桌前,乃至在給親友拜年的間隙,人們都在刷手機,“讀網”成為一種全民活動,青年學生、白領小資乃至退休的大媽是“讀網”的主力軍。就文學閱讀而言,電子書閱讀率不斷上升,,Kindle等電子書閱讀器深受閱讀者青睞。與之相反,實體書店大大萎縮,其間,一些紙質期刊也在開始轉型,如利用公眾號和網站以擴大閱讀量?!鞍褕D書館裝進口袋”這一夢想開始實現,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習慣在鍵盤的敲擊和指頭的觸摸中被潛移默化地改變?;ヂ摼W正在塑造一種新的文化包括新的閱讀模式。如何看待和應對數字媒體時代的閱讀,已開始引起中外批評家的注意,中國文學批評在這個研究中不應缺席。
“讀網”時代不同于以電視和電影為代表的傳播媒體時期,電視和電影的觀眾只能稱為接受者,而“讀網”時代的傳播媒體是互聯網,這一平臺賦予了讀者新的權利,使閱讀變得更為容易,并且具有了互動的性質。“讀網”時代發(fā)生的變化為文學批評的閱讀研究提供了新質。
數字媒體時代給人們的閱讀帶來的便利是有目共睹的?;ヂ摼W所具有的信息儲存能力和傳播能力極大地滿足人們對信息的渴望,只要打開手機,各種信息撲面而來,足不出戶天下事便盡收眼底。尤其是互聯網所具有的強大的搜索引擎使其他媒介望塵莫及,人們要了解何種信息,只需輕輕動一下指頭便能知曉。還有那日益增多的各類數據庫,將不同時代或散落各處的文獻資料集中起來,可謂“得來全不費功夫”,為人們的閱讀和研究節(jié)省了大量的時間。此外,電子書籍也使閱讀變得十分輕快,下載的各類書籍被濃縮在一個小匣子里隨時都可翻看。
互聯網的這種便捷性還沖破了等級的限制,瀏覽信息不再是特定人群的專利,已成為擁有手機或電腦的每個個人都可以享用的權利。在數字媒體時代,公共空間的私人化與私人空間的公共化平行存在,互相滲透,現在盛行的即時交流平臺如微信和QQ群之類,以“朋友圈”、“訂閱號”為代表的社交化分享式閱讀,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波瀾,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個人的表現欲和窺視欲,由于這些欲望是以公共平臺的方式展現的,因此彼此之間也用不著害羞。并且“讀網”最大的特點是擁有不受時間和空間制約,只要網絡可以延伸到的地方,人們都能即時閱讀和交流。當下的人們可能不會因為背井離鄉(xiāng)而感到難受,卻會因為手機不在身邊而備受煎熬。有一個小段子,這樣問: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什么?答:斷網。
數字媒體不僅改變了讀者的閱讀條件,而且正在悄然改變讀者的感知方式和思維習慣,多媒體打破了僅由文字主宰的審美,給人們帶來了多重審美體驗。在互聯網上,網民可以一邊閱讀文字,一邊聆聽音樂,還可以點擊去觀賞畫面,這比單純閱讀文字讀本顯然更為有趣。打開微信中的“朋友圈”或“公眾號”,里面不乏令人垂涎的美景、美食和美人,同時也有讓人捧腹的逸聞趣事和針砭時弊的犀利短文,它們帶給人們的是刺激、震驚和興奮。尤其是虛擬技術所帶來的逼真感,在給人們帶來詩情畫意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感官沖擊。觀看那些交集在一起的流動的歷史畫卷,恍然有一種置身時空隧道的穿越感。
數字技術也在改變著文學的表現形態(tài),書籍的數碼化正成為常態(tài),尤其是書籍的圖像化和二維碼鏈接開始蔚成趨勢,文學與圖像、聲音的結合正在改變著文學的書面語言特性,而二維碼的出現可以帶領讀者跳出書本鏈接到一個新的網頁,進入一個新的頁面,形成一種翻轉式的閱讀。在這種情況下,媒介不單純是傳達信息、知識和內容的載體和工具,它本身就成為信息的內容構成和結構方式。人們在閱讀過程中所得到的不再是線性的瀏覽,而是立體的、交叉的、甚至跳躍的審美體驗。
就文學批評而言,“讀網”時代也有新的特征。以往讀者或觀眾在接收信息的過程中是沉默的,評價往往滯后。當今借助網絡之便,不僅創(chuàng)作無門檻,批評也無門檻,普通民眾在接收信息的同時可以隨時發(fā)聲,例如,近年來常見的一種評論方式——彈幕,在觀看視頻中時不時彈出幾句即時的感想或評價,有的話語幾乎與視頻內容沒有關系。但這些彈幕確實展示的是觀者的最真切的感受,不僅成為一種新的評論樣式,而且可以起到“觀風俗之盛衰”的效果,有時還可能引來圍觀和轟動。
這些評論不僅具有即時性,而且還有交互的特點,作者與讀者身份可以互相轉化。互聯網為每個愿意寫作的人提供了平臺,也使每個人都有機會在網上發(fā)表評論。網絡中的作品不再是穩(wěn)定的存在,而是流動的、未完成的,在網絡上,人人都成了參與者,都可以在網上發(fā)表作品,也都可以批評或修改作品。創(chuàng)作由專業(yè)化走向平民化,作者與讀者的界限日趨模糊,用本雅明的話說:“區(qū)分作者和讀者就開始失去了根本意義?!瓘氖挛膶W的權力不再植根于專門的訓練中,而是植根于多方面的訓練,因此,文學成了公共財富?!?/p>
在作為公共財富的文學讀本中,文學批評不再是學者的特權。網友們在對文本評頭論足中彼此必然有不同看法和爭論,其間還不時生發(fā)出多種創(chuàng)意乃至語體風格上的變異,有些評論還十分精彩和傳神,由此“讀網”時代文學批評的缺席就由網友填補了。在這些跟帖的評論鏈中,網民不知不覺成為了新的生產者。不過,這些評論一般是隨機的、零碎的,有時還顯得激烈或偏頗,大多稍縱即逝,很少有持久的影響。
文學批評在研究“讀網”時代的閱讀時,雖然看到了互聯網帶來的革命性影響和它的建構性功能,但也并不是一味地歡呼,而是在清醒地看到媒介的變化所顯示的歷史的必然性的同時,也看到了“讀網”時代的悖論?!白x網”時代一方面給我們帶來了新的閱讀方式和新的審美體驗,另一方面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新的威脅。數字媒體的優(yōu)勢與弊端如影隨形,如果我們不認真對待,就很可能沖擊和消解文學應有的人文精神和藝術品格,加重當代文學的精神危機。這里不妨從“文化病理學”的角度,對作為當下社會表征的“讀網”時代作初步診斷,找出和分析當下閱讀的諸種癥狀。
碎片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一直都存在,不過,互聯網的誕生使這一現象愈加突出。就數字媒體時代的閱讀而言,碎片化是其主要癥狀。在游覽網上信息時,人們觀看著各類網站上的文字、圖片和視頻,接收的是大量零碎且無用的信息。特別是隨著移動即時通訊的問世,用戶可以通過手機或平板電腦快速發(fā)送和接收語音、視頻、圖片和文字,加上不同的朋友圈聯系著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人們,傳送的信息五花八門,這些信息充塞了人們的視聽,讀后則很難獲得完整的印象。在這種分享與連接中,碎片化所導致的多頭和播撒構成了對線性和中心的挑戰(zhàn),人們看到的是萬花筒般瞬間變化的信息,世界變成了一個迷宮,人們在其間失去了方向感,忘記了來時的路。尤其當人們面對迎面撲來的碎片化的敘事游戲時,不得不對以往文學所展示的邏輯性產生困惑,并引發(fā)出對文學存在方式和意義的新思考。
碎片化的閱讀在使人們不費力氣獲得資訊的同時也使其思維能力弱化,缺乏深度就成為“讀網”時代的又一大弊端。美國一位知名科技評論家卡爾寫了一本書,書名叫《網路讓我們變笨》,在書中他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網絡是否犧牲了我們深度思考和閱讀的能力?
由于資訊的泛濫和無關緊要,快速游覽就成為讀網的基本特征。人們關注文本的時間越來越短,用詹姆遜的話說,形成一種閱讀的“欣快癥”。它“以了解信息、休閑消遣為目的,不需要太多思考,追求的是短暫的視覺快感和心理的愉悅,表現出快餐式、瀏覽式、隨意性、跳躍性、碎片化的特征”。人們習慣以分甚至秒為單位閱讀網上的信息,而對時間略長的論文缺乏耐心。一般情況下,鼠標一滾動,發(fā)現文字太多,如果不是特別感興趣的內容,往往忽略或點擊收藏。可以說,現在真正能在網上看完一篇長文的人已經不多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那種反復吟誦、品味詩文的閱讀狀態(tài)已經離我們遠去了,同時遠去的還有那樣一種閑適的心境。
與這種快速閱讀相連的是人們放棄了思考。如今網絡上的信息不僅過量細碎,而且泥沙俱下魚龍混雜,這些信息在占據人們大腦的同時也使心境趨于浮躁,人們很少沉下心來對于眼前的這些資訊做進一步思考。
遺忘則是“讀網”時代最大的后遺癥之一,也是信息的碎片化和思考深度的缺乏所造成的后果。遺忘之所以產生主要鑒于這樣兩方面的緣由,一是信息泛濫造成的遺忘;二是互聯網的便利而不需要人們記住知識。
遺忘首先與互聯網的動態(tài)性有關。網上信息不斷刷新滾動,剛剛還是新鮮的文字,很快就被后面的信息所遮蔽,擠壓到目所難及的地方。在互聯網中幾乎沒有什么可以永存的東西,以致人們常常忘記了閱讀的起點和初衷,似乎媒體的資訊功能就在于幫助人們遺忘?!靶侣劽襟w的作用便是把這新近的歷史經驗貶進過去之中,越快越好。于是,媒體的資訊功能可能是幫助我們遺忘,是我們歷史遺忘癥的中介和機制?!?/p>
同時,高科技所具有的巨大的儲存量形成的數據庫也為遺忘創(chuàng)造了條件。隨著互聯網搜索引擎的日益強大,查找信息十分方便,從而使知識的記憶淪為不必要,這也加快了遺忘的進程。于是,人們開始擔心,“讀網”可能不僅使人類的記憶功能受到削弱,甚至會導致人類喪失思考的渴望和能力。
雖然數字媒體時代的閱讀存在諸多問題,但并不意味著“讀網”時代的讀者就茫然無對,無所適從,也不意味著“讀網”時代的信息都是垃圾,沒有精品。問題的關鍵應該是“讀網”時代我們如何閱讀?這是一個需要研究的問題。在全球擁有最大數量網民和手機的國度,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擁有得天獨厚的研究基礎和先機。立足中國的文化現象,根據當代中國的文化和閱讀現狀,對數字媒體時代的閱讀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議和策略,這正是文學批評的價值和生命力所在。
應對“讀網”時代的弊端的最根本的策略是閱讀主體的塑造。由于數字媒體時代傳播的便捷性和廣泛性,作為網民的讀者有著不同身份、不同經歷和層次,不少人通過虛擬形象隱匿了自身的身份、性別、種族,甚至同一個人在網上和網下也有不同面具。同時,隨著互聯網展示的信息的豐富性,人們的審美趣味也變得更為多樣化、私人化。不過,無論讀者的身份、趣味表現出何等的差異性,作為“讀網”時代的讀者,自主性應該是基本要求,這種自主性也是抵抗網上在線閱讀的各種弊端的有力屏障。讀者的自主性可以表現為多個方面,最重要的有三個:即讀者的選擇能力、批判能力和生產能力。
選擇本是人們生活中的常態(tài),包括紙質閱讀在內的所有閱讀現象都有一個選擇問題。而面對互聯網浩如煙海的信息,讀者的辨別、篩選就顯得更為突出。在“讀網”過程中,如何把自身從信息泛濫中解放出來,如何有效地辨析網上的妍媸好丑,是每個網民需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梢哉f,選擇是閱讀的前提,它直接關系到閱讀的質量。
雖然選擇本身就包含了思考,但僅僅選擇還是不夠的,閱讀的質量又與批判性的思考直接相關。這個能力盡管也不是“讀網”時代特有的,但由于互聯網承擔的信息比其他媒體更為多元,更具有微時代的個人色彩,因此更需要經過自身的辨析和思考,其中批判質疑就顯得更為重要。數字媒體的“技術霸權”所承載的某些價值傾向會給讀者產生某種潛在的影響,加拿大學者德克霍夫從電子文化對人影響的角度指出,“我們的心理現實不是一種‘天然的’東西。它部分取決于我們的環(huán)境——包括我們自己的技術延伸——對我們施加影響的方式?!痹谧x網時代,讀者的批判能力主要體現為對思想和知識的接受中的質疑和否定,不能被信息發(fā)布者的思考和分析代替了自己的判斷。保羅·德曼認為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否定過程,他在《生命的凱旋》中指出,閱讀就是“理解、詰問、熟悉、忘卻、抹去,使其面目全非和重復?!倍W絡在線閱讀更應如此,即使是一些知識性詞條也需要推敲。因為無論是維基百科還是百度百科,都已不再具備傳統(tǒng)的百科全書那樣的權威。由于平臺對所有注冊的人開放,只要他有見解,有心得,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給某個辭條下定義,做出自己的詮釋。當然,誰的詮釋放在前或者后,則要依照人們的認同和支持度來動態(tài)地調整各種詮釋的排列順序(表現為“置頂”,或者引用率等)??梢哉f,信息的權威性的喪失和對信息的懷疑就成為互聯網時代的突出表現和特征。只有經過思考和質疑的知識和觀點才能更被理解和掌握。因此,讀者的批判能力是抵制遺忘的重要武器。
讀者自主性的進一步拓展則表現為其生產性,在閱讀過程中成為文本的共同創(chuàng)造者,這是“讀網”時代讀者最能發(fā)揮用武之地之處。面對信息的泛濫,我們需要調整的是對數字媒體時代閱讀的認識和理解。周憲在《時代的碎微化及其反思》指出,碎片化不僅是許多思想家對現代特征的描述,也是許多后現代思想家不斷加強的一種現象,社會和文化發(fā)展的內在邏輯之一就是日益告別總體性而趨向于碎片化。面對信息的碎片化,讀者的主體自主性將被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具有自主性的讀者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從紛繁的信息中去發(fā)現事物的關聯性,進而在對象化關系中揭示事物的多個層面。在這個意義上,需要改變的可能正是讀者的思維方式和應對能力。閱讀不再是被動的感知,而成為一種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對文本的延續(xù)、拓展乃至詰問使讀者成為文本的另一個生產者。簡言之,“讀者自主性”這一觀念的提出和闡釋可視為中國文學批評在數字媒體時代對閱讀的理論貢獻。
“讀網”時代提高閱讀質量的另一重要基礎是對優(yōu)秀文本的呼喚。文本質量是優(yōu)質閱讀的保證,好書的價值就在于它能夠滋養(yǎng)人們的心靈,使人們在焦慮和煩躁中獲得某種寧靜,并在與書中的智者對話中變得充實和睿智。而文本質量差,再好的網速也無濟于事。應該說,在多媒體中,文字仍是“讀網”時代最基本的媒介,因為只有文字才能告訴人們事件發(fā)生的時間、空間和來龍去脈。
目前網絡上的作品良莠不齊,一些盛行的文本過于娛樂或過于偏激,藝術質量和水準受到質疑,缺乏雋永和深刻的作品。于是,閱讀經典就被提上議事日程。叔本華說過:“沒有什么比閱讀古老的經典作品更能使我們神清氣爽的了。只要隨便拿起任何一部這樣的經典作品,讀上哪怕是半個小時,整個人馬上就會感覺耳目一新,身心放松、舒暢,精神也得到了純凈、升華和加強,感覺就猶如暢飲了山澗巖泉?!边@正是經典的魅力,因為經典作品畢竟是經過歲月磨洗留存下來的,它是人類的精華和歷史的見證,在這個意義上,提倡閱讀經典同樣是“讀網”時代閱讀的重要一環(huán)。當然,倡導經典作品的優(yōu)先性并不意味著不讀其他書籍,并且有些經典文本也需要重新審視其價值。
此外,我們也不時聽到回歸紙質文本的呼聲。紙質文本的閱讀有著與閱讀電子文本不同的感覺,它更有利于我們回味和反思。但完全回歸紙質文本是不可能的。如今的電子書庫已成為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的首選,它的豐富性和便利程度都遠遠超過了紙質文本,并且在技術改造中的電子閱讀器正在模擬紙質閱讀的環(huán)境?,F在可以做的是,紙質和電子文本并行不悖,各得其所。
“讀網”作為一個正在進行的時代,它對閱讀的影響還會有新的沖擊,因此,現在要研究和未來需要面對的問題還很多。閱讀作為人的一種精神需求,可以是多種多樣的。閱讀的深淺不應是評價閱讀合適與否的標準,“讀網”時代的閱讀既可以是資訊式的瀏覽,又可以做欣賞式的觀看,還可以是認知性的研究,甚至是生產型的創(chuàng)造。這里我們贊同尼采的“快樂的知識”的說法,提倡快樂閱讀,使閱讀成為享受。在這個意義上,只有或多或少合適或豐富的閱讀,而沒有一種閱讀模式唯一正確。并且無論何種閱讀,最終目的是服務于人們的精神需要,有助于人們心智的健全。如何使當今的人們既能得到物質需求的滿足,又能獲得心靈的自由飛翔,這就需要科學技術與人文的深度結合?;ヂ摼W召喚著新的人文精神。對閱讀的進一步研究將展示研究者的創(chuàng)造,進而增加文學批評的新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