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神游三題

      2018-11-14 21:25:53王本道
      遼河 2018年1期
      關鍵詞:雁門關泰山

      王本道

      夢幻烏鎮(zhèn)

      知道烏鎮(zhèn),最初是青少年時代閱讀茅盾先生的《林家鋪子》《春蠶》《子夜》等作品,他筆下勾勒出的烏鎮(zhèn),似一幅水墨畫成的畫,寥寥幾筆,便讓人陶醉了。而那些在狹窄的街巷中出出進進的人物,更是出神入化,動人心魄。妙曼的感覺從此便留在了意識的深處。

      作為江南名鎮(zhèn),烏鎮(zhèn)并不如我想象得那么喧鬧與繁華?;蛟S是早班入鎮(zhèn)的游客,走進烏鎮(zhèn)時,小鎮(zhèn)還沉浸在婉約朦朧的氛圍之中,空靈溫軟的意境,使得我和文友們走起路來都輕手輕腳的,不忍打破她清晨的寧靜。狹窄的老街不過三尺寬,清一色由坑坑洼洼的花崗石板鋪就,兩邊蜿蜒排列著鋪面,臨街的墻是木板,背街的墻是火磚。這群雁陣似的老屋,已經走過數百年的歷程,雖幸運地躲過了天災,逃過了兵燹,卻也顯得飽經風霜,步履蹣跚了,互依互靠著才沒有倒下。原本是白粉的墻,經歲月消磨,已經由白變灰,再由灰變成灰黑色,暗綠色的青苔與纖細的藤蔓猶如年輪與皺紋布滿斑駁的墻面。烏鎮(zhèn)的確稱得上是一處古代的文物遺存,走進她,恍若走進一個建筑博物館,黛瓦鱗次櫛比,粉墻高低錯落,弄堂穿插其間,既相互掩映又錯落有致。細看每一家的窗欞和門楣,全部是精雕細刻的圖案,花香鳥語,蝶舞蜂飛,都刻在了上面,中國古代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也栩栩如生出現(xiàn)在畫面上。從虛掩著的門縫朝里望去,一家家的庭院里,也是青青的平磚鋪地。滿院的花草開得正盛。那些做為展館可以出入參觀的大戶人家,院子里有水榭、有繡樓、有回廊,特別是門窗和木床上的雕刻更是堪稱一絕,不單是一幅幅技藝高超的美術作品,且浸染著厚重的民族文化。

      烏鎮(zhèn)是一方物華天寶,地杰人靈的水土,自宋至清八百多年間,曾走出五十八名進士。地方雖然不大,但自古形成的寒窗苦讀的濃烈鄉(xiāng)風經久不衰。清代翰林嚴辰辭官歸里后,與友人興建的一所學堂——立志書院,曾培養(yǎng)了許多人才,茅盾先生兄弟二人就是從這里起步的。立志書院的隔壁就是茅盾先生的故居,這是先生的曾祖父建造的木結構四開間二進二層臨街面市的宅院,在當時屬中等水平,灶臺、水缸、堂屋、廂房依然如故陳設著。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房子,是先生少年時代面壁苦讀的地方。先生生于斯長于斯,在這里讀完了小學后,才去了湖州、上海,踏上了他文學巨匠的歷程。

      江南水鄉(xiāng)都是因水成市,因水成鎮(zhèn)的,水歷來是文明的先決條件,烏鎮(zhèn)也是一樣。沒有水,烏鎮(zhèn)就沒了水色,沒了靈氣,生命也就沒了靈魂。烏鎮(zhèn)的水巷與古街幾乎是并行著的,前街后河。為了取水方便從古至今便出現(xiàn)了許多臨水、靠水、履水的建筑。我和十幾位文友搭乘了兩條烏篷船,隨咿啞的櫓聲和潺潺流水,蕩漾在曲折蜿蜒的河水之中。水面不足五十米寬,右岸是蔥蘢的翠竹迎風搖曳,左岸是清一色的水閣房,屬地道的“人家盡枕河”。這些臨河的房舍都是架在河上的,下面用木樁或石樁打入河床中,上架橫梁,擱上木板,再圍墻蓋頂成屋。水閣房三面臨水,憑窗可觀賞水上風光,樓板下也流著水,晚間躺在床上還可以聽到流水的吟唱呢!

      逶迤的河水載著我們款款行進著,藍天之上云影婆娑,水面上粼粼波動著水閣房的倒影,一層、兩層,兩間、三間……水鄉(xiāng)的景色顯得更有層次更靈秀了。這一切讓我眼前夢幻般地閃出了茅盾筆下所描寫的景象:逶迤連綿的水閣房廊下,家家掛起了紅燈籠,圓形的、方形的、八角形的、荷花形的,直映得水面成了一條彩虹的河。臨河的窗口,恰又探出一張女兒臉來,一頭黑發(fā)垂落在水面之上,只是沒有展露她的容顏。這里究竟是天上的街市,還是人間的樂土呢?

      走過了烏鎮(zhèn)的老街,坐過了烏篷船,喝一杯地道的“三白酒”,吃一塊甜絲絲的姑嫂餅,再買一方染坊原裝的藍花布,烏鎮(zhèn)的滋味就嘗遍了。曾經到過諸多的江南水鄉(xiāng),但是一些“名鎮(zhèn)”讓我至今心存憂慮,原本的民間活動似乎都變成了舞臺上的表演,土著的居民幾乎全部撤離固有的生活情境,頹然的老屋也已成陳列的標本。特別是店鋪林立,到處彌漫著兜售的吆喝與糾纏,人們哪還會有優(yōu)雅的閑情?而烏鎮(zhèn)的古街,水巷,活生生的民居生活,讓我心中多了一份委婉,多了一份回味。夢幻般的烏鎮(zhèn),永遠是我心中揮之不去的一道亮麗風景。

      初識泰山魂

      魯中泰山,面積方2000公里,主峰海拔高1545米。在中國眾多的名山之中,若論幅員和高度,它絕對算不得上乘。但是翻開中國的歷史典籍,從《十三經》到《二十五史》,泰山幾乎無處不在。歷代文人墨客吟誦泰山的詩句更是林林總總,不可勝數。民間與泰山相關的俚語也隨處可見:“穩(wěn)如泰山”、“有眼不識泰山”、“人心齊,泰山移”……即便是“十年動亂期間”文藝界萬馬齊瘖,只剩下幾部“樣板戲”的時代,四處的高音喇叭中還高唱著“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呢!

      泰山是世界上首例文化與自然雙遺產,被列為全國“十大名山之首”,既有自然景觀又是人文名勝,沖它的名氣,總該去爬一次的。早聽說進山的路有兩條,西路可乘車直至中天門,然后乘纜車或步行上南天門。東路則是一路臺階,從山腳直到中天門都要步行。盡管已愈花甲之年,但思前想后,感覺泰山誠如一部大書,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只有登,才能將自己融入其中,只有登才會真正理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的感悟。于是,文友們義無反顧,一致選擇了登。進紅門之后,曾是一路坦途,坡路也并不陡峭,常見到路旁的蒼松翠柏之上掛有名牌,寫著序號,彰顯著它們飽經滄桑的資歷。許是天公作美,節(jié)氣雖已過小滿,但山里的空氣仍是清涼涼,甜絲絲。我和文友們一行,經萬仙樓到斗母宮,依然沒有感到絲毫的疲憊。自經石峪起始,我才感到泰山的與眾不同。這里石碑林立,青色的巖石上,鮮紅的鏤字耀人眼目。經石峪之上,用斗大的隸書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據說原有2500多字,經歲月盤剝,現(xiàn)只剩下1067個了,康有為曾夸它是“榜書第一”。壺天閣一帶,山路漸陡,路旁枝繁葉茂的大槐樹下,許多茶館掩映其中。我們選擇了路邊的一家,門楣之上的招牌是“正宗泰山女兒茶”。用竹杯盛的茶,兩塊錢一杯,細看那杯中之物,呈鵝黃綠色,喝入口中,清香甘甜,綿軟爽口。一杯喝進去,又連添了兩次水,覺得通體新鮮干爽,困頓盡消。據店家介紹,那茶葉是從扇子崖后青銅澗采得,明清時就有人在此采青銅芽制茶。名為女兒茶,那是因為當時采茶人必須是未嫁的少女,且在身子干凈清爽時,用嘴唇采摘,以避免染上異味。

      終于到了中天門,我們一個個早已是汗流浹背,氣喘吁吁。在泰山腳下看泰山,由于其它峰巒的遮擋,往往“不識泰山真面目”,到了中天門,泰山才真正露出崢嶸偉岸的胸懷。從中天門看南天門,真是既親近,又遙遠,似乎清晰可見,卻又高懸天際。由三個“十八盤”輾轉連綴成的“天門云梯”,共有1597級臺階,不足一公里的盤道,垂直高度卻有400多米。自下仰望,但見山峰突起,石壁聳天,云霧縈廻,天水飛濺。而那倒垂的云梯之上,游客著裝各異,加上五顏六色的遮陽傘交匯到一起,恰似彩色的瀑布,緩緩流動,又如五彩祥云,在山間徘徊。重巒疊嶂之中,那紅墻金瓦的南天門,對朝天者實在是極大的誘惑。盡管眾多的人都已經筋疲力盡,但還是手足并用,側身斜上,完成最后的攀登。

      在泰山極頂,俯臨千嶂,自然會有一番感慨。自人類繁衍以來,是人類發(fā)現(xiàn)了自然,發(fā)現(xiàn)并成就了泰山之美,而自然又造就了人。所以人與自然是高度和諧的,天人合一。俯瞰十八盤之上那彩色的人流,我又想到,千萬斯年,這彩色的“瀑布”大概從未停歇過。在中國,到過泰山的人足可以數千萬計了。然而此刻我注意到,那眾多的朝天者登上南天門后,有的狂呼大叫,有的頹然拭汗,更多的則是顧不上疲勞焦渴,一次次在照相機前故作姿態(tài),留下難忘的“茄子笑”。只有極少數人在回望來路,指點山河,品味“一覽眾山小”的喜悅。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來泰山旅游的人是越來越多了,但是能夠說出自己來泰山的真實目的,或者想要知道泰山之所以為泰山的人似乎是越來越少了!

      在群山聳峙的華夏大地上,泰山的高度在“五岳”之中,只屈居第三,且單就其“雄偉壯麗”而言,也和其它名山大同小異,見仁見智。千百年來,泰山之所以為眾岳之統(tǒng)宗,被稱作“五岳之長”、“五岳獨尊”,在于它所具有的豐富的文化歷史內涵和被全民族認同的“泰山精神”。就文化的功能而言,只要這個民族的文化存在,這個民族就會存在。歷覽泰山的每一座碑刻、每一幢建筑、每一座山峰乃至每一座橋梁、石坊、亭臺,無不具有悠久而豐富的歷史文化含量。據考古發(fā)現(xiàn),早在5000年前,在中國就有了對泰山的崇拜,當時的人們在泰山最高處堆柴點火,順著縷縷上升的青煙實現(xiàn)與“上天”的對話,這便是史書上記載的“柴望”,也就是最早出現(xiàn)的泰山封禪文化。而此后從先秦72代君王到秦漢以后歷代帝王無不到泰山封禪祭祀。到了明代,明成祖于永樂十八年在北京天安門東側,正對泰山的方向創(chuàng)建了天壇,明嘉靖九年又在北京北郊另建了祭祀地神的地壇,在天壇祈年殿東側的曠地上放了七塊石頭(泰山石),稱為七星鎮(zhèn)石,祈求江山的穩(wěn)固。

      泰山封禪是一項規(guī)模宏大的祭祀典禮,其隆重程度超過歷代帝王的登基儀式。但帝王到泰山封禪是必需具備一定條件的,即:更朝換代,太平統(tǒng)一;太平盛世,政績顯著。另外,還必需要有天意。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后,便將泰山封禪儀式變成國家正式的封禪大典,現(xiàn)存十個殘字的“秦刻石”便是佐證。做了54年皇帝的漢武帝一生之中,擊退匈奴入侵,建立系統(tǒng)的政治制度,將儒學提升為國家信仰,推行新的行政官僚機制,實行開放的外交政策,通過文治武功,使?jié)h帝國成為當時亞洲的政治經濟中心。此間,漢武帝曾八次登泰山,在玉皇頂立下無字碑,意喻自己大功無言,大道無形。嗣后,唐高宗有了“永徽之治”,唐玄宗有了“開元之治”才得以上泰山封禪的。此外中國歷史上自漢至清,歷代帝王凡國中有大的典禮、大政務,或征戰(zhàn),或祈雨,也常常遣使告祭泰山。

      泰山封禪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已有定評,它不僅對促進社會進步起到一定積極作用,同時客觀上對歷代帝王在施政、道德等諸多方面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到明清時代,起于秦漢的帝王封禪已經停止,但民間朝山進香者絡繹不絕?!柏氄咔蟾唬舱咔蟀?,耕者求歲,賈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求嗣”,自然又是一番熱鬧景象。

      千百年來,在漫長的歲月衍進過程中,上至帝王將相、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都在泰山尋求精神寄托,泰山又以自身的特征與人的意識融合,引導人們的精神投向,這就使泰山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之山。閱盡人類全部世紀的泰山,他豐富的精神內涵又是什么呢?這么深奧的問題,僅憑登臨幾次泰山是難以解答的。積以往閱讀過的國史、國學知識,加之縱覽從岱廟至泰山極頂那蜿蜒的山路兩側留下的諸多藝術珍品,對內涵豐富的泰山精神也只能領略一二。追溯歷史,伴隨著古代原始崇拜的發(fā)展和海岱文化的傳播,歷代帝王都把泰山與國家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封禪、祭祀一直是國家太平一統(tǒng),國泰民安的理想。所以中國自古就有“泰山安,則四海安”之說,泰山腳下的州縣,一直被命名為“泰安”。泰山的巍然挺拔,激發(fā)人們自強不息的精神。登山沿途,一天門的“登高必自”,十八盤上的“共登青云梯”,玉皇頂上的“登峰造極”等,感染和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保持奮發(fā)向上的勃勃生機。由于泰山腳下養(yǎng)育了孔子、孟子這樣的思想家,便泰山文化有著濃厚的儒家特色。泰山文化氛圍充分彰顯著崇尚科學知識、重信義、正品德、利他人、倡勤儉、求和諧、尊法紀等思想。碑刻之中的“從善如登”,“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都在于啟發(fā)人們加強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所說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正是對泰山人格精神的感悟。泰山的雄姿,泰山的松柏以及“泰山石敢當”,都意在激勵人們昂首天外,保有一身正氣,并居高不傲,容納萬物的操守和氣節(jié)。泰山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深深植根于華夏子孫的心靈,融化于人們的社會生活。誠如北京大學教授楊辛先生所言:“高而可登,雄而可親;松石為骨,清泉為心;呼吸宇宙,吐納風云;海天之懷,華夏之魂。”泰山如坐。她厚重剛健,氣象巖巖,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始終不渝地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越來越多的國人心向泰山,這是前所未有的好事。但是,真正讀懂泰山,感悟泰山精神,融入華夏之魂,才會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江河入海般的奔涌前行。

      雁門天籟

      作為歷史上的邊關要塞,雁門關曾是中原地區(qū)漢民族疆土的重要門戶,邊關甕城的門楣兩側,至今鑲嵌一幅對聯(lián):“三邊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順著斷壁殘垣之中一條依稀可見的小路,我得以登上東陘關城樓。縱目遠眺,只見峰巒錯聳,峭壑陰森,讓人驀然生出“念天地之幽幽”的情愫。據《山海經》載:“雁門關,飛雁出入其門。”因雁門山群峰都在海拔1900米以上,周圍群山環(huán)抱,只有過雁峰兩旁有兩道比較低矮的山峪,每年春天,南來北往的大雁只能從這里飛過,而雁門關城樓正座落在這山峪之上。據說,若是季節(jié)相當,還可以觀賞到雁陣過關的奇景呢!

      中華民族的文史典籍中,對雁門關不乏有濃墨重彩之筆。《呂氏春秋》曾將雄關雁門稱為居“天下九塞”之首。從周穆王起,歷代都把這里看作關口要塞。戰(zhàn)國時期,趙國良將李牧曾奉命長駐雁門。為免除匈奴對邊民的襲擾,他廉潔奉公,“市租皆輸入幕府,為士卒費”,因而得到士兵擁護。同時,他堅持慎重防守的方針,憑長城之險,加強戰(zhàn)備,駐守雁門數十年,使匈奴數歲無所得。后人稱李牧為奇才,并在雁門關修靖邊寺,感念他戍邊保民的戰(zhàn)功。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派大將蒙恬率兵30萬,從雁門關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區(qū)),把匈奴趕到了陰山之北,并修筑萬里長城。漢代的雁門關一帶更是風云多變。公元前200年,劉邦曾親率30萬大軍抵平城(今大同)抗擊匈奴,不料被匈奴用計誘入,困于平城白登山七天之久,后用重金賄賂單于閼氏才得以解脫。漢武帝繼位后曾派大將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等馳騁雁門關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特別是李廣先后與匈奴交戰(zhàn)數十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正由于漢武帝時期創(chuàng)建了強悍的騎兵,抵住了匈奴南犯,才得以保護中原地區(qū)經濟、文化發(fā)展,換來了日后與匈奴的和睦相處。漢元帝時,有膽有識的王昭君正是從雁門關前簇后擁、浩浩蕩蕩出塞和親的,從此這一帶才出現(xiàn)了“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唐、宋時期,雁門古塞“胡”漢、宋遼(契丹)相爭,群雄逐鹿,戰(zhàn)事連綿。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世代忠良,保家衛(wèi)國,就連燒火丫頭楊排風也披掛上陣,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忠義文化和勇于奉獻的愛國精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蓖醪g的一曲《出塞》,活畫出當年雁門關一帶劍拔弩張的戰(zhàn)事氛圍。從戰(zhàn)國時期到明清的1800年間,在雁門古塞統(tǒng)兵的名將即達百余人,然而這些名將當年煞費苦心巧用兵、奇布陣的對手,卻同是炎黃子孫。歷史衍進到了當代,“胡人”真的來了。上個世紀30年代由日本軍國主義發(fā)動的侵華戰(zhàn)爭,讓我們的民族蒙受奇恥大辱,炎黃子孫慘遭涂炭。隨之而來的是長城內外燃起了抗戰(zhàn)的烽火。1937年9月2日和15日,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人與閻錫山將軍在雁門關下太和嶺隘口窯洞兩次談判成功,遂使中國的全民抗戰(zhàn)從這里起步,隨即在山西及全國掀起了高潮。9月25日,為了阻擊南下侵犯太原的日軍,八路軍115師在林彪、聶榮臻率領下,在雁門關附近的平型關一帶殲滅敵軍1000余人,毀汽車百余輛,繳獲大量武器和軍用品。10月18日,120師的716團又在雁門關伏擊日軍,打了個漂亮仗。翌日,129師年僅24歲的團長陳錫聯(lián)又指揮我軍將士火燒雁門關下陽明堡日軍機場,重創(chuàng)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雄偉聳峙了兩千多年的雁門關??!在抗日的烽火之中,真正顯示出民族的雄風,炎黃子孫的神威!

      沿著群峰夾峙、危巖絕壁的雁門古道,我在城樓下徘徊許久。古老的內長城在黛色的山脊之上由東向西蜿蜒而去,直至茫茫的云海。俯觀周遭,幽谷深深,林木挺秀,芳草萋萋。瑟瑟秋風漸起,黃沙飛揚,漫卷四野。自古以來,中部境內的要塞關口之多之固之險聞名遐邇。遠的不說,就在這座雁門關之外,就有寧武關、偏頭關、紫荊關、居庸關、平型關、娘子關……如此邊關千百年來造就了歷代英雄豪杰們拋頭灑血,為守關保疆立下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業(yè)績,并升華出千古傳誦的一個個忠勇義烈,保疆守土的傳說和故事。這些無疑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但是也無庸諱言,有關萬里長城和雄關漫道的諸多傳說故事再怎么生動感人,史料再怎么厚重,那長城畢竟意味著封閉、保守。從春秋時期的秦國、趙國開始,到明朝末年大修長城,歷來都是中原農耕民族對付北方游牧民族的軍事手段。兩千年來,為守護邊關或是攻關奪隘,長城內外諸多民族間的相互角逐殘殺,致使長城沿線埋下累累白骨,這種內耗不知讓中華民族的發(fā)展衍進耽誤了多少時日。到了清康熙30年,離明朝最后一次修筑長城已近百年,康熙皇帝提出鞏固國防的根本在于“修德安民”,批評主張繼續(xù)修筑長城的人是“未諳事宜”。從此持續(xù)了兩千年的修筑長城之舉劃上了句號。這一決策,比起明朝皇帝,比起秦皇、漢武不知要英明多少!不僅如此,康熙還想方設法加強漢民族與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文化融合,在承德避暑山莊為諸多少數民族修建行宮等,從而促進了長城南北的各民族間逐漸融合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雄關千古,征人無數。關山今猶在,將士幾人存。歷史上的雁門關不啻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根抵三邊,咽喉全晉,勢控中原”,與外長城結成了千里北障。王昭君出塞和親、徽欽二帝的最后嘆息、楊家將滿門忠烈,這些感人至深的歷史故事都發(fā)生在雁門關,特定的歷史時期形成了雁門關特有的文化背景和風土人情。東漢科學家張衡曾有詩曰:“我所思兮在雁門”;南北朝時北朝詩人庚信詩曰“南思洞庭水,北思雁門關”;唐代詩人李賀在《雁門太守行》中寫道“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全唐詩》中,單是詠雁門關的詩就達1000多首,足見關隘文化,邊塞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影響力在炎黃子孫中源遠流長。歷史發(fā)展到今天,三百多年的風雨滄桑破壞了長城的偉岸雄姿,從文物保護的角度看無疑是一種遺憾。但是長城的廢棄卻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劃時代的進步。沒有長城的廢棄,就不會有中華民族的融合統(tǒng)一。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帝國,清王朝廢棄長城之后盡管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民族的命運,但它基本上完成了民族統(tǒng)一的大業(yè)。進入近代以后,又經無數仁人志士“我以我血濺軒轅”的抗爭和拼搏,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帶領下,我們的民族才真正揚眉吐氣。新中國成立后,又經過幾十年的勵精圖治,人民的共和國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沿著崎嶇不平的邊關古道,我和文友們漸次走下雁門關城樓。正午時分,山腳下的一個小小村落里已升起裊裊炊煙,我們也感到饑腸轆轆了。見到路邊有個小小的攤床,忙上前搭問:“是否有吃食可買。”那擺攤床的大嫂忙轉身回到家里,頃刻捧出一盆熱騰騰的茶雞蛋,樂呵呵的說:“都是自家養(yǎng)的蹓跶雞下的蛋,快來吃個夠!”邊吃著香噴噴的茶蛋,邊與大嫂搭訕。那快言快語的大嫂說:“這里很安靜呢,以往的邊關重鎮(zhèn),隨著雁門關的廢棄,現(xiàn)在只剩下了七戶人家,總共不到三十口人。強壯的勞力都到關外去打工了,我們也不閑著。這不,家里養(yǎng)了二百多只絨山羊,又開個小店,秋后,有專人來收羊毛,一年能賺一萬多塊呢!”說著話,見對面走來一位老者,背上還揹著一大捆熟透的莊稼,看時卻是一捆蕓豆。老人慢條斯理地在路邊攤開蕓豆晾曬,一顆顆熟透的紅蕓豆粒立刻蹦滿路邊。那位攤床大嫂接著說:“這豆粒在城里用來摻在大米里作飯,味道煞香,一斤能賣上一塊多錢呢!”

      乘車重新駛上高速公路時,秋日的陽光顯得分外嬌媚。再次回望雁門關,我想到,古長城的諸多雄關要塞,如今雖已失卻往日的雄風,但長城內外卻正是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钴S在華夏大地上的炎黃子孫,正以從未有過的昂揚姿態(tài),走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康莊道路上。

      猜你喜歡
      雁門關泰山
      登雁門關
      泰山之行
      雁門關下人
      黃河(2021年5期)2021-01-04 18:20:52
      泰山日出
      《登泰山記》的打開方式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2:42
      泰山的形成
      奇妙博物館(2018年8期)2018-08-22 06:15:10
      關于雁門關歷史作用的思考
      炎黃地理(2018年12期)2018-03-16 02:12:36
      泰山吟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50
      山西省雁門關地區(qū)奶牛子宮內膜炎致病菌藥敏試驗
      灵武市| 宁城县| 屯留县| 新营市| 宣威市| 大方县| 峡江县| 宜黄县| 金昌市| 蒙自县| 新乡市| 五河县| 双桥区| 侯马市| 南雄市| 花莲县| 平潭县| 临泽县| 南宫市| 友谊县| 惠水县| 襄汾县| 永吉县| 宝应县| 南漳县| 江津市| 曲水县| 阆中市| 华宁县| 洛扎县| 息烽县| 台山市| 鹤峰县| 邓州市| 南丰县| 贵溪市| 永康市| 南乐县| 乌兰浩特市| 锦州市| 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