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照生
唐朝的都城是長安,即今天的西安。在長安的臨潼縣里有驪山,華清宮正位于驪山之上。華清宮建于貞觀年間,即唐太宗時期,起初它并不叫華清宮,而為湯泉宮,到了天寶六載,即唐玄宗時期,才改名為華清宮。唐玄宗還在華清宮修建了長生殿,又名集靈臺,以祭祀神靈。唐玄宗常常攜貴妃楊玉環(huán)在華清宮游玩,上演了各種極盛、極樂之場景。也正是因為唐玄宗的荒唐玩樂,導致安史之亂爆發(fā),唐朝由此轉(zhuǎn)盛為衰。某種程度上,華清宮是唐朝的一個縮影。所以,不少后人緬懷此處或游歷于此,皆不禁暢想當時的景象,或感慨,或反思,譬如白居易就曾有詩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杜牧本就是長安人,對華清宮當然不陌生,甚至在長安城里就能望見驪山。他在《過華清宮·其一》里寫道“長安回望繡成堆”,在長安城就能看見驪山上滿山的花卉。他除了有《過華清宮》三首絕句,還有長詩《華清宮三十韻》。在《華清宮三十韻》里,他就以華清宮表現(xiàn)了唐朝歷經(jīng)的繁盛、混亂與衰敗。相比于這首長詩的繁復,《過華清宮》三首絕句簡潔明了,每首絕句只敘述了一個歷史事實,比如第一首詩主要講述了兵士快馬加鞭為楊貴妃運送荔枝之事,第三首詩講述了安祿山在華清宮為唐玄宗作胡旋舞這個事件?!哆^華清宮·其二》,則講述了另外一件事。
過華清宮·其二
新豐綠樹起黃埃,
數(shù)騎漁陽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來。
首句的新豐為一縣名,它位于臨潼縣的東邊,第一句講的是新豐縣城的樹綠意盎然,道路上揚起黃色塵埃。路上為何揚起塵埃?第二句給出了解釋,是因為數(shù)位使者騎著馬經(jīng)過此處,他們剛從漁陽打探消息回來。此句的“漁陽探使”指的是大臣璆琳等人,這里涉及一個歷史事件,當時在朝廷之上,皇太子李亨與宰相楊國忠多次向玄宗進言,表明安祿山有謀反之意,唐玄宗初始并不相信,隨后派遣大臣璆琳去打探消息。然而,璆琳在見到安祿山之后,被其以重金賄賂,回來稟告玄宗,說安祿山并無謀反之心。正是因為璆琳的隱瞞,唐玄宗又放心地縱情歌舞,這就有了第三句,霓裳曲飄蕩于無數(shù)座山峰之上。這里的霓裳曲指的是《霓裳羽衣曲》。關于《霓裳羽衣曲》,民間傳說它是唐玄宗游歷月宮之時,見到數(shù)百位仙女舞蹈,記下她們跳舞的曲子,歸來之后所編的。事實上,《霓裳羽衣曲》為河西節(jié)度使楊敬忠所獻。杜牧采用的是民間的說法,為此他在《華清宮三十韻》里寫道“月聞仙曲調(diào),霓作舞衣裳”。也因為霓裳曲本為仙曲,它才能盤旋于千峰之上,直達天際。最后一句指出,這首舞曲直至中原為安祿山攻破才下來,即唐玄宗不再聽聞舞曲,停止了玩樂。
從表面而言,該詩是一首詠史絕句,記述了唐玄宗時期的歷史事件。杜牧不僅善于以詩寫史,而且善于從奇特的視角講述歷史。譬如,一般詩人在陳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奢靡、荒唐生活時,會從他們?nèi)绾未笏列迣m殿,怎么縱情飲食、玩樂等方面著手,杜牧在《過華清宮·其一》里則巧妙地借用“送荔枝”這一件事入手,展現(xiàn)了唐玄宗為了楊貴妃的喜樂而大肆耗費國力、民力。同樣,本詩的角度也很獨特,杜牧沒有直面書寫唐玄宗縱情享樂,而是從霓裳舞曲一直盤旋于千峰之上,暗指他不理朝政、只顧玩樂。杜牧的創(chuàng)作角度不僅特別,而且還以小見大。從漁陽探使騎馬歸來、霓裳舞曲飄蕩這些微小的事情,我們卻看到了大唐朝廷內(nèi)外的景象——安祿山正在操練兵馬,準備攻打長安;對于安祿山謀反的消息,大臣隱瞞不報;唐玄宗每天只顧在華清宮內(nèi)觀賞舞蹈。此刻的大唐看似平靜,實則處于“黑云壓城城欲摧”的狀態(tài)。
杜牧寫史往往并不只為了記述歷史,還為了以史為鑒、以古評今。例如,他記敘阿房宮正是為了以史觀今,“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寶歷為唐敬宗的年號,杜牧寫阿房宮正是因為唐敬宗大肆修建宮室,沉迷聲色。那么,杜牧寫《過華清宮·其二》自然不僅僅是回憶歷史。杜牧生于晚唐,大唐王朝已因安史之亂由盛轉(zhuǎn)衰,國家內(nèi)憂外患、動蕩不安,國內(nèi)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quán)、苛捐雜稅眾多、農(nóng)民負擔沉重,國外則常有戎狄入侵。當時的統(tǒng)治者卻多不思進取,反而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比如唐穆宗好金丹、酒色,之后的唐敬宗亦是好酒色,還廣修宮殿。在這樣的情況下,杜牧寫這首詩應該還有勸誡當時的君王之意,勸誡他應停止享樂、勵精圖治、體恤民情,告誡他國之衰亡并非是因為外敵入侵,而是由于內(nèi)部的腐化、墮落,正如《阿房宮賦》所言:“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相比于婉麗的晚唐詩風,杜牧的詩承襲了盛唐的豪邁詩風,能用簡短的詩句描繪出壯闊的歷史畫面,表現(xiàn)出內(nèi)在的波瀾,并呈現(xiàn)出遼闊的意境,令讀者讀完依然有未盡之感。此外,杜牧的詩還有明朗、流動之感,讀起來暢快淋漓。
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唐王朝已湮沒于塵土之下,唐玄宗的種種荒唐之為也被掩蓋于文字之中。但也許在某一天,當我們經(jīng)過華清宮的遺跡,或朗誦杜牧的詩句之時,昔日的一切似乎又活了過來,讓我們感受到大唐的氣象,還能見到一位有著豪氣又憂心國事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