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陶曉奇,2*
1(西南大學 食品科學學院,重慶,400715)2(重慶市特色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400715)
磺胺類藥物(sulfonamides, SAs)是指具有對氨基苯磺酰胺結構的一類藥物的總稱,具有廣譜抗菌活性。它能抑制細菌葉酸代謝,干擾細菌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從而對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以及一些原生生物具有抑制作用[1],且使用方便、價格便宜。因此該類藥物被廣泛應用于動物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SAs主要在雞、魚、豬肉、牛奶、蜂蜜和雞蛋等動物性食品中存在部分殘留[2]。若長期食用含有該類藥物的食物,會導致耐藥性菌株的產(chǎn)生,引起過敏、中毒甚至癌變等癥狀,對人體健康有很大危害[3]。歐盟、美國、加拿大規(guī)定動物源食品中SAs總量不得超過100 μg/kg[4],日本規(guī)定不得超過20 μg/kg[5]。我國農(nóng)業(yè)部235號公告明確規(guī)定:所有動物源性食品中,磺胺類藥物總量的最高殘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s, MRL)為100 μg/kg,磺胺二甲嘧啶(sulfamethazine, SM2)的MRL為25 μg/kg[6]。
目前,動物性食品中SAs的檢測方法有:色譜/質譜法[7-9]、毛細管電泳法[10]、微生物抑制法[11]、免疫分析法[12]、分光光度法[13]等理化方法。本文就近幾年SAs的免疫分析方法進行綜述,以期為獸藥殘留的監(jiān)控提供有益參考。
常見的殘留藥物均為小分子化合物(一般分子質量小于1 000),缺乏T細胞表位而不能直接刺激動物機體產(chǎn)生抗體,而將小分子藥物與大分子載體蛋白連接后可直接刺激動物機體產(chǎn)生針對原小分子藥物的特異性抗體。在免疫學上,將這種小分子藥物稱為半抗原,因其只具備反應原性,不具備免疫原性。將半抗原與載體蛋白連接后形成的大分子物質稱為全抗原(結合抗原),因其同時具備反應原性和免疫原性。
免疫半抗原設計的基本原則是半抗原與載體連接后,在全抗原中能最大程度的保持和突出待測物的特征結構,特別是空間結構。其一般結構包括:待測物的特征結構、間隔臂以及末端的活性基團。一些情況下,待測物可直接作為半抗原與載體蛋白相連,其間隔臂為待測物中的非特異性結構;而多數(shù)情況下,需自行構建間隔臂,間隔臂的位置應遠離待測物的特征結構部分和官能團,其長度取4~6碳為宜。間隔臂末端一般連接氨基或羧基作為活性基團,這樣可以簡單地運用合成肽的方法通過穩(wěn)定的酰胺鍵將半抗原與載體蛋白相連。SAs半抗原設計應保留磺胺母核對氨基苯磺酰胺結構,同時使半抗原空間結構、疏水性、電荷性質與母體分子的相似性最大化[14]。CHEN 等[15]以對乙酰氨基苯磺酰氯為原料,通過取代反應合成了7種不同結構的半抗原,包含五元噻唑環(huán)、六元苯環(huán)、嘧啶環(huán)以及直鏈烷基結構。將其中4種偶聯(lián)牛血清白蛋白作為免疫原,7種均偶聯(lián)卵清蛋白作為包被原,經(jīng)過多次免疫和血清篩選,制備出高親和力的廣譜特異性抗體。
蛋白質結構復雜,免疫原性好,故一般采用蛋白質作為載體,常用的載體蛋白有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雞卵清蛋白(ovalbumin, OVA)、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 HSA)、鑰孔血藍蛋白(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 KLH)等。蛋白質結構中供連接的基團主要為游離氨基、游離羧基和酚基等,連接方式取決于半抗原活性基團種類、溶解度和穩(wěn)定性。含有氨基和羧基的半抗原,可使用肽合成化學方法在溫和的條件下將半抗原和載體共價結合,常用方法有重氮化法,碳二亞胺法和N-羥基琥珀酰亞胺活性酯法(N-hydroxysuccinimide, NHS)[16]等。含有巰基或羥基的半抗原,可使用雙官能團試劑,如琥珀酸酐、鹵代脂肪酸等進行處理,生成帶氨基或羧基的化合物后再進行連接。WANG等[17]使用EDC/NHS將磺胺半抗原與BSA偶聯(lián)作為免疫原免疫新西蘭白兔,成功制備了可用于檢測26種磺胺藥物的廣譜特異性多克隆抗體。HOLGER等[18]使用DCC/NHS將磺胺甲惡唑(sulfamethoxazole, SMX)半抗原偶聯(lián)KLH作為免疫原免疫新西蘭白兔,制備針對SMX的高親和力和選擇性的多克隆抗體,使用該抗體建立直接競爭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檢測環(huán)境水樣中的SMX,其定量范圍為0.82~63 μg/L。
抗體是免疫分析中的核心試劑,一般從效價、親和性和特異性3個方面來評價抗體的性能??贵w的研究歷經(jīng)了多克隆抗體、單克隆抗體和基因工程抗體3個階段。目前廣義的新型抗體主要有基因工程抗體、核酸適配體、分子印跡聚合物和受體等[19]。
多克隆抗體是由多個抗原決定簇刺激機體產(chǎn)生反應,產(chǎn)生的多種單克隆抗體混合在一起構成的抗體,因其制備周期短,成本低等特點,廣泛應用于科學研究和臨床診斷。WANG 等[17]合成了3種不同免疫原來免疫新西蘭白兔,制備SAs族特異性多克隆抗體,使用該抗體對26種磺胺藥物進行ELISA分析,其IC50(50%結合時待測物濃度)均低于100 ng/mL。
單克隆抗體是由單一的B淋巴細胞分裂增殖而來的細胞克隆分泌的抗體,針對某一特定的抗原決定簇或表位,在免疫特性、理化性質等方面都是高度均一的?;陔s交瘤技術,單克隆抗體具有重現(xiàn)性高和無限供應的優(yōu)勢,因此商業(yè)化免疫檢測產(chǎn)品多使用單克隆抗體;但其制備周期較長,一般需要6~12個月,成本較高。CHEN等[15]針對磺胺N1位點不同結構,設計了4種不同免疫原,用于免疫Balb/c小鼠,經(jīng)過多次免疫和血清篩選,結果顯示:含嘧啶環(huán)的半抗原S5免疫后產(chǎn)生的抗血清結合直鏈烷基結構半抗原S3異源包被時,對大多數(shù)磺胺藥物均有抑制,顯示出廣譜特異性,其IC50最低達0.15 ng/mL。
基因工程抗體是將抗體的基因重組并克隆到表達載體中,在適當?shù)乃拗髦斜磉_并折疊成有功能的一種抗體分子。它增強了天然抗體的特異性等生物學特性,減少了無關和產(chǎn)生副作用的結構,如嵌合抗體、人源化抗體、單鏈抗體、二硫鍵穩(wěn)定抗體、Fab片段、納米抗體、雙特異性抗體等[20]。LI等[21]應用基因工程技術制備了SAs單鏈抗體,通過間接競爭ELISA得知其仍保留了親本單克隆抗體的識別特性。基因工程抗體具有相對分子質量低、親和力高、可塑性強,且形成的抗原抗體復合物穩(wěn)定等優(yōu)點。
核酸適配體是人工合成的單鏈寡核苷酸(DNA或RNA),它是從人工構建的寡核苷酸文庫中通過體外配體指數(shù)級富集系統(tǒng)進化技術(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 SELEX)篩選而來的。核酸適配體的功能與抗體相似,但與抗體相比,其分子量小、合成簡單、且適用范圍更廣(能高親和力和高特異性結合藥物、蛋白質、細胞、金屬離子等物質)[22]。CHEN等[23]基于膠體金-核酸適配體比色法建立了定量檢測磺胺二甲氧嘧啶的方法。其原理是:隨機卷曲的單鏈DNA(磺胺二甲氧嘧啶核酸適配體)堿基和金納米粒子間存在靜電吸引作用,因此較容易吸附到金顆粒表面,從而避免了高濃度鹽引起的膠體金聚沉變色的現(xiàn)象;而與待測物結合后,折疊的單鏈DNA具有了剛性結構,不易吸附到金顆粒表面。該方法可通過觀察膠體金顏色變化定性待測物,使用分光光度法比色定量待測物。優(yōu)化實驗后,其檢測限為50 μg/L,線性范圍為50~1 000 μg/L。具有線性范圍寬,操作簡便、適合現(xiàn)場檢測等優(yōu)點。
分子印跡聚合物是一種新型的分子識別材料,其識別機制與抗體-抗原反應類似。它是以模版分子、功能單體、交聯(lián)劑和引發(fā)劑為原料,在光或熱觸發(fā)下合成的具有與模版分子空間結構和功能基團排列相匹配的結合位點的分子識別材料。SONG等[24]合成了可同時識別8種SAs和8種氟喹諾酮類藥物(fluoroquinolones, FQs)的MIP,結合固相萃取分離豬肉和雞肉中的藥物,其柱吸附能力和回收均達到較高水準。這種材料具有高度的專一性和穩(wěn)定性,被認為是較好的生物抗體替代品。
受體學說認為大多數(shù)藥物與細胞膜上或細胞膜內的某些特定分子結合,才能發(fā)生效應,這些特定的分子被稱為受體。配體受體相互作用是分子識別的過程,主要包括靜電作用、氫鍵作用、疏水相互作用、范德華力等。梁曉等[25]通過體外擴增來源于肺炎雙球菌和大腸桿菌的floP基因序列,表達純化了來源于肺炎雙球菌R6和大腸桿菌ATCC 25922的二氫葉酸合成酶,并基于該受體蛋白建立了可同時檢測牛奶中29種磺胺藥物的微孔板檢測法,其IC50值為2.95~56.22 μg/L,均低于最高殘留檢測限。
近幾年,動物性食品中磺胺類藥物的免疫分析方法有大量報道,主要有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熒光免疫分析法、化學發(fā)光免疫反應、膠體金免疫層析以及生物傳感器等方法,表1為相關文獻的簡要概括。
表1 動物性食品中磺胺類藥物的免疫分析方法Table 1 Immunoassays for sulfonamides in edible animal foods
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是將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和抗原抗體免疫反應相結合,用特定的酶(辣根過氧化物酶或堿性磷酸酶)標記抗原或抗體,根據(jù)酶催化底物的顯色程度,對待測物進行定性或定量測定[26]。LIANG等[27]優(yōu)化了ELISA檢測SAs多殘的各種參數(shù),包括單克隆抗體性能、分析模型、免疫試劑和理化參數(shù)(pH、鹽濃度、洗滌液和溶劑)。優(yōu)化后,使用單抗4D11和包被原BS-BSA,在間接競爭ELISA模型下,可同時檢測22種SAs,其IC50低于100 μg/L(0.20~88.11 μg/L)。同時,使用優(yōu)化后的條件檢測牛奶中的5種SAs,回收率和變異系數(shù)(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分別為89.0~104.6%、11.9~19.1%。
隨著新型抗體的發(fā)展,新材料與傳統(tǒng)方法的結合使磺胺類藥物的檢測更加靈敏、高效。PENG 等[28]以SM2為模版分子,使用沉淀聚合法合成了分子印跡聚合物,并以此建立了新型ELISA,采用直接競爭模型,測得標曲線性范圍為100~3 200 μg/L,回歸系數(shù)為0.999,線性關系良好;然后結合分子印跡固相萃取,測定了豬肉中的SM2,其檢測限(limit of detection, LOD)和定量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 LOQ)分別為6.8、20.4 μg/kg。這是首次將MIP-ELISA和分子印跡固相萃取聯(lián)用來測定真實樣本中痕量磺胺藥物,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
ELISA從單組份檢測發(fā)展到多組分檢測,具有特異性好、靈敏度高、所需設備少和適合批量檢測等優(yōu)點;但ELISA屬于非均相反應,難以實現(xiàn)完全自動化,且檢測時間較長。
3.2.1 熒光偏振免疫分析(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 FPIA)
熒光偏振免疫分析結合熒光偏振和免疫競爭,通過檢測熒光標記抗原在結合特異性抗體前后的熒光值變化,來定量小分子物質。CHEN等[29]建立了基于重組雙特異性單鏈抗體的熒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分別以諾氟沙星和SMX為標準,使用不同的有機熒光染料標記異源半抗原作為熒光信號探針與標準品競爭抗體結合位點,同時檢測牛奶中的19種FQs和13種SAs,可在最大殘留限量水平進行準確有效的檢測,檢測時間在15 min內。雖然該方法靈敏度低于ELISA,但其創(chuàng)新地在均相反應中使用了雙特異性單鏈抗體,可實現(xiàn)自動化高通量篩選,且操作簡便。
3.2.2 量子點免疫分析(quantum dots immunoassay, QDIA)
量子點又稱半導體納米粒子,是零維納米材料,其尺寸介于1~10 nm。量子點是一種優(yōu)秀的熒光材料,它具備傳統(tǒng)有機染料沒有的特性:通過改變量子點的尺寸和組成可實現(xiàn)對量子點發(fā)射光譜的調控,從而得到各種顏色的量子點;其激發(fā)光譜寬,有利于同步檢測;大的斯托克斯位移(Stokes)和窄且對稱的發(fā)射光譜,可有效避免光譜重疊,從而達到區(qū)分不同標記物的目的;具有良好的光穩(wěn)定性和較長的壽命[30]。自從1998年,Alivisatos和Nie等解決了量子點的生物相容性問題,它已被廣泛用于各種與人們息息相關的物質分析檢測中。HU等[31]建立了量子點熒光猝滅免疫層析法,同時測定雞肉中的SAs和FQs殘留。將量子點偶聯(lián)OVA,與包被原混合后包被在硝酸纖維素(nitrocellulose, NC)膜上作為T線,量子點受到激發(fā)產(chǎn)生熒光信號,未被待測物競爭結合的金標抗體層析至T線后,與抗原結合,由于量子點和膠體金之間的熒光共振能量轉移作用,膠體金吸收了量子點發(fā)出的熒光,達到熒光猝滅的效果。該方法采用“點亮”模式,待測物的濃度和熒光強度呈正比,相較于“熄滅”模式,提高了方法的靈敏度。在標準緩沖液中,磺胺喹惡啉(sulfaquinoxaline, SQX)的視覺LOD為3 μg/L;在雞肉中,SQX的視覺LOD為30 μg/kg。反應時間在10 min內,方便快速,可操作性強。
JIANG等[32]使用脂質體包被量子點標記抗原,在瓊脂糖凝膠層中進行免疫親和層析??稍诙虝r間內對牛奶中的SAs和喹諾酮類藥物(quinolones, QNs)進行定性和定量。SAs的定性檢測限為1 ng/mL,再使用數(shù)碼相機拍攝顯色照片,通過軟件將光強度轉化為相對光密度值,可定量待測物含量,同時降低檢測限至0.13 μg/L。在牛奶中添加回收率為89%~96%,CV低于11.7%。該方法靈敏度高,但定量方式繁瑣,個體操作差異性大,難以實現(xiàn)自動化。
3.2.3 時間分辨熒光免疫分析(time-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 TRFIA)
時間分辨熒光免疫分析采用鑭系稀土元素如銪(Eu3+)螯合物標記抗原或抗體,螯合物經(jīng)激發(fā)后可發(fā)射特征性的熒光,通過時間延遲和波長分辨進行檢測,使強特異性熒光和背景干擾熒光區(qū)分開,有效地排除了干擾問題,提高了分析方法的靈敏度。LE等[33]使用鑭系螯合物Eu3+和Sm3+分別標記兩種特異性抗體,建立了雙標記時間分辨熒光免疫分析法測定雞肉和雞蛋中的SM2和SQX。該方法檢測限分別為0.02(SM2)、0.04(SQX) μg/L,標準曲線動態(tài)范圍為0.01~100 μg/L,且相關性良好。真實樣本添加回收率為74.1~107.6%,CV小于12%。鑭系元素螯合物具有激發(fā)光波長范圍寬,發(fā)射光波長范圍窄,Stokes位移大,熒光衰變時間長,動態(tài)測定范圍寬,試劑穩(wěn)定等優(yōu)點。
3.2.4 上轉換納米粒子熒光免疫分析(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fluoroimmunoassay, UNFIA)
上轉換納米粒子是一種在近紅外光激發(fā)下能發(fā)出可見光的發(fā)光材料,它能利用長波長(較低能量)光子激發(fā)得到短波長(較高能量)光子的現(xiàn)象,其實質是反Stokes發(fā)光。HU等[34]將 NaYF 4: Yb/Tm 上轉換納米粒子標記抗體結合物作為熒光信號探針,單分散磁性聚苯乙烯微球標記抗原結合物作為免疫信號捕獲探針,用于測定動物性食品中的SQX。標準緩沖液中SQX的LOD為0.1 μg/L,樣本中為0.5 μg/L。標曲線性范圍為0.1~100 μg/L。樣本中添加回收率為69.8%~133%,變異為0.24%~25.06%。該方法前處理簡單,特別是對于牛奶樣本,不需要有機試劑提取,直接稀釋即可進行測定,極大地方便了現(xiàn)場、大批量檢測。
3.2.5 近紅外熒光染料免疫分析(near-infrared fluoroimmunoassay, NIFIA)
與普通多條帶側流免疫層析類似,CHEN等[35]使用近紅外熒光染料標記抗體,同時測定牛奶中的四類抗微生物藥物殘留,分別為β-內酰胺類、四環(huán)素類、喹諾酮類和磺胺類藥物?;前奉愃幬锏亩ㄐ韵€值為8 μg/mL,定量線性范圍為0.1~3.98 μg/mL,添加回收93.7%~108.2%,CV低于16.3%,比較可靠。
化學發(fā)光免疫反應是將化學發(fā)光和免疫反應相結合,用化學發(fā)光試劑標記抗體或抗原,反應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后,在催化劑或氧化劑作用下產(chǎn)生化學發(fā)光,通過儀器檢測發(fā)光強度可對抗原或抗體進行定性或定量檢測。TAO等[36]建立了雙標記時間分辨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法。雙標記分別為堿性磷酸酶標記和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利用兩種酶的化學發(fā)光反應動力學差異,在不同時間點測定結合物的吸光度,可同時測定牛奶中的氟喹諾酮類、β-內酰胺類、磺胺類和氯霉素藥物。該方法在一個微孔中整合了四種抗體,分別為堿性磷酸酶標記單鏈抗體、重組青霉素結合蛋白、單克隆抗體和多克隆抗體,達到了高通量檢測小分子污染物的目的。其中磺胺類藥物檢測限為0.089(磺胺二甲氧嘧啶)~2.7 μg/L(磺胺嘧啶)。
MA等[37]在量子點表面連接磺胺類半抗原,將其半抗原功能化,通過化學發(fā)光共振能量轉移免疫分析法,在競爭模型下,測定了牛奶中的SM2,檢測限為9 pg/mL,分析范圍為0.01~50 μg/mL,回收為64.7%~110.7%,CV小于10.6%,反應時間為10 min內。這是一種快速、簡單、靈敏、可靠的化學污染物檢測方法。
膠體金免疫層析法是以膠體金標記技術為基礎,使用金納米顆粒標記抗體作為示蹤物,結合抗原抗體的免疫反應檢測樣本中的痕量待測物。HAN等[38]使用膠體金作為抗體標記物,建立了多條帶免疫層析法,通過比色,在10 min后快速半定量羊體液(血液、尿液、羊奶)中的β-激動劑、磺胺類藥物、四環(huán)素類藥物。其中磺胺嘧啶的比色閾值為3~4 μg/mL,加標樣品的添加回收為78.4%~112.6%,相對標準偏差低于11.2%,且試紙條測試結果與儀器確證結果一致。該方法前處理簡單,使用方便,快速可靠且成本較低。
WANG等[39]分別使用膠體金和多色乳膠微球作為抗體標記物,采用競爭結合模型,可同時檢測牛奶中的12種磺胺類藥物、18種喹諾酮類藥物和6種四環(huán)素類藥物。膠體金免疫層析法中,磺胺類藥物LOD為0.12 μg/mL,IC50為0.42 μg/mL,檢測范圍為0.19~0.92 μg/mL。該方法優(yōu)點:靈敏度高,抗體消耗量小,便于攜帶,方便現(xiàn)場、高通量檢測。
CHEN等[40]通過雜交瘤技術,制備了可識別26種磺胺類藥物的族特異性單克隆抗體,其IC50最低可達0.08 μg/mL,將該抗體與金納米粒子偶聯(lián),建立膠體金免疫層析法定性檢測蜂蜜中磺胺類藥物,視覺LOD為0.25 μg/kg。
膠體金免疫層析法操作方便,適合現(xiàn)場檢測,成本較低,靈敏度較高,檢測時間較短,一般在5~10 min,適合高通量快速檢測。且以上方法初步實現(xiàn)了定量檢測,但線性范圍較窄,體系不夠穩(wěn)定。
生物傳感器是利用酶、免疫制劑、組織、細胞器或全細胞等生物識別元件的特異性生化反應,借助電、熱、光等信號對化學物質進行檢測的一類裝置。HAO等[41]建立了基于微流控光學的生物傳感器,用于準確定量乳制品中的SM2。該生物傳感器結合了隱失波免疫傳感器和微流控技術,同時,在多模光纖探針上連接了SM2-BSA抗原,在抗體表面標記了Cy 5.5熒光染料,基于間接競爭免疫分析模式,超靈敏、準確地測定牛奶及其他乳制品中的SM2,檢測限達0.05 μg/L,線性范圍為0.17~10.73 μg/L,牛奶和其他乳制品中的添加回收率為97%~116%,檢測時間在15 min以內。探針洗滌后可重復使用300次以上。
LIU等[42]將SM2-BSA抗原固定在光學傳感器芯片上,和待測物SM2進行間接競爭免疫反應,在隱失波的激發(fā)下,結合在傳感器芯片上的標記抗體發(fā)出熒光,后經(jīng)鎖定放大器被光電檢測器檢測,其熒光強度可確定乳制品中的SM2含量。在優(yōu)化條件下,其檢測限可達0.06 μg/L,線性范圍0.19~10.10 μg/L,添加回收率80%~107%。
與傳統(tǒng)方法相比,生物傳感器的高度集成化和微型化使其具有響應快、操作簡便、便于攜帶以及可現(xiàn)場檢測等優(yōu)點,同時靈敏度高,選擇性好。它作為一種多學科交叉的新技術,正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發(fā)展為一種強有力的分析工具。
獸藥濫用現(xiàn)象的普遍存在,使得人們對食品安全憂心忡忡,國內外對獸藥殘留的監(jiān)管力度也逐漸加強。免疫分析方法作為一種方便快速、高效靈敏且低成本的分析方法得到飛速發(fā)展,商業(yè)化ELISA試劑盒、膠體金試紙條應用廣泛。SAs殘留檢測的向簡化操作步驟,縮短檢測時間,同時提高檢測靈敏度、準確度,并實現(xiàn)多殘留檢測方向發(fā)展。
在實際應用中抗體依然是最有效的識別材料,目前制備出的SAs廣譜特異性抗體可識別20~30種磺胺藥物。同時,新型抗體如基因工程抗體、核酸適配體、分子印記聚合物和受體等逐漸應用于SAs檢測,具有穩(wěn)定性高、親和力高、易于體外進化、保存方便等優(yōu)勢。其中,單域抗體(納米抗體)和受體蛋白是重要的發(fā)展方向。此外,熒光微球、量子點、鑭系元素、上轉換納米粒子等新型熒光探針用于抗原或抗體標記,大大提高了檢測的靈敏度和線性范圍。側流免疫層析和生物傳感器都有能在短時間內準確定量藥物殘留的潛力,且可操作性強、高效便攜,在SAs多殘留檢測中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相信在材料、免疫分析模式的不斷優(yōu)化革新下,動物性食品中SAs殘留快速檢測將得到高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