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心儀
起初和張彌曼聊天時,有一種強烈的反差感。
在董卿的講述里,她是三顧都請不來的老先生;翻翻學術成果,她有顛覆權威的發(fā)現、有以其名字命名的古代魚;2016年,她摘得了國際古脊椎動物學界最高獎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今年上半年又獲得了聯合國頒發(fā)的“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成為首位獲獎的古生物學家……如此種種,她談起時誠惶誠恐,最后嘆一口氣說:“我覺得像我這樣的人,《朗讀者》是不要的,我也沒有很大的貢獻?!?p>
2018年9月2日,張彌曼在她的辦公室里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本刊記者侯欣穎/攝)
這很令人新奇。像她這樣功成名就、著作等身的學界泰斗——她一定不認同這樣的形容——卻把自己擺在了很低的位置上。
“您真是太謙虛了?!薄董h(huán)球人物》記者真心實意地感嘆。
“我不是謙虛,”張彌曼連連擺手,有幾分孩子氣地迫切,“我真沒覺得自己比誰了不起,真的。我做得太不夠了,有多少人比我做得好呀!”
張彌曼的“多少人”里,也有董卿。她至今只見過董卿一次,就在節(jié)目錄制當天。她感覺很好,不僅因為董卿優(yōu)雅、親和,更重要的是,讓自己放下了對鏡頭的緊張。“我很放松,因為她讓我感覺到,她在享受與我的交流?!贝蟮种挥信c董卿面對面交流過,才能有此感觸。作為《朗讀者》的忠實觀眾,張彌曼印象更深的曾是,董卿能引出受訪者的另一面?!翱此稍L俞敏洪時,我特別驚訝,原來俞敏洪是這么逗趣、有意思的一個人?!?/p>
“那她引出了您的另一面沒有?”
“我表現應該還不錯吧。”她有些為難,因為沒想過這個問題,“身邊人反響都挺好的,還有老同學把節(jié)目拍了照片寄給我?!?/p>
董卿從銀屏上走到了身邊,張彌曼也有機會對她多一些了解?!拔覜]想到她會這么累,常工作到凌晨三四點才能睡?!睆垙浡f起時心疼,于是行動上更為體貼,在節(jié)目前溝通時,從不主動在微信上找董卿,怕打擾到她,有事只和晶晶聯系。
“您把董卿看作令人心疼的晚輩?”記者問她。張彌曼搖搖頭:“我把她看作一位值得欽佩的女性,我非常佩服她。她的節(jié)目做得很好,能夠給人力量,用當下的話來說,就是傳遞了正能量?!?/p>
但也不是沒有遺憾,“我講了很多傅睿思的事,可惜限于節(jié)目時長,有些沒播”。張彌曼心心念念的傅睿思,是丹麥古植物學家,也是中國、美國、瑞典等多個國家的外籍院士,曾在瑞典南部找到了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花。
2018年9月2日,張彌曼在她的辦公室里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本刊記者侯欣穎/攝)
兩人初見是在1989年瑞典的一次活動儀式上,張彌曼只記得傅睿思是一個“特別漂亮的小女孩”——那時張彌曼53歲,傅睿思42歲。再重逢是在美國芝加哥的活動上。傅睿思告訴張彌曼,自己研究古植物,過段時間要去南京古生物所。她從沒去過中國,心里頗為忐忑。恰好南京古生物所的所長是張彌曼的好友,于是張彌曼寫了封郵件,請好友接待傅睿思。
這次南京之行成了傅睿思愛上中國的開端,也開啟了她與張彌曼漫長的友誼——數十年里,傅睿思頻繁到訪中國,而張彌曼常常同行?!八龑χ袊矚g得不得了,大好河山喜歡,農村的大豬也喜歡,哪兒都喜歡?!睆垙浡f起時忍俊不禁。每次傅睿思來,都是她給安排行程:云南、浙江、海南……她們一起去新疆,住的地方用的是太陽能熱水器,結果那段時間都是陰天,于是兩個人從野外灰頭土臉地回來,還得用冷水洗頭、洗澡。傅睿思也不抱怨,甚至不覺得條件差,只一心撲在工作上?!坝袝r候請別人幫忙定住的地方,都會安排得很好。我們反而覺得沒有必要,物質上其實可以隨便一點,最重要的是方便一點,離野外工作的地方近一點?!?/p>
在講述她和她的故事時,“特別優(yōu)秀”“對人非常真誠”“比我好到不知道哪里去”是張彌曼反復念叨的話。她總是很懇切地向記者表示自己對她們的敬佩。有句話說,“美而不自知”才更加動人;借用一下,如此優(yōu)秀而不自矜,才是格外叫人動容的優(yōu)秀。
登上《朗讀者》的舞臺,讓張彌曼成了“國民女神”“網紅科學家”,在社交媒體上刷屏。事實上,這樣的刷屏早先還有一次——今年3月22日,82歲的張彌曼獲得了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并到頒獎現場致辭。在后來刷屏的視頻里,張彌曼身著墨綠旗袍,用法語、英語、漢語、俄語、瑞典語發(fā)表感言,優(yōu)雅風趣,可最后離開時忘了拿獎杯,引來網友“太可愛了”的贊嘆。
下了領獎臺,張彌曼還是那個張彌曼。老友發(fā)來短信祝賀,她不好意思地回復:“如果你是女的,早就拿到這個獎了?!薄董h(huán)球人物》記者剛提起得獎,她忙解釋道:“咱們國家第一個得這個獎的是物理學家李方華,她做的比我好多了。我只是比較幸運。”
真的只是幸運?“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每年只表彰全球5位為科學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女性,而評委會在給張彌曼的頒獎詞里這樣寫道:“她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推動了人類對生物進化史的認知進入新的階段?!边@里的“化石證據”,指的是發(fā)現于云南曲靖的楊氏魚化石。在這背后的故事里,張彌曼不再是隨意淡泊,而是剛毅執(zhí)著。
1980年,張彌曼在瑞典跟隨導師雅爾維克學習。她對“楊氏魚”的研究,挑戰(zhàn)了導師的理論。(張彌曼/供圖)
1980年,張彌曼又一次來到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訪學,繼續(xù)被“文革”中斷了10年的楊氏魚化石研究。楊氏魚屬于總鰭魚類,在當時有一個如雷貫耳的名頭——“人類的祖先”。
地球生命起源于海洋,魚類登上陸地,演化出包括人類在內的陸地脊椎動物,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古魚類的研究就是對人類生命源頭的追溯。到底是哪種魚以何種方式走上陸地,長期困擾著學界,但共識是“魚類需要有聯通外鼻孔和喉肺部的內鼻孔才能登上陸地”。1942年,瑞典古魚類學家雅爾維克發(fā)表專著,指出總鰭魚類的牙齒不僅十分接近兩棲動物,還擁有內鼻孔,一舉將“人類祖先”總鰭魚類寫進了教科書。
張彌曼在瑞典跟隨的導師正是雅爾維克,她要進行的工作,也與導師做過的相似——對化石進行連續(xù)磨片,還原楊氏魚的內部結構。“連續(xù)磨片法”需要研究者付出極大的耐心和努力:先把化石封在石膏模型里,每磨去1/20毫米,就畫一張切面圖,磨一層,畫一張,手工完成,循環(huán)往復,直到化石磨完為止。雅爾維克當年用了25年完成工作(他的化石稍大一些),張彌曼只用了兩年。
“為什么這么著急?”
“我只是想把浪費的時間搶回來?!?/p>
很多關于張彌曼的報道都提到過一個說法,稱她是“瑞典博物館里不睡覺的中國女人”。張彌曼擺擺手,否認道:“不是這樣的?!庇浾吒┥韮A聽,以為她要澄清什么,結果她說:“我只是睡覺睡得比較少,不是不睡覺?!眱赡陜?,她把2.8厘米長的楊氏魚顱骨化石磨出了540片,而摹出的最大的那幅圖,花了她14個小時。
但最大的難處并不在辛苦,而是隨著研究的進行,張彌曼漸漸發(fā)現,楊氏魚的頭顱中找不到導師發(fā)現的內鼻孔——這等于從根本上動搖了總鰭魚類是四足動物祖先的地位,挑戰(zhàn)了導師的四足動物起源說?!袄蠋熕懿桓吲d,每天都跑到我那里念叨,‘夠了!夠了!就是要我不要再做了。有時還會說它是像惡魔一樣的魚,‘damned fish(該死的魚)。我當時想,待會兒不要說‘damned Meman(該死的彌曼)就行了。”
直到今天,張彌曼都會記得雅爾維克待自己的好。每逢節(jié)日他都會開車接張彌曼到家里用餐,吃完飯再送她回去。但張彌曼的研究無可避免地影響到了師徒關系。“有沒有考慮過停下來?”記者問?!盀槭裁匆O聛??”張彌曼顯得疑惑又堅定,“我好不容易能有機會專注地做研究??茖W研究不就是這樣?發(fā)現了什么就只能寫什么?!?/p>
談起這段往事,說到當年經歷的那些壓力與阻礙,記者聽得直皺眉頭,張彌曼卻心平氣和,輕聲細語。其多年合作者苗德歲曾感慨道:“張先生仗義執(zhí)言,得罪人的事是不少的……說她很有個性都是比較mild(溫和)的表述了。”
這便是至柔者至剛吧。
1982年3月21日,張彌曼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通過了題為《中國西南部云南省早泥盆世總鰭魚類楊氏魚的頭顱》的論文答辯,獲得了博士學位,在學界引發(fā)巨大反響。有關脊椎動物登陸過程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得以不斷推進。
張彌曼曾把自己和古生物研究的關系形容為“先結婚后戀愛”。她受父親的影響,原本是想做一名醫(yī)生。“我父親在醫(yī)學院工作。小時候我常穿過解剖室去喊他回家吃飯,遇到他們解剖尸體,也不怕。我們身邊還有不少醫(yī)生,待人很好,有人生病了,一請就來,格外耐心。我那時覺得他們特別神圣,所以打定主意以后要考醫(yī)學院。”
那時中國正朝工業(yè)化邁進,報刊上登了許多鼓勵青年投身地質專業(yè)的文章。張彌曼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俄國學者寫的“下一代的旅人,祝你們一帆風順!”以及劉少奇的講話,說地質是工業(yè)的尖兵。年僅17歲的張彌曼受此感召,毅然改變初衷,不顧家人反對,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不久又被派往莫斯科大學學習古生物專業(yè)。
“我們開始都不知道去學什么,也搞不懂古生物是要干什么。幸虧中國古生物代表團很快就來訪蘇,我們才有機會向幾位老前輩請教?!睆垙浡谥械摹袄锨拜叀逼鋵嵅⒉焕希钅觊L的不過50歲出頭,最年輕的周明鎮(zhèn)才37歲,“他們特別耐心,幫我們解惑,還建議大家分一分工,有人學脊椎動物,有人學無脊椎動物,有人學植物……我聽取了魚類學家伍獻文先生的建議,決定學魚?!?p>
為了找化石,張彌曼(后排右九)與地質勘察隊“跑野外”。她是隊伍里唯一的女生。(張彌曼/供圖)
從蘇聯回來后,張彌曼被分配到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開始了風餐露宿的日子。為了找化石,她每年花幾個月時間隨地質勘察隊跑野外,背著幾十斤重的行囊翻山越嶺。二三十人的隊伍,就她一個女生。她沒什么特殊待遇,反而為了方便,把頭發(fā)剪了,被當地老鄉(xiāng)誤認為是男娃。荒郊野嶺、老鄉(xiāng)家的閣樓、村里的戲臺曾是她的臥房,跳蚤、臭蟲、老鼠曾是她的室友,洗澡是奢侈的事,吃飯也只囫圇求個飽。奔波40多天回到家,第一件事是把衣服扔到大鍋中煮沸。
在報考地質學院前,張彌曼幻想過一幅浪漫圖景——她騎著駱駝在戈壁上行走。后來,她從未有機會實現這個夢想,卻也找到了另外的浪漫:“有時在一個地方找了很久,什么都沒發(fā)現,剛準備放棄,一站起來,看到地上有一塊化石,別提有多驚喜了。拿回來后,我們用工具——有時是繡花針,一點點把化石從巖石里剝出來,真的很美。雖然外行人不理解其中意義,但身在其中,有一點點新發(fā)現,都是風景。”
近些年,張彌曼主動將炙手可熱的研究領域交給年輕學者,自己轉而投身少有人關注、難出成果的新生代鯉科魚化石研究?!拔耶吘鼓昙o大了,那些好化石我做的會比年輕人慢,但看著不去動,又心癢癢,干脆就放手給他們,讓他們去發(fā)光。新生代鯉科魚化石這塊做的人很少,我覺得它挺重要的,再不做,中國就趕不上了?!?/p>
大抵在一條路上走了60多年,把每個認真生活的日子都當成平常,才會自以為平凡。在《朗讀者》里,張彌曼說:“謹以此篇,獻給每一位堅定前行的女性?!?這是送給董卿,送給傅睿思,送給她人生里的很多人,但也應該,送給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