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 聊
對于唐代大詩人韓愈先生,我們一直都給予很高的評價。他不僅文采一流,成為當時文壇領袖,官也做得很棒,直至最終官至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發(fā)生在他身上的一則故事讓我思考。
那是1000多年前的一個金秋。時日,金風送爽,艷陽高照。韓愈先生憑借文壇領袖和官場“大腕”的雙重身份,蒞臨自古只有一條路的華山游玩。當地官員以及文人雅士,自不敢怠慢。眾人好話搶著說,恭維話使勁捧,一幫人前呼后擁,簇擁著韓大師,往華山之巔攀登。有這么多人一起陪著寵著,韓大師心情頗好,又說又笑,不知不覺就攀到了華山之巔。站在華山之巔,韓大師感慨萬千,只見巍巍華山,像是一架從天而降的天梯,放眼望去,山巒、河流、平原盡收眼底,被一路吹捧的飄忽飄忽的韓大師,不禁感覺到另一種的“一覽眾山小”。
美好的時光總是很短暫。不知不覺中要下山了,剛才還興致頗高的韓大師,低頭一望,猛然發(fā)現下面是千丈懸崖、萬丈絕壁,頓時嚇得頭重腳輕,也不顧眾多的下屬和文友在身旁,先是愁眉苦臉,繼而一屁股癱坐在地上,放聲大哭起來。
眾人皆大驚失色。有人說,您別急,我們找個樵夫抬著您下山;有人說,我們背著您下山。身為“領導”的韓愈大人,哪愿在眾人面前跌相啊!他均黯然地搖搖頭。怎么辦?一幫陪同人員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正在這時,有一個山民走過來,跟韓愈說,您把下山當成上山不就行了嗎?這句話一下子提醒了陪同的一位地方官員,他知道,韓愈這么多年,一直想在政治上有更大的抱負,皇帝雖然對他的詩文很欣賞,但在政治上一直沒有給他更大的平臺。于是,他心生一計,讓人快速下山,然后再派人快速上山,就說皇帝的圣旨到了,要韓愈立即下山接旨。
此招果然靈驗。韓愈聽說有圣旨,立馬忘記了疲勞和緊張,站了起來,邁著有些哆嗦的步伐,沿階而下。一路上,韓愈只顧下山,全然忘記欣賞美麗的風景了。他把“下山”當成了另外一種形式的“上山”,很快就到了山腳下。
韓愈一千多年前下山大哭的心態(tài),我們現在無法得知。但“上山容易,下山難”這句古語,讓我們品味人生之路何嘗不是如此呢?人的一生不可能永遠處于一種“上山”的狀態(tài),一定時候,“下山”是必然的事。
登山運動員要下山,做官的要卸任,生命從呱呱墜地,到耄耋老人,再到行將就木,燈枯油盡,誰能說這不是一個從上山到下山的過程呢? 如果一輩子光想著上山痛快,而對“下山難”毫無思想準備,勢必要遭受挫折甚至失敗。
上山時,意氣風發(fā),信心滿滿,是因為有希望在召喚;下山時,失魂落魄,驚慌失措,不僅僅是身體的力不從心,更是內心的焦慮失衡。
上山下山,乃生命之常態(tài)。懷著一顆敬畏、平常的心上山下山,不僅是一種健康的人生態(tài)度,更是一種脫俗的智慧。正確對待人生的上山和下山,需要我們每個人深思和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