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孔柱
有位朋友,平日與人交談時,總是喜歡“別著來”“拗著來”,大家送其綽號“別人”。每回朋友聚會,他一到場,大家都說:“別人來啦?!薄皠e人”舉杯演講或發(fā)表什么高論時,大家都稱之為“別說”。
“別說”實際上就是與眾不同的一種見解與評說。盡管“別說”亦有一番道理,并非“胡說”“瞎說”,但有不少人仍然認為“別說”就是一種“抬杠、鉆牛角尖、奇談怪論”等等。
譬如,你說“讀書好,要讀書”。他說,書是要讀的,但要分清好壞,讀好書,不能讀壞書。好書育人,壞書害人。
這樣一來就麻煩了,什么是好書,什么是壞書,三言兩語誰又能說得清?況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說是好書,他說是壞書,各執(zhí)一詞,爭論不休,那書還讀不讀?
其實,只要你喜歡,你讀就是了,開卷有益,照讀不誤,甭管他說什么好書壞書。退一萬步講,即使是一本壞書,讀讀也未嘗不可。好中有壞,壞中有好,吸取精華,去其糟粕,把壞書當肥料,化腐朽為神奇,也算是一件好事。
又譬如,你說“做人要知足常樂”。他說,對“足與不足”要作具體分析,學海無涯,藝無止境,一個人要永不滿足,永遠都要知其不足,彌補不足。人一滿足,就停滯了、落后了,人生還有什么意義?
就這一番話,說得你頓時啞口無言,可又叫人心里不那么服氣。
其實,你說的與他說的并不是一碼事。你們是兩股道上跑的車。一個是講對待自己的生活現(xiàn)狀、個人能力貢獻與自己所獲所得,包括對待功名利祿的態(tài)度與索取等等,都要感到知足、滿足。倘若對待這些物質(zhì)誘惑與權(quán)力欲望,總感到得到的還太少太少了,整天陷入忿忿不平與氣憤不已之中,哪里還有什么“常樂”可言呢?另一個說的是對待工作、學習的態(tài)度,以及為社會做出的貢獻等等,決不要自滿自足,止步不前。這兩種說法無疑都是對的,但把兩者放在一起對陣、較勁,顯然“驢唇不對馬嘴”。修辭邏輯學上,這叫“偷換概念”。
在我們今天社會生活中,常常會碰到這樣一些“別人”與“別說”。你說這個,他說那個;你說那個,他說這個。他總能用一種“別說”來糾正你、否定你,“你說皆非,唯我獨是”。久而久之,大家對“別人”有了些許厭煩,每當“別人”蠢蠢欲言時,朋友們便半開玩笑、半勸他道,你就“別說了”。在“別說”的后面加了一個“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