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一、以存在主義指導女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意義
1.存在主義對大學生心理危機具有啟示意義
將存在主義應用于大學生心理教育不僅是對存在主義的豐富,也是對心理學的拓展。通過研究大學生存在的空虛、孤獨、焦慮、自我陌生和自我疏離等心理問題,探索當代大學生對生命的認識,更好地充實大學生心理教育的理論范疇[1]。
2.有針對性地解決女大學生出現(xiàn)的心理危機
心理健康具有性別差異性,雖然現(xiàn)代社會消除了女性實現(xiàn)成功的部分障礙,但是女性心理層面的障礙卻是根深蒂固、無法消除的。以存在主義理論指導女大學生心理教育,通過“對話”重視她們的價值和尊嚴,能夠幫助她們克服性別角色刻板化的消極影響。
3.實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結(jié)合
存在主義強調(diào)人的存在價值,強調(diào)人要負責其自由行動所產(chǎn)生的后果,這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的主體性相契合。在進行心理教育時以存在主義的視角雙向溝通,既能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又能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二、存在主義對女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指導作用
1.“被拋棄”的心理困境
存在主義者認為:人是被無緣無故地拋擲在世,形成一種“被拋”的存在狀態(tài)。這不僅意味著形而上的人的被拋棄,還意味著外在客觀世界中他人的拋棄,這包括具有主體性的、個人感知的“被拋棄”的心理情緒,其中女性的感覺尤為明顯,主要涉及社會、家庭與戀愛方面,她們總是處于“麻煩”與“煩惱”中,形成自我與他人的疏離、互相注視、控制與反控制,拋棄與被拋棄的關(guān)系。
2.謊言下的心靈創(chuàng)傷
“對于人類族群來說,由于自欺以及欺人有助于我們從無止境的生存競爭中勝出,因此天擇讓這些特質(zhì)成為人類的天性。”欺騙、說謊是心理學的重要議題。“騙”與“被騙”構(gòu)成了女性與他人關(guān)系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父母與子女、伙伴、愛人、陌生人之間的關(guān)系都存在謊言,沒有比謊言更常見的傷害,而女性的地位及內(nèi)心的脆弱也擴大了欺騙的不利影響。
3.捍衛(wèi)尊嚴的抗爭
恢復人的尊嚴是人們探尋存在的目標。女性在自我意識的形成發(fā)展上承受著比男生更為復雜的心態(tài)與壓力,加上其特有的細膩與受暗示性強的特點,造成了她們在自我評價方面的偏差。在心理教育中以她們的尊嚴意識為基點,觀察她們對尊嚴的維護是極重要的方法。我們應該理解她們反抗尊嚴被傷害是出于謀求存在價值的正確要求,應該正視她們在尊嚴被忽視之后采取過分自強乃至扭曲的方式維護自我人格所導致的心理悲劇。
三、以存在主義加強女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對策
1.樹立教師與學生平等的觀念
樹立教師與學生平等的觀念,以“理解”的原則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輔導,幫助她們學會理性地對待各種差異,引導她們正確對待社會中的問題,使其明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2.以集體活動開展自我教育
參加集體活動是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最佳方法,這能使大學生走出“孤獨”狀態(tài),緩解心理壓力。在心理教育中,應該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社團活動等校園資源,學會悅納自我,并在學生中建立互幫互助小組,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從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
3.加強女大學生的性別教育
將女大學生的心理教育與性別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結(jié)合起來,進行心理、文化、社會層面的兩性關(guān)系、兩性角色、兩性地位、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教育,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指導她們的學習和生活,提高她們對自身性別的認同和主體意識,這樣才能促進女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2]。
參考文獻:
[1]李湘暉.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對大學生發(fā)展危機的啟示[J].學理論,2015(6).
[2]于光君.女大學生性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