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鳴
一個地方的形象,不是靠一兩個華麗景觀撐起來的;領導干部的政績,不能建立在“形象工程”之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地對“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治理力度持續(xù)加大,“無腦”規(guī)劃、“奇葩”建筑日漸減少。但從各地通報案例來看,仍有少數(shù)領導干部熱衷于“壘假山”“造盆景”:
一些地方“不建樓堂建場館、不顧實際造景觀”,爭先恐后建大亭子、大牌坊等,大得出奇、闊得離譜;一些城市的科技館、圖書館、博物館過分追求所謂“時尚范、藝術味、國際化”,卻忽略了基礎功能、便民設施;有的地方目光短淺、急功近利,為了“面子”光鮮不惜破壞生態(tài)“里子”,“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的家園變成了冰冷的“水泥森林”……
這些行為,不僅造成了財政虛耗、資源浪費、環(huán)境破壞,更破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傷了老百姓的心。
“形象工程”出現(xiàn)的根源,在于少數(shù)領導干部政績觀的扭曲。有的領導干部缺乏真抓實干的能力,卻很會往自己臉上貼金,怎樣才能省時省力地展現(xiàn)自己的“治理能力”、如何滿足內心的“政績沖動”,搞“形象工程”往往成為他們的優(yōu)先選擇。與此同時,有些地方的權力監(jiān)督制約機制不健全,領導干部手中權力不受約束,集體決策形同虛設,客觀上也為一些“形象工程”盲目上馬提供了可能。
一個地方的形象,不是靠一兩個華麗景觀撐起來的;領導干部的政績,不能建立在“形象工程”之上。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做工作自覺從人民利益出發(fā),決不能為了樹立個人形象,搞華而不實、勞民傷財?shù)摹蜗蠊こ獭児こ獭??!薄蛾P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規(guī)定,“對一切搞勞民傷財?shù)摹蜗蠊こ獭汀児こ獭男袨?,要嚴肅問責追責,依紀依法處理。”
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針對“搞勞民傷財?shù)摹蜗蠊こ獭児こ獭?,“情?jié)嚴重的”,處分由“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改為“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或者開除黨籍”,釋放了強烈信號。
工程能不能上、項目能不能建,多向群眾征求意見,多在集體決策中斟酌完善,摒棄個人政績之“小我”,致力于民生民心之“大我”,才是堂堂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