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可欣
古代官員被派往遙遠(yuǎn)偏僻之地做官,縱然會吟賞當(dāng)?shù)氐拿谰?,但字里行間總有漂泊的孤寂。如今人們遠(yuǎn)赴異國他鄉(xiāng),卻稱之為旅行游玩,心情始終是快樂明朗的。
同樣是離家遠(yuǎn)行,為何人們的心境會有如此巨大的不同?道理其實很簡單,區(qū)分標(biāo)準(zhǔn)只有一個:你的命運是否掌握在自己手中。
古代官員大多向往京城國都,被派往偏遠(yuǎn)之地,多半是因為惹急了皇帝而不得不接受這樣的調(diào)動。正因為他們是被迫來此,才會看什么都帶著一點漂泊的辛酸和無奈。此時的他們正如水中的浮萍,今天在這里落了腳,誰知道明天會不會從京城來一紙文書,不得不再次收拾行裝啟程上路。也許是獲得了重返天子腳下的機會,也許是被一腳踢往更加遙遠(yuǎn)的地方,永遠(yuǎn)也無法猜透下一秒又會被無情的水流帶往什么地方。漂泊的無助感,正是誕生于對未知的恐慌不安。
至于離家遠(yuǎn)行的人們,無論他們走了多遠(yuǎn),去往何方,也許有清晰的目標(biāo),也許沒有。但有一點是確定的,他們邁出的每一步,都是由自己決定的,這一步走多長,往哪里,都是真真實實服從內(nèi)心的聲音,不被外界的力量所干預(yù)的。猶如水中的魚兒,上下左右任我行,自由自在而不為水流所控制。旅行途中也許會遇上意外、困難,正如魚游水中也可能遭遇天敵攻擊,但這些都不足以影響這種因掌握自己的命運而帶來的愉悅。
漂泊無助并不是使人陷入困境的原因,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才是。
人生也是一場旅行,有人能在路上歡暢地大步向前,有人卻在道路中央徘徊不前,蒙起了雙眼胡亂行走。同樣是十幾歲的少年,有人對自己的未來有清晰的目標(biāo)和規(guī)劃,并為自己的理想不斷努力奮斗。這正是受到心中的聲音指引,走向光明未來的表現(xiàn)。但同樣也有人沒有理想抱負(fù),不知道自己是為誰而活,老師教什么便學(xué),學(xué)得會不會也無所謂,分?jǐn)?shù)是高是低都不在乎,未來只要隨便找個工作,養(yǎng)家糊口也就一輩子過去了。他們放棄了自己的眼睛和雙腳,放棄了對自己命運的控制權(quán),讓未知的外部世界成為主宰者。那么也就不難想象,未來某一天回顧往事,他們是否也會滋生出那不知何去何從的漂泊之感呢?
浪花來了,漂泊的浮萍無力讓自己回避,于是它被撲翻了,飽嘗了水中不斷沉浮的痛苦滋味。
而那些魚兒,搖了搖尾巴潛人水底,繼續(xù)它們自由愉快的旅行。